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搞定家庭教育 ?告别家庭焦虑症

世上有种“职业”,大多未经专业学习与培训,也不需要考核某类资格证书就要“上岗从业”,可以却又是挑战众多、责任重大,那就是身为父母。

作为八零后出生的我,也如同大多数在传统社会中长大的中国孩子一样,在成长经历中,父母一辈没有条件接触到有关孩子成长的心理学知识,他们只是通过言传身教,运用朴素的人生经验指导着我们成长。

20世纪,尤其是其最后20年,直到今天,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进入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进入360度的全开放状态,每个个体自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开放。

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让知识不再属于少数人,当知识、教育获得成本越来越低的时候,个体竞争也就会更加激烈。所以自古就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更是不愿意输在孩子教育的起跑线上。这就形成了父母们对教育更加重视、更加焦虑的当下社会现状。

有些问题是凭借着我们的人生经验就可以搞定解决的,不过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教育趋向科学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残酷的竞争面前,父母不想放弃对更高家庭教育效能的追求。于是,各种自助性的家庭教育书籍、在线课程涌现,也从侧面证明我们这一代父母所面临的重要选题:趋向科学化的育儿(家庭教育)。

我是一名4岁半女孩的爸爸,在参加研修班之前也自学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包括发展教育方向的,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到孩子的教育上。我发现,在将专业理论应用中会有几大困难(经小范围交流、调查,基本是共性问题):

困难一、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先于相关理论学习出现的;

困难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多于家长的理论学习储备的;

困难三、绝大多数家长在从理论概念到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落地技巧上比较匮乏;

困难四、在与孩子的沟通教育中,理也讲了,情也动了,就是无效。

困难一和二,这两点可以算是先天性难题,因为知识很多时候都是滞后的,就需要父母家长们不仅仅是学单一的知识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学会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基于科学理论的价值观理念,这样的话,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家教方向及目标,在不断出现的问题面前,首先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心是定的,传递给孩子的教育行为也不会跑偏太远,这就为以后的纠错、调整打下良好基础。

困难三,体现了单一强调学习理论的负面效应,对于初起步的家长尤为明显。他们就像抓住救命稻草,看见个问题,就像锤子遇见钉子,总想试着敲两下,而且认定对方肯定是个钉子,完全不顾客观事实是什么,具体的情境是什么。所以,对于学习了些发展教育学理论的父母们,应该切记要因时制宜,因境制宜。要明白理论的实践,是离不开情境、工具、情感、技巧的综合利用才能发挥有效性的。

在困难四中的这一类父母,他们情商足够高,在应用专业知识时,也发挥着有趣、放低姿态的新一代父母的特性。但还是无效,我通过切身体会,就是一定要让知识、理论走一遍心,再传递给孩子。怎么走心呢?根本上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成长的视角,基于建立与孩子良性的关系基础上。

简而归纳,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困难基本明确,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利用好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家教路径,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借用著名的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why,what,when,where,who)模式,这本是描述信息传播的经典模型,后人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1H(how),形成了项目管理中经常应用的六何分析法。我结合了上面提到的家庭教育与理论结合的四大困难,重新阐释其六个要素的内涵,形成基于价值观/目标(why,what)---整合现实情境(when,where)---经营角色关系及技巧(who ,how)的理论应用三角框架。

明明说的是发展心理学理论应用的事,怎么又说到价值观了呢?

我觉得这切中了各种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共有问题,就是理论说的再好听,一旦身处孩子大呼小叫、业绩压力、时间紧张的各种“挤兑”中,你难免受到就事论事的想法和实时情绪影响,而价值原则具有稳定性、方向性。ACT疗法的创始人斯蒂芬海耶斯就将“价值”比喻做指南针指引人生的方向,“不能朝着价值方向前进通常意味着此时此刻过程中的失败”。

价值观擅长解决的不是具体情境化的难题,但是它能从诸如孩子内在人格、素养培养的原则角度出发,建设性的选择处理眼前问题的方式,犹如价值型投资一样,它着眼的不是眼前细节上的价值,而是孩子未来人格与自主性的成长价值。所以具有成长性价值的观念,我都称之为家庭教育中的原则。

比如以尊重原则为例,当你的孩子坚持做一件你认为没有价值但是并无恶意的事,你会怎么处理?参照幼儿期的自尊理论,我们就会知道一个孩子是否能形成较高自尊与环境中的受尊重度有着很强的关联。

也就是说,单从当时的情境来看,也许你的理性告诉你这件事价值不大,但对于培养孩子高自尊的长远价值来讲,就应该以尊重原则为优先,即告知孩子你的想法、顾虑,但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纠结你所强调那件事的价值或收益。

以价值观为导向,融合理论应用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不受制于某个理论对应某个情境、维度的限制,它将某个理论的观点提炼到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体系里来。“道不同不相与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其实投射的都是因价值观及人格差异造成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直觉选择。

过于依赖某个情境化的选择,会束缚甚至伤害孩子的内在自主性。所以,作为家长,不要认死理,保持相当的开放性。在进行家庭教育、处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时,首先从方向上把控不跑偏,抓住教育的核心——首先培养成人,然后才是人才。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将繁多的理论点,提炼成具有内在情感认同感的价值观念,让我们面对复杂的、紧急、实时的问题情况时,甚至通过直觉就可以进行选择相应原则处理了,既快速又容易保持前后一致性,给孩子赋予明确的标准。

价值观念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它的存在历史悠久。比如业精于勤、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警言谚语,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定价值,辨别是非,而且是着重于长远的价值、整体的发展。比如聪明可以成功一时,但要想成就事业,依然离不开长久的勤奋付出,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的成就让每一个篮球运动员望之却步,除了天赋,更多的是科比内心那强大无比的价值信念,要不然他的那个恐怖6-6-6训练,即每周6天,每天6个小时,每次6个阶段的“魔鬼训练”,真的无法坚持十余年。当他认定了勤奋这一点,其他的各种干扰、诱惑就大多不在其选项里了。

那又该如何判断可以将某一种理论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中,而不是仅仅作为某一特定情境下的技巧使用呢?

我觉得两点尤为重要,就是该理论里是否关注与影响孩子的成长性和内在驱动性。比如我认为可以融入价值观念的理论:最近发展区、依恋理论、自我调节、自我意识(如自尊等)、亲社会行为等。

形象点说,某个理论如果能像一个种子,种下后,能够让一个个体更具有生命力、自主成长,就可以纳入价值观的提炼名单中。

而从理论到价值观的提炼,不应该仅仅是认知上的逻辑分析,那样的话,恐怕你很难成功。需要父母开动自身的经验、经历、日常的观察,去判断、理解、体会。

比如依恋理论,表面上可能只能亲子关系的类型,或者是对日后人格的影响可能。但是更深层的是,一个人的依恋(母子/亲子)经历,会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安全感模式,大多会跟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安全感差的孩子好像一个被过分包裹的种子,将面临更多的成长困惑。

所以,从依恋理论,我提炼的价值理念就是要赋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积极反馈与陪伴、支持,所以我会相应的给自己设立陪伴标准(时长、频率、专注度、质量等),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与支持。

每当我碰到各种挤兑与孩子陪伴的问题挑战时,可以说在方向上我毫不犹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好现实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协调。

花了较多的部分来阐述基于价值观导向的理论应用方式,是因为它处于这个三角框架额顶端,起着指南针的定向作用,更是一种高效的系统解决方式,可以经过练习,植入到你的情感体系、直觉中去,提升你的家庭教育所面临问题解决的效率。

下面来讲“整合现实情境”部分。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的方向和原则后,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它呢?

理论联系实际,一句被说烂的道理,为什么还是很难做到?

我觉得就在于,应用者过于焦虑,显得信心不足,于是在复杂的问题面前盲目地使用这些理论概念或逻辑,却忽略了理论是对人本能反应/情绪化的合理化引导,而要完成这种合理化引导的途径恰恰是要通过现实的资源条件、对象的需求特点、当下情境以及自身情感、角色关系(此点放到第三点“角色关系与技巧”中阐述)才能实现的。

只有通过有效性的互动,才会让理论的内核得以与孩子产生交集,并且发挥效用。这也是为什么游戏化、形象化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整合现实情境进行家庭教育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一直提倡的言传身教,对于学习者来讲就是观察性学习,也是每个人尤其是孩子社会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指孩子通过观察他人尤其是身边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新的行为模式(习惯)。

这里还涉及一个概念,就是榜样示范。孩子除了以父母为榜样,还会以所接触的到文学、影视作品中选择自己认同的对象为榜样。

我一直头疼女儿的动作磨蹭,胆子小,但是我发现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自己儿时看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经过挑选,我选择了西游记和黑猫警长。而让她接触到的方式,是在一个睡得美美的周六早上,吃过水果,我事先告知她会有一部爸爸很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她看,她正在满心期待。

我没有一开始让她看大闹天宫,而是先看人参果。因为后者时长只有30分钟左右,而大闹天宫则有70分钟,对于女孩子来说,既太长,也有些过于阳刚。而人参果,短小有趣。正如我对女儿的了解那样,调皮的她一下子先被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吸引,哈哈笑个不停,随着情节发展,也喜欢上了敢做敢当、坚持寻找救树良方的孙悟空,尽管开始她还说是个小猴子呀。又隔了一周,让她看了大闹天宫,非常喜欢。

随后,又让我买了整套西游记连环画,孙悟空俨然成了她的偶像。于是在孙大圣的帮助下,我的女儿知道了勇敢、幽默、正直,也常常可以在孙大圣的鼓舞下,开始一些小挑战。黑猫警长则帮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磨蹭”,尽管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女儿还是很诚恳的承认黑猫警长比她能干,要向他学习。

在娱乐的时代,树立好的榜样示范,对于孩子依然重要。在当下好的动画片匮乏,国产好动画片少之又少的情况,如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我推荐的就是好的”的老子心态,就需要从现实的情境出发,设置好的氛围和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方式,吸引她认同好的榜样。

如果说将理论融化成的“价值观导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整合现实情境”的理论应用就是那个万变,它将使得“宗”落地,让家庭教育真正开花结果。至于这个“万变”的核心,我觉得应当是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特性,以及运用发掘身边一切资源的利用可能,哪怕是“可笑”的八戒二师兄。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至于“经营角色关系及技巧”,则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所以当我们尝试使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时,一旦不够成功,就会埋怨知识无用或者缺乏攻略技巧,其实在与女儿和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某种理论、某位大师的经典专著再好,他所提倡的方法也离开一个基础,就是你和孩子的关系。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长时间的加班和工作压力让自己疏于陪伴女儿,感觉那阵时间自己所说的很多内容,精心设计的很多方式、情境都吸引不了她的注意,更别说让她认同你所做的理论应用,最终就是产生不了作用。直到后来,我调整了工作以及自己的状态,增加了陪伴的时间,转化了陪伴的模式。

其实,角色关系与技巧对于每个理论的应用,就像是种子发芽生长的的土壤和水分,只有亲子关系处于良性状态,理论应用才更容易产生效果;其实亲子关系的塑造,又有很大程度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安全感原则、尊重原则、成长原则等等。

所以说,基于价值观/目标---整合现实情境---经营角色关系及技巧的理论应用三角框架是个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其核心精神就是以人(孩子)为本,注重成长性和现实性资源利用,要将知识融入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认同和经验中去。最后你会发现成功的家庭教育,与积极的自我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德课堂教学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方法例谈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守住价值观底线
懒等于穷,#育儿 #家庭教育 #教育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想读书的孩子们都看看
当孩子干了坏事
观想丨帮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庭教育才算成功!
未来教育,需要着重培养孩子这些能力!5-15岁妈妈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