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西马尼之夜

《圣经》中有很多著名的地点,比如客西马尼园。那是耶路撒冷锡安山下的一个橄榄园子,是《圣经》中耶稣受难前夜祈祷的地方。据说在那一夜,在橄榄园里,耶稣感到与天父的联结受到破坏,撒旦的黑暗降临,耶稣在痛苦忧伤中犹疑,经受了一生中最大的考验。
普遍认为《圣经》也许是人最早的历史文字记载之一。学者们相信《圣经》最初是口口相传的,这本被后世教徒视为圣神不可侵犯的典籍的,其实是关于神、得道者、民族的历史和它们的传说以及一些诗歌与故事的合集。很多人基于《圣经》的文学性而喜欢它——无关信仰。木心认为《旧约》比《新约》更具文学价值,他说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荡子,最具灵性,但他不建议年轻人过早的学会游荡,他说应该先在宗教文学和哲学里浸泡一下。赫尔岑说自己只有过复活节时才会想起宗教,然而《福音书》却百读不厌。
阅读多了,尤其是翻译文学的阅读迟早会带来一种疑惑。原始的《旧约》是古希伯来文的,《新约》可能是古代希腊文的,现在的世界上这两种文字几乎已经绝迹,所以现代所有版本《圣经》都是翻译作品,那么翻译的文字还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文学性吗?更不用说与表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汉语的表意文字。例如《新约》中文版起头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道就是神”,这明显是借助于《道德经》的表述方式。但是这样的表达能够完全体现《新约》的原始意义吗?如果不能,那么这所谓文字的魅力,是福音的魅力还是翻译者的文学修养呢?在推而广之,我们现在一切的翻译作品,到底能不能较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作者地原始意图呢?那些文字,那些带个我们地触动,到底来自原作者呢?还是来自于翻译者呢?
对客西马尼之夜地着迷是因为,那似乎代表一种人的精神状态——我将坚持从人性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防止有虔信者反对,暂且解释几句。从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开始,天主教将神的三个位格合三为一定为公理。这次会议关于“三位一体”认识的统一也造成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著名的聂斯托里派,就是因为其主张与《尼西亚信经》相抵牾,被定为异端从而远走他乡,在中西亚以及唐代的中国发扬光大——中国称之为景教。那么既然“三位一体”——耶稣作为圣父、圣灵的人间化身——明确认定耶稣是有的人性,那么从人性角度来看待问题就应该不会造成困扰。而且福音书里关于耶稣的惊恐、忧愁、难过和伤痛的描述也是明证。
我一直在想对人来说客西马尼之夜——如果抛开真正的残暴、流血或不流血的物理意义上的戕害——代表什么呢?面对它人将表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来呢?人应该如何看待或者应对它呢?人的一生到底得面对多少个“客西马尼之夜”呢?
我总认为仅仅身体机能健全的话人是不完整的,植物人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活着。甚至法律对死亡的判定——脑死亡——也似乎包涵了精神上的必要性,虽然这个精神所指的涵义有所不同。剧痛会使人晕厥,严重打击可能造成精神失常,手术病人需要全身麻醉。这些都证明,人无法承受过于强烈的感官反应,所以人体有某种自我保护机制——晕厥或者精神失常——其作用是切断感官通路。这就好像电路板上的保险丝,面对陡然的电涌,熔断自身,保护整体。所以精神失常本质上并不是病,而是在面对精神创伤时,人启动了自我保护,就像某种应急预案。对一般人来说,身体的物理伤害很明显,也更能共情,但精神创痛则难以计量。但是在大脑看来,两者没有区别,因为大脑并不是用“看”的。大脑用以判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的标准,只不过是那些微弱的电流和激素剂量的调整罢了。
对于大脑来说,如果不能陷入晕厥,那么它可能会面对这样一种可怕的情形:不间断的痛感、恐惧、忧虑、惊恐、难过等机体和精神打击,但不足够强烈,不足激发防卫机制。也就是说低于零界点或者阈值。这造成打击这种低强度的打击一刻不停,永无休止,同时可能伴有随时恶化或者好转的可能性。这种既不能绝望也看不到明确希望的永不能放松的过程,也许就造成人的机能失去了应对的能力。于是人的意志就被侵蚀。意志像是堤坝,它固守的是人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以理性为基础的认知,是人思维和行为的底色。而客西马尼之夜则像是白蚁,不停的、隐约的、不确切的啃噬,最终迫使人可能恨不得它再啃噬的快一些,让意志的堤坝快些坍塌也说不定。
18世纪开往新南威尔士的囚船上,随船官员记述,地狱般环境里的女囚完全没有礼义廉耻,无所不用其极,只为哪怕一丝安慰。意大利的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少数的幸存者,他用了一辈子忏悔的是:死亡集中营的幸存者是靠着极度的自私才得以幸存的——饱受折磨的囚徒们早已忘记了如何为人。一曲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慷慨激昂,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惶惶的啃噬,从快意高歌滑向堕落深渊,竟只用了短短十数载。客西马尼之夜是什么呢?它是你意图狠狠回击,却撞上的柔软的铜墙铁壁,是温柔的逐渐逼仄的利刃,是寄宿在你脑中的亚拉克妮。
从精神认知上来说,人需要基础,这个基础要么是不变的,要么是可以预期的。我们讨厌变化,厌恶例外,因为我们是用经验来应对一切的,因果律是我们本能。虽然永恒根本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倾向于自造一种永远带来安全感,就像将无法理解的大自然的肆虐统一为神,今天,当神无以为继,我们把他的名字换成科学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
为了永恒的安宁,我们拒绝所有例外。遭遇侵犯的女性是由于她自己的不检点,有色人种的劣势是因为他们的懒惰。离婚、不婚主义、同性恋、异教徒全部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异类。这种“公正世界”心理被现代心理学家称为冷血世界观——通过“受害者责备”合理化世界上的一切,让自己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合理,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从而带给自己安全感。所以说到底,是人追求安全,排除例外的渴望。
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有些人的,他们敢于将人们力图避免的东西当做基础。赫尔岑说“最近我一直为得不到奥加辽夫的消息而痛苦,现在轮到了我,危险已不再显得遥远,它来到了我的身边,乌云就在我的头顶了”于是“等我一觉醒来,心头已经平静,不再发愁了”——让他平静的不是解脱,而是危险。当明确危险将至,心中的石头反而落地,剩下的只需意志了——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而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理性的方式,例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人终有一死,所以人生本就是一个“倒计时”,人就生活在这个漫长的死亡过程里,这一点无法改变,人能够改变的只有如何看待它。于是通过精神的成长,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人反而可能改善生命的质量,通过生命的“内涵”,来延长生命。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客西马尼式的胜利都不是慷慨激昂的,而是冷静和从容不迫。
《圣经》中说,客西马尼之夜,耶稣犹疑了。因为世人看起来没有希望,百姓拒绝救赎,他应许的人准备谋害他,他教诲的徒儿要出买他,最热心都将不认他,所有的门徒也将会离弃他。他反复思量不知何去何从,三次祈祷,三次畏缩不前。直到天色初亮,园外兵士的盔甲闪烁,法利赛人的差役影影绰绰。耶稣才终于下定决心说“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旨意成全。”于是慷慨迎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色列游记(4)耶路撒冷|圣城、橄榄山
新约画廊 | 犹大之吻
橄榄山
【原创】D7以色列去耶路撒冷万国教堂
越在高端,越需要信仰吗?
一场有关信仰的升级与坍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