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媒体文学||新作快递:韩玉洪报告文学《为盲童插上艺术的翅膀》

韩玉洪报告文学《为盲童插上艺术的翅膀》

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总第463期  编发:元辰

   韩玉洪报告文学《为盲童插上艺术的翅膀》
         入选国家献礼图书《助残之歌
        2019927日,中国残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图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共推出4本献礼图书。其中,求真出版社出版的《助残之歌》讲述了15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和25位助残先进个人的助残善举,并全部由残疾人作家采写完成。湖北残疾作家韩玉洪采写的武汉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张龙女士《为盲童插上艺术的翅膀》报告文学,入选《助残之歌》一书,全文6500字。

   

韩玉洪,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人民图片网等签约摄影师,宜昌市全民阅读推广人。发表各类作品500多万字,新闻报道3万余条,图片新闻4千余幅。报告文学集《让阳光照亮星星的世界》获第六届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禁地解码》在首届“八一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剧本征集活动中获“优秀剧本提名奖”并列入拍摄计划;第二届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铁血宜昌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长江谣》荣登《延河》2019年第10期中篇小说榜。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40万字长篇小说《梦幻宜昌峡》付梓。

报告文学《为盲童插上艺术的翅膀》

  文/韩玉洪

8年前,盲校对张龙来说,是陌生的。她从没想过,与黑暗为伴是什么样的感受。8年后,盲校于她而言,成了“家”。她更没料到,以音乐为眼睛的孩子会登上亚洲的舞台。

 

20145月,在第四届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颁奖典礼上,五名盲校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灵巧地穿梭于飞舞着的长中短三套跳绳之中,三分钟的花样跳绳表演,嬴得700位观众14次掌声,龙之队一夜爆红。

此后几年,张龙带领更多的盲生们踏上了更高的舞台去追梦。第三届亚洲陶笛邀请赛2项银奖、首届全国陶笛之星邀请赛冠军、第二届全国盲人诗歌朗诵大赛湖北赛区金奖……100余项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荣誉接踵而至。

因为张龙,盲童们的世界不再沉静和黑暗。因为张龙,音乐掀开了遮住盲童们的“帘”。因为张龙,盲童们用行动向世人“呐喊”:正常人能做到的,他们也能,甚至更好!

2011年,在普通小学上了18年班的张龙萌生从事特教的想法后,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执意请调到了武汉市盲童学校。初到盲校,张龙心中十分酸楚。盲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沉寂,她告诉孩子天空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但孩子们回以她沉默、胆怯和无助。

我不想去做按摩师,我喜欢唱歌。有一次,张龙和孩子们聊天时,听到孩子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为什么看不见,就只能做按摩师,凭什么看不见,就不能有更好的人生选择。于是,她决心去改变。她不仅要改变孩子们内心禁锢的生活状态,也要改变人们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群折翼的天使。

音乐是一座架起她与盲童们的心灵之桥,而爱是点亮黑暗的唯一明灯。为了改变,张龙以音乐为媒,建立校园广播站,孩子们的耳边响起了喜闻乐“听”的美妙乐曲,音乐成为了孩子们补偿缺失、抚慰心灵的伴侣。她知道,改变或许不能直接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计,却能让孩子们找到自信之光,多一条人生的选择,笑对生活。

为了用爱和音乐点亮盲生心灯,她组建了“六点天使”艺术团,动用自己的所有关系,遍请名师给孩子们免费上艺术课;为了让盲生纠正盲态,她在全国首创盲校形体训练课,自做“人体模特”让孩子们触摸,感受体验每一个肢体动作,一个个盲生渐渐有了改变;为了让盲童走向舞台展示自我,张龙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对一、点对点地去教授表演技巧,深深感动更团结了一大批老师和家长,这些老师和家长自发做孩子们的后勤部长、专业协演。那些因张龙而真正了解盲童的艺术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和团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深入盲校为孩子们的发展助力,成为盲校最美团队。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张龙用行动把教师和母亲化为一体。有人说,张龙就是盲童们的眼,她让孩子们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她用一片挚爱温暖盲生孤寂的心灵,用纯净的音乐带领学生阳光自信地面对生活,用无私的奉献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关爱学生……这,就是张龙,一个深爱着学生、深爱着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她的无私奉献和工作热忱,换来的是社会对盲童的尊重、理解与接纳,换来的是人们对教育者的尊重与钦佩,换来的是全社会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视与推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她为促进教育公平奋斗不止,是当之无愧的教师楷模。

追求完美

那年,用张龙的话说,“生命仿佛又为她开启了另一道门”。

2011年,36岁的张龙还是一名普通学校的音乐老师,这一年她带着学生到北京演出,不料被同台的盲童器乐演奏深深地打动了,盲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张龙心里扎了根。一群同台演出的孩子们的民乐合奏,特别好听。于是张龙特意来到后台找这些孩子聊天,却发现他们一个个眼睛看不见,感动的瞬间,心里像被电击了似的。她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一种学校叫盲校,还有这样一群热爱音乐的折翼天使。

回汉的路上,张龙心潮起伏。张龙属于处女座,喜欢追求完美。她总感觉孩子们的演奏和表演还能更自然、更专业,她想去拥抱这些特殊的孩子,为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于是,她迫不及待地应征作为志愿者来到武汉市盲童学校。几天的“潜伏”下来,让她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这里太安静了,静得让人想流泪。张龙说,下课后,很多孩子要么在教室里蜷缩着身体揉眼睛,要么把玩着手里的小东西,要么就是漫无目的地游走。这不是孩子们应有的生命状态呀!此时,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着:孩子们需要我!一个大胆近乎赌注的想法油然而生:我要调去盲校当一名特教老师!而正常的思维是,人们想从特殊学校跳槽到普通学校。

张龙的决定,让家里炸开了锅。年仅10岁的女儿习惯了每天牵着妈妈的手去上学、放学,想到今后可能妈妈再也没时间去接送,不由哇哇大哭。“你这是自讨苦吃!”张龙母亲龙冬英没想到从小眼中的“乖乖女”竟在35岁出现第一次“叛逆”,后来气得半年都没跟她说过一句话,而一些音协的朋友也觉得她“过于理想化”。

她冷静下来想,妈妈不同意自己到盲校去教学,似乎也有道理。因为张龙在武汉音乐学院进修的是指挥专业,需要别人观察自己的手势,而在一群盲童面前,是不是有点文不对题?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张龙去盲童学校任教的决心。张龙说,如果北京之行只是让她意外邂逅特殊教育,那么待在盲校的那几天,真正让自己铁了心要帮助这群“折翼天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盲童来说,这扇窗户关闭了。10岁男孩甘文俊说:“我是4岁那年才知道自己看不见的。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看不见,一次从健身器材上摔下来,其他小朋友嘲笑我,才知道我和大家不一样。”6年前的那次遭遇,让活泼的甘文俊从此少言寡语。

怎么去打开盲童心灵的窗户?音乐不是人们沟通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吗?19岁就成为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的张龙,迅速组建起校广播站,让音乐在校园流淌起来。

张龙发现,除了视觉,盲童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在听觉、触觉等方面还要更好。沉默少言、举止怪异这些,只是他们心灵封闭的外在投射。

在学校的支持下,张龙又组建了启明艺术团,有60多个孩子,分成了表演、声乐、器乐三个小组。她还在全国盲校中首创了形体课,训练盲童像正常孩子一样坐、立、行。20129月,张龙又和体育老师一起组建了花样跳绳“龙之队”。队里的灵魂人物周国,今年15岁,家里曾经考虑将来给他开个杂货铺维持生计,如今这个帅小伙一言一笑间满是“大哥范”,连走路都带小跑。他说,希望将来在体育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我常和孩子们说,我们不需要别人同情,我们需要别人的佩服。张龙的心血没有白费,失明孩子的心灵里照进了阳光和梦想。

刚来盲校工作时,张龙带着满腔的热情,尽力把每一节课上到完美。一首小诗、一首歌曲、一段才艺,她用心去教每一个孩子。但她发现,这里的孩子们热情并不高,似乎还有些懒散。当她在课上问孩子们:“将来想不想成为音乐家、歌唱家?”没想到,一个7岁盲童的回答让她心痛,“张老师,我看不见,也上不了舞台,到盲校就是来学习按摩的,将来只能当一名按摩师。”

孩子回答完,全班沉默,一双双小手或蜷缩在眉梢,或套拉着脑门,这些只有张龙看得见,她的泪水一滴一滴落在讲台上。孩子们遮住的是那双永远看不见的眼睛,是习惯性的不自信,更是那份心灵深处的伤疤。谁都认为,盲校孩子的出路是做按摩师。可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吴迪不这样想,说道:“我真的不想做按摩师,我就喜欢唱歌”,同样热爱音乐的张龙心都碎了,“孩子这么小,怎么就断定他们将来只能做按摩呢?”

妈妈的味道

我要了解他们,必须学着走进他们的世界。一个周六,张龙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戴着眼罩,体验盲人一天的生活。从床头到衣柜是5步,从衣柜到卫生间是3步,从卫生间的门到洗漱台是5……尽管小心翼翼,仍然四处碰壁,膝盖几次撞得生疼,还差点打翻了妈妈做的肉丝番茄面,此刻的张龙感到特别无助。

张龙说:“黑暗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恐惧是最直接地反应。所以孩子们总是喜欢安静地坐着,那样才有安全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懒,是我错怪他们了。”

找到问题症结的张龙,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孩子们聊天、唱歌、讲故事、做游戏……面对每一个孩子,她都会发出大大的惊叹,“哇,你的二胡竟然拉得这么好!”“你的节奏感真强!”“你的身体软得像条蛇,这样的柔韧性不练跳舞太可惜了!”“你的歌声就像黄鹂鸟一样动听,以后说不定能当一名歌唱家!”渐渐地,孩子们对她敞开了心扉,笑容、话语也多了起来。

张龙的心开始小小激动起来,她隐约觉得,这些盲童们的春天正在来临!

带着内心的激动,张龙于201112月创办了武汉盲校“六点天使”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教孩子们葫芦丝、陶笛、琵琶、中阮、吉他等乐器以及声乐、表演等。

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9点,张龙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扑在了这群盲孩子们身上。一个手势、一个指法,她反复教、反复督促。一有空,她就主动找家长们谈心,告诉他们:“音乐或许不能成为孩子们将来谋生的手段,但一定能够丰富内心,她要带着孩子们去'看’世界。”

由于盲校孩子多半家庭经济困难,张龙想到了一种古老的乐器——陶笛,它音色优美,便于携带,易于学习,且价格不贵。但是,张龙自己都不会陶笛,谁来教呢?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专业的陶笛训练,张龙四处奔波,找到了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齐高峰老师。齐教授利用周一、周二两个下午到盲校授课,免费教授孩子们陶笛,张龙则耐心细致地训练学生唱歌和朗诵。渐渐地,孩子们的艺术天分逐一显现,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

授课中,张龙发现,许多孩子都是弓着背摸索、小心翼翼地行走,举手投足间“盲态”太重。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姿势,张龙自己做起“人体模特”,让孩子们在她身上触摸,感受正确的表演姿势和体态,孩子们在她身上闻到了“妈妈的味道”。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渐渐拥有了健康挺拔的身姿。连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都由衷地称赞:“张老师是全国在盲校开设形体课的第一人!”

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改变,开始感染和打动家长。渐渐地,在孩子们排练或演出的时候,家长们会主动请假,提着饭菜、水果来训练场探班,帮助整理乐器、清理道具。有家长甚至对张龙说:“您为我们孩子操了那么多心,小事情就交给我们办吧。您的孩子上学放学,我来负责接送。”

从当初的不解,到如今的感动,家长们一句句暖心的话,让她倍感欣慰。

妈妈,我能触摸到,你的模样很美……”一首名为《梦》的公益歌曲曾在全国九条高铁线上循环播放,听哭了不少人。而这首歌的演唱者正是张龙的学生吴迪。

吴迪先天性失明,是个苦命的孩子。妈妈怀她时被病毒感染,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但母亲生前喜欢唱歌的基因遗传给了吴迪。发现了这个好苗子后,张龙决定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帮助她训练气息,矫正不正确的吐字发音,并告诉她唱歌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吴迪的演唱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次,张龙找吴迪谈心,希望她的文化课和唱歌一样有新的飞跃。懂事的吴迪低头不语,泪水在眼眶打转。突然,她抬起头,激动地说:“张老师,您像妈妈一样关心我,让我抱您一下好吗?”顿时,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吴迪告诉张龙,她一直梦想有一首自己的单曲,献给天堂的妈妈。张龙百感交集,哽咽着说:“放心吧!我一定圆你的梦!”

为了帮吴迪圆这个梦,张龙四处找人写词、作曲,创作了励志单曲《梦》,并请人帮忙在盲校拍摄了MV。张龙把MV上传到优酷视频上,希望让更多人听到吴迪的歌声。不久,这首歌就被作为公益歌曲在全国九条高铁线上循环播放。从此,吴迪信心大增,文化课成绩也逐步提高。

吴迪说,“张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有时甚至不近人情。但生活中,却无微不至地关怀她,梳辫子、洗头、买新衣。每到双休,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被父母接走,而吴迪只有几盘音乐磁带为伴,常常坐在教室里发呆,想妈妈时就独自抱着枕头流泪。张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拉起吴迪的手,亲切地说:“孩子,我们回家吧!”从此,张龙的家里,又多了一个女儿。

如今,21岁的吴迪已从盲校毕业,已成为了一名自由音乐人。演唱呼伦贝尔旅游节主打歌《听风》的主唱,当年那个不愿做“按摩师”的女孩,正一步步实现她的音乐梦想。

张龙经常对学生们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里只有孩童,没有盲童。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情,盲童同样能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基于这样的理念,武汉盲童学校的孩子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七彩的光环

2014年,张龙的六点天使陶笛乐团经过层层选拔,闯入了第三届亚洲陶笛邀请赛决赛,决赛在8月的北京,张龙正带着孩子们日夜备战。

进京前,一个电话打到了张龙的手机上。原来,中国陶笛学会会长赖达富在赛前确认参赛队伍信息时,无意中得知,这个“六点天使”陶笛乐团竟由一群盲孩子组成。他感到非常震惊,以往这种高规格的国际性音乐赛事几乎没有残疾演奏者参加,他没想到这群特殊的孩子们能够进决赛。为此,他私下征求张龙意见,需不需要开设绿色通道进行适当照顾。

听完后,张龙“毫不领情”一口回绝,她在电话里再三拜托赖会长,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是盲人乐团,就给他们“同情分”。她只希望,用实力去证明,能够与正常选手公平比拼。赖会长被张龙的诚恳感动了,答应替她保密。

决赛当天,孩子们的表演一气呵成,张龙看到台上两名日韩的评委对孩子们的表现频频点头。最终,“六点天使”陶笛乐团获得了2项银奖。颁奖时,主持人发现台上的这群选手竟然都是盲孩子,“天呐!他们看不见!”评委之一、日本陶笛大师高木先生通过翻译做了一个“蒙眼”的动作才得知,刚刚台上演奏的孩子们是来自武汉盲校的学生们。

此时,全体观众自发站起来,为张龙和她的孩子们鼓掌,掌声经久不息。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这些,一旁的张龙很欣慰,她感觉所有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张龙觉得要让盲童们在走出校门后能真正的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除了要具备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兴趣爱好之外,还要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对祖国对社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1810月,她得知全国第三届学宪法讲宪法比赛要开赛了。她觉得这是一个掀起“学习宪法”的一次良好的契机。于是她开展了“争当宪法小卫士”的活动,她引导盲童们懂得知法、懂法的重要性。她查找大量宪法资料,还为孩子们定购了盲文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亲子宪法课堂”上讲宪法知识,盲童和家长们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万语谦言层层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湖北队参赛。赛前张龙丢下了正在备考高三的女儿,除了睡觉她寸步不离的陪在万语谦言身边。周末、晚上都带着他回家,从咬字、吐字到情感的表达,反复讲解、时时鼓励、重现比赛视频。最终,万语谦言在全国比赛中,用真实的故事,朴实的话语、真情的流露一次次打动了评委,最终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8年间,无论是龙之队花样跳绳,还是全国陶笛之星,张龙的学生屡创佳绩。与此同时,武汉盲童学校的各项体育运动都应运而生,看着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是盲校,他们是看不见的孩童。她的事迹被中宣部授予2017“十大最具国际传播力中国公益故事第一名。纪录片《这里只有孩童,没有盲童》中英文版视频短片被海外338家不同类型的海外媒体转播,推送至1261家网站推送,海外受众达到3.1亿人。如今,张龙的努力换来的是社会对盲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换来的是人们对教育者的尊重与钦佩,她是当之无愧的教书育人模范。

8年来,在张龙老师的带领下,盲生们“脱胎换骨”。阳光自信的唱歌跳舞、朗诵演奏,走出了自己狭小的空间,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所有人见证了来自视力障碍孩子的奇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她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为视障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融入社会为促进教育公平奋斗不止;她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团体为视障学生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卓著的贡献。

如今,毕业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音乐人,有的成为了器乐老师,他们用音乐当作眼睛,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而对于张龙来说,这也是对她当初决心“改变”的最好的回报。

张龙曾受邀参加北京九三阅兵也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湖北省荆楚楷模、武汉市模范市民……30余项个人荣誉的背后,是她作为武汉教育人立德树人、问津求真、爱生如子的优秀园丁缩影。

张龙在盲校上音乐课

微主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市“洪山好人”:用音乐唤醒盲童的教师张龙
张龙:用音乐唤醒盲童的心灵
带给孩子希望的光明使者
城市记忆|百年盲童学校由“黑暗走向光明”(13.8.2)
钱志亮教授
连载 ▏成都人罗蜀芳(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