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歌:《使女的故事》读后感

《使女的故事》,因为2017Hulu剧集而走红,也同时把这本三十五年前的小说再次带回人们的视野里。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不罕见,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作品或多或少有相关的东西,例如《星球大战》对帝国和第一秩序的反抗。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里对于“绝对安全”未来的终结。早比如《银翼杀手》、《饥饿游戏》、《雪国列车》、《大都会》等电影都是这类题材的经典。

客观说这本1985年的小说未必好过它那些著名的前辈(就像《美丽新世界》、《1984》、《动物庄园》等等)它之所以再次成为话题完全肇因于美剧版本影响力。但是《使女的故事》倒并非没有自己的独特,它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把重点放在了女性身上。

乌托邦,是指一种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完美社会,它井井有条、整整齐齐、按部就班。没有恶与坏,只有善和好。乌托邦社会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不存在暴力与被暴力,所有人类社会的常见问题都通过完美的社会制度得到圆满解决。乌托邦社会中的每人都心悦诚服、规规矩矩、理性自律、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其乐融融、和和睦睦、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反乌托邦就是它反面。反乌托邦认为乌托邦不单只存在于空想之中,而且一旦要实现它,就必然得到一个反人性的极权社会。

女性主义毫无疑问滥觞自人文主义,不过真正普遍的女性觉醒怎么说都是18世纪的事。在英国,那是由于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男外女内的劳动分工模式。在欧洲,是由于启蒙主义和法国大革命推翻神权与王权的同时唤醒了女性意识。时至今日,尽管仍有很多质疑,有很明显的男女区别对待,男尊女卑仍然根深蒂固,但抽象层面的男女权利平等,已经不存在任何主流的反对声音。即使存在反对女权的观点,也只是针对某些具体细节,而不是男女平等本身。从某种角度而言,男女平等与女性权利甚至已经成为某种“政治正确”。

不过虽然今天的女性相比于她们的女性祖先而言,其权利和地位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善,历史上女性从未拥有过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但是,这是不是已经够了呢?世界已经不存在值得警惕的女性压迫了吗?女性目前所拥有的权利已是注定的吗?女性从此高枕无忧吗?

三十五年前,加拿大国宝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使女的故事》回答了这些问题。

小说经常采用浓缩与夸张的手法。那是因为现实中,人往往因为错综复杂的干扰因素,导致感知不到不合理,甚至会误信貌似合理的观点,做出与自己的认知相违背的选择(例如有的女性反感衣着暴露的现象,希望有人来管一管,可是这种希望就等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穿衣选择的决定权交给了别人)于是小说就将现实的存在,通过合乎逻辑(这点很重要)的极端化,放大不合理带来的荒谬感,从而给人以震撼——只要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其结果不管多么的不可思议,理论上都有真正发生的可能。《使女的故事》就是运用夸张的笔触,将我们现实中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观念加以放大,描绘出了一个女性受到极致压迫的世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可怕的画面。

故事中的基列国是个政教合一的极权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属于国家资源,由国家负责“按需分配”。“使女”——类似于“代孕妈妈”——即是分配的方式。

在基列国,孕育被极端神圣化——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低下。嬷嬷们向使女不断灌输孕育功德无量、无上荣光的概念。马大悉心工作,精心准备有益孕育的健康餐食。在基列国,使女怀孕和婴孩的出生,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整个社区的使女和夫人们,会齐聚到即将生产的家庭,共同庆贺这个家庭的幸运。连地位最低的马大,也会无比羡慕有个小孩子的家庭——尽管那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大主教的升迁与生育密切相关,前线凯旋的天使军士兵得到的奖励之一也是与年轻女子结婚生子。堕胎是绝对的死刑——即使是在很多年以前基列国还没有建立时的堕胎——并且要示众。所有罔顾人性的神圣化都是要吃人的。就像罗马共和国的维斯塔圣女和中国南方的贞节牌坊那样:社会制度以罔顾人性换取某种社会目的,当事人以抛弃人性为代价换取某种个人私利,这都是伦理化和制度化压迫的表现形式。

故事中被指定为“使女”的女性,被通过“红色感化院”洗脑和人格改造——严格的纪律、价值观的灌输、刑罚的恐吓以及荣誉感的再造——来摧毁女人的意志力,扭曲女人的灵魂,使女人顺服,将女人变成专司繁殖的机器,把女人变成“行走的子宫”,最终将她们改造成合格的“使女”。

“使女”被安置于一种奇怪的社会位置上。一方面“使女”是为了物种繁衍献身的人,是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国家安排的奉献者,她们似乎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士兵也会向她们敬礼。但是另一方面她们又是被全社会唾弃和歧视的群体,再底层再卑微的社会成员面对她们都使用一种异样的眼光。

这好像这样一种情况:印度种姓制度中有一类贱民阶级,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可以说是被歧视至极致的社会成员。我们假设,如果印度权力机构规定这些“不可接触者”是“高尚”的特殊存在,所有人必须尊敬他们,那么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必然会造成一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撕裂: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鄙视他们,但有碍于规定又不得不表现出表面的和善与尊重。小说中“使女”的社会地位与此类似。

这种矛盾的社会地位之所以产生,其中一个原因是性。在基列国,性是不存在的,性愉悦是一种极端的罪恶,性事只有一个目的——生育,所以它就变成了一种仪式——受精仪式。它是一种天职、一种责任、一种工作。而我们今天与性沾边的所有概念——爱情、异性吸引、同性恋等等——不仅仅是异端,是堕落,而且还可能是犯罪。而且与性有关的犯罪,受到的惩罚也非常严厉:强奸、诱奸则更是要被处以极刑,故事中被称为众处。所以既然性是犯罪,那么性在基列国社会的道德氛围里就是被鄙视的,是不道德的。

所以虽然“使女”从事着国家倡导的“高尚”奉献,但她们事实上做的却是每个人打心眼里鄙视的事。于是,她们就成为一种特殊——没有人胆敢伤害和歧视她们,但是她们每天面对的却是数不清的冷眼。

既然性是不道德的,那么性吸引自然也是不道德的,于是所有可能引发性吸引的因素也都是不道德的,例如衣服。作品中使女的衣服是红色长袍,她们的帽子带有遮盖面部的两翼,宽大的袍服掩盖女性曲线,使女们除了这种类似制服一样的服装外,是不能穿其他衣服的,这种设定像极了吉里巴甫类服饰。

故事中的“使女”可说非常安全,她们永远不用担心性骚扰“再没有男人对我们口出秽言,再没有男人上来搭讪,再没有男人对我们动手动脚。再没有人朝我们吹口哨。”所以她们拥有的是另外一种自由。

举例来说,我们有没有在水泥地面上后仰倒地让后脑勺着地的自由呢?当然有,因为不可能有法规禁止你这么做,但你会自我约束,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丧命。但是如果被囚禁在软包墙壁与地面的囚室里,你就拥有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摔打自己的自由。所以“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小说中的使女拥有的是后者。

“使女”没有家庭、没有亲人、没有财产、没有权利。尤其是没有孩子——虽然她们的功能就是生孩子。母亲与孩子的牵绊非笔墨可以描述,这种几乎哺乳类动物必然的牵绊,在故事中被社会功能性斩断。基列国既不在乎女人,也不在乎孩子,它只在乎资源和功能。所以女人只是生孩子的工具,孩子只是人口的保障,他们都只是报表数字而已,区别只在于所列栏目的不同。

使女们没有名字,她们的称呼来自于她们所服务的主教家庭,小说中的主人公奥芙弗雷德,其称呼的含义是“大主教雷德家的”。这就像齐泽克所称的“符号性阉割”——当姓名这种代表个人象征的符号被阉割掉以后,个体就被模糊化了。就像小说中你将无法真正指称任何一位使女,因为当使女离开这个主教家庭以后,她的称呼也就自动消失。而这个主教家庭里的每一任使女,也都叫同一个名字。使女没有任何个体特征。

使女的言行被严格限制,不能自由交谈。她们有固定的寒暄用语,一个说“祈神保佑生养”,另—个则回答“愿主开恩赐予”。这既限制了她们的语言交流,也是强化她们“神圣”使命的心理暗示。她们只有在厨房和购买生活用品的路上,才可能得到仅有的交谈机会——即使这种交流往往意味着被轻视,又或者要冒风险。

使女们被禁止读写,她们能接触的唯一书籍只有圣经。即便如此,她们也没有权力阅读,她们只能聆听大主教朗读。这也正是奥芙弗雷德发现橱柜角落里那行小字感到兴奋的原因——亲眼看到文字的激动,为自己能与另—个不知姓名的女人隔空交流感而快乐。

总之故事中的“使女”处在一种被极端剥夺的环境里,她们什么都没有,她们的生活与贫乏是同义词。今天老一辈人在谈起吃饭这一话题时,仍然很容易拐到多年前的余悸里去。他们会说,那时候从来吃不够。还说,现在没有饿的时候,吃饭不香。可是虽然饿极了吃什么都香,但那感觉不是食物给予的,而是贫乏制造的饥渴感。

关于贫乏,今天我们多半只想到钱或与钱有关的事,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制造贫乏感,普里莫莱维说,集中营里勺子的缺乏给囚犯制造了极端的无力感。所以当散步、玩耍、闲聊,抬头、奔跑、左顾右盼都变得极端缺乏时,这些原本完全感觉不到的,无足轻重的小事情就会变成难耐的渴望。就像小说中使女们渴望的那样。

在这样一个严丝合缝,没有丝毫喘息的社会,一方面每个人只能依靠麻木度日,另一方面压迫感的点滴积攒,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基列国里时有发生的使女自杀和杀人事件就是证明。于是,一种叫做众处的活动应运而生——由使女集体处置性罪行的罪犯——把犯人撕成碎片。

众处是一种被许可的集体暴力,是一种受控的集体暴行,是为使女提供的集体狂欢。是与酒精、瘾品和纵欲等同的,唆使使女集体堕落的,诱使使女放弃人性的阴谋诡计。嬷嬷们以上帝的名义和以惩罚罪犯的借口,让使女弄脏自己,把女人变成嗜血凶手,唆使女人发泄被压迫的怨愤,就像压力容器的减压阀。而且这个充作减压阀的集体暴力安排,本身也存在某种压力——当一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变得嗜血残忍,任何一个试图保持人性理智的个体都将变成被排挤的异类。

讽刺的是,在这个规矩森严的,极致纯洁的,极端男权的,政教合一的基列国里,最高权力的奖赏之一却是违反规则。因为所有罔顾人性的严厉规则,都必须辅以一些对违反行为的视而不见,否则将无法平衡,就好像蛐蛐罐底部的气孔。而且说到底,严格不是目的,有效的控制才是。所以任何规矩都有例外,甚至可以说规矩也许恰是因为例外而存在的。于是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基督的基列国里,夜总会和妓院堂而皇之的秘密存在着,只有位居权力顶层的男人们才有权享用。这个秘密测存在有时候也会成为男人给他们赏识的使女的奖赏——就像主人扔给看家狗一根没有啃的很干净的肉骨头。

小说里,使女,是被剥夺的一干二净的人。她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就是活着、授精、怀孕,她们存在的唯一的目标是孕育。故事中,为了确保使女活着,做了很多防备。例如使女的房间里是没有镜子的,因为打碎的玻璃可以自杀。再例如房间里没有任何突出物——没有悬挂绳索的地方。

有人说《使女的故事》是科幻小说,有人说它是“悬测小说”或者未来小说——描写未来,却不大涉及科学幻想,而更加注重文化和社会内容的小说。但是小说的作者阿特伍德却否认这些观点,她说:“切记,在这本书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或者用我们的话说,《使女的故事》不是幻想和虚构的,它的细节都是真正发生过的,作者只是将这些历史细节重新包装组合而已。而且如果再引申一点,这些细节正是女性主义得以产生的原因。

女性主义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在全人类中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权主义的理论,尽管有的激进,有的温和,有的偏向经济权利,有的注重社会地位,但是所有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波伏娃称之为第二性别。

今天,即使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同“三从四德”的女性美德观念,但是诸如保障人类繁衍是女性的必然责任、穿短裙不穿安全裤不雅观、穿着太清凉威胁女性自身安全、处女的价值大于再婚女性等等观念仍然相当普遍。而且更加遗憾的是,持这些观点的不仅仅是男性——相当多女性事实上并没有权利概念,例如社会上的那些“女德班”大多是女性自己的手笔,苦口婆心的导师,就好像老太监教导小太监如果伺候好主子一样的语重心长。

从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女性辩护》到2019年《黑箱:日本之耻》的作者伊藤诗织的胜诉,女性用了近半个世纪才得到声张的权利和勇气。但是2016年美国副总统彭斯签署的“美国最严厉”堕胎法案,瞬间就夺走了女性刚刚争取到不久的生育自主权。波兰全面禁止堕胎法案引发了“黑色星期一”抗议活动,十万波兰人罢工罢课。与此类似的,还有曾经中东的“时尚绿洲”伊朗的蜕变,埃及时尚网红的牢狱之灾,网路上对陈数和杨丽萍的口诛笔伐等等。

如果我们回头再看看这部《使女的故事》,就会发现,早在1985年,作者就意识到,女性运动的成就是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推翻的。

所以当《使女的故事》在2019年再次走红之后,作者又推出了小说的续集《证言》。《证言》没有延续前作预言式的警告,而是就如何打败基列这头怪兽,列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故事中基列国原本是在世界爆发生态灾难,生育率低下,社会问题突出等现实问题频发的情况下建立的,故事中的“雅阁之子”组织推翻他们认为腐朽的“前社会”,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意图解决人类的困局。但是就像哈耶克所说:“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那些大人物们总想将其试图变成天堂的东西。”作者告诉我们,基列国的乌托邦空想只能证明一点:就算“前社会”真的应该改变,也不应该变成基列国的样子。

 最后收录一篇网上看来的公开信吧,很有意思。

2021届学弟学妹们:

再过几天,你们就要取参加拓展训练了。在训练第三天,有一个项目叫“金榜题名”。先剧透一下这个游戏的内容:每一个班的男生女生分别分为两队,每队派出一人,先向前跑50米,面前会有一个背对着你坐着的教官。这时你要喊:我是XX最勇敢的战士XX(你的名字),我要成功,我会成功,将来我一定能成功。如果声音不够大,教官会让你回去,反之则能通过。

这项游戏的秘诀是:前十几分钟,不管你喊得多么大声,他们都不会让你通过,这时不要太卖力,用跑操时喊口号的音量就行。总教官讲完话后,就会有通过的机会。过关攻略是连喊几次,中间不要停,即使看到返回手势也千万不要走,坚持几次就能通过。

我至今仍记得我们参加这项活动的情景——平均每人喊二十多次,最后大多数同学崩溃痛哭,你们的一位学长甚至哭着给教官下跪……

这是一次所谓的励志教育吗?不,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表演,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

今天,我怀着满心悲愤,为我留下的泪水感到耻辱,更为那位失去尊严的学长感到遗憾。“金榜题名”不是奋斗的起点,而是人生的污点!

所以,请你们不要哭,在最困难的时候请你们相互鼓励!除了连喊几次,你们还可以趁游戏进行到一半现场较为混乱时,在终点线旁边等一等,再从其它跑道上悄悄混过去。

同学们,行动起来!你们的平静就是最大的反抗!连续几届学生的平静就能让学校反思这个项目的不合理性!请用你们的乐观与勇敢告诉学校——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励志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部剧里,女性的身体从不属于自己
周末电影馆 | 日光之下
从豆瓣8.8飙升到9.5,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神剧?
姑娘,这10本书能让你更自由
“我们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使女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从过去到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