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神学院学生到领袖,斯大林的前半生,藏着苏联快速工业化的答案

引言:强悍的斯大林如何练就?

工业化是强者之路,不明白强悍的人如何诞生,就不懂为何只有斯大林能带领苏联完成工业化。

这里先用简短的语言回顾斯大林前半生,明白强人是如何诞生的。

1878年,有着土地吞并嗜好的沙皇俄国,终于在持续数十年征战后,将整个格鲁吉亚吞并了。也是在那一年,一个改变苏联命运的人诞生了。

这个人就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出生年份也有1879年的说法)

斯大林出生地格鲁吉亚,是一个悲催的地方,常年的内部争斗,还有夹在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夹缝中的现实,让这里的人们日子并不安稳。

不安稳的日子过多了,就成了穷山恶水。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格鲁吉亚的民风也就自然彪悍了起来。特别是斯大林出生的“古镇哥里”更是如此。

(今日哥里斯大林博物馆)

男人们平时的活动无非如下几样,喝酒驱寒,打拳锻炼,摔跤发泄,跟婆子造人。

这彪悍民风,还有特有的风俗爱好,让沙皇俄国政府也管不来了,就干脆让这个古老的城镇自治,这是面积太大的国家,治理新归属领土的惯用手段。

刚本征服的领土,彪悍的民风,自治的城镇,混乱的环境。

这就是斯大林成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如果不强悍一点,是会吃亏的。

那么斯大林家庭情况如何?

熟读历史的,估计多有耳闻。

鞋匠作坊家庭出生的斯大林,在手艺人老爹养育下,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谁曾想,不久后变故就来了,养成酗酒习惯的老爹,从慈父变成了暴君,动不动打女人孩子,让斯大林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关键时刻,母爱铸就了斯大林的强大。

斯大林的母亲,名叫叶卡捷琳娜·凯瑟琳·朱加什维利,生斯大林之前有过两个儿子,却都不幸早夭,终于有了斯大林这个健康的孩子,老母亲当然视若珍宝。

并给他取小名“索索”,将他称呼为上帝的恩赐。在父亲酗酒那段时间,如果不是这个母亲坚持,让斯大林进初级神学院读书,世界上或许会多个鞋匠少个领袖。

11岁时,斯大林失去了父亲,没了男人依靠,并没有让老母亲放弃斯大林的学业,为了能让日子读书,老母亲可以不知疲倦帮助神学院领导做事,仅仅只为了一个月3卢布的奖学金,还有让儿子能顺利学习,母子两就这么用10卢布的生活费(约等于680元)钱艰苦度日。

(相依为命)

这么艰苦也要坚持,只因为他母亲看准了一件事,儿子要想出人头地,顺利毕业,当个安逸的神职人员,是很好的选择。

能去神学院读书的,也都不是一般人家子女,多有,神甫、官吏和小贵族子弟。

这就让斯大林的学业,始终伴随着众人的鄙夷,弄得斯大林很是不忿。

不忿了,男子汉斯大林当然要想办法。

这艰难的时间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坚韧性格和强悍的禀赋。上学后的斯大林,读书依旧努力,但也有了副业,那就是去街头当混子。

相较于读书,做混子能更好更快地改善家庭环境,因为社会有黑、白、灰,灰色总是活络一点,但凡多点心机,多点手腕,还是好赚钱的。

斯大林就这么边读书,边当混子,小日子过的也很不错,学习上,成绩优秀,做混子,也用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招揽了不少人跟随,成了地方一霸。

这地方一霸,可别小看,以为跟着他的都是无业游民,恰恰相反,斯大林用他的个人魅力和独有情商,跟富二代,官吏子弟,还有工农子弟,贵族小子都能打成一片。

可谓深谙人脉的重要性,有个啥事,招呼一声就有人帮忙,算小地方的大人物。

这人格魅力也是杠杠的,在加上英武的长相,除了个子矮点,斯大林还是很酷的,的而且女人缘很足。

这从斯大林年轻时候的照片就能看出来。

(帅气的斯大林)

可当混子在长辈哪也不能当一辈子啊?

当时斯大林老妈的心愿就是,自己只要顺利毕业,当个神棍也是不错的!

但斯大林志不在此啊。

喜欢读书,又混迹社会的他,整日里在学校和社会游走,琢磨的从不是神学书籍,反而是各种政治书籍和小说,参加了不少课外活动,也接触了不少杂人。

书读杂了,人见多了,难免思想就偏了。

一来二去,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日子,斯大林解锁新思维,并在随后成了一名坚定的运动份子。按照斯大林的说法就是,做神棍实在太没劲了,我要为大众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这豪言壮语,让他早早加入了革命,成了最老资格的列宁跟随者。

(列宁)

随后就这么跟随列宁一生,也深受列宁信任。

为何列宁信任斯大林?则和斯大林的特殊才能有关,这才能,在之后也多有体现!

干革命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钱!

列宁同志是思想导师,理论大师,演讲大师,口若悬河,但口袋空空。其他同志也差不多,经常流亡的日子,让他们过得都不宽裕,比如托洛斯基就是,一流亡,就是环球旅行。

这时候,斯大林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不就是没钱吗?我去弄呗!

常年在格鲁吉亚小城练就的彪悍做派,还有精明手腕,让斯大林跟其他人气质非常不同,这不同,还有那曾经的人脉和兄弟,让斯大林带领自己的一票兄弟,在年仅20多岁的时候,就成了捞钱能手。

至于手段,那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绑架,抢劫,弄罢工都干过!

这一来二去,就弄了不少钱给列宁,就此成了列宁的心头好!

至于斯大林捞钱经历的艰辛,也有数据为证。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斯大林被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这一切铸就了斯大林的军功章,也让他成了列宁倚重的人。

这十多年间斯大林受尽磨难,也体会了艰难,更认清了人心,也明白了强者为王的真理。

在这多重因果叠加下,才有斯大林的极端自信。

这自信就是但凡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干成。

这就是斯大林跟其他苏联领导人,最不同的地方,彪悍、坚定和极端自信,当然还有粗鲁。

一个妥妥的强人范式有没有?

正因为这强人范式,才有苏联快速工业化的成功!

至于如何成功的?我们继续看!

(强人斯大林)

工业化的必然性在哪?

1931年2月4日,斯大林曾在一次讲话中阐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这就是斯大林极力发展工业化根源!

首先:当时的苏联,工业进程太过落后,就算恢复了沙俄时代的工业底蕴,但在西方国家面前依旧落后不少。落后不是共产主义。

其次:经济大萧条时代背景下,国际矛盾越来越突出,全世界都在进行此起彼伏的经济战,贸易战,其中暗藏的热战风险,也让斯大林焦虑不安。

最后:诞生后的苏联,一直在国际上遭遇广泛敌对,虽经过十多年发展,局面有所缓和,可根深蒂固的仇视让苏联的外部环境非常不好。

这三点让苏联时不我待,因为按照正常速度发展,苏联要超过英美,至少要四五十年的时间,这时间太长就是致命要素!

真过了50年苏联还存在与否是问题?没有自己强力推进,继任者有没有魄力是另一个问题?

于是,一场斯大林模式下的,快速工业化成了必然。而这必然,在经济大萧条的大背景下,也有了成功的可能。

但,要借力经济大萧条,你需要有资金啊?农业就成了苏联仅有的依靠。

因为资本积累的方式中,殖民征服搞不了,对外战争不靠谱,贸易致富即没渠道也没产品。

反观农业,那是苏联的强项,按照数据显示,沙俄时代,俄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供应量的45%左右,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体现。

有粮食,还愁没钱吗?唯一需要想办法的是,如何让粮食成为财富。

(发展快车道)

农业集体化的精髓是什么?

1929年11月,斯大林宣布农业集体化正式开始,集体农庄成了苏联农业的经济单位!

农民们在轮番鼓励和号召,还有各种配合措施保证下,纷纷加入集体农庄。

按照最初的政策规定,农民的住宅、牲畜和生活用品都是不再需要的,这些集体农庄都会安排好,大家只用安心生产就够了。

一夜之间,不少人从个体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成了勤劳的建设者。

这纷纷加入集体农庄,一刀切的政策,让地主和富农不满了,他们也进行了各种抵制,有点人为了抵制,甚至杀掉了自己的牲口!

这点上,也有数据为证!

1928至1933年这段时间内,苏联羊群数量从一亿左右变成了5000万,马从3350万匹降到了1660万匹,更致命的是耕牛数量,从推行前的3070万头降到了1960万头,农民们宁愿杀了吃肉,也不愿上交!。

可抵制无效的他们,反而遭遇了不幸,农业集体化依旧被执行,而且收效显著,就是副作用也不小。

比如著名的乌克兰饥荒就是如此,整个大饥荒期间,乌克兰有350万-400万人遭遇不幸。

但苏联依旧用着这农业集体化获得的资金,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热火朝天的工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体农庄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切实地说,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反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前,集体农庄在后,至于因果也很好寻思。

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斯大林还有布哈林掣肘,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完全执行。

1929年底布哈林离开了政治核心,才有斯大林的尽情发挥出现。

同期开始的西方大萧条,也让斯大林更加明白时间宝贵,这也是农业集体化如此极端根源。

弄完这一切之后,苏联才有底气跟处于大萧条之中的西方说。

我有钱有资金,还有大量的需要,你来还是不来?

要来,就要听我的安排,我只要重工业设备,人才和技术,其他的不需要!

赚钱的诱惑,让英美资本家们看见了希望。

那时候的他们,那还有半点关于信仰的矜持和意识形态的敌对?他们跟苏联眉来眼去,为了赚钱这个目标开始了行动。

一看英美资本家这么配合,斯大林当机立断,在1929年底,就专门在苏联最高国际经济委员会下设置了一个负责引进技术、设备的机构:外国咨询中央局。

这外国咨询中央局工作效率非常高,仅仅1930年到1931年,就耗资4000万美元,跟英、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达成了124项技术援助合同,涉及多个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门类。

这意味着什么?答案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拔地而起的工业门类,技术支持都来自西方。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出奇景,英国、德国、特别是美国的资本家们,帮助他们潜在的敌人,修了钢铁厂、水电站、拖拉机厂、汽车厂。。。。。

这引进设备数额有多大?答案也让人咋舌!

1931年全世界工业设备出口中,苏联吃下了三分之一,1932年全世界工业设备出口中,苏联吃下了一半。

需求量这么大,弄得美国、德国、英国企业挤破头往苏联跑。

为了能让自己中标,他们不惜打起价格战,甚至不惜贷款给苏联也要拿下订单促成交易。

这贷款的金额高达17亿美元,真是拼了命啊?

西方如此配合,让苏联经济压力缓解,不仅缓解了,还有余力干别的事情。

这事情就是,借力西方资金,引进人才和工业体系。

(拔地而起的工厂)

人才梯队和工业体系。

1929年到1931年,苏联先后有1685名专家,前往美国工厂进修,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这群人回国之后,都成了苏联新建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带头人。

除了派遣人员出国学习之外,有钱硬气的苏联,还借力西方大萧条引发的失业潮,从西方世界高薪引进了不少人才。

这群人才,因为西方经济危机的周期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有了怀疑,对于苏联的模式也升起了好感。

借助这思潮,苏联逆向搜刮了美国和欧洲的人次啊,仅仅1930年到1932年,进入苏联的工业科技人才,就有两万多人,按照数据显示,一个巴库煤矿就有2000多外国科技工人的身影。

他们在苏联获得了良好的待遇和重用,不少人都成了技术带头人,给苏联培养了不少产业工人。

输送苏联人留学,学有所成回国,引进人才进入苏联,这就是苏联的人才培养环流圈,最后的终点,都是苏联。

人才问题解决了,斯大林又开始寻思,是不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在他的指引下,中央执行委员会设置了专门的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完善苏联的工程师、技工培养模式

这模式的出现,让苏联获益良多,仅仅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多了17万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和30万受过中等教育的产业工人。

47万学有所成,新鲜出炉的工程师和技工,纷纷投入工作岗位,用着西方的设备,拿着西方的制度,发展自己的经济。

这一来二去,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苏联建设成果斐然,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度,居然跃进成了世界第二工业国,拥有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并没有懈怠,而是立马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当时的国际时局虽然起了变化,但第二个五年计划,依旧在没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

这成果也有数据为证!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苏联,全国拥有6000多家大型工厂企业时刻轰鸣,重工业全面崛起!

跟重工业全面崛起相辅相成的资源生产,也数据惊人。

煤产量高达1.28亿吨,钢产量1770万吨,发电量365亿度,石油产量2520万吨。(1935年数据)

这势头在后续意见不减,持续了好几年!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年均工业增加值高达17%,苏联工业化,就这样完成了。

至于备受诟病的苏联人生活状况,其实在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也改善了不少。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规定了,将工人的工作时间,从8小时改为7小时!

拥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之后,苏联工人的生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好转。

看着渐渐复兴的苏联,斯大林在那时候有点飘飘然,居然寻思要修建一座世界最巍峨的建筑。

这就是图纸上出现过,现实中从未出现的人民宫殿。

为了建设人民宫殿,人民宫殿兴致很高的跟设计师拉扯了好几年,弄了无数方案之后,终于敲定了高度为415米,雄伟大气的方案。

只是这方案后续还是没用执行,因为施工难度太大,德国的威胁出现了!

施工难度上,打一个地基就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是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也无法承受的。

(希特勒的威胁)

德国威胁上,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上台之后的他,为了重整军备,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这咄咄逼人的态势,让斯大林明白,还是正事要紧。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有了很多人性化的设置,用奖惩同步的方式,提高工人积极性。

二而这积极性的提升,从树立榜样开始!

普通采矿工人斯达汉诺夫,就是这榜样人物。

作为劳动英雄的他,在6个小时内,居然采出了102吨煤,事迹被发表之后,让斯大林非常欣喜,当即给了他220卢布的奖励。

随卢布奖励而来的,还有一个月工资的奖金,安装电话,家具齐全的住房,一张全家都能用的疗养证,看电影时能拥有指定的两个专座。

这奖励,让所有工人都欢呼激动了起来,干活干的好,干的块,有房子,有奖励,能疗养,能看电影?

苏联工人农民的工作热情,就在这奖励中,被调动了出来。

弄的不少年轻人,都不在抱怨西伯利亚的寒冷,中亚荒原的孤独,纷纷报名去大后方建设祖国。

不怕流血流汗的年轻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让人敬佩的劳模英雄,那一刻的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共农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少人都为祖国而骄傲,对苏联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他们看来,今日的困顿,需要奋斗去逆转,好日子都是拼搏出来的。

(传承)

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硬,何尝不是曾经的记忆?

民心士气节节攀升的苏联,在30年代也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

拔地而起的剧院和文化宫,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海边的疗养院,成了劳模休假的地方,数万所新建的学校,让苏联在校生高达3000多万人,也让苏联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

唯一可惜的是,重工业蓬勃发展的苏联,拥有了飞机,拥有了汽车,甚至能在航天火箭理论上跟美国不相上下,但轻工业的发展,依旧长期滞后,农业水平也陷入停滞状态。

关于这,我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因为有限的资金和凶险的国际局势,让斯大林只能选择快速工业化。

这快速工业化,也让苏联的国防工业获得了重生,要不然苏德战争会如何,就不可预测了,苏德战争如果遭殃,世界会如何,更不堪设想。

从这个角度看,强悍、自信的斯大林,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用最短时间,让苏联有了武装自己,守护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有践行信念,完成信仰的可能。

这一点,斯大林的老对手丘吉尔,在1959年斯大林80诞辰的时候,曾评价说:他来的时候俄国只有木犁,他走的时候苏联有了核弹。

这是对于一个国家改造者的最高评价了,没用斯大林就没有苏联的超级大国底蕴

但瑕不掩瑜,斯大林模式弊端也在后续影响苏联几十年,只是这弊端跟斯大林关系并不大。

因为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无能,全甩锅斯大林也不合适。

这点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寻思的特别明白,在2019年的一次活动中,他恳切的称呼斯大林为国父。

这就是格鲁吉亚小伙,苏联领袖斯大林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斯大林铁血统治背后,苏联付出了什么代价?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何苏联仅用了10年,就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人教版:九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时期实行集体领导制,为什么到了斯大林时期成了家长式统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