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预言的虚无挽歌

对于像《摩天楼》这样的小说,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追问故事的合理性,其实很多类似的艺术作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刚刚上映过的《超能泰坦》。因为对于这些作者来说,逻辑上的完备,不但无益于其作品本身,而且会冲淡作者所刻意营造并试图表现和讨论的东西。作为读者,我们得学会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寻找和体会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都试图通过假设某种人曾经存在过的“自然状态”,来给人类社会找到一个基点。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全然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的状态又不全然是无法无天的,而是受制于自然法则。所以自然状态下的人是以自然法为指导的自由、平等的状态。卢梭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所谓的“高贵野蛮人”,他认为人天生拥有爱和怜悯,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是一种自由自在,且与世无争的状态。卢梭认为人所有的恶都来自于社会化,是社会的进步导致了道德败坏。霍布斯的看法则悲观的多,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状态,是恐怖的前政治社会,原始人类因为生而平等,人性的趋利避害,以及自我保存的根本动力的作用下,原始自然状态的人与人之间,事实上是一种人人相互为敌的状态。我们不知道巴拉德到底持什么观点,但是《摩天楼》中文明的脆弱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的社会化的某种悲观性的警告。

作者认为《摩天楼》中的件件奇事,并不是在描述绝境或者末日,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代社会不断上演的剧情。小说中40层高的摩天大楼是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现在看来并不算高。但是摩天楼本身有一些特别的特征,栖居其间的人们一方面是被钢筋水泥分割开来的逐个个体,另一方面两千户家庭又前所未有的集中。巴拉德说:“人类,是动物王国中正常思维状态最接近疯狂的动物”。所以巴拉德以其光怪陆离的文笔,试图塑造出一种人类思维状态的极端潜质,在高度异化的空间里,会变成什么不可思议的状态。以至于当年一位读者对他的《撞车》发出了那广为人知的评价“心理医生已经帮不了这本书的作者了。”而更广为人知的是巴拉德的回应:“加入一位心理医生说心理医生已经帮不了你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你能得到的最佳赞赏,你已经抵达了自由——绝对的自由。”

《摩天楼》虽然被归类为科幻小说,可是它既不够奇幻,也不够科技,其实是太过现实,几乎没有留下惯常见的想象空间,完全只是将同样的剧情放置在不同的背景下面,以至于让人难以写出些什么感想。在《摩天楼》中,大厦就是社会,这个垂直的社会事实上并不由人来组成,它是自洽的,并不依赖于人的理智,人不需要为它去做什么,所以人就自由了,可以真正意义上的为所欲为。我总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拥有完整私密的个人空间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但是摩天楼恰恰相反,它既冷漠又无私密可言,所以在短暂的楼层之间的流动之后,大大小小的矛盾很快形成了类似阶级对立的楼层之间的冲突。高层住户对底层住户的困苦麻木不仁,甚至对其所受予以事实上和心理上的合理化。底层住户将其所受尽数归结于高楼层住户的阴谋,于是近似楼层之间的群体抱团取暖,与高处或低处的群体为敌。

所幸《摩天楼》写的并不是这种对立的本质,而是文明。在文明的外衣下面,人与兽并无本质的区别,而文明本身其实极端脆弱,历史从来只是演化而不是演进,甚或说历史即使发生倒退也是演化的一种形式。也许在作者看来现今社会只能说是某种侥幸,而绝不是理所应当。小说中三个代表人物罗亚尔、怀尔德、莱恩分别代表文明秩序、反叛颠覆以及保守势力。罗亚尔对野蛮表现出从心底的蔑视,小说中即使身处野蛮人中间,亦高高在上,毫无惧色。他固守在大厦顶层,即使在最混乱的时刻,依然要求夜夜正装晚宴——虽然吃的是狗肉。这种保持文明秩序的努力,既是高人一等的证据,也是对文明秩序的最后的坚持。但是他对怀尔德却表现出生于心底的恐惧,文明在面对挑战时几乎无法自保。怀尔德最初是以拍摄一部关于大厦的纪录片为目标的,他不择手段要登上最高处,将这作为自己的最高的目标,只是等到他即将登顶的时候,却抛弃了一直带在身边的摄影机,这从一开始——拍摄纪录片这个所谓意义本身就是虚伪的。莱恩象征的保守主义则相当有趣,他既没有登顶的野心,也不愿意下到底层,在他心里只想守住自己的天地,同其他人隔绝开来,自给自足。随机应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随自己的心意,不觊觎别人,也防止别人的觊觎。我总觉得莱恩与老子笔下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颇为相似。

肮脏与气味是巴拉德笔下重要的形容,随着大厦冲突升级,卫生条件也急剧恶化,以至于如果你从空中俯瞰大厦,那就像一个掉落地面四溅的污点。我想现实中是没有人能够忍受巴拉德笔下大厦的卫生状况的,但是正是由于《摩天楼》描述的是文明的冲突和衰亡,所以这个角度来看,肮脏的气味反而拥有的其他的意义。因为清爽的空气,干净的卫生,这都是文明的产物,是被文明洗涤过的味道,它不是自然的味道。我们每个人最自然的味道是满身体臭的,文明程度与卫生程度陈正比,而自然状态则与其陈反比。所以当一切都呈现出自然状态,那么这种自然带来的恶臭反而给人以安心。

巴拉德的笔下也没有任何的英雄人物,因为自然状体的个人主义孕育不出英雄来,英雄都是某一集体的英雄,所以英雄一定来源于至少有限的集体主义——例如容克地主阶级的德意志贵族情节。英雄是社会公德与正义的平民化和反权威的朴素理想,没有英雄意味着对文明理想的抛弃。

《摩天楼》中的住户最初或多或少都是为了逃离都市中人际关系而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这一点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或多或少都表示过反对。但是社会人际关系却始终像是一个诅咒。厌烦人际社交的种种繁文缛节和虚与委蛇,恨不能孤身一人,因为如此才能有真正的自由,但是若真有此一天却又因为无法忍受孤寂而不安。

看着怀尔德逐渐登顶的努力,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这场文明与野蛮的角逐中——我们且如此描述——文明与野蛮各自如何去定义呢?比如说,古罗马的角斗场到底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呢?人们总说罗马斗兽场上的野蛮故事,但是那精致平整的墙面,笔直平坦的通道,飘扬的丝质织物,以及坚实的夯的没有丝毫凹陷的场地,无一不代表着文明的水准。何为文明?何为野蛮呢?

最后我们可以确信,《摩天楼》描述的当代都市生活的绝无可能实现,作者的幻想只是纸面上的涂鸦,何况文明是否真的如此脆弱不堪也有待商榷。巴拉德执迷的那种近乎残忍的笔调并不合现代人的口味,相信这本《摩天楼》是不会有太多人愿意阅读的。时至今日,文明已经不是上世纪的模样了,残忍并非野蛮的专利,彬彬有礼的冲突中,文明不需要卸下伪装,相反披发文身却会沦为笑谈。《摩天楼》中大厦公寓的掠夺与占据,不过是中世纪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偏执的翻版,而今天华尔街大亨们关注的不过是电脑网络上的几个数字而已,财富载体的变化预示着竞争方式早已今昔不同往日,所以巴拉德的预言本身也就沦为了某种虚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天楼》:当一切文明袈裟褪下 | 新作悦读
世界上最高的前12座摩天楼
中国第一双子塔厦门第一高楼世茂海峡大厦施工纪实
全球最细摩天楼,顶层复式4亿一套
全球最细摩天大楼
「矮挫丑」变身日本第一高楼,用足黑科技更蕴含匠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