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文学评论》||征求意见:艺术评论(一二三)

夷陵评论

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0-108 总第586期  编发:元辰

卷六 艺术评论

万毫齐力展性灵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写,不仅是审美意念的表达,不仅是笔、纸、墨相互作用产生具有审美质感、净化了的线条的过程,更是书写动作的舞蹈:动作产生线条质感,线条质感承载审美意向。因此,书写者的美学,不同于美学研究者、书法欣赏者和书法批评者的美学。

书写者所要追究的不仅是书法作品美在哪里,承载什么样的精神风气,更重要的是书法的美是怎样写出来的,个人或时代的审美理念、精神气象怎样融入到作品中去。书写者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行进在符合书法规律的道路上。

书写的直接目的是产生美的线条

净化了的线条是什么?是书法的核心要素,是字、行、幅的基础,是承载美的形质与意向的物质形态。书法是线条的舞蹈,线条的艺术。由线条构成字、行、幅。方圆,正侧、俯仰、向背、枯润、虚实、浓淡、疏密、大小、粗细等等变化,都是由线条来体现的。所以,历代书法审美论文,均将点画(线条)当书法美的基本元素,或者说书法美的物质形态。

净化了的具有审美质感的线条怎样产生?书者用毛笔通过书写而来,但不符合书法规律的书写,不能产生具有美感的线条。产生美感线条的书写必须准确规范,达到万毫齐力、变化万千的境界。

万毫齐力,毛笔的性能在书写中得到完全发挥,产生的线条才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具有张力、质感、起伏变化而又流畅统一。这样的线条,才能表达书者性灵,承载精神气象。

习惯性坏动作是书法美的敌人

坏动作,是指不知道发挥毛笔书写性能、不能做到万毫齐力的书写习惯。

古人一开始就用毛笔书写,并且终生只用毛笔书写,只要你认真习帖,甚至只要你认真写字,就可能很好掌握毛笔的性能,意合于心,心合于手,手合于笔,笔合于纸墨,书写动作不会受到不良书写习惯的影响。可是,今天的书写者绝大多数总离不了多年使用钢笔书写并且不按书法书写要求书写的习惯。这种习惯深入骨髓,根深蒂固,始终影响着书写者使用毛笔书写时的动作。不幸的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并把钢笔字写得好,当作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钢笔字是按古人法帖书写,起、运、收都是按古人要求做的,那么只是丰富线条的内涵、提高线条质量的问题,没有坏习惯性坏动作,也无大碍。可是,在没有成为书家之前,一般人的钢笔字,都有明显的坏动作,起笔不沉,转笔不顿,行笔不实,出锋不送,止笔不收,没有提按转换,行迹草草。拿起毛笔,依如钢笔,线条尖扁、毛刺、发飘。写出有质量的线条,不入帖不行。

临帖,就是要通过摹写,掌握正确的笔法和书写动作。一些人楷书写得不错,一写行草燥气满纸,还是运笔不对。楷书不注意,写不象,可能就注意一些,就好些。但到行草,行笔本应快而到,结果象使钢笔,快而不到,线条就差。而且,草书里本有尖笔、枯笔、扁笔、弱笔,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势之所然,哪些为不得势所然。能得势,能齐力,尖、扁、弱笔也可以,并非要笔笔中锋,清新自然是审美的最高原则。分不清,学病笔、怪笔,又不能得势,甚至杂糅钢笔书写的习惯,结果墨痕狼籍。

熊柏齐老先生八十年代曾给他的篆刻学生题字:“免病去俗。”

免病去俗,对书法首先是要避免错误书写习惯的病,去掉将钢笔字、毛笔字中的病笔、怪笔当法书的俗。有病必俗,无病自雅。拿笔学书,就要熟知笔性,探究能尽笔性的书写方法,防止不知笔性、生硬使笔的坏动作。

 美的线条由规范性书写动作而来

古论点画,每云“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陆断犀像;金钩: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乙钩:崩浪雷奔;横折竖钩:劲弩筋节。”通过比喻,说明点画的重要。    高质量的线条究竟怎样写出来,南朝齐书家王僧虔《笔意赞》做了回答,全文如下:“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此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写《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弩如直槊,勒如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清。纤微向背,毫发生死。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这里有四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其一是书写的目标——神形兼备是书法的审美标准;其二是书写的状态——心忘于笔,手忘于心,心手达请,书不忘想;其三是书写的要领——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其四是把握效果的度——粗不为重,细不为清。纤微向背,毫发生死。

个人认为:万毫齐力是书写的关键,是线条美感的根源,是毫发生死的依据。规范书写动作的效果标准是万毫齐力,不是笔笔中锋,也不是勾画披皱。只要万毫齐力,笔尽其性,弹力充分发挥,其点画必然“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劲道圆足,合于自然。常见的书写毛病是:起笔无逆无顿不藏,尖而无力或者锋被压死;运笔控死,无提无按,扁滑直,不能做到中实;折处无按无顿,轻飘滑过,墨不入纸;收笔匆匆,软弱无力,锋未齐力送出或者顿住。这些于草书中表现尤胜。

所以,欲学书,必须从规范点画而规范点画必须从规范书写动作入手,细心探究怎样书写才能万毫齐力,使毛笔的弹力得到充分发挥,点画质量才能提高。

“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的审美意趣通过高质量书写来完成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本乎天地之心。”这两句话,出于孙过庭《书谱》,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研究员韩玉涛先生拈出作为书法审美的真谛。著名书法家书法研究家刘正成说:“拈出两句话来提纲絜领,看是沿袭,实是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见解与结论沛然而生。”“书法并非书写之法,其中大有'风骚之意’!两句画龙点睛之笔,为绚丽斑斓的书法形式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而承载这类风骚之意的,是书写,是线条、幅式和章法。

  没有高质量的书写,风骚之意何从谈起!书家通过笔,释自家情怀,展天地性灵,通会天人之际,遨游九皋八荒。笔就是书家的心,书家的嘴。如果没有充分掌握笔性,书写不能万毫其力,点画不能“粗不为重,细不为清。纤微向背,毫发生死 ”,其声岂能正乎,其行岂能远乎?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汉字书写大国,书法是汉文化的精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任何识字的人,也许不知道钟张、二王,几乎都知道严真卿、柳公权,他们欣赏的就是历代名家,尽管没入门,形体印象在头脑里摆着。现代书家如果没有传统的根基,字法(篆法隶法草法)、章法、笔法(点画或线条)没有来历,普通老百姓不认可尤可自慰:他们不懂啊,但众多习书者不认可就非常糟糕了。这也是一些没有传统根基的人搞现代主义书法,引进西方形式,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根基,不能脱离毛笔书写毫端尽兴这一基本要求。否则就成别一类边缘艺术了,而不是书法。不是用毛笔书写就一定是书法,书画同源,画却不是书。个人以为:书写的传统根基不到家,线条质量上不来,可以从结体、章法、用墨上找一些补救。但不是长久之计。学书,根本的还是讲究用笔,提高线条质量。在熟练地正确地书写的过程中,注意结体、章法、用墨,则可能走得更远一些。

不同的书写风格,是不同用笔方法形成的

    书家要有自己面貌,忌与人同。所以处心积虑,寻找适宜自己的书体、结体、用笔、章法。千人一面,流行体势,因为缺乏个性,很难让人记住。与众不同,就是创造、创作、创新。但是,创新之前,必须有很长一个临习阶段,透彻地掌握一种或多种书体的书写方法,使结体、点画、章法有继承有根基。只用通过不断地临习,才能找到各种风格作品的运笔动作,动作熟悉之后,才能下笔自如。我有这样的体会,想好一幅作品的样子,落笔却往往不听使唤,每一次纸笔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一样,用预先的经验控笔,笔死书死。后来才明白王僧虔说的:“心忘于手,手忘于笔”,笔能尽兴,才能“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想,为意。“意在笔先”的意,这个意,是情怀,是性灵,是审美意向,只有让笔万毫齐力,才能表达出来。如果心手、手笔、笔纸墨未合,硬使笔达意,必然一塌糊涂。书者确定自己的风格走向后,一定要探索最能实现自家愿望的用笔方法,中锋也好,侧锋也好,卧锋也好,裹锋也好,不宜过多分辨,只要万毫齐力,有变化又统一就好。要反思用笔过程,清醒地知道那是效果(是否得当)那是败笔(原因何在),败笔怎样克服和转变。知道自己的问题,就知道努力的方向;不知道问题,就只能死死地去临去写,直到能发现问题在哪里。如果想走得正,走得远,建议不要过早定型或者剑使偏锋。过早定型,再想出型就难;剑使偏锋,短期有效果,但剑易老,后继乏力。学书同写作一样,积之深,发之厚,行之远,在既定风格的行走路线上,转移多师是吾师。

——————————————————————————————————————

参考文献:

1 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版;

2 刘正成《美学家的风骚之意——我与书法二十年》

3 胡湛《共和国五十年书法创作理论的探索》

(原载2008年《湖北文联》)

清奇腾龙象 苍芜润精神

——观双全2013年展书作

双全将2013年展书作邮给我,希望我写点东西。我既激动,又惶恐。激动,是宜昌书届享有盛名的青年书家让我写评论,高抬我了;惶恐,是要班门弄斧。但“少年师”的诚意不可怀疑,好歹要交一份答卷。

所以称他“少年师”,是我整整大他近三十岁,而他又确实指导过我临习书法,是朋友也是老师。但是,面对作品,我会把爱慕暂置一边,理性地分析判断。

对双全书我的总体印象是:“清奇腾龙象,苍芜润精神”。

 “清”,既指书格,也指人格。其书格尚清,楷、行楷、篆、隶、行草、大草诸体书,力求简洁、澄清,给人以清洌、清朗、清丽、清醇的审美享受。其人格亦尚清,清净澄明,怀德敬物,慎行远思,志于书,志于学,志于教,不张扬,不孤傲,不轻慢。

“奇”,指变化,指个性。双全书重传统更重传统的运用。书路既广,继承颇丰,集纳笔端,成自家面目。在他的创新中总能看到传统的根基,在传统的运用中总有他独特的心机。每幅作品甚至每一笔都可以读出师承,同时又看到各种变化。取法在钟张之上,机杼运二王之间。

“苍芜”是指笔墨意象的穿透力,可以抵达历史的远处和人心的深处。与苍芜相对的是甜润。

双全书不甜润,以清奇为格,苍芜为象。且清奇能腾龙象,苍芜能润精神。其间包含了虚实相生、阴阳相抱、冲气为和的艺术原理。龙象是什么象?是清丽、博大、幽远的诗意之象。精神是什么神?是及“天地之诗意,人生之大美”的书道风神。以象托神,又道出了承载与寄托的辩证关系。

双全书何以能腾龙象、润精神?我觉得缘于他在中国书法道与艺的结合上下的功夫。道指书之形而上,精神寄托,文人精神,风骚意气。可以用“天地诗意,人生大美”来概括。书陈“天地诗意,人生大美”,既要“学究天人,彻悟自我”,又要掌握几千年书法传统的法度技巧。双全虽然年轻,治学功夫却下得很深,比如他对中国哲学对中国诗词的钻研和领悟超出很多人,钻研书艺更是不敢马虎。我将他2008年临的《祭侄稿》与名家示范的完整临本作过比较,私以为他还略胜一筹。相比20082010年网展作品,今年的作品更简练更丰富更自信更成熟,尤其是度的捏拿更到位。也就是说,各种技法运用,已更具控制力、精确力、表现力,正接近“加一丝则过减一丝则不足、再清则柔再苍则乱”的境界。我以为,这些作品,放在中国书坛前沿年轻的书家中,毫不逊色。而且,他这么年轻,炉火纯青是指日可待的。

(2013年12月30日,2016年湖北美术馆《万双全“凤歌”书法展作品集》前言)

 

美奂美仑的视觉盛宴

——序高新章数码版版画《意塑的自然》

高新章先生是夷陵版画创作辅导老师和夷陵版画院院长。夷陵版画在他的带领下几度辉煌,不仅画作多次获得全国农民画展、版画展、民间工艺美术展大奖,而且进京、在汉专题展出,获得好评如潮,被誉为“夷陵山野黑牡丹”,国家文化部因此而授予夷陵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小溪塔街道也膺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夷陵版画之乡称号。他本人创作的版画作品,也曾获国家级大奖。

 荣膺殊荣之后,他一直在探索版画的新途径。经过多年潜心积累、研究,拿出三百多幅数码版画作品让我为其挑选结集。尽管我知道他一直在进行数码版画研究和创作,也看过他不少作品,其中包括获得了北京数码美术展二等奖的作品《牛铃声声》,我依然被彻底震撼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数码时代才有的一次视觉盛宴,是美奂美仑的光影刻划。作品既保留了数码摄影运用光线进行造型的艺术特质,又借鉴了版画的形式美和技法美,通过数码加工技术,将摄影与版画有机结合,使数码版画成为比传统摄影与版画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借表达作者对自然与人生、城市与生存、乡土与自我的艺术思考与感悟,

 我笨刀大砍,从三百多幅作品中精选出168幅,可以说幅幅是精心之作,幅幅有独到的魅力和冲击力。高新章多年浸淫于艺术思考和感悟中,摄影内行,版画更加内行,对美术史学与审美意识亦十分老道,所以这些作品格调高雅、心胸大器、意味浓郁,既富民间美术、传统美术的韵味,又有西洋美术、当代美术的特色,不愧为数码时代的艺术精品。

这些作品取材开阔,叙事宏伟。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野到车间、从人物到花鸟、从器物到建筑、从春季到冬季,应有尽有,体现了视野和积累的开阔性。题材的丰富奠定了内容的厚实,厚实的积累体现了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这些作品立意高远,意趣悠长。艺术家的眼光集中在人生与自然、生命与历史、空间与心灵的对话上,通过情境抓取、色泽构图、光影变换、层次增删,表达出作者内心对时间、空间、生命、心像的思索与感悟。简单的消防栓成为有生命的物件,独立的鸡成为空间的主人,菩萨的头像在云中微笑,伟岸的佛陀散布吉祥,横斜的树枝在风中细雨,圆形的球柏象征地球,群飞的鸽子享受着阳光。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可观、可感、可品、可悟。

 这些作品光影灿烂,技法娴熟。摄影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立意深远、构图讲究、光影效果突出的作品才可能加工为版画作品。制作是意蕴的升华与凸现,玉好了作品只成功一半,另一半则靠加工完成,玉不琢不成器。但创作成功的根本是艺术修养。高新章谙熟摄影艺术,多年相机随身,沉溺在光影造型和色块分布的乐趣中,谙熟版画之道,谙熟美术创作的传统和当今的流变,具有聚集素材、从素材中发现大美、使用相应技法将思考感悟表达出来的能力,足以高标独树地完成从思索、摄影、聚集、再思索到加工制作的全过程。因而,他的数码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他内心觉视的世界意象,形成一个光影灿烂、寓意深远的图像世界。

这些作品美感突出,创新颇多。由于作者对中国绘画的图案形式、对西方现代艺术的风格技法了然于心,对生活与自然感悟深刻,能够很好把握对象具足的审美意味,并以恰当的创新技法表现出来。树木花草、器物动物、山丘房屋、荷塘溪流、工业器件、三两人物乃至人体局部,在光影变换中具足了冷暖的跃动和姿色的摇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论是对象多样,色泽变换,点线面结合方式不同,光影分布相异,一幅作品是一个独立的视觉天地,整体作品是一个摇曳多姿的灵动世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把残冬的荷塘变成了斑斓绚丽的色彩世界,用人体臀部表达出中国瓷器代表的历史意蕴,通过对称性组合表达了空间的旷远,使冰冷的工业器件发出了生命的歌唱。这就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证明。

徜徉在168幅作品的海洋里,草地上的风带着花香吹过来,鲜红欲滴的柿子在光影斑驳的林间欢呼,树上的鸟儿在黯淡的月下嘻戏,庄严的菩萨默默为人间祝福,静谧的远山和石屋倾听着历史的脚步,安详的人物享受着祥和的阳光,冬日的荷塘与精美的瓷器闪耀着自然与历史的光芒。我被彻底震撼了陶醉了,在艺术的引导下,我的目光伸向了自然与历史的深处,伸向了宁静祥和的精神世界。我相信杰出的艺术作品具足宗教般慰人心田、提升灵魂的神秘力量,同自然一样把人引向高远的天空和深邃的灵界。此刻我正在飞翔,飞翔中把这个作品集命名为《意塑的自然》。

(2009年12月30日夜)

    《夷陵评论》欢迎惠赐达到省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水平的文学作品,来稿附个人简介、个人照片,邮66371560@qq.com,文责自负。 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性与笔法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14)
他30多年只研究笔法,却将上百人送入省、国展
周学庆新体楷书创作圣教序,风格新颖笔法古朴,楷书创新极品书作
不能不知晓的中国传统书法技法(一)
书法创作要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