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埠头北市场到道里菜市场 哈尔滨八杂市揭秘

摘要: 八杂市由俄语“市场”的音译加上“市”字演绎而来。哈尔滨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是哈埠第一座市场,初称埠头北市场。1910年,新八杂市建成,有298家业户,1911年正式营业,为回字形大市场,经营种类齐全,1933年改称南市场。此外,南岗还有东、西八杂市,售卖鱼肉菜蔬、杂货日用品等。1945年后,南市场改称道里市场,1983年又改称道里菜市场,1988年3月改建,1990年6月1日竣工开业,经济效益居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之首。2006年,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被首批认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从埠头北市场到道里菜市场

哈尔滨八杂市揭秘

胡珀

八杂市由俄语“市场”的音译加上“市”字演绎而来。哈尔滨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是哈埠第一座市场,初称埠头北市场。1910年,新八杂市建成,有298家业户,1911年正式营业,为回字形大市场,经营种类齐全,1933年改称南市场。此外,南岗还有东、西八杂市,售卖鱼肉菜蔬、杂货日用品等。1945年后,南市场改称道里市场,1983年又改称道里菜市场,1988年3月改建,1990年6月1日竣工开业,经济效益居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之首。2006年,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被首批认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埠头北市场

哈尔滨最早的八杂市

八杂市是老哈尔滨人耳熟能详的去处。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是哈埠第一座市场,初称埠头北市场。市场最早位于水道街(今兆麟街)、石头道街、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森林街围合区域,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以摊床为主的露天市场,蔬菜、猪肉、牛羊肉、鱼、鸡蛋等“皆排列成肆”,“于此处贩卖”。八杂市由俄文“市场”的音译加上“市”字演绎得来。1903年,东端紧邻北市场的街道被命名为“八杂市街”(1925年改称中国四道街,1959年改名西四道街)。20世纪30年代,国际协报社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头点——“一毛钱饭馆”就在中国四道街上,萧红、萧军等曾在《国际协报》副刊发表文章,由此走上文学道路。

哈埠作家李锡文在《哈尔滨老街市风情》一书中强调:“八杂市的商品以'杂、小、零’而著称。杂是指饮食、服装、炊具、日用百货齐备。小是指商品体积、重量轻巧,方便携带。零是指蜡烛火柴论根,头绳论尺,糖果论块,白菜半棵也卖,油盐酱醋一个大子(旧时的铜元)也是买卖。北市场分为几个摊区,其中旧物摊区最大,俗称破烂市。”萧红在其散文《买皮帽》中曾对破烂市卖估衣(旧衣服、鞋帽)做出生动传神的描写。

1910年,俄国人把持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董事会决定,北市场一带禁止摆摊经营,在索菲亚教堂西空场(当时称道里教堂)建设室内与露天相结合的市场,称为新八杂市。同时规定“自明春正月三号起……先期知照租户,令其一概迁移”,“不准在旧八杂市内买肉品、青菜、鱼虾等物”。1911年,自治公议会又将北市场范围内的所有木板棚、草席棚、草坯偏厦类的简易建筑全部拆除,少数保留下来的房屋也一律不准向商家出租。

没有迁入新八杂市的商贩向东迁移至水道街以东,北起东五道街、南至东十道街一带,自发形成新的北市场,仍旧以摆床子设地摊为主,这个市场到20世纪30年代初还很兴旺,后被日伪当局取缔。

建回字形新八杂市

上世纪30年代改称南市场

1910年9月13日,《远东报》以《新巴杂市告竣有期》报道称:“道里教堂西空场经铁路公司修筑砖房数百间,以为八杂市开设小铺之用,现已将次告成,唯房盖尚未铺竣,故约于中秋节后即可一律开市云。”

同年10月26日,《远东报》对此又做详细报道:“江沿新八杂市工程,俄历十一月一日可以告竣。闻共有铺面二百三十六所。铺面分为三列,首列向内之铺户专卖菜蔬及鸡鱼肉等项,在新城街及莫斯科瓦街(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当时将街道以俄文命名,收回市政权后均改为汉字街名,今尚志大街和石头道街),共四方丈至二十二方丈之铺户一百一十二座,共面积七百六十四方丈。第二列铺户均向卧达铺罗卧街(今兆麟街),共九十七户,面积四百八十方丈。其余之铺户至第三列向斯克卧子街(今透笼街),专为售卖残铁者,其铺面由四方丈至七方丈者二十七所,其面积一百方丈。”其中第一列铺户中还有经营副食品、烟酒糖茶、粮油米面和文教书刊的铺户,由于保鲜的需要,20户商户建有地窖;第二列铺户专卖杂货,主要包括布匹、皮革、服装、鞋帽、家具、日用百货、玻璃瓷器、五金电料、油漆化工;第三列铺户还经营生铁炉具、铁桶、工具、农具、渔具、车具、马具、绳索、土产日杂等门类,可以说市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基本都可以在新八杂市买到。

新八杂市建筑形式奇特,平面布局成回字形,外围由若干个店铺房屋围拢,每家店铺有内外两个门,外门临街,进入店铺后,通过内门直接进入市场内。整个市场东南西北各有一扇大铁门,这四扇不同方向的大门,不论是送货的车辆,还是购物的市民,从各个方向都可进入市场。来自火车站方向的摩电车(有轨电车)就停靠在市场西门站。位于新八杂市中心的则是62个有棚摊床,主营鱼、肉和蔬菜。起初,298户业户中,中国商户占绝大多数,共256户,俄商为41户,日商店铺只有1户。1933年,新八杂市改称南市场,在市场内经营的日本商户有所增加。

此外,上世纪20年代初,在秋林公司对面,位于果戈里街、箭射街(建设街)中心的集市街(今亚细亚电影院、松雷商厦一带)开设了6家商店,经营鸡鸭鱼肉及杂货。不久,经营鱼肉禽蛋、蔬菜、杂货、点心、油炸制品、牛奶面包等的店铺纷纷开张,很快就达到了24家,形成了以鱼肉、杂货和蔬菜为核心的东八杂市,占地面积为10381平方米。1922年还形成了以教堂街(今教化街)为中心,共有鱼肉、禽蛋、蔬菜、杂货等门市48家,摊位103个,占地面积5250平方米的西八杂市。

日伪时期,哈尔滨有3个公设市场,除了位于道里的南市场,还有位于南岗邮政街、箭射街(建设街)、义州街(1925年果戈里街改称义州街,1958年改称奋斗路,2003年改称果戈里大街)中间的东市场,以及位于南岗大直街、教堂街(今教化街)、要紧街(今耀景街)中间的西市场。

历经百年的“中华老字号”

经济效益曾居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之首

据《道里区志》等相关志书记载:1945年以后,道里南市场改称道里市场。1950年起,国营商业和合作社陆续进入道里市场进行经营,20世纪50年代末,市场内有食品杂货商店、水产商店、百货商店、农杂商店、综合合作商店5个零售商店,经营肉食、水产、蔬菜以及百货、土特杂品等共11000余种商品。1964年,市场增加大众小吃、修理服务等业务,并增添冷藏和保暖设施。1983年改称道里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生肉、禽蛋、水产四大鲜活商品兼营调味品、糕点、糖果、烟酒及其他副食品。1988年3月拆除改建,1990年6月1日竣工开业,营业面积扩大到13000平方米,主要经营肉食、水产、禽蛋、烟

酒、豆制品、干鲜果品等26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道里菜市场是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性副食品零售商场,经济效益居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之首。2006年,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被首批认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作者工作单位:哈尔滨市档案局)

分享文章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旧时繁华,有街景,还有八杂市的老照片
1910年代,日本发行的哈尔滨彩色明信片
民国初年的哈尔滨,清国大街和傅家甸是繁华的商业区
【每天老照片】-1万-3397-1910年代哈尔滨彩色老照片 百年前的哈尔滨美丽城市风貌
哈尔滨人的深夜食堂——道外夜市的致命吸引力!
市井红尘:厦门菜市春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