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海南椰子文献和民间一些不为人知的冷历史 | 南国食品

本土最早记载到椰子的文献是明代正德《琼台志》:“树如槟榔,状如棕榈,叶如凤尾,高十数丈。有黄、红、青三种,黄性凉,青热。出文昌多。”虽是寥寥数语,却能将椰子树的外观、品种、特性和主要产地悉数涵盖。说到黄椰性凉、青椰性热,海南民间迄今仍有此说法,而红椰则介于二者之间,不凉不热——性平。

《琼台志》还辑录了宋代诗人赵升之的《椰子》一诗:“落蒂累累入海航,枯皮犹吐绿芽长。金丝发裹乌龙脑,白兔脂凝碧玉浆。未许分瓢饮醽醁,且堪切肉配槟榔。当时曾挂将军首,此说荒唐未可量。”这恐怕也是我国最早吟咏椰子的诗篇,把椰子的传播途径、繁衍方式、果肉、果壳、果浆、味道和传说,都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比喻和评论。

翻查道光《琼州府志》,该志记载了清代海南的19位百岁老人,其中文昌有10人。寿命最长的是陈德齐,活了118岁,无疾而终,官府因此给他送了一块“百岁余秋”的门匾;陈仲九享年113岁,妻子黄氏107岁,“齐眉难老,古来所稀”。

文昌民间普遍认为,本地长寿者多,与长期食用椰子,尤其是椰子油密切相关。家在东郊的省级非遗项目椰雕传承人符史琼,已经年过7旬,但看上去只有50多岁,脸色红润,皱纹极少。“东郊一带的村民,从小就吃用椰子油炒的菜、煎的鱼。”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用手工压榨椰子油,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放弃土法榨油方式,改用机器压榨。”

说到椰子油,民国《文昌县志》是现可查到记载最早的乡土文献——“榨以油,涂发令黑”。该志还提到苏东坡所说的“椰子酒”,其实就是椰子果壳老到没有胚乳,剩下一升许的椰子水,味道“清甜如酒”;有一类小种的椰子,将壳尖部位打磨成珍珠的形状,价钱比沉香还贵(不知道这类椰子现在还有没有);文昌人还将老椰子树的树干剖成椽子,用来盖房子,也十分硬实。

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陈光良《海南经济史研究》援引的民国资料:上世纪30年代,椰子油是文昌清澜港(毗连东郊)的重要工业,每年产量约三四千担,销往新加坡,作为制造香皂的原料,也当作机油和食用油使用;当时是每100个椰子可榨油19斤。

有一种另类的“椰子油”,是治疗皮癣的良药。用火烤老椰子壳,直到烤出微量金褐色的油脂,擦在患处,很快就会痊愈。这在化学药膏稀缺的年代,简直就是免费的偏方和验方。

那么,海南哪里产的椰子最好?文昌东郊是出产椰子最多的地方自不待言,但品质最佳者,则是三亚西岛的,而且不像很多地方是海水漂来落地生根,那里的椰子树是始于人工种植。“地宜椰,大洲人种植其上。”(光绪《崖州志》)西岛的椰子不但个大,而且水更甜、肉更香,红椰更甚,吃过一次久久难忘它的味道,旅游旺季一“椰”难求。《崖州志》还记载:“按,州西地不宜椰,惟州东及诸黎村多有之。”也就是今天的乐东沿海地区和三亚崖城一带并不适宜种植椰子。

明末清初,广东学人屈大钧对海南椰子的生产和市况都有深入的了解,其《广东新语》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椰产琼州,栽时以盐置根下则易发……”他怎么知道这一常识的已不得而知,如今海南坊间也无此说,不过老人们都说沿海的椰子要比山地的好吃,原因是沿海地区土层中含有盐分,提升了椰子果实的品质。此说印证了屈大钧的记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位截瘫后出版600余万字著译作 张诒仙:轮椅上的达观人生
【海南游】文昌一日(2)
海韵椰风,海南文昌东郊椰林
东郊椰林农家乐,这应该是我吃过最正宗的文昌椰子鸡了
东郊椰林—海南文昌著名的以椰子林,椰子树为主题的旅游点
【海南】椰风海韵,阳光天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