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服藥問題

問:什麼時間服藥效果最好? 應空腹還是吃飽後才服藥?
答:這問題其實很複雜。理論上,補養藥和健脾藥,多在飯前服;瀉下藥和驅蟲藥宜空腹服;對腸胃有刺激作用的藥宜飯後服,寧心安神藥宜睡前兩小時服。

  另有一說法,是服藥時間應與經脈的流注互相配合,顧及時辰的問題,即所謂的子午流注的理論。簡要來說,每日十二時辰,分別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而經脈又與五臟六腑相關。因此,若肝臟有問題,最好在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三時行肝膽經之際服藥。

  不過,在實際環境下,要嚴格遵從這些原則並不容易。一來,病人未必清楚每劑藥的性質,二來一劑藥可能兼有多種功效,例如在清熱的同時亦能滋補,要向病人清楚說明會有實際困難。此外,要病人三更半夜或日間上班時間服藥,更不切實際。因此,為免令病人感到混淆,我通常會告訴他們最好是在飯後約半小時服藥,早上或晚上服藥均可,但服藥後不宜馬上睡覺,因為睡著後消化系統運作減慢,藥停留在胃太久令胃不適,亦會妨礙藥性的消化和吸收。此外,感冒藥最好空腹服用,以便腸胃易於吸收。

問:為什麼有些藥要沖服?
答:有些藥材質地輕、用量較少,且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若放進鍋內久煎,會失去功效。這類藥材,如肉桂心,通常會放在碗內,再將已煎好的中藥直接倒入碗內,然後加蓋浸泡三數分鐘,便可服用。

問:嬰孩吃中藥有沒有問題?
答:當嬰孩六個月大,肝臟及腎臟的發育比較完全時,便可以吃中藥,但藥的份量必須很輕。

問:小朋友多半較怕苦,不願吃中藥,應怎辦?
答:開藥時,可以加一些蜜棗,以減輕藥的苦味,或者當煎好藥後加入少許蜜糖混和給他們吃。不過,醫治感冒、咳嗽或消炎的藥的確較苦,父母只好哄他們吃。小朋友習慣吃中藥後便不會再吵鬧了。

問:孕婦吃中藥有問題嗎?
答:當然沒有問題,安胎是中藥擅長的一門。不過,應避用某些藥材:容易瀉下的藥,如大黃、芒硝、番瀉葉;通經袪瘀的藥材如桃仁、紅花、茜草;潤腸利小便的藥材,如木通;大辛大熱的藥材,如肉桂、附子、乾薑等。如果懷孕期間生病,則比較麻煩,必須十分小心,劑量亦不能太重。

問:婦女月經期間吃中藥有沒有問題?
答:一般來說並無問題,但看病時,若接近來經期,最好主動告訴醫生,避免開一些行氣活血的藥,令經血增多。

問:哺乳婦女可否吃中藥?
答:一般來說,調理性的藥物並無問題,但對抗性的藥物,例如感冒藥、瀉下藥等,則不宜多服。其實,哺乳婦女不論服用中藥或西藥,若藥性過猛,她們所分泌的乳汁中會含有被代謝的藥物成分,嬰孩間接地將藥物吃進體內,可能會引致不適。因此,哺乳期間若須服用攻下藥,可能要停止哺乳。在此情況下應請教有經驗的醫生。

問:老人吃中藥應注意什麼問題?
答:第一,用藥不宜過猛。老人體質普遍較弱,對藥的耐受程度不及青壯年,因此用藥,特別是攻瀉、清熱、發汗、袪瘀等藥,份量宜輕、時間宜短。

  第二,不宜妄補。老人脾胃偏虛、運化力弱,對補品的吸收力亦欠佳,過量的補品可能會導致虛不受補情況,產生反效果,例如令血壓上升,血管栓塞等。

  第三,不宜自行配方服藥。許多老人生病時,往往不喜歡看醫生,而是自行到藥房購買一些中成藥服用。由於體質的變化甚為複雜,胡亂服藥不但未能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問: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間可否吃中藥?
答:許多人說,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切勿服用中藥,否則更覺辛苦。其實問題不是在於可否服用中藥,而是應服用什麼中藥。很多病人認為,治療期間身體必定很虛弱,於是服用一些補藥,滿以為可以強化身體,殊不知若他們本身體質帶熱帶燥,服用補藥,如黨參、黃耆(?)、當歸等,會引致陽火上升,令口乾傷津的情況加劇,身體因而更感不適。

  其實,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應按他們不同的反應而服用不同的藥物。若病人治療後感到不適,包括嘔吐不絕、食慾不振,導致抵抗力下降,甚至要終止治療,便應吃一些補氣健脾的中藥,有助扶正固本、增強正氣,令他們可繼續治療過程。若病人在接受治療後感到異常口乾口苦,好像津液盡失,便應服用一些養陰生津的藥物,增加津液分泌。若病人的血小板下跌,便應服用一些養血藥,以提升血小板數量,增加血色素和白細胞的數目。

問:酵素缺乏症的人可否吃中藥?
答:患有此症的人體內缺乏一種?6-磷酸葡萄糖脫氫?),對某些化學物質、藥物或食物產生特殊反應。他們吃中藥並無問題,但求診時必須告知醫生,以免使用某些藥材,例如川連、臘梅花、金銀花及麻黃。此外,他們最好不要擅自服用一些成份不明的中成藥,以免出問題。

問:吃中藥時應否忌口?
答:忌口的目的是避免飲食不當令病情惡化,或影響康復進度。日常的飲食必須與藥物互相配合,才發揮最大的效用。試想想,即使你每天都吃藥,但一碗藥又怎能抵上一日三餐的錯誤食物。

  西醫其實也主張控制飲食,例如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類食物,以免血液中糖份增高,內分泌失常;高血壓人士應避免吃肥膩及膽固醇高的食物,防止血管收窄及硬化,出現心血管毛病。

  中醫許多忌口是多年治病積累的臨床經驗,並非全無科學根據。對於食物的相沖相配,有多種說法,即使中醫之間也不一定有一致意見。但有數項總體的原則應留心:

  • 體質虛寒的女性(即四肢冰冷、易頭暈、小便清長、大便溏瀉等),應少吃「寒涼」的食物(包括西瓜、香蕉、芥菜、生菜等)以免感到頭暈不適,來經期間尤其應少吃此類食物。
  • 體質燥熱的人(即經常口乾、怕熱出汗、小便赤黃等),應少吃辛辣和油膩的食物;
  • 脾胃欠佳者少吃冷食、肥膩、過酸及難消化的食物
  • 感冒期間應少吃肥膩及滋補食物;
  • 有皮膚病的人不要吃蝦、蟹、牛肉等「發物」,以及刺激性食物。


問:吃中藥後應否即時喝茶?
答:茶、咖啡、可樂等飲料含有黃嘌呤類的生物鹼(Alkaloid),即咖啡因(Caffeine)、茶(theophylline)及可可(theobromine),能興奮中樞神經,具提神作用。此外,亦具有利尿作用,及可令血管收縮。

  生物鹼是許多中藥的活性成份,而茶葉中的單寧酸(tannin),若混和中藥後,引起酸鹼反應,產生沉澱,使藥物不易被人體吸收,從而減低藥效,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服用中藥時,不宜同時飲茶、咖啡或可樂等飲料。

問:中西藥可以同時服用嗎?
答:這問題相當複雜,可從兩個層面作答,即理論上和運作上。理論上,雖然中西醫學屬於不同的體系,但並非互相對立,相反可以相輔相成,互補不足,治療疾病時,更能事半功倍。

  舉例來說,治療肺炎時,應先行服用西藥,因為西藥能迅速消滅細菌,控制病情避免進一步惡化。若炎症消退後就以為病人已完全康復,則是片面的想法,因為病人如果十分虛弱,很容易會感染其他病菌,或再次患上肺炎。此時,中藥便能發揮功效,調理病人的身體機能,增強他的抵抗力,預防病菌再次入侵。這樣病人才算是完全康復。

  不過,在實際運作上,中西藥同時服用需注意藥性的問題。由於中西藥的藥性可能互相抵銷或干擾對抗,因此切忌胡亂服藥,以免降低療效,甚至產生反效果。例如高血壓病人在服用降血壓藥時,不能同時服用含麻黃成分的中成藥,如止咳藥,因為麻黃可使血管收縮,升高血壓,抵銷降血壓藥的療效。抗生素不宜與麥芽、谷芽、淡豆豉等中藥合用,因為這些中藥含有豐富的消化 ,而抗生素會令降低?的活性。

  另一方面,許多中西藥都有相近的療效,若同時服用,可能會出現藥性過猛的情況。例如病人感冒發燒時,為想加速痊癒,既服西藥的退燒藥又服中藥的疏風解表藥,兩者相加起來,可能令病人出汗過多而感虛脫。

  因此病人若要同時服用中西藥,最好請教有經驗的醫生,同時相隔一段時間(約四小時),才比較安全。

 

問:中藥有毒嗎?
答:雖然一般中草藥的藥性都很溫和,但有些中藥確實有毒副作用,例如生附子、巴豆、甘遂、山豆根、砒霜、蟾蜍、馬錢子、川烏等,用時要特別小心。中藥中凡是有毒性副作用的藥物,都是作用強烈,例如巴豆,用作攻擊性治療,能刺激腸胃,作強烈的瀉下劑用,將身體有毒物質排出。此類藥物不宜長期服用,不過,若因病情所需,加上用量適當,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無問題。切記此類藥物絕不可自行亂用,必須請教有經驗的醫生。

問:吃中藥會否有不良的副作用?
答:一般中藥源於天然動植物,理應甚少產生不良的副作用,但在下述情況下,亦會有不良反應:

  第一,過量。例如細辛,功效發汗袪痰,作用治理感冒、頭痛、口舌瘡等病,通常的用量是少於一錢(3) ,因此,臨床上有"細辛不過錢"的說法。細辛份量若過多,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經動物試驗,細辛的揮發油會令動物呈興奮狀態,其後麻痺,最終呼吸減退以致心臟停頓。

  第二,用藥不當。藥物本身並無好壞之分,用之適當,能產生治療調理效用,便是良藥。如果服藥後不舒服,可能只表示那些藥並非你身體所需,因而產生排斥。例如,我們都知道當歸、人參、鹿茸等是很好的補品,但如果你在發燒時,或非常燥熱時吃下這些補品,不但未能增強你的體質,反而會令你感到不適,輕則頭痛、失眠,重則可能令病情加重。我們可否因此說這些藥材有害、有副作用?又例如感冒藥,感冒吃時有效用,但若感冒已退,再吃感冒藥就當然對身體不好。

  簡要而言,凡是身體所需的藥材,便是良藥,但身體狀況不時會轉變,用藥也必須相應作出增減調整。因此我非常不贊成那些適合所有同一病情的人長期服用的所謂「秘方」。這種治病方法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是同一病情,亦會因病者的體質不同而必須有不同的治理方法。例如同樣是咳嗽,對肺熱咳的病人要清熱,對氣虛咳的病人則要補氣補血。若氣虛咳的病人吃清熱的藥,可能會頭暈不適,更加虛弱。

  隨帶一提,許多人都喜歡參考報章雜誌上有關飲食煲湯的菜式,千萬不要盲目跟隨,必須先行確定所用的材料適合自己的體質。

問:補藥可否長期服用?
答:補藥是針對虛證,指正氣不足,抵抗力弱。臨床表現中,虛證可分為陽虛、陰虛、氣虛和血虛,或陰陽兩虛、氣血兩虛。

  補藥雖然對人體有益,能補充人體物質虧損,增強體活動力,但亦不宜長期服用,理由如下:

  第一,調補身體,最重要在於平衡調和,過或不及都不理想。因此,若長期服用壯陽藥,會令身體陽火上升,陰份相對不足;相反,若長期用養陰藥,則會令機能呆滯;過量補氣補血又會令陽火過旺。上述情況都會令身體失卻平衡。

  第二,在服用藥期間期,若身體出現變化,例如感冒、燥熱,便不宜服用補藥,因為外邪未除,若繼續服用補藥會將外邪困於體內,加重病情。

  第三,補藥大多比較膩滯,若長期服用而又不懂得健脾,會影響腸胃的功能和吸收。脾胃運化欠佳,自然又會減弱補藥的療效。

問:調理性的藥物是否即補藥?
答:中醫著重調理身體,但一般人往往將調理性藥物與補藥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是有分別的。補藥是針對虛證,而調理性藥物則在於調理身體。在調理身體的過程中,可能要強身(補藥),可能要生津、健脾等,視乎體質而定。

  可以說,對抗性的藥物如感冒藥、止瀉藥、退燒藥等,皆不宜長吃,補藥亦然,但調理性的藥物若能對正體質所需,則多吃無害。

問:應否每天服藥?
答:視乎病情而定。重症病人當然要每天服藥。治病初期,最好每天服藥,到情況穩定時,便可隔天服藥、或一星期吃三劑藥。治病有如煮開水,如果每次當水快要滾時便熄火,那麼水永遠不到沸點,不能飲用。治病須乘勝追擊,不讓病魔有喘息機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常識】懂點中醫對家人有好處
五、治病看醫生,不是看醫院
國醫 張成國醫師的交流園地: 五柱穴在臨床上的應用
橫掃寒涼全無敵--生薑就是「還魂」藥
養生重在養脾胃 12個症狀看你是否脾胃虛
失眠的治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