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不知真贵族,读遍历史也枉然

一、

中国历史,是一部“走基层”的历史。

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所有的话语权都把持在贵族手中。这些贵族不拼智商、不参加高考,而是拼爹。

从小蝌蚪奸计得逞的那一刻起,命运就被决定。

种田的好好种田,砍柴的好好砍柴,奴隶就好好干活.....在这个时候,最开心的是谁?

当然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才把这一套体系全部废除。资源开始下沉,让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穿越到咸阳街头,大街小巷里播放的音乐肯定不是《小苹果》、《哔哩哔哩》......而是:

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这种幸福感保持到汉朝,开始慢慢出现一点变化,下沉的资源逐渐回到上流社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点措手不及。

科技的发展,没有跟上人们进步的节奏。



二、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主持了一场会议。

汉武帝召集这次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当皇帝好难哦!亲,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都要告诉我哦,么么哒。”

皇帝都这么接地气,文人们也不好意思摆架子。

董仲舒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就是教科书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一拍大腿,兴奋的点赞。

从此以后,读书和做官成为一对好基友。他们吃着火锅唱着歌,手拉手的迈步走向新世界。

但问题来了:书不够怎么办?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事没事都能找度娘聊聊天。印刷术、造纸术等等伟大的发明连影子都看不到。

仅有的书是写在竹简上,藏在保险柜里。

于是,家里有书的人就敏锐的发现了这个商机,纷纷开办了课外补习班。他们在全国各地都随手贴小广告:

“藏书多、学问好、包学包会,速来。”

众所周知,任何行业的新生期总是伴随着创富神话。补习班也是这样,在西汉的后半场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无数的聪明人通过读书、育人、做官而走上人生巅峰,家族开办的补习班也都融资上市,跻身大汉500强。

多年读书训练出的灵敏嗅觉,加上灵感乍现、闪过脑海的瞬间,恰恰成为无法复制的起点。



三、

以后的400年,民间补习班发展成一个个独角兽企业。

有的研究《尚书》、有的研究《易经》,还有《论语》、《孟子》......只要是能找出来的儒家书籍,都被他们拿来深耕挖掘。

老板的家族读书做官,也不忘拉学生一把。

于是,几十个家族的子孙、亲戚、学生基本垄断了大汉帝国的主要资源。知识、财富、官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吗?

这家伙张口闭口就是:“我乃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说的就是这件事,人家只不过说出一个事实。

恩,实诚的让人想奏扁他。

他们从垄断知识开始,一步步的扩散到土地、商业、官职,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又相互联姻、交友,打通各大家族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维护统治的闭环。

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血统论”,开始复苏。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太原/琅琊王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清河/博陵崔氏、陇西/赵郡李氏......

这就是教科书中没有讲的“门阀士族。”

从三国到唐朝的700年间,中国大地乱哄哄的像一个广场舞大赛,但能上台展现风骚舞姿的,只有这些人。

也有无数的吃瓜群众想挤上台去,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艺,但没过多久被人家集体踹下来。

哼,你也配姓赵?



四、

门阀士族是士人,吃瓜群众是庶民,身份的隔阂让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有了云泥之别。

一个是神仙,一个是牲畜。

如果你在长安的大街上,喝着啤酒撸着串,盯着胡姬雪白的事业线入迷的时候,有人跟你搭讪,那就要当心了。

“您贵姓啊?”

“免贵,我姓王。”

“哦,老家是哪里啊?”

如果你的老家是太原或者琅琊的话,那接下来肯定是一段美妙的缘分,就像现在撩到富二代是一样的。

如果你家是其他地方的,她只会留一句话:

“哦,我去洗澡了,拜拜。”

这不是我自己的脑补,而是有史料记载的。

唐初宰相温大雅的曾孙叫温造,曾经做纪检干部的时候,就向朝廷写了一份报告:

“配不以类者悉劾之。”

意思就是:“身份高贵的官员,如果贪图美色娶了农村的二妮子,就得全部弹劾罢免。”

门当户对,阶层壁垒森严如此。



就算门阀士族的子女偶尔跌落凡尘,也会有天上的神仙来拉他回去,看过《西游记》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诗仙”李白晚年比较落魄,留下的两个孙女也为生活所迫,嫁给农村的大柱子和二愣子。

几年后,安徽省长亲自派人查找李白后人的下落。

当官府办事员在破败的农村找到李姑娘时,她们居然在艰辛劳作。省长范传正心疼的不得了,马上告诉她们:

“跟我回天上吧,我帮你们介绍优质男青年。

你们喜欢海归博士,还是有矿的?”

可李家的两位姑娘有情义,回绝了范传正:“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命,我们就不改嫁了。”

从此以后就有了一首流行歌曲: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呦......



五、

士庶的界限如此森严,普通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唐朝,普通人出头的方式主要是战功。至于科举,还是不要白日做梦了。

那年头的考试是不糊名字的,懂这个意思吗?

你叫什么名字、籍贯是哪里、年龄多大......只要写在卷子上的信息,阅卷老师一眼就看见了。

而且又是文科考试,基本没什么标准,阅卷老师让谁及格,就看考试前谁跟他打过招呼。

这种科举依然不拼智商,还是在拼爹。

它是士族门阀在内部的调节器。

所以上前线立战功,就成为普通人唯一出路。

他们唱着《秦王破阵曲》走到莽荒草原、走到万里沙漠、走到葱岭和贝加尔湖,为大唐打下盛大的疆土。

而朝廷也将地位、荣誉奖励给军中的健儿们。



但到武则天时代,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空有级别,却不能做官。

比如隔壁村的小王,18岁就参军了,去草原打突厥、去西北打吐蕃,积累了很大的军功。

军衔也从列兵升为上校。

但是,当风华正茂的小王都熬成隔壁老王了,依然是普通一个兵,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上校士兵!

当他年纪大了,也许会成为村长、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却永远也不会得到与战功匹配的官职。

官职是留给士族门阀的老爷们的。

大门阀得大官,小门阀得小官。



这种情况到唐玄宗时代,更加严重。

满大街都是有战功和军衔的功臣,看上去是上校、将军之类的唬人头衔,其实连退休金都领不到。

就连宰相门下端茶倒水的,都是大将军。

普通人的上升通道被堵死,连唯一的参军立功都不能实现,军人们看着手中的枪杆子,决定自力更生。

于是“安史之乱”来了、藩镇割据来了。

庶族军人在长安得不到的尊重、人生价值,在安禄山及以后的藩镇割据中都能得到。

天生的庶民草根,在藩镇中也能做贵族。

这才是藩镇割据的源头,也是门阀士族在五代十国彻底消失的原因。

黄巢在长安的屠戮,朱温在白马驿的诛杀,他们在想什么?

或许是“你们也有今天?”

或许是“从今天开始,我说了算。”


六、

1000年,是门阀士族的寿命。

以读书起家、凭垄断资源走向辉煌,最终被愤怒的群众彻底打翻在地。中国历史在“走基层”的路上继续前行。

统治一国的上古贵族、垄断一地的隋唐门阀,最终在宋朝下沉为“耕读传家”的士绅地主,并且历经元、明、清,再一次走过千年。

当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士绅共治最终又让位给个人主义,走到今天的原子化社会。

不会被诸侯王任意屠杀、不用给门阀士族当奴隶、不需要为了租田对地主奉献一切,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

人类文明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要珍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统一北方百年,为何不能南征统一全国?孝文帝改革成果哪去了
在两晋时期呼风唤雨的门阀士族,为何到了唐宋时期退出历史舞台?
何为门阀士族,兴起和消亡又是什么原因?
“清官”大家都听过,但魏晋南北朝的“浊官”又是个什么官
问答:东晋皇权的基本盘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门阀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