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邮说医学史124:寻找神奇的魔弹 ——埃尔利希(上)

邮说医学史124:

寻找神奇的魔弹 ——埃尔利希(上)

>>>

01 传奇人生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德国免疫学家,化学疗法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执着于医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科研成果。

他第一个提出白细胞按所含颗粒的染色特性进行分类,发明结核菌抗酸染色法,帮助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贝林生产白喉抗血清,设计单位测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创立体液免疫的侧链学说,研究动物血清的溶血反应,提出“补体”一词。

他还是一个有着绵长韧劲、脚踏实地、充满自信的人。为了寻找神奇的“魔弹”,在化合物配方实验过程中,虽然已经遭遇了605次失败,但他不仅没有丧失信心,反而更加努力地去做更多的尝试。在付出了无限的辛劳与汗水后,终于在第606个化合物配方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使自己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由于是第606次实验所结出的果实,因此这个化合物有了“606”这个代号,它就是在临床上使用了很长时间的有机砷化合物二氨基二氧偶砷苯,也称砷凡纳明或洒尔弗散。

这是第一次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以达到最优化生物活性的成功尝试。一百多年前,埃尔利希用606治疗梅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06由此成为第一个化学合成药物。

1910年606上市,正式成为第一个治疗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606的问世,开创了化疗时代的新纪元。

两年后,埃尔利希又发现914号化合物更具可溶性和可操作性,他称其为新洒尔弗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1908年,因在免疫性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埃尔利希与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一起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埃尔利希关于体液免疫的侧链学说和梅契尼科夫现所发现的吞噬细胞,组成了机体免疫功能的两道重要防线。

其实,埃尔利希这次获奖应该提前到八年前,然而由于种种难以阐明的原因,19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颁给了贝林一个人。在1908年获奖后,埃尔利希又于1912年和1913年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

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总是引人注目的。

1940年,埃尔利希的故事被美国导演威廉·迪亚特尔搬上了银幕,片名叫《埃尔利希博士的魔弹》。在1941年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该片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

加纳(1998):免疫学家埃尔利希

02 从小立志

<<<

1854年3月14日,埃尔利希出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斯特恩(今波兰斯切林)。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人,从事医生职业。

当时的德国,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更加激化,犹太人越来越被歧视,各种权利被限制。作为一名犹太人,埃尔利希小小年纪便饱尝了种族歧视的痛苦,内心深处一度十分迷茫。

因为父亲所从事的职业,埃尔利希从小就对医学发生了兴趣。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对大多数疾病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因此刻印在小埃尔利希脑子里的,是病人痛苦的眼神和无助地死去时的凄惨。

“爸爸,长大后我也要去学医,”小埃尔利希一脸认真地对父亲说,“我要去寻找一种神奇的魔弹,它可以击溃人体内的病魔,让病人不再痛苦。”

“好孩子,爸爸支持你。”

平时父亲的心情一直是很压抑的,而今听到儿子这番话,他有了难得的高兴。儿子小小年纪,就有了一颗同情人类的悲悯之心,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他爱怜地摸着儿子的小脑袋,深情地对他说:“好孩子,既然你立下了这个志向,那你就要背负起责任来,好好地读书,将来去读医学院,毕业后做一个济世良医,用你的医术去解除病人的痛苦。”

“爸爸,我一定认真读书,将来去学医,像你一样做一个好医生。”

说这话时,小埃尔利希的眸子里充满了期待。此时此刻,他已经在心里下定了决心,不管前路多么艰辛,他一定要勇敢地走下去,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永不停步。

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除了你自己,是没有人能挡住你前行的脚步的。

从此,小埃尔利希成了一个无比刻苦的孩子。他知道,流年是手心里握不住的沙,他必须珍惜每一天的光阴。

流沙时光带走了一年又一年,埃尔利希也长成一个小青年了。他没有辜负自己童年的梦想,靠着不懈的努力,走进了莱比锡大学的校门,成了医学院的一名学生。

以色列(1999):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尔利希

>>>

03 名校熏陶

创立于1409年的莱比锡大学,位于萨克森州的美丽城市莱比锡,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莱比锡大学成立之初,就开设了艺术、医学、法律和神学等四个学院。医学院是莱比锡大学的知名学院,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1879年,著名生理学家、哲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他的工作表明能够对基于生理过程的心理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作为一个领域开始与哲学分离,现代心理学由此拉开了帷幕,冯特也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另有歌德、莱布尼兹、尼采等著名人物都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能够成为这所知名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埃尔利希感到无比幸福。置身于一流的高等学府,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像得水的鱼儿一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忘了其他的一切。

学校边上有一片小树林,那是一个极其幽静的地方。每到周末,埃尔利希总喜欢一个人来这里静静地坐一会儿,在放松自己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微风吹来,拂动他飘逸的头发,勾出他的思绪,一瓶瓶不同颜色的染料浮现在他的眼前。

德国(2009):莱比锡大学建校600周年

04 热衷染色

<<<

当时在德国医学界,科学家们对细胞的观察已经越来越细致了,这得益于德国发达的工业技术,特别是光学工业和染料工艺的快速发展。分辨率不断提高的光学显微镜和品种越来越多的染料,让科学家们有了给细胞染色的更多选择,并在显微镜下面将它们一一鉴别。

埃尔利希的表兄威格特在好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细胞染色分类的研究了,表兄实验室里的一瓶瓶染料同样深深吸引着埃尔利希,他先是跟着表兄学习,很快就自己开始了此项研究。他渴望揭开微观世界的奥秘,想要通过染色和显微镜检查,看清细胞内的细微结构。

于是,只要不上课,他就长时间待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用自己买来的各种颜料给组织细胞染色,然后长时间盯着显微镜看。他的手上、衣服上甚至脸上经常被染料弄成了五颜六色,以至于回到教室的时候,常常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看,幻想医生回来了,不知道他今天又糟蹋了几瓶颜料?哈哈哈。”

同学们认为他不好好读书,而是痴迷于摆弄各种染料,是一个典型的不务正业的“幻想医生”,对此,埃尔利希并没有生气,也不在乎,不管同学们如何看待自己,他只顾埋头于自己的细胞染色研究。

他坚守在实验室里,开始不满足于给离体组织染色,于是便尝试给活体组织染色。他把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注射到一只活的小白鼠体内,然后通过解剖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小白鼠的神经末梢被染成了蓝色,但骨骼与肌肉却不染色。

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遇到了更多的问题。他发现,用同一种颜色的染料给不同的组织染色后,有的组织被染成了红色,有的却被染成了蓝色,或者其他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埃尔利希推想,一定是特定的组织与特定的染料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亲和力,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之间与染料的亲和力一定存在着差异,否则难以解释他在实验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后来的研究证明了他的推论是对的,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对不同的染料有着差别很大的亲和力,它们被染色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组织对某些颜料甚至没有任何亲和力。

冈比亚(1995):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尔利希

>>>

05 寻找魔弹       

19世纪70年代,微观世界里的恶魔病原微生物正幽灵般肆虐在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一次次传染病的流行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埃尔利希自小目睹了人世间的苦难,而今作为一名莱比锡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他更是下定了决心,要去寻找一种魔弹,向万恶的病魔开战。

当时,伟大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已经开辟了全新的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很多疾病可能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科赫就是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佼佼者。

微生物学的兴起,带动了医学科学的大发展,使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抗争的战场上,能够在危急之际绝处逢生。

狂犬病疫苗的出现,让巴斯德踏上了人生巅峰,也让世人看到了击败病原微生物的曙光。然而,人们最终发现,疫苗的作用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这时候,科赫的学生贝林发现了“以毒攻毒”的抗血清,击败病原微生物的曙光又一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因为发现白喉抗血清,贝林获得了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尽管有了以毒攻毒的抗血清,但是依然无法控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感染。在外科领域,虽然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已将消毒法应用于外科手术,大大降低了术后病人因细菌感染而死亡的比例,但对于已经存在的感染,外科消毒技术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呢?比如说,能不能找到一种化学药物,可以抑制甚至杀灭感染人体的细菌呢?

正在医学院就读的埃尔利希,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期待能够有这么一天,人类可以拥有杀灭细菌的超强武器。

加纳(1995):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尔利希

作者: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众病之王:癌症传(五)
读书随笔:探寻魔弹(上)
穿越200年前,疫苗疗法是怎样诞生的?
人类与传染病战斗的三百年:抗菌药物发展流水账
人类和细菌间的军备竞赛:新型抗生素为何如此难寻?
最开始用于治病的药,居然是染料,青霉素也是偶然发现的,药物的发展史也像一部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