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从哪里来?

在办学过程中需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成为思想型的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在最新一期《教育家观察》杂志中给出了他的看法。

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以下为原文: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在当今的中国,不乏一批在业内与地区内被认为教育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先进的校长。然而,让人们感到纳闷、使他们自己感到苦恼的是:其办学业绩不彰,办学行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难道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指导办学实践,理论只是供人说唱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办好一所学校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育观念与办学行为

有人说:校长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作为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引领者,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水平,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绩效。不过,人们可以质疑的是:一种办学业绩不彰、办学行为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教育思想能被称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吗?答案可能稍微复杂一些。

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他也给出了确定的回答:不是!

那么,这些校长的所谓“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观察表明,这些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来自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书本中得来的。这些年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深入,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出版了一批教育理论专著,其中不乏有鱼龙混杂、误导教育工作者的,当然更多的是极具真知灼见、给人以极大启发的作品。阅读这些专著,对于我们提升对教育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第二,从各类培训活动中获取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百万校长培训工程”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中小学校长培训给校长提供了“同行交流、专家引领、理论学习、自我反思”极好的机会,有力地提升了中小学校长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第三,在考察各类学校时习得的。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充分地吸收他人的经验无疑有重要作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这些我国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已经被我国千百年的教育实践所证明,至今还在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学校创造出了一大批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然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任何教育理论进行认真辨析,哪怕是再好的理论也要考虑其对学校的适用性,以及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改造。更进一步地说: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的。

具体到学校办学来说,人们必须遵循“四客观”的原则:

1.学校的客观基础。学校与学校的客观基础各不一样,有百年老校,也有近年来兴起的“新优质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学校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与各具特点的办学风格。学校客观基础不一样,拿在一所学校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另一所学校,如果不考虑其客观基础的话,其效果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2.办学的客观条件。不同的学校师资、生源、财政甚至地理环境都会对办学产生重要影响。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未必能当好一所新优质学校的校长,反之也然。

3.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需要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上。在时间上,这一变化的可能是较为漫长的;在空间上国内各地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较小,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然而,在我们借鉴学习国外的理论与经验时就需要认真斟酌。不可否认,国外的一些教育名著,如卢梭的《爱弥儿》(176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977)、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1957)、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1),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198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和课堂实践》(1967),引进国内以后,对我国教育工作者多有启发,几乎都成为当时教育工作者理论学习的一时之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但在不同国家,由于生活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人们对学生期待有很大差异,因而,社会对教育的客观需求也不相同。

4.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层快速增长,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它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产生了很多特殊的教育需求。教育规律在微观上,包括人的认知规律、情感发生发展的规律与身体发育和成长的规律,并且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发展着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教育规律还必须考虑各门学科自身的逻辑。教育是一种既要合目的又要合规律的社会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如果忘记了教育的规律,那剩下的只有匹夫之勇。

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同,在传统意义上,所谓“规律”是事物间确定的本质的联系,就是说:有一因就会有一果,并且在理论上它应当是“自洽的”;在实践中是可验证的,即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的。但遗憾的是在教育上人们至今并没有找到太多的因果之间确定的关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如果一项教育改革能够使得一个群体学习的效益有较大增长,或者使一部分人能得到明显的受益,这就是好的改革,这就是教育规律,教育规律研究的主要的是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所谓“先进的教育思想”,需要因地、因校与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不问校情,拿着所谓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望它就能取得理想的办学效果,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我们的建议是:学校要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校办学绩效不彰时,及时地发现与诊断问题,找到适当的途径、手段与方法加以解决。

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准确地界定学校的问题。学校办学质量不彰表明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一些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是学校校长需要认真思考的。

2.查找问题的根源。同一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有很大差异,比如,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可能的根源之一是教师敬业精神不高,主要精力放在课后辅导上;也可能是本身学科素养不高,对学科理解不深,讲课抓不住重点,学生在课上越听越糊涂。这就需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评价。

3.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根据问题的根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很难获得效果。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针对问题的根源。比如,针对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学校就大张旗鼓地推出“教学质量月”、“教学质量评比”与“课堂质量督导”等等各种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轰轰烈烈,结果收效甚微。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任何针对特定问题的改进方案都需要对其做出事前的“风险评估”,即对可能产生的非预期的负面与消极情况做出估计,以避免非预期结果出现时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4.与师生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师生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受到充分的重视,校长的思想才有可能较好地转化为他们的意志,他们才愿意齐心协力地去贯彻与执行。以心换心,才能以心唤醒师生员工改进工作的动机。

5.帮助学校师生把认知转化为行为。师生员工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明确了学校推出的改革举措,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会去贯彻与落实,这就需要慢慢地把师生员工的认知转化为行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认知,当然,认知是他们行为的基础。

6.评价学校的进展。定期地评价学校改革的进展,看看办学质量是否有明显的进展,这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如果一项改革举措推出以后效果不佳,原因无非就是这么几条:问题的根源没有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不当,以及执行不够到位。这时人们就需要回到前面的几步,重新查找原因、审视改进工作的方案与强化推进工作的力度。只有当改进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校长才能进入下一步。

7.巩固学校发展的成果。当然,改变一所学校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上述每一的开展都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与全体教师的执行力。

二、成绩与成才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这是笔者1999年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高中校长班的学员在研讨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在这以后的研讨中,这是笔者经常提及的思想。

这一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成绩”反映了学生对低阶目标掌握的程度。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没有充分地达成低阶教育目标,教育的高阶目标的达成是很困难的。所以提升教育质量就要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当然,在其背后隐含的一个事实判断是: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成绩就很难有社会地位,很难得到家长、同行乃至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学校的发展也很难得到教师与学生认同。不幸的是,这一判断在这之后的岁月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印证。一些被认为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校长,被家长举牌要求“下课”。

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笔者特别想强调的是这句话的后半句“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由此想传递出笔者的一种期盼:中学校长,尤其是名牌中学校长要珍惜得来不易的学校品牌,努力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注重创新,为国育才。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追求。在当时有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素质教育需要“唱唱跳跳”,但素质教育不“就是唱唱跳跳”。学校不应当在“就是唱唱跳跳”与“不是唱唱跳跳”之间做出简单的选择。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说的是“成绩”毕竟是学生教育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它只是一个方面的指标。在我看来“作业”是教育目标的试题表达。教师是通过作业或测试了解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并由此了解学生在达成教育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绝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精选作业,在了解学生是否达成教育目标方面,能布置一道作业绝不布置两道作业。当然,我知道这对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说的是“成绩”只是教育目标一个方面的检验,学校应当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具体到培养目标上,我国高中,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应当做到:

第一,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创新”无疑是最高阶的目标。我国中小学因“基础扎实”而享誉全球,同样,也因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而饱受诟病。因而,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位置上,应当成为名牌学校的追求。

第二,培养善于迁移、敏于跨界的复合型人才。世界在最基本架构上其实是相通的。万物本来是综合的,只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才把事物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走向未来的高中生应当能对各学科融会贯通,善于迁移,敏于跨界,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第三,培养忠于祖国、勤于济世的全球化人才。一流学校的师生既要有对祖国忠诚,又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今天在中学学习的学生必将是国家百年目标的承担者、实施者与冲刺者。

关于课程体系,笔者的建议是:一流的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流课程支撑。这些课程应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扎实高效的基础课。扎实高效的基础课是奠基一流学校的根本,“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说的就是,没有这一根本,一流学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扎实高效的基础课需要一大批精通所教学科的教师,他们不仅懂所教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更懂得这些概念与原理之间的关系。“看透”所教的这门学科以及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在的与外在的关系,是“讲透”所教学科的基础,是提质减负的保障。

其二,持续迭代的拓展课。一流的中小学也需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拓展课。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学生宽阔的视野需要通过学校一批拓展课程打开;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学生跨界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同时,教学流程再造也在拓展课中先行先试,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改革。

其三,注重发展的探究课。探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老校长刘佛年说过:研究活动可以在三个水平上开展。一是所谓“自我参照”的研究,二是所谓“群体参照”的研究,三是“社会参照”。在笔者看来,不管在什么水平上,一流学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像工程师那样去发明,像艺术家那样去创作,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那样成为国家的“智库”。

其四,寓教于乐的活动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好奇心是未来学校的重要任务。总有人担心学生贪玩,其实贪玩并不可怕,可怕的事是,让学习成为可怕的事。如果我们的学校让学生感到可怕,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成功可能的。

至于学校开展的各种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艺体活动,是把教育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做好这一工作,关键在学校设计的各种活动要做到下面三条:

1.有关活动与课堂学习的相关性。活动要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既定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学校活动的基本依据。课内与课外互动,动手与动脑结合,它们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十分重要。相信家长对这些活动会给予大力支持的。学校活动的设计不要为体现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开展表面热闹,而事实上无助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

2.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选择性。学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发展与发掘自身兴趣爱好,使学生喜见乐闻。

3.有关活动自身的思想型、学术性与大多数学生的可及性。一段时间以来,所谓“项目式学习”、STEM活动在我国中小学得到大力推崇。“项目式学习”、“STEM”综合学习活动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在各种场合予以推荐。但是,这些年来在对我国中小学的这些活动的实践考察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设计随意,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向;缺少思想性与学术性;教师准备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其结果导致的是相关活动没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而,无论是“项目式学习”还是STEM教育都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如何明确相关活动的目标指向、提供充分的保障课程质量的资源与教师学科与跨学科的素养。还是那句老话:不要为体现学校,尤其是校长的教育思想而开展各种时髦的活动。学校的一切活动不能为动手而动手,也不能为动脑而到思维不可及的地步。

三、怎样成为思想型的校长?

思想型的校长当然是勤学习,善思考的校长。如前所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相比于教育研究工作者,校长主要的任务是实践,在实践中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因而,校长的思想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是在思想后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对教育的思想水平。

在笔者看来,校长在实践中的发展与思想的提升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业内同行,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即要善于向同行校长学习。

2.坚持干群互动,在管理学校中发展自己。校长不能总以为在学校中高人一等。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学习,是改善学校管理,提升自己思想水平最重要的途径。

3.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4.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5.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

思想型的校长对学校办学会有整体的思考,而不只是零星的与碎片化的认知。笔者衷心地期待,我国的校长能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逐步地做到: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星知识系统化与个别知识普遍化。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校长要把他们认为“不可言传”的经验以口语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使这些经验能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播。我们不否认,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大多校长的办学经验还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概念化”的能力,就是用概念去表达经验。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事,往往是自己也没完全想明白的事。所以这一过程很重要,对校长厘清自己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很有帮助。

所谓“零星知识系统化”就是逐步地将这些散点的认识,以其教育理念为核心连成一片,成为关于学校教学的系统化知识。

所谓“个别知识普遍化”就是找到各校普遍适用的规律,使得一校创造的经验能为所有学校所用。当然,任何真理都是条件的。帮助学校从偶然性中找到适用所有学校的教学规律是极具挑战的任务。比如,“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促进”是一普遍的规律,如果再能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那么这些经验就成了“可敬可学”的教学普遍规律了。

“个别知识普遍化”,这对当前还承担着“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的校长来说,尤为重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都有着多年丰富的成功办学经验,这些经验对青年校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尤其看到: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时刻提醒工作室的青年校长,学用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好校长
学校办学管理理念管见
校长如何从脚下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中小学校长的继续教育
博学者 研究者 实践者 思想者
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提炼学校建设核心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