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更新教育理念的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特点

1、教育理念的内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现象、特别是教育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

①教育理念是一种主体性认识,是个人认识活动的产物,带有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态度的痕迹。

②教育理念是一般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基本态度或主要行为反应,对人们的行为态度产生基础性的影响。

③教育理念来自实践,来自个人的经历,靠灌输不能形成教育理念,靠接受不能形成教育理念,仅靠阅读或冥思苦索也不能形成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④教育理念是一种形成中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不成熟性。

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相比,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作为主体性认识的教育理念带有更多的原生态色彩,理性化程度不足,不成体系,一般不能脱离思维主体而单独存在。

2、教育理念的基本特点

①主体性与个性化。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的认识,与教育主体的独特的教育生活、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必然反映了教育主体独特的个性。

②生成性和渐进性。教育理念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逐渐改变,教育理念的形成生长,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过程。

③原生态。教育理念作为生成中的主体性认识,在本质上是介感于感性认识与理论认识之间的认识形式,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二重性,是介于经验、体会与理性思考之间的成果。

④实践性。一方面,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是在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并成熟的;另一方面,教育理念又直接影响教育主体的情感选择与价值判断,直接影响主体的教育行为方式,直接反应到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更新

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实践、学习、反思是形成和更新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

新课改启动之初的通识性培训、学科培训等各种培训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且培训的目的首先指向教师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实施新课改、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条件,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却不是那么容易刹住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会伴随课程改革全过程。

所以有人说,课改实施的过程是教师顽强地、痛苦地、主动地和自己的旧有教育理念“渐变式”决裂的过程。

实践、学习、反思是形成与更新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不能寄希望于几次培训或一两次宣传动员就能统一认识,就能实现教育理念的彻底更新。重要的举措是要创设有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态势,促使广大教师投身于课改实践活动中去,让他们习惯于在认识不一致与矛盾冲突中,积极尝试课改,并在碰撞与冲突中激发改革的动力,寻找教育改革与理念更新的机会。

教师要做一个反思的行动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新课改的实施过程、教育理念的更新过程都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

于永正说:教育需要理性,不要让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过多地干扰教育,比如权力、权威、商业、习惯等,这些因素已经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教育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学校领导应当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是教师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全体教师反思,这样才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三、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和谐发展(主动、整合、协调、自由、个性、科学发展)。

1、真诚与爱心

教育是“求真”的事业,陶行知先生讲过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应守住一颗朴实而真诚的心。

教育需要爱心,一是对学生要有爱心,二是教学生有爱心。

李镇西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把每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育宽容”。

余文森教授提出“好教师”的三条标准: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学生喜欢你这个人。

2、健康第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发布)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3、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活力与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播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激活”和“播种”知识,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活动中生成和生长知识的。

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课堂不精彩,人生也就不精彩。

4、有效教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的“困惑”唤起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佳的速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的含义:①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②整合、协调地实现“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③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有规律、有效率、有效果、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学习体验。

教学有效,生命才有效。

5、文化育人

一个地区经济可以贫困,但文化不能“贫血”。

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理应是文化的殿堂。学校文化正是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她的学子。“文化的最终形态是人格”。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培育读书文化。

结语:读书并让学生读书,思考并让学生思考。

来源∣作者∣王锡安(广元市教科所)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出学习心得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初中政治教学的新思路
做一名理想中的好教师
谭文棱: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运用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人为本,法为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