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曹氏风筝的由来及传承关系

四、曹氏风筝的由来及传承关系

时间:2017-08-05 14:26:11 作者: 1197次阅读 来源:海淀区文化馆

1、曹氏风筝的由来

“曹氏风筝”来源于《南鹞北鸢考工志》,此书成于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书中图谱系统地记载了风筝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因传此书为大文学家曹雪芹所作,所以人们将按此书中记载方法制作的风筝称之为“曹氏风筝”。后因其风筝做工精美、内涵深邃,受到民间乃至宫廷的喜爱,出于使用者的要求不同而分成民间风筝和宫廷风筝两大枝系。(1943年,孔祥泽先生曾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在学习期间抄录了日本商人所收藏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并请金福忠先生将《宫廷风筝图谱》与《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比较,发现两书图谱不同之处就在于《宫廷风筝图谱》里面有“龙”和“凤”的风筝图案,而《南鹞北鸢考工志》则没有,借此以区别宫廷风筝和民间风筝的图谱)。

2、传承关系

近代“宫廷风筝”的代表金福忠先生(1889-1978)原名金毓棠,正黄旗人,当时在朝中任“供奉”一职,主管皇宫中扎制风筝、描绘宫扇等扎彩事务。由于金毓棠先生扎彩技艺精湛,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赐金毓棠先生为“金福忠”,由于《宫廷风筝图谱》是金福忠先生的六世祖——爱新觉罗·惠敏流传下来的,所以金福忠先生为“宫廷风筝”第六代传人。

               曹氏风筝三代传承人: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

“宫廷风筝”第七代传人是孔祥泽先生(1920年—  ),他同时兼得“曹氏风筝”的真谛。孔祥泽先生幼年时代就非常喜爱风筝这门民间手工艺,金福忠先生时常带领他去放风筝,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经常到金福忠先生家里学习制作风筝。直到1943年抄录《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在金福忠先生倡导下,孔祥泽先生与其他风筝爱好者共同较系统地复制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及《宫廷风筝图谱》中所记载的大部分风筝,这项工作的大部分资金是由当时北平国立艺专日籍老师高见嘉十先生所出,因此有很多资料被高见嘉十先生带回日本。

作为《宫廷风筝图谱》第七代传人孔祥泽先生承接金福忠先生和《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风筝技艺,为将北京风筝推向国际舞台,与法国、印尼签订了风筝买卖协议,由于人手有限,就将其中一部分风筝交付天津的工厂制作,从而把“曹氏风筝”的制作技法传播到天津。

孔祥泽为将风筝艺术传承下去,把毕生所学技艺传授给赵昆、夏振国(过世)、冷世祥、孔令民、周松琦(天津)等人,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另谋它业,一直坚持下来的仅有冷世祥、孔令民等几人。

   

 

                         孔令民创作及其作品展示

第八代传人孔令民先生(1946年—  )从小热爱中国传统工艺,于六十年代协助其父孔祥泽先生整理、复制曹氏风筝,在十年动乱中,风筝被当做“四旧”遭到废弃,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被付之一炬,《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图谱和歌诀大部分遗失。然而,孔令民先生并没有放弃对风筝技艺的探索,1978年,孔令民先生与北京艺术学院的赵彝先生共同在顺义唐子头、平谷大东沟、昌平小汤山、房山霞云岭以及酒仙桥、四季青等地区专门向残疾人传授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艺,并于1979——1981年间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两届“北京传统风筝展”。如今社会上将孔家制作的风筝叫作“曹氏风筝”,他多年来一直用教学等方式为“曹氏风筝”的推广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孔炳彰及其作品

孔炳彰先生(1981年—  )为“宫廷风筝”技艺的第九代传人;“曹氏风筝”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孔炳彰先生1999年高中毕业后开始系统地学习“曹氏风筝”的制作技法、文化内涵以及风筝的历史,并多次将“曹氏风筝”带到国外走向世界。2004年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祖孙三代联合出版了《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使“曹氏风筝”广为世人所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京城抹上一道靓丽的彩虹 || 舒文
纷争
孔令民 曹氏风筝,授人以渔(全文)
风筝泰斗孔祥泽与曹氏风筝
《红楼梦》之外曹雪芹的另一著作,在50年前被证实的过程
从<废艺斋集稿>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