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年度文艺回顾展//064陈斌评论三则//夷陵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071 总第837期  

审读:黄荣久 林文楷 执编元辰

    2022 以文学的姿态回顾,致敬,躬身前行

陈斌,男,195610月出生,夷陵区分乡镇南垭村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教40余年。先后在宜昌县师范、宜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夷陵区教研中心任教任职。退休后热衷于地方文化研究,有《全敬存与闲园诗存》、《夷陵方言品读》、《晚清史家王定安》、《文吾学舌》等编著。热爱诗歌,偶有创作。自戏曰:生为五零后,长在山水间。学稼六七载,教书四十年。好友八九个,砖屋三四间。髭鬚一大把,诗赋百来篇。偶尔事牌酒,任意对华巅。

陈斌评论三则

涌向笔端都是爱
——读魏以进老师的散文

                             魏以进 

魏以进老师将自己的散文集结为《故乡魏家坡》准备出版,让我写几句话,或称作跋,我很有些惶恐。为文学文字做评论,是件很难的事,何况我缺乏此方面的修养与尝试。盛情难却之下,也必须磨叽几句。 

我初做民办教师时,是如何预设和完成备教批辅各个环节的,全然不记得了,也许那时根本就没有如何二字可言。但初为人师的激动,特别是对那些刚发蒙的孩子们的印象,却记忆犹新。那些孩子中,就有魏以进,敦实的小个子,明亮的大眼睛,很是精明灵动,也是成绩最优秀者。还有,他在县师范做函授教师的父亲回家时,总到学校去看看,老魏老师虽以家长的身份去,可我们都视他为德高望重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偶像。从风度到学识,都叫我辈仰视。

后来我做了师范教师,有幸和魏以进再续师生之缘。那个班叫八三一,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如果不选择师范,肯定都是名牌大学的骄子。他们上了师范,当然也是教育的幸事。八三一有一批文学爱好者,魏以进之外,还有杜鸿、张军立、黄建军、邱代银、梅东波等。师范的课程被他们轻易拿下后,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学创作,追逐文学青年之梦。他们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油印刊物,开展系列活动,还在一些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因为获奖,还参加了中南五省中学生文学夏令营活动。

师范是教师的摇篮,对于魏以进他们来说,也是文学创作的摇篮。

魏以进的散文,大致有四类:写魏家坡的乡情类、写父母兄弟的亲情类、写职业生活的教育类、记出游寻访的山水类。但无论哪类文字,一旦流出笔端,皆如汩汩清泉,爱意绵厚。

从职业角度出发,他的教育类散文,最叫我感佩。职业倦怠,顾左右而言他,是当今教师群体的通病,而魏以进老师,却心无旁骛,极具精诚。爱岗敬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在学科上发力,是教师的天职。魏以进的语文教学,有他自己的重心,不唯教科书是瞻,而是把培养读书习惯、写作热情、为文技巧当做使命,把当好文学传人作为追求。他的《生命与阅读》《师生同台》《文学社的冬天》《文学社的娃娃们》《五年级少年的情思》等,是记录,也是感悟,是他教学课堂内外的风景。

魏以进父母亲情类散文,最具感染力。他是个大孝子,父母健在时,他惟命是从;父母离世了,他悲恸不已。他向来内向,便借文字宣泄。父亲的正直与儒雅、母亲的勤劳与坚韧,儿时的护犊之情,上学后的循循善诱,成年后的竭力帮扶,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风雨同舟,美美与共,大的轮廓,小的细节,都在深情回顾中展现。《十年后的怀念》《父亲留下的书香》《想起我的爸妈》《清明节的怀念》《母亲的汗水》《平凡的眼泪》等文,都读起来令人哀伤凄婉,顿生共鸣。

大凡赤子之心者,都眷念家乡,魏以进亦如是。故乡魏家坡,是他散文不竭的源泉。魏家坡在他心目中,有多重色彩。作为红色旧址,影响了他们几代人的情怀;作为养育之地,万物都对他有恩宠;作为祖居之地,与他有血脉之缘;特殊年代特殊人物对他家的不公不义,又使他心中偶有几丝怨艾,但是,魏家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让他梦萦魂牵,念兹在兹。儿时的记忆,常叫他激动不已。那里的红色历史,那里的善良近邻、那里的简陋小学、那里的娃娃朋友,那里的田间小道,那里的野花飞鸟,都进入了他的美篇。《家乡的红花草》《家乡的一碗水》《家乡的秋月夜》《家乡的傍晚》《家乡的向日葵》《家乡的后头河》《电影娃》等文构成的“魏家坡系列”,将其家乡之爱,故土之思,表现得酣畅淋漓。

魏以进的游记,则是他教书、写作生活的延伸与拓展。他痴迷读书、沉醉教书,但他也喜欢徜徉于大自然中,常到外面去看看。而且每到一处,都有文字成篇,将眼中的美景,心中的感动记录下来,传达给他人,更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春天的胡家坝》《天边云中大王岩》《沮水河边见马良》《小溪塔在长高》《超市的超脱》等,就是这样的文字。远近的风景,时代的变迁,城乡的易容,在他的笔下,如小诗、如短笛、如画图般的呈现了出来。

魏以进有个贤惠能干的妻子,据说所有的家务无需动手,读书、教书、写作,自然就游刃有余了。

                        三

至于魏以进散文的风格和写作上的技巧,我有三点深刻的印象,可用短小、集中、细腻六个字来概括。

他的文章篇幅一般都很短,都在两千字左右,一事一说,一物一记,一景一描,不枝不蔓,这样就很符合时人的阅读心理。他的文章都是先通过美篇发出,篇幅的局限性和阅读者的偏好,反而成就了他的简短而实在。再加上考虑了引导和示范学生的意义,规模就形成了风格。

他的散文题材集中,多写平凡小事。他为文很少涉及大题材,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在自己的经历储存中,在自己钟情的小事中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般意象的描绘到人生哲理的阐发,从平凡日常中提炼生活的底蕴,留给人们的是世界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他的语言相当细腻,状物绘景足见功力。《魏家坡前的红花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还在那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尚无生机,甚至还慵懒地倚在大地的怀抱里微微睁着眼仰望蓝天,倔强的红花草就迫不及待地从隔年的稻茬周围,铆足了劲争先恐后萌发出来。它用力摇摇头,环顾四周,似乎想瞅准时机一展美妙的歌喉。它那光滑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仿佛举着一支燃烧的小火把,把大地映得像红玛瑙,或是穿上了粉色纱衣的蝴蝶种群,美得真切,可美得一点都不张扬。

拟人、比喻的巧妙用,动作、神情、心理的细致描绘,色彩的渲染,文字的铺排,让人颇有品读朱自清散文《春》的感觉,于细微中体验大千世界。

爱意浓浓的情感,借助细腻优美的文字,表达得真真切切而又活泼灵动,此乃魏以进散文之大观也。

2021年6月)


夷陵教苑一善才
  ——谈秦德兵先生和他的《受授之苦乐》


                             秦德兵
    学友秦德兵先生有文集《受授之苦乐》辑成,嘱我写几句话。学友所托,当然乐之诺之。
    书稿其实为两大板块,即回忆录和文集。回忆录是其求学、从教、退后三段人生轨迹的描画,文集是其得闲后的所忆所思。展读过后,总的感觉是:深情叙述中闪思想的火花,平静议论里见语言的俏皮。或者:自我与世事命运互见,讲述和论道功夫了得。
    听文集的倾诉,凭素往的了解,以“夷陵教苑一善才”为题,表达我对他、对本书的点赞。    
                    府上有高人

 他生长在一个层峦叠嶂、风景很美的地方。后依青山,名曰香炉,山上曾有盘古庙;前临清溪,汇集成“三峡大瀑布”。团团天井屋之间、层层梯田之上,耸立着好多棵千年白果树,为地名之由来。

 秦府的第一位高人是“秦侍郎”。本书中有文章说:“秦氏族谱载,秦国辅(辅公),夷陵秦家院子人氏,嘉靖三十二年举人,联捷进士,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被选调宫中担当御前带刀侍卫,官居二品。明穆宗年间,屡官兵部侍郎,战功赫赫。”“至仕归,朝廷犹令夷陵知州朔望问安。”时任知州杨春震问安之情形,有故事传讲,地名“俯臣垭”可以佐证。

 第二位高人是他的母亲黄曾芝。他三岁丧父,姊妹四人全靠母亲拉扯大,其勤劳、艰难、坚韧不言而喻。母亲还是他的启蒙之师。《母亲送我过“起跑线”》文中说,母亲没上过学堂,可“学而”、“述而”、“开讲”、“包本”之类的概念,也都知晓。“算人口”是她出给孩子们的“天天练”算术题,念歌谣也是常规课。还说:母亲常用古训、俗语教他们明理。即使母亲的两次流泪,也是动人的教育行为,《我想妈》一文有载。

 第三位是其夫人杨万英。他们是同乡同学同事,且同是“读书的料”,师范同学时,同为班上为数不多的三好生,类似今之“学霸”,工作中又属志同道合、比翼齐飞的那种。

 家学渊源、母教启蒙、贤妻内助,这些助人成功的要素,作者集其一身。

                 治教有良方

 他教学是好手。他教数学、教语文、教化学;教小学、教初中、教高中;教全日制学生,培训在职教师。但要论其重要建树,当主要在管理岗位上,也就是在校长、教研室主任、副局长任上带给夷陵教育的影响。

 古人说上兵伐谋,今人讲有思想引领,都是讲思想的价值。他的工作,以清晰、完整、有效的思路著称。有思想、点子多,是其留下的口碑。

 他有不少名言。他说:当校长什么都可以省,就是不能省心;什么都可以节约,就是自己办公室的灯不能节约。他把校长行为准则总结为“四舍五入”,即舍名、舍利、舍身、舍歪;入位、入法、入理、入格、入微。他还曾把自己的校长工作基本目标定位为“一无两有”,即关键性工作无纰漏,常规性工作有程序,重点性工作有成效。

 他有很多实绩。他自嘲“是革命的一堆砂,哪里需要哪里扒”,但他在哪里都如金子闪光。在上洋乡教育组分管教学业务,第一年使教育质量“脱贫致富”(宜昌日报评语),第二年挤入全县先进行列;在雾渡河高中,曾让教师们一年的工资一次性到账,校内奖励工资维持生活开支,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被誉为“山区明珠”,让“教职工出门有车子,补贴有票子,在外有面子”;在教研室,工作成果受外县艳羡,枝江的的蒋局长曾说:宜昌的教学质量为什么提升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勤(秦)主任,三个懒主任也抵不上一个勤(秦)主任。在电大、教师进修学校一年,电大办学突破了困境,进校摘得了市级名校的牌子;在东湖高中,他实现了“半年调顺、一年整合、当年见效,三年创优”的奋斗目标后,时任市教育局长王道本称他是在“用二流的矿,炼一流的钢”。他的得意之作,写在本世纪之初。

 2001年8月,他任县教育局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此前两年,全县教学质量一路走低,高考成绩在县市区中排到五名后,当年上清华、北大“剃光头”。他肩负压力,痛下决心,确定了一年脱贫、两年回归、三年创优的奋斗目标。结果,前三步目标圆满实现,2005年上清华北大5人。2007年,综合评估成绩跃居全市第二,与第一名的差距大大缩小。

 走一地,活一方,是他的能耐;“工作真心、服务真情、管理真格”,是他工作方法的精髓。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管理过程中,也有诸多表述在文章中。他对教育的反思,极有见地,《教育为什么老是“挨刀”》、《一次扎心的“留学”教育》,是其代表作。

               为文有谐趣

有人说他“笔头胜于口头”,察其原因,是他的笔头太强。他的文章,思想和语言都有过人之处。尤其是俏皮的语言,常给人以惊喜。清理了一下,其语言的运用,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对方言俗语的引用。作者生活阅历丰富,方言俗语能信手拈来,使文章活泼又接地气。如他评价自己是:凑凑巴巴地获得本科文凭,辛辛苦苦地挣得工作岗位,勉勉强强地成就了一点事业;在谈到自己的安全观时说:要得安不做官,吃完饭门一闩,睡我的瞌睡打我的鼾,大小事没我的屁相干”;还有喝酒境界的“三意儿”——脸上红红意儿,脑里昏昏意儿,心里欠欠意儿,醉态的“三绞”——说话舌头打绞,夹菜筷子打绞,走路腿子打绞,都融得进书来。“逼鼠”、“一命的”、“种园田”“压不到䐬”“小萝卜头儿”一类的方言词,也频频出现。网民口中的“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也能恰当植入。

二是对已有词语的活用妙用。他1977年参加高考成绩优秀,却因体检受挫,他感叹:好不容易挤上独木桥,又是一步三障,叫你连连“跌打损伤”;谈到职场立足和为官之道,他说:凭本事吃饭,靠业绩说话,是我的职业信念,也是我坚守的“官念”;退休时他感言:读了十几年书,教了二十几年书,一直到“下课”(退休)才认输;对于曾经盛行的公务喝酒,被他戏称为“持酒战”。移花接木的拈连与言此意彼的双关,都用得娴熟自然。

 三是自创一些独特的说法。他因三十八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把自己定义为“土木结构”;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义为“高标准的合格,低标准的优秀”;把副职讲话的模式总结为:引用点“一把手”的话,讲点下属爱听的话,说点自己想说的话;把退居二线的八年,说成说“站着玩”,是“拿一线的钱,享三线的闲”,生活三字经则是:少开口,莫伸手,迈双脚,不乱走;把自己读书从教的生涯概括为“受授”,把自己崇敬的特级教师徐廷卫称作“徐特”。这些说法,实话中藏滑稽,本色中有创意,叫人忍俊不禁。

 四是善于用数字。比如他的“三字经”就有:说与做的三种境界——能说会道,能说会导,能说会到;做三种人——不把难题上交,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责任下推,使下属舒心的人;不背后诈人,使同事放心的人;三个少表态:不懂的事少表态,不明真相的事少表态,预先已有了“标准答案”的事少表态;人生性格与环境三分法——青少年时期环境影响性格,青壮年时期性格影响环境,老年时期环境与性格不相干。数字的简洁与文字的韵味合璧,妙趣横生,让人喜闻乐见,好听易记。

 最后提及一下,本书还有几个亮点篇目。他的文章多为随笔,但叙事散文《篾货及其雅号》《包谷保卫战》,可跻身优秀民俗篇;游记《夜游分乡场》《猪年闲唠猪事》《走出庚子春的国难家愁》《戏说特朗普的“谱”》,显示了他视野的开阔,小说《偏运》也值得一读,意外情节中有现实背景。

是为序。

              2021年7月1日


仪态万方出深闺
   ——读肖启权老师的《分乡的前世今生》

                             肖启权

                   

夷陵分乡的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在某些方面还独领风骚。

如果你置身其中,如果你也懂得,你立足所在,你放眼所及,你张耳所闻,让你感受到的,尽是文化的载体。

论山,大王岩、百里荒,其中蕴含着好多三国传奇;说水,黄柏河将东风长渠挽起,将深潭浅滩的故事串起;爱石,有王家湾金钉子、黄花金钉子所标记的两类山石静卧在山岗密林之中;赏树,松树、柳树、枫香树、黄梁树,都曾经是著名的地标;探幽,有蜜蜂洞、胡家洞、袁家洞,任意一处的规模和风景都不逊于金狮洞、白马洞;侃神话,有嫘祖与垭丝的传说,看民居,可去袁家老屋、杨家大院;观民俗,有薅草锣鼓、皮影子戏;品美食,有扇子鱼、冲菜、山竹笋;寻觅宗教源流,有罗惹坪、圆通寺、青峰山;仰慕红色文化,可去魏家老屋;研究抗战文化,可阅《闲园诗存》,追寻明清商道,可看木桥与老街;喜欢文化名人,有杨大异、全敬存;关注教育文化,有文昌宫、三中,有南小、分小;喜欢方言研究,分乡话是夷陵方言的典型代表;欣赏农旅新篇,有南垭油菜花田、南岔湾石屋、百里荒景区、普溪河农场。分乡可谓人文深厚,其山川草木、农田房舍,人物轶事,无不渗透着文化的馨香。

但是,分乡文化的名片还正在打磨,似乎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向“千呼万唤始出来”转变。这个过程中,当地的文化研究者,无疑是名片的扮靓人。退休教师肖启权,就是这样的角色。他的《分乡的前世今生》一书,正如一位资深的导游,将分乡的文化美篇向人们一页页翻开。 

               

浏览了肖老师的书稿,我以为她它对分乡文化的描述与展现,可分成如下板块。即:

故事传说。如《草王陈仲贤》《分乡一些地名的由来》。通过人物故事和地名传说,褒贬分乡的历史人物,讲述一批地名史话。

文化遗迹。如《湖北总庙罗惹坪》《分乡历史上最早的佛家寺庙圆通寺》等篇,讲宗教文化的遗址遗存,掀开分乡历史文化的一角。

山川风物。如《分乡的梅家坝》《分乡的泗河》《我与分乡的猫子滩》《江南高原百里荒》《难忘家乡桥,难舍故乡情》等,描写分乡的山水风物,表现分乡的山川之秀、风物之美。

人物轶事。如《莫忘当年古战场,遥思旧人看云烟》《武林侠客王达仔》《喜看今日幸甚事,莫忘当年英雄多》等,写各种颜色的历史人物,再现分乡大地上的历史风云。

社会发展。记载当代分乡人奋斗的历史,包括革命史、建设史、教育史,也包含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如《农业发展贡献大,农旅农商生奇葩》《分乡人民意志坚,敢让山河换新颜》《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发展谱新篇》《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 等,是本书的浓墨重彩。

民俗民情。如《皮影戏的台前幕后》《山水育文化,民间有传承》《民间有丧事,击鼓也哀乐 》等,表现的是分乡的非遗项目,《难忘历史上分乡的特色食品》,则是分乡的美食篇章。

这些篇目的集合,是分乡的风俗画、风景诗、风物录、人物谱,又是一册分乡社会简史,一段分乡文化长廊。

                 

本书的价值主要在文化传承上。肖老师做了一个文化学者的事,以老骥伏枥之志,担传承一乡文化之重,建弘扬一地文化之功。

窥本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

一是史料价值。相对于前,是整理了历史,相对于后,是讲述了历史。整理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讲述是为了得以传承。特别是所展示的建国以来分乡人民战天斗地的过程和成就,足以告慰先烈,感动来者。形象的讲述远胜于史书的寥寥几笔,故肖老师的记述,无疑给未来的地方史者留下了大量鲜活的经典的材料。

二是文学价值。肖老师的文章,透着一股真气。来自于亲力亲见亲闻的材料,是内容的真;源自内心的溢美,是感情的真,加上本真的语言,便构成了一卷的真切。但是,也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表达。《我爱分乡的雪》《分乡的老木桥》《长歌行·颂分乡》等诗歌、散文的收入,让本书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分乡场,两头翘,中间一座大木桥;南来北往从此过,桥下流水尽滔滔”、“湖北有个陈仲贤,霸占人家九冲田;日有双骑马,夜有九妻眠”一类民谣的引入,增加了文章的神韵;“牯牛潭,好地方;一泓碧水,回波荡漾。水中卧石,神牛西上。两岸石壁,伫立在旁。夏季涨水,九曲回肠。水岛泽国,一片汪洋。水中游鱼,兴波逐浪。美味佳肴,满口生香。游客至此,梦上天堂”,这样诗赋句子的进入,又让文章有了古色古香。

三是教育价值。该书的重心落在分乡人民的奋斗史上,打开书页,分乡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天换地的气概,追逐小康的执着,如春风扑面而来,年轻人和后来人读之,必将有所触动和启迪。学校老师们若拿来作为乡情教育、传统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精品。

期待该书早日付梓,让肖老师的美文,让分乡的文化,仪态万方出深闺。

2021年6月)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翻开平凉师范的相册(附珍贵历史照片)
游嘉祥法云寺
【丝路新散文论坛】张引娣|相遇蒲城
李长清画家以乡土题材为主,用自己的画笔,诉说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薪火相传 先生千古——挽盛代昌老师
亦师亦友,可敬可亲 | 我尊敬和佩服的李问圃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