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6易晓燕

散文06易晓燕

总第 239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

组稿:元辰 刘艳  编发:元辰

易晓燕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夷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少儿长篇《仙子与灵娃》,历史巨制《武矣定传奇》。

深山英雄

犁耳坪位于樟庄左翼,向南,岔子口上,延十里,进入森林腹地,再往右,路陡峭若削,还行数里,可至。

凉津津风中挟雪沫般,拂燥热面颊,顿感舒爽,空气里隐着林木散发出来的甜,深吸一口气,肺腑顿时清凉了许多。

山本就高,李运凤的樟村坪民宿第一庄筑于犁耳坪山之巅,整个建筑承续了中国古老传统:老天井,四合院,亭台水榭,花木疏影,流檐飞翘的阁楼庭院立穹宇间,两千平米楼台黛瓦红墙,小桥流水,被葳蕤厚密的森林合抱,于此处吟风赏月,寒雪独钓乃绝妙去处。盛夏,二十三度日平均气温令浑身生凉,若不至此,虚叹华年。

这儿,便是樟庄民宿第一站,犁耳坪村一组。

七十年代的挑夫

立于风中,七旬的李运凤,皱纹深刻,满脸风霜,黑红脸庞掩藏不住太阳酷晒的苛厉,双臂犹如千年老藤,粗大、暗黑中透出不屈的力量。手背上青筋凸起若枯枝横斜,他伸出手时,掌心的老茧像一颗一颗蚕蛹附着,更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说,现在这一山一山的摇钱树,一坡一坡的黄金果,一田一田的玉珍珠,是从七十年代始,开始挑,硬挑出了今天的好日子。

今天的樟村坪镇就是过去的樟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过去,农民种田没技术,办养殖业苗种续不上,正在这时,国家号召大山里的樟村坪人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国策,为了固山养民,防止水土流失造成自然灾害,犁耳坪村是护山保林第一村。李运凤说,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保护苗木,洁净水源,养好土地,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我们犁耳坪村人的责任和光荣。

退耕还林后,农民没田种,地里没收成,光吃国家给的定销粮,这哪能行啊?李运凤说:第一,要减轻国家的负担,我们不能光指望国家拨粮,吃白食。第二:每个家庭的人口多,定销粮肯定不够吃,我们自己要想办法,减少开支,增加收入。

李运凤带头当挑夫。

从修小路开始。自山脚往山里铺路并不简单,坡度大,弯道多,路距长,一条普通的直路一个月可修好,往山上去的路要修几个月才见成效。先用铁锹、挖锄刨开路基,用木犁耙细细把雏形的路耙平整,再用碎石一块一块垒。为养山护林,李运凤带领村里的男人们修了长达二十几里的小路。路修好后,娃娃们可以顺顺利利地上学了,上了岁数的老人可以走出大山去卖山货了,青壮年可以用板车拖东西出去卖了挣钱。李运凤还号召大家发展养殖业,猪、牛、羊,都可以卖了变成钱,路一旦修好了,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就不怕穷了。

要致富,先修路,修完小路修大路。

七十年代末,一条通往兴山,交战垭,远安的公路开始动工了,李运凤一家都投入了战斗。老伴儿郑凤枚跟在工地上为工友们搞后勤服务,他带头修路,全村人都跟着干。那个年代,光守着几分旱田,吃定销粮,生活清苦,樟庄人必须得想办法、谋出路。路修通了,樟庄人也就和外面的世界有了联络,山里山外可以互通,外面的东西能运到山里来,里面的山货很顺畅运到外面去卖,犁耳坪村的人再也不怕穷了。

李运凤带着村里一百七十几个男劳动力,全程参加了雾殷公路的修建。几个月不着家,吃在路上,睡在草棚棚里,李运凤的老伴儿带着七八岁的儿子跟着做饭,娃娃带着家也带着,路修到哪儿,家就在哪儿。

八十年代初,一条自雾渡河通往樟村坪的公路建成了,有了路就有了广开门路的财富来源。李运凤带着老伴儿郑凤枚在路边搭起了石板屋,支起了小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一家人干脆住在路边,给过往车辆加水做饭,既服务了来来往往的师傅、方便了群众,也可以赚点生活费,又照看了孩子上学。最重要的,是李运凤郑凤枚“堵”在路口,没人敢上山偷伐大树了。

那个年代,李运凤一边护路,还一边参与林场看山养林工作。犁耳坪村是樟村坪原始森林第一站,犁耳坪村一组是林场的大门,十万八千亩森林的命脉就在李运凤小小加水站这儿,他说,我在这个路口守着,几十年没见一个人乱砍乱伐,几十年没一颗烟头掉落,这一大片森林,是樟村坪人的血脉,是整个宜昌人的命啊!

山风猎猎,白云浅笑,李运凤谈起过往,一脸从容,满心欢喜。

细数九十年代初,他扛起了村办主任的重任。说起这些时,他的脸色凝重起来。当时,接手当村主任时,村里账目上仅八角钱,小村可以说得上是一穷二白。他一不做二不休,向上级领导申请,自家村里有矿源,村里的人可以自己办磷矿厂。经不住李运凤软磨硬泡,上级领导支持下,他硬是带头办起了磷矿厂、大理石厂、硫铁矿厂。那时候,他肩挑背扛,没日没夜带头干。当时村里没吃的,召开群众会议的地点都在李运凤家里,村里没粮食,就在他家里吃,吃完饭他就督促大家好好做事。村里的光棍汉没处着落,没地方住就住他家里。李运凤说,那个时候,村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和他都是一家人。

短短五年时间,李运凤硬将一穷二白的犁耳坪村改头换面,经济收入跃居全乡首位。

李运凤健谈,他指了指“深山人家”四个大字,无不自豪地说,勤扒苦挣一辈子,现在经济发达了,弄这么个庄子,让大伙儿都来犁耳坪村歇凉,高兴啊!

新时代的排头兵

李运凤念书只念到小学五年级。

解放初期,经济不发达,举国都很贫困,樟村坪在大山深处,犁耳坪村更是深山里的高原,一家九口人,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能读书呢?

李运凤跟着别人学技术,找发家致富的书看,苦思冥想能挣钱的门道,深夜点着煤油灯看书,学习先进的思想,把握时代前进的步伐。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新世纪新时代,他下定决心,带头在樟村坪办起第一家民宿店。

“现在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樟村坪镇山高林密,空气好,氧气充足,是城里人喜欢的地方,我想啊,把土屋拆了,建个大房子,让儿们回家来。一是让他们都回来,参与自己家乡的建设;二呢,时代不一样了,在自己村子里办旅游服务,也可以发家致富。我们犁耳坪村是个好地方,办个农家乐,准能行。”李运凤笑眯眯地说,“存在银行的钱要拿出来用,才能成为活钱。”

说干就干。

李运凤的家在犁耳坪村山顶上,要建大宅子,修大院落并不容易,要做好这些事,必须先修路。

从村级公路到自家屋场,足足三百米的陡上坡,想要修好这段路确实不容易。除了人力、物力,还需要财力呀。古稀之年的李运凤夫妇发动全家,大儿子李宗华、二儿子李宗义都回家了,大媳妇杨开琴、二媳妇郑莺莺带着十七八岁的孩子,全都亲自动手,刨开硬土,拓宽路基,肩挑背扛,一家八口人,两个月,硬把一条盘旋陡峭的水泥路修好了。

修好路后,就开始建房子。

李运凤说,我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家就是要象征和睦平安的四合院、大宅子,我们不搞外国人建筑的那一套。一个古稀老人,亲自设计亲自监工,硬是把一个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合院大农庄建成了。他亲自植苗木、撒花籽、筑鱼池,两年时间,一大家人不眠不休,硬将一个阔大气派的大农庄“深山人家”屹立于群山之巅。

七十古稀的李运凤,黝黑亮堂的脸上溢满幸福和自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指着一坡一坡的果树,缓缓道:车李子四月份就可采了吃,园中的桃子,要到八月中旬才能熟透,田里的苞谷(玉米)可以收三茬。地里的农作物从六月份开始,一直可以吃到九月份,还有这黄瓜、茄子、西红柿、四季豆轮番挂果,一坡一岭的,辣椒、土豆、眉豆、小白菜、野芹菜、蒲公英,都是客人们喜欢吃的东西,农家肥种出来的果子和蔬菜,那个味儿,就是不一样。

夕阳中,李运凤须发花白,着蓝色土布衫,一双草鞋露出几个脚趾,有力的大手扶着肩上的背夹,七十载风雨沧桑叠成的皱纹犹如刀刻在脸上,他站在田头,立宙宇间,令我突然想到“人”这个字的写法。原来,古人创造这个字便是此涵义,这就是人,人原本就应该这样,勤劳、朴实、善良、智慧,铮铮铁骨立于天地间,堂堂正正。

 

大山深处的英雄

犁耳坪村山好、水好、人好、菜好吃,是大家公认的。

女主人郑凤枚一上午弯着腰低头在摘粉红色的眉豆米,看时,她拿出筛子,先筛后摘,一枚一枚挑选,伺弄了大半日,彩色的眉豆米才算筛选完。看着又亮堂又饱满的眉豆米,称了称,才三斤。

我说,就几个眉豆米,为何还要挑选这么久呢?

郑妈妈红润的脸上露出一脸谦恭的笑,话语很温柔,说,哪能欺客呢?这些山货啊,客人们来吃后还要买走的,一份货一份价,卖给客人的货,要没有一丝霉烂,没一粒瘪壳才行。丫头,我们做这一行,讲的就是个良心啊!

做的是生意,讲的是良心。深山人家郑妈妈的这个信条,我深信不疑。

主楼四层,副楼三层外,靠左有一大块场院,白天,阳光下,翩翩起舞、散发芳香的是雪白的床单,摇曳婆娑、绿肥红瘦的是环保有机蔬菜。二媳妇郑莺莺清晨六点就忙碌开了,换下客人用过的床单,几名清洁工趴在地板上,用干净的抹布仔细擦着地板,消毒柜里放满了洗净的碗筷杯具。

笑问郑莺莺,这一天到晚的,就看你们不停地忙活着,累不累?有没有想过哪个环节是可以省一省、不用这么细致的?

“那不行的。”清秀的二媳妇郑莺莺莞尔一笑,“妈说,人在做,天在看,要把一件事做好,先做人。洗好的被单是客人要贴着皮肤睡的,饭菜都是要吃进肚子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客人们的健康,哪个环节都很重要,哪个步骤都不能省呢。

郑莺莺是李运凤家的二媳妇,心灵手巧,一口皓齿,话说完,甜甜的笑容犹如山里的风,好舒爽。

厨房是独立的三大间,李运凤与时俱进,他将大厨房顶棚用全透明的玻璃钢搭成,是地地道道的阳光厨房。五个厨娘在厨房里做事,既不拥挤,又能清晰地看见每一个菜品的色泽。洗菜的阿姨更是细致,每一盆菜都要用清水洗净三次,方才下锅。

深山人家的厨娘们做饭菜,每一项都极其仔细,想夸夸她们,又找不到合适的词,于是,搬个小凳子坐在旁边,看她们忙碌的身影,心灵再一次被阳光抚过。

郑妈妈见我坐着观察她们做菜,慈祥地笑了,递给我一枚土豆,温声说:尝尝。

煮熟的土豆金黄金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还有些烫,我一边剥皮,一边迫不及待放入口中,呀!好甜!

郑妈妈笑了,看着我说,我们山里人呐,在大山里住久了就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个灵性。我们这里,泉水是有灵性的,树木是有灵性的,小动物们也都是有灵性的。就说我们这儿的水吧,它灌溉了树木,树木的根扎牢了,叶子长的绿油油的,树干也壮实,树长结实了,就不怕下大雨,山体也就牢固,村民们住着就安全了。泉水喂养了庄稼,庄稼也都有了灵性,长势猛,变得清甜可口。人吃了这样的食物,也就有了灵性,聪明善良,皮肤好、健康。所以啊,我们犁耳坪村的人,就是长寿啊。哎,人呐,都要讲个灵气儿和灵性。做坏事的,老天爷就不喜欢他要惩罚他,那些勤勤恳恳的人,为人民做好事的人,最终都有好日子过。

大字不识一箩筐的郑妈妈,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都深含哲学精髓。

真的,犁耳坪是个长寿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能种地、干活的,就有十几人,目前寿命最高的,九十八岁的老人黄朝东,还能编竹篓,唱山歌,给村里人讲故事,打把戏,那都是一顶一的好手。

夜风习习,万籁俱寂,一弯新月从林间婀娜升起。立于深山人家木栈道上,仰望天幕,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似要与我这个不速之客欢语嬉戏。森林里,起舞着千万个小精灵,他们和李运凤一家人一样,护卫着绿色,保护着水源,平衡大山生态法则,在这深山里,他们就是平凡中最不平凡的英雄!

2018仲夏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讯 | 这篇描写信丰的散文,再一次获得省级大奖!
【初语阅读】朱东作品 | 故乡那头老耕牛
【田间文学奖】交 接 / 李 犁(湖北)|| 参选作品055号
乡土散文:铁匠世家
深山84岁老太希望找到失联娘家亲人,嵩栾两地志愿者帮圆梦,自发寻访十余村
【西南作家•散文】李 顺/野菜香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