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章 利用狮身人面像身上的“纵”纹,把它牵向远古


 

10.1  斯芬克斯的传说

10.2  狮身人面像时隐时现

10.3  地质学告诉我们:岩石可以被溶蚀

10.4  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沟表明它是很古老的

 

本章诗曰:

狮身人面像,

“纵”纹是溶沟。

本期气候干,

何来雨水冲?

自转轴变动,

原先是绿洲。

先期雕凿成,

后人难觅踪。

 

 

10.1  斯芬克斯的传说

 

斯芬克斯为何物?为什么希腊人一见狮身人面像的石像便惊恐万状,失声相呼?原来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头可怕的怪物,它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躯,还添上两只翅膀。它的名字叫斯芬克斯。传说它生性残酷无比,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到许多谜语。据说,它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就要被吃掉。这个谜语是:今有一物,早上是四只足,中午是两只足,傍晚是三只足,这是何物?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匍匐爬行,长大时两脚步行,年迈时拄杖而行。这个故事暗示斯芬克斯是全知的。今天斯芬克斯仍是智慧的象征,作为艺术雕像,最古老、著名的斯芬克斯雕像是埃及吉萨地区的巨大斯芬克斯卧像。

走近石像,仔细端详,你会发现,经漫长的无情岁月的洗礼,石像脸上道道皱纹,昔日外层的红色胶泥大部分已剥落,皇冠、圣蛇、长须也都不翼而飞,它的鼻子深陷,胸部和全身“肌肉”松弛,斑斑驳驳,遍体鳞伤。项圈和彩绘无影无踪,只剩头顶上一个四方形固定皇冠的深洞。关于它的鼻子,近200年来,以讹传讹,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它被拿破仑的士兵当作靶子用炮轰掉了。其实历史并非如此。据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马格里齐(13641436)记载,那时石像的狮身部分被沙土所复盖,有一位名叫沙依姆·台赫尔的苏菲派(伊斯兰教一个宗教派别)教徒,反对偶像崇拜,怒于有人经常来此朝圣,于是爬上沙丘,猛砍暴露在外的鼻子,毁坏人面的形象,以阻止信徒们的朝拜。马格里齐还说,此事发生后,飞沙掩埋了附近的农田,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把它归结为太阳神发怒的缘故。此后,尚有些历史学家提到了类似的史实。可见,300多年后才入侵埃及的拿破仑在这一点上应是无罪的。

狮身人面像坐落在距哈夫拉金字塔东北372米的一块洼地的中央。据说,当年建造金字塔时,这里是采石场。采石工们把场内上等坚硬的石块开采后建造金字塔,但中央一片岩石内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结构不严,故弃之不用。金字塔竣工后,采石场上便遗留下一座小山。狮身人面像由整块巨石(小山)雕琢而成,高20米,体长57米,如果算上石块砌成的两个前爪,全长72米。它的脸宽4075米,鼻子长1.71米,嘴大2.30米,耳长1925米。它头戴皇冠,两耳侧有扇状的“奈姆斯”头巾下垂,前额装饰着据说能喷射毒液的“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额挂着标志国王威仪的长须,脖子上围着项圈,鹰的羽毛图案打扮着狮身。石像面貌慈祥,微露一丝神秘的笑容。4000多年来,它忠诚地守卫着金字塔,天天凝视着旭日东升,默默无语地观察着人间的忧患沧桑。

长久以来狮身人面像是神秘莫测的象征,它据传是哈夫拉法老建造的,与身后巨大的金字塔相比,它小得像一只小猫。据推测,狮身人面像是它身后墓地的守护神,但没有人能对此肯定。在它前面是一个石柱,或者说是一块直立的花岗岩石碑,上面记录着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四世法老的奇异经历。一天他外出捕猎小羚羊时,坐在狮身人面像的阴影里休息时睡着了,梦中他得到启示:只要他把狮身人面像上的沙土扫掉,他就会得到埃及的王位。他真的扫了沙土,也真的得到了王位。后来其他法老也来此扫沙。显然,偶然的巧合把这个狮身人面像变成了一处朝圣地。

正统考古学家告诉我们,狮身人面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埃及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的埃及法老哈夫拉统治时期修建的。这个国王的陵寝虽然内部比其父胡夫的金字塔逊色,却以其外部分布有致的建筑群而独胜一筹。哈夫拉巡视墓碑时,为没有一个体现其法老威仪的标志而不满。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议利用工地上一块2000吨重的巨石雕一座象征法老的威严与智慧的石像,遂有了驰名世界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这个传说明显带有不可相信的编造痕迹,而不是真实的事实,人们大可不必承认它。以鼓吹这类传说作为历史史实的人,也许可以忽悠人们一时,却难以掩盖学术上的骗局。真相大白之日,就是学术骗子现形之时!

 

10.2  狮身人面像时隐时现

 

公元前1400年左右,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特摩斯四世立起“库存表石碑”。至今仍然静静地站在狮身人面像的双爪之间的,用花岗岩刻制的“库存表石碑”上记录道:在图特摩斯四世统治前,狮身人面像除了头以外,全部被埋没在沙土中。图特摩斯四世将沙土清除以后,便建立起这块石碑。这块石碑记载着一段有趣的古代故事:第十八王朝时,金字塔附近黄沙遍野,羚羊和其它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石像被沙子埋到脖颈。有一次,伊蒙胡太伯二世的年轻王子图特摩斯到此狩猎。晌午时分,四周无荫凉去处,他就来到石像阴影下小憩,朦胧中忽见石像开口对他说:“我是伟大的霍尔·艾姆·艾赫特,沙石憋得我透不出气来,假如你能除去我身上的沙土,我将封你为上下埃及之国王。”王子当即允诺,醒后他重申一定清除石像身上的沙石。后来,他果然当上了国王,成了图特摩斯四世。他履行诺言,下令清理沙石,并在石像的南、西、北三面筑起一道土坯墙,以防沙土再次堆积。土墙迄今残存,每块土坯上都刻有图特摩斯的名字。同时,他还决定在石像前建立这块花岗石记梦碑,叙述这一历史。

第二个清理、修缮者大概是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国王之子赫姆瓦斯王子。公元前450年,希罗多德游历吉萨金字塔时,只字未提及近在咫尺的石像,可能当时它全部被埋在沙土里了。

托勒密时期,狮身上出现了石块脱落现象,当时用小石块修补两侧、前脚和尾部,并在两前爪间筑一祭坛,其遗迹犹在。王朝末年,民间流传着石像下面凿有密室和墓穴,甚至说有一条秘密的甬道与哈夫拉金字塔相连。罗马统治时代(公元前30-642),这儿为旅游胜地。罗马人建造了一座半圆形阶梯剧场和其它罗马式建筑。一些罗马名士不断到此造访,有的留下了雕刻石碑,有的在前肢上题词留名,甚至有人在前爪上刻下了一首赞美它的诗篇。

1818年英籍意大利人卡维格里亚上尉在此掘宝4年,为了他个人的挖掘计划,曾清除过一次狮身人面像上的沙土。在施工过程中曾经发现了石像头上掉下的圣蛇浮雕和一块长须,他讨好地把它们奉献给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1886年,玛斯佩罗为了挖掘遗迹,不得不再度清除狮身人面像上的沙土。

1916年,由法国人担任局长的埃及文物局主持修筑了狮身人面像后肢的护墙。

1925年时,沙土再度将狮身人面像从颈部以下全部封住,迫使埃及考古厅出面,清除沙土,使它恢复原貌。

1936年埃及著名的考古学家萨里姆·哈桑清理石像附近的聚沙,发现了一座土坯小庙和许多石碑。庙位于石像东北,为伊蒙胡太伯二世所建。庙墙上刻有各种图案。庙内的一块碑上记载着他年轻时前来拜遏之事。另发现不少臣民刻的石碑,碑上绘有狮身人面像。有的碑上还刻着一二只或多只耳朵,象征着神耳在倾听臣民们祈求赐福于他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预防附近英国炮兵阵地上的炮火震塌头颅和德国飞机轰炸,在头像突出颈脖1.5米的颏下临时筑起一道高墙,支撑头颅,到1947年拆除。

在过去5000年来,吉萨高地上的风沙气候并没有重大的改变,也就是说,这些年来,狮身人面像和它的周围受到的风沙之害,应该不比图特摩斯四世的时代所遭受的更大。的确,从近代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人们对狮身人面像的关注稍有疏忽,它便可能被砂土埋没。既然建造成这么大的雕像,但过不多久就会被完全埋没于撒哈拉沙漠的沙土中的话,何必还要建造呢?这可以作为狮身人面像“不是在吉萨高地处于干旱时期期间建造的”的论据之一。

就算从一般认为的哈夫拉王朝时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500年之久,其间有3300年狮身人面像是被埋没在沙中的。从各种文献及历史的既成事实中,都不难证明这一点。换句话说,至今为止,狮身人面像暴露在风沙中的年代,最多不过1000多年,其余的时间,它其实都被保护在沙石之中。不过,重点在于,如果狮身人面像真的是在古王朝时代由哈夫拉所建,而又被风沙如此快速地侵蚀的话,那么同一时代的其他石灰岩建筑物,理当遭受到同样程度的侵蚀才是。但是,事实却不然。古王朝时代遗留下来许多象形文字及碑文,没有一块受到有如狮身人面像一般严重的侵蚀痕迹。

埃及考古厅负责基沙及沙卡拉地区的扎希·哈瓦斯博士便认为,许多过去的理论都已“随风而逝”,因为“我们掌握了非常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狮身人面像其实是属于哈夫拉时代的产物”。同样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考古学家卡洛·雷蒙表示,狮身人面像的年代比哈夫拉久远的这种说法“简直令人无法置信”。她认为:“狮身人面像没有任何可能比哈夫拉久远,因为吉萨地域在哈夫拉王统治前的几千年,不但没有那种工艺水准,更没有必备的管理组织,和建造起那种规模的建筑物时所需要的意志力”。权威学者的一句妄言,把历史的真实固定在一种扭曲的状态下。

研究揭示,狮身人面像的“尾部”是在哈夫拉统治时期刻在石床上的,它的年龄约只有巨像前面及两边的壕沟年龄的一半。即是说,哈夫拉只是对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狮身人面巨像进行了整修,并纳入他的墓群之中。这一结论令考古学家大吃一惊,因为这意味着狮身人面像的主体部分在哈夫拉出世前就早已屹立在那里几千年了。显然,这扰乱了那些考古学家所掌握的有关古埃及的常识。那些考古学家们坚持说,狮身人面像的修建技术比已确定年代的其它建筑物的技术要先进得多。因此,将狮身人面像建筑年代再提前几千年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承认地质学家的看法,即狮身人面像可能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的话,那么,修建这一建筑的不应是当时的埃及人,而是史前文明的人类族群。

 

10.3  地质学告诉我们:岩石可以被溶蚀

 

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堆积的总称。其作用过程有物理的变化,也有化学的变化,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如雨水、河、湖水体或地下水都不是纯水,而是含有酸类如碳酸、硫酸、硝酸、腐殖酸等的水溶液,它们都会加速岩石的破坏,特别是碳酸对石灰岩的碳酸化溶蚀作用就更为普遍。可溶岩的溶蚀结果:一是所有组分全部溶解,例如对质纯的石灰岩溶解;二是只有部分组分溶解,如对含有杂质的石灰岩溶解,包括泥质石灰岩、硅质石灰岩和铁质石灰岩等。不溶或难溶的物质会残留在岩石表面或裂隙中,阻碍溶蚀作用继续进行。

溶蚀作用能否进行及其溶蚀速度,主要受水的溶蚀力、岩石的可溶性及岩石的透水性等因素影响。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水的流动性及流量等方面。

1)水的化学成分。水中含有多种酸类是岩石发生被溶蚀的关键,而酸的含量多少则影响岩石的溶蚀速度,酸的含量越高,溶蚀力也越强。酸的来源除了少部分来自矿物的分解和生物活动而直接产生之外,大多数是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水中而成,这些二氧化碳有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动植物呼吸、有机物的分解及微生物的作用方面。其中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十分重要,它所造成溶蚀强度也很大。

2)水的温度。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一般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少;温度越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温度高的水,二氧化碳的含量虽然减少了,但水分子的离解速度加快,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增多,溶蚀力反而得到加强。据测试,气温每增加摄氏10度,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岩溶速度较快。

3)气压的影响。气压会影响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气压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分压力越高,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越多,碳酸钙的溶解度也越大。

4)水的流动性及流量。经常流动的水体,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因为流动的水处于开放系统,从降水补给到地表水及地下水流动排泄过程中,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例如摄氏25度的纯水,不含二氧化碳时的碳酸钙溶解度为14.3毫克/升;当溶解前与空气接触,溶入二氧化碳,然后溶解时与空气隔绝,即处于封闭系统时,碳酸钙的溶解度则上升至15.3毫克/升;当溶解全过程与空气接触,即处于开放系统时,碳酸钙的溶解度则剧增至100毫克/升,比封闭系统时还大5.5倍。由于地球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雨量多、雨期长、水流量大和水的循环快,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所以碳酸钙溶蚀量比其他降水量少的寒、温带与干旱地区大。以中国为例,亚热带的广西省的碳酸盐岩溶蚀量为0.120.3毫米/年;而温带的河北省只有0.020.03毫米/年,比前者减少了59倍。所以南方的岩溶地貌比北方发育。另外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可变为不饱和而重新获得溶蚀能力。

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作用发育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可溶岩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卤盐类如钾盐、石盐;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碳酸盐类如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三类岩石之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其次是硫酸盐类,最小是碳酸盐类。但地球上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厚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地貌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虽小,但岩石分布广,岩层厚,地貌保存较好。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发生在该类岩石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在碳酸盐岩类中,又因碳酸钙含量不同而溶解度也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碳酸钙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少的岩石,其溶解度就越大。因此碳酸盐岩石的被溶蚀程度顺序为:质纯的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石灰岩>硅质石灰岩。

岩石的结构与溶解速度有密切关系,试验表明,结晶的岩石,晶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隐晶质微粒结构的石灰岩相对溶解速度比中、粗粒结构的石灰岩快。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据东方网2001222日消息: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发现一处钟乳石溶洞群,是我国北方地区纬度最高的石灰岩溶洞,属喀斯特地形,这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罕见。在此共发现5处洞口,其中一个洞口向下约5米后进入一个洞室(1号洞),洞室面积约2030平方米;在该洞侧面又发现有一面积比1号洞稍大的洞室(2号洞),洞内南向、西向、西北向均有支洞伸向远方;1号洞和2号洞之间有一小支洞相连,形成了庞大的溶洞群。各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另有大量方解石、冰洲石镶嵌于洞壁,景象蔚为壮观。目前,该溶洞群已被正式命名为“黄龙洞”。如果单独用现在的气候带的观点去分析,又是一个科学上的难解之谜。可是按照地球翻转的观点,只要地球现在的北极退回到西侧的北纬20度左右,就是在北极圈内或者是南极洲位置,依然可以发育壮观的溶洞群。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格陵兰或者南极科学考察中,一定可以发现石灰岩中的溶洞,和溶洞中保存的前一期史前文明的遗物,笔者满怀信心等待着未来的科考大发现。

 

10.4  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沟表明它是很古老的

 

40年前,一位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美国地质学家让·哈尔夫教授突然对几张狮身人面像的照片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在这座狮身人面像的表面,有许多很深的沟壑,它们全都竖直排列,密布在狮身人面像的表面,使这座古老的石雕显得更加苍老和神秘。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奇特的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古埃及地区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沙漠风暴使狮身人面像受到了风化。一直以来,无论是正统的古埃及学研究者,还是到此来作过实地考察的各类专家,都对这一解释深信不疑。而且谁也没有怀疑过建造这一石像的真实目的。

·哈尔夫教授不是一个古埃及学家,甚至对考古学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让他感兴趣的,是密布在狮身人面像表面的沟壑。让·哈尔夫教授久久地凝视着这张照片,最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些沟壑是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作为气象地质学的研究专家,哈尔夫教授在侵蚀和风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便如此,他仍然被自己所下的这一结论惊呆了。哈尔夫教授决定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考察。他带着几名助手迅速飞往狮身人面像所在地,埃及最著名的观光区吉萨高地。那里不仅有狮身人面像,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群落等,一系列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全盛时期留下来的大量古代遗迹。经过一系列细致而严谨的考察和取样分析,哈尔夫教授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立即向世人宣布,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沟壑是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而决非如传统的考古学者们认为的那样,是因风沙侵蚀而形成。

当哈尔夫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的世界学术年刊上后,立即招致了大批古埃及学者的强烈不满,许多研究者对此一片哗然。古埃及学者们强调: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气候已十分干燥,不可能有终年丰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蚀石像的现象发生。而且,对于一个对古埃及学一无所知的人而言,他的任何关于狮身人面像的论证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面对这些汹涌而至的责难和不理解,哈尔夫教授心情平静,因为他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因为这是一名学者本着严肃的态度向“权威”发出的科学的挑战。他说:“我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请你们也科学地对待我的发现”。但事与愿违,哈尔夫教授的请求被人们晾在一边不予理睬。在一片非难声中,教授痛苦极了,最后导致精神失常而十分伤心地在郁闷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古埃及学家作为学者群体,忘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至理名言,在不愿意听取逆耳忠言的情况下,继续坚持着在自己可怜的小圈子里面夜郎自大。实际上美国地质学家让·哈尔夫教授的见解是正确的(彩图5)!那应该是“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一个精妙例证。

数学家史瓦勒·鲁比兹于1937年到1952年之间,到埃及的路瑟神殿调查,发现他可以用数学证明埃及的科学与文化,比当时学者所愿意承认的要高深、复杂得多。鲁比兹在自己的书中,几乎是偶然地顺便提了一笔,说公元前11000年,埃及因大洪水和下雨成灾,受害非浅。他说:在大洪水之前,埃及必定已存在一个伟大的文明。吉萨西面崖壁的石块上刻出来的狮身人面像,当时必定已经存在,因为狮身人面像的狮身部分,除了头以外,很明显地有被水侵蚀的痕迹。美国学界出身的魏斯特,受到鲁比兹书中观点的启发,到埃及进行了实地考察。找到了一些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时,尼罗河谷便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其实能够证明古文明存在的资料相当多,但是没有一件能引起高高在上的正统派古埃及学者的注意。魏斯特认为专家们没能注意到那些资料,并不是因为他们当初没有找到。他们显然找到并看过资料,只是没能正确地理解、阐释它们而已。魏斯特掌握的证据,主要在一些重要的建筑古迹上,包括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吉萨的河岸神殿,和上埃及古都阿比多斯的神秘建筑欧希里恩。经科学验证,在这些耸立于沙漠的建筑物上,发现了很多被雨水冲刷侵蚀的痕迹。从石块被冲刷、侵蚀与耗损的情形来看,当时的降雨量应该不小。根据现在的说法,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哈夫拉王所建的,但是从王朝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以来,吉萨高原上一直没有足够的雨水,可以造成狮身人面像身上的侵蚀痕迹。必须要回到公元前5000年,才能在埃及找到足以如此大规模地侵蚀石灰岩大石块表面的天气。因此,狮身人面像必须建造于公元前5000年、即距今7000多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既然狮身人面像是如此规模宏大而复杂的工艺品,我们必须推论:它们必定是由一个高度文明所完成的,所以在公元前5000年前,埃及应该已经有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存在。

一位英国的专题研究记者如此写道:魏斯特的存在,可谓正统古埃及学者最害怕的噩梦成真,因为他从一个学术界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角度,经过缜密的思考,而提出了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他搜集到丰富的资料,让学界毫无反驳的余地,并逼得学界人士走投无路。这场辩论关系着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认识和理解,是否会被全面颠复。到了这个地步,学术界也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只好采取漠视的态度,希望魏斯特的理论会因此而消失于无形。

当魏斯特1992年于美国科学先端科学协会的年度大会中,发表他的调查结果时,至少芝加哥大学的古埃及学家,和吉萨地图化计划主持人马克·列那博士也参加了讨论,而且出乎所有与会者意料的是,列那当场竟然无法提出有力的反驳论点。他对魏斯特的论文评论道:“如果你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0到公元前9000年的话,显然你认为当时埃及文明程度一定非常高,高到能够制作狮身人面像的地步。身为考古学者,我必须问的问题是:如果狮身人面像是当时建造的,那么文明的其他部分到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代为回答:“先一期文明的其他部分,被地球翻转的浩劫,把一部分冲到大海里去了,另一部分被洗劫大陆的泥沙掩埋了!”

尽管那些能干的古埃及学者不以为然,但是魏斯特的新理论却获得科学家庭中另外一支队伍,即地质学家的支持。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罗伯·修奇(Robert·Schoch)博士,于1992年度美国先端科学协会的年会中,对(包括古埃及学者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再度指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沟渠受到风雨的侵蚀。有的地方,至少在部分墙壁上,侵蚀痕之深达2米左右,使得外观看来蜿蜒弯曲,好像波浪一般。因此,我要在此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周围墙壁上的波浪纹,是从非常古老的时代,一个吉萨高地上雨水多、温度高的时代残留下来的痕迹”。

笔者作为地质工作者,当然全力支持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因为那些地质学家叙述的是自然界真实发生过的事实,不是那些似是而非的臆想和推理。并且可以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把古埃及学的现有的疑问和谜团一一解开。按照地球翻转论的认识,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曾经处在北纬20度左右。回想一下第一章里我们叙述过的天王星躺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的情景,地球的两极都处于赤道附近。由于奇特的运转和充足的光照,地球两极的冰帽全部融化,代之以4-5个月的短期冻结。极区的夏季是非常温暖的,当这一极区运转成黑夜时,虽然有将近半年的寒冷期,但冰冻是很弱的。正是两极固体水库的消失,全球大洋的水位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上升约几百米(参见第七章)。这会淹没大量的平原和低地,从而扩大了海洋的实际的表面积,加上气候温暖,水汽的蒸发量大量增加,降水量就会大量增加,也就是好多学者都推测到的温暖、湿润、多雨的全球性温暖气候时期。在那种气候下,撒哈拉沙漠区域是水草丰茂的人类居住地,埃及的地表的石灰岩能够不被强烈溶蚀吗?既然在地球翻转之后,古埃及已经逐渐变成了干旱气候区,那么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蚀就应该是在地球翻转运动之前发生的。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蚀沟深度就确定为2米,溶蚀速度以0.3毫米/年平均估算,从狮身人面像雕刻完成算起,没有60007000年以上的温暖多雨时期,溶蚀沟不能够形成那么深。就算溶蚀速度加快为0.6毫米/年,也需要大约3000多年,加上地球翻转的时刻可能为距今6000多年前,狮身人面像的制造年代应该在距今10000年左右,甚至更古老。也正是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那个时期,埃及的农业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不好好发展都不行。几百米高的原始水位,造就了吉萨高地上的古代先民必然会面对海洋,那些大船就是古代先民耕耘大海的工具。堆砌金字塔的大石块可以用船运输到吉萨高地。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古代的埃及先民既然能够下海,为什么不能上天?那些曾经被错误确定为鸟类模型的航模的确认,应该是给古埃及学者的一剂清醒剂。女士们、先生们,是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一些学者头脑里预先设置的这不可能、那不可能的思维框架,对自己个人的思维可以起到束缚和守旧的作用,对古人和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根本管不着的。以陈旧的思维框架去收集新事实,只是徒劳无益的空忙碌;用陈旧的理论去解释新发现的事实,又往往导致荒谬。如果地球翻转论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论证观点,能够被古埃及学家驳倒,笔者愿意承担冒犯之罪过。如果是古埃及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失误,那就应该认真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错了?而且错了那么久!错得那么固执!错得那么离谱!

笔者对于埃及古文明象对待中华古文明一样,都是非常尊重的。正因为如此,在本书的后续部分中,笔者将把包含中国、印度和埃及在内的世界文明史,整个拉长到10万年以上,不相信就请拭目以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埃及金字塔之谜最完美的解释
用地球翻转的观点解读科学难题之二十八
【埃及】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旅行 | 狮身人面像:谁动了他的鼻子?
埃及*开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未知世界入口被发现,位于埃及狮身人面像头部,取自埃及古书记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