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术台就是阵地——永远的白求恩

08

邮说医学史

手术台就是阵地——永远的白求恩

      有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还有他的形象、他的感人事迹和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文章,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牢牢记住了,并且成了全国医务人员的楷模。他就是活跃在中国抗战最前沿,与中国人民一起经受了战火洗礼,救死扶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医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1939)。

中国(1960):白求恩大夫像

      1916年,白求恩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他秘密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3月,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放弃可观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环境,率加、美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4月,他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在边区,他目睹了那些无助地躺在老百姓破旧院落里痛苦呻吟的八路军伤员,而此刻,他们正急需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当时,日军拉锯式的扫荡刚刚开始,前线战事异常激烈,抗日将士的伤亡人数在不断增加。白求恩为自己来得太晚而感到不安,他一到后方医院就连续不停地工作,第一周就仔细检查了520个伤员,第二周就开始施行手术。通过四个星期的忘我工作,147名伤员带着康复的身体和必胜的信念又重返了抗日前线。从此,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白求恩的身影。

      白求恩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一位忘我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救治伤员之中。他不怕艰难,巡回医疗,率队东征,战地救护,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中国的抗日战场上。他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成为模范医院,亲自制作医疗器材,编写医疗手册,传授医学知识,训练卫生干部。他过人的精力和不知疲倦的精神,无不令人惊讶和佩服。

中国(1990):白求恩大夫在中国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救治过的伤病员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次他见到一个护士在换药的时候,瓶药里的药和瓶上的标签不一样,立即用刀把标签刮掉,马上更正过来。他严肃地对那个护士说:“同志,这种粗枝大叶的作风是要害死人的,今后绝不允许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我们一定要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在模范医院开幕式上,白求恩说:“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心灵去面对我们的每一位病人,而并不仅仅依靠技术。”他如是说,如是做,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他不辞劳苦地为边区军民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当伤员急需输血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口,献出自己殷红的鲜血。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他不止一次说道:“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白求恩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手术。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率,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的冲击波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作响,他毫不理会。在被炮火震得发颤的小庙里,在随着颤动不停摇晃的简陋手术台前,他神色自若,专心致志地连续做着手术而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连续两天两夜,他一直在手术台前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在他眼里,手术台就是阵地。

中国(1960):白求恩大夫在抢救伤员,画面来自吴印咸拍摄的照片《白求恩大夫在黄土岭战斗前沿》。邮票画面上,白求恩腰系白色围裙,卷起粗布衣袖,脚穿草鞋,站在用门板搭成的简陋手术台前,弯着腰,正聚精会神地为一个腹部受了重伤的战士做手术。

      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白求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建立了一种体系,填补了当时野战救护的空白。他带领战地医疗队转战各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员,培养了大批革命医疗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反法西斯战场上,白求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同边区军民并肩战斗。1939年10月下旬,在河北保定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一名伤员时,他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在给另一名伤员做手术时被感染,伤势恶化最终转为败血症。1939年11月12日凌晨,当第一缕晨曦刚刚染红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东头的小山脊时,白求恩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那几日,在战友们、乡亲们的哭泣声中,天空飘下了漫天的雪花,一阵比一阵大,仿佛在为他作最后的告别。

      白求恩在临终之前,给聂荣臻将军写过一封告别信,他说在中国的最后两年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时光,他虽然有时候也会感到孤单,但他却在最亲爱的同志们中间获得了最大的满足。白求恩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以医生、战士、国际主义者的身份,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后人树立了无私助人的光辉榜样。他那生命的轨迹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珍惜和沿袭的宝贵财富。

中国(1979):白求恩大夫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图案为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的白求恩花岗石站像

      白求恩不幸牺牲后,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于11月17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对白求恩予以高度评价。在文章的开头,毛泽东满含深情地回顾了白求恩光辉的一生:“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接着,毛泽东赞颂了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崇高品质:“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随后,毛泽东将白求恩与某些鄙薄技术工作的同志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重视技术、医术高超的国际主义战士形象,也对一些工作挑肥拣瘦,认为技术工作无出路的人予以批评。最后,毛泽东在文章的结尾,道出了对他离去的悲痛之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吉布提(2013):油画《毛主席会见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精神最精辟的内涵,就是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两句最经典的话: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医生的医德和医术。白求恩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医生的身份,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光飞逝,故人已成丰碑,而在他长眠的这片热土上,白求恩精神却生生不息,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白衣战士学习的楷模。白求恩的事迹被编入学校课本,写成诗歌、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被各阶层民众争相传颂。白求恩作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永远定格了,变作了永恒!

      白求恩是做人行医的一面旗帜,一代楷模,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医魂。他的感人事迹,曾经无数次湿润了我们的眼眸。然而,走过了岁月沧桑,蓦然回首,却突然发现他似乎与我们距离远了,不仅仅是他所处的时代与当今不同,更因为他的崇高品德和我们今天红尘喧嚣的急功近利早已格格不入。经年回眸,静心沉思,白求恩好像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时光的轻盈,精神的厚重,在浅淡的流年里相融,作为一个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人,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中国(1990)首日封: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纪念邮戳中的图书为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

      阴晴圆缺,日落日出,这是岁月静静书写的一首歌,我们在这歌声里成长,完善了身心,成熟了自己。而今,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白求恩的美丽灵魂与伟大精神,正是凝练了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成为引领我们价值追求的指路明灯。虔诚地感谢上苍,将白求恩精神这笔珍贵财富馈赠给了我们,可以令我们的灵魂像鲜花一样开满芳香。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精讲
部编版3年级上册语文《手术台就是阵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本文歌颂了白求恩大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大夫白求恩的故事
走进“白求恩医疗队”
手术台就是阵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