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二)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088 总第854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水经注疏补》卷一河水

积石山,阿尼玛卿山,河曲。《经》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郦道元认为自此《经》当求实致出于积石之山。杨守敬和熊会贞对黄河源作了科学的疏明。杨说:《汉书·西域传》,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盖积石见《禹贡》、《山海经》,为古著名之山,故特举以表河之所出如衡山去江汉合处甚远,《地说》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也。(见《江水注》)。至噶达素齐老山,乃后起之名,当郦氏时,无可标指,非谓积石以外古为荒略而外之。且积石在羌中,古亦为荒略也。熊说:徐松曰,罗布淖尔潜地下,东南行千五百余里,至今敦煌县西南六百余里之巴颜哈喇山麓,伏流始出。山麓有巨石,高数丈。山崖土壁,皆黄赤色。蒙古语谓石为齐老,谓北极星为噶达素,谓黄金为阿勒坦。山麓之石,远望如北极星,故蒙古名其地曰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伏流自壁上天池涌出喷为百道,皆为金色。东南流为阿勒坦河,又东北流三百里,入鄂敦搭拉中,其泉数百泓,即《元史》所谓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者也。又东南流百三十里,瀦为札凌淖尔,又自淖尔东北出,东流十五里,折而东南百四十里,又南流二百六十里,折而东南三百里,又东北二百四十里,经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山南麓,即大积石山。熊说几近河源,在古人不能到达的地方,杨说以古名山标指,亦为科学解释。积石山有多说,均不是黄河源出之地。熊说:《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西山经》郭《注》同。山在羌中,则非河关县界审矣。郦氏确凿言之,与古吻合。自唐章怀始误以龙支之积石,为《禹贡》之积石,辨见后唐述山下。《水道提纲》,大雪山即古积石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余里。在唐述山条下。杨守敬说:郦《注》以河曲为积石,与《史》、《汉》合符。此山自名唐述,初无积石之目。今补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又称玛积雪山。藏语为祖父大玛神之山。在青海省东南。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东段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长二百公里,宽六十公里。海拔四至五千米。主峰玛卿岗日,六千二百八十二米,终年积雪,多冰川,富珍野、矿物。《西山经》万物无不有焉,戴泥《大典》本脱焉字,因删焉,不审。北京本杨有焉,台北本无。是知北京、台北本各有佳处。郦《注》称积石山为析支之地,是为河曲,或河曲羌,或赐支,析支羌,因古族析支戎居河曲得名。非指(今甘肃)贵德东南之循化积石和吹麻滩之积石山。此二积石在龙羊峡、松巴峡之东。所谓河曲,指青海东南境黄河曲流处。东汉时羌族居此,号河曲羌。

《水经注疏补》卷二河水

黑河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在甘肃省西北部。上游甘州河,源出甘、青边境祁连山脉,北流到金塔县无仓称弱水(额济纳河)。下游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湖西新村以北分为两支:东河(纳林河)入苏古诺尔;西河(木林河)入嘎顺诺尔。全长780公里,流域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源地多冰川、积雪,水量丰富,中游绿洲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水量随上游融水、中游用水而定。黑河北经张掖(甘州),诗云: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汉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而郦《注》则说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

《水经注疏补》卷三河水

河套。《经》朔方郡临戎县: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郡,治朔方(今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治临戎,今磴口北。《注》河水径三封县故城(在临戎县西),径临戎故城西。枝渠铜口,熊:“《注》言河水枝渠东出,东径沃野南,则沃野在河东岸。《一统志》谓汉沃野与三封、窳浑凡三县,在河套外,盖误以东径沃野南为指河水言也。”“《史记·河渠书》,汉时,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引河以溉田。又《汉书·食货志》朔方穿溉渠,作者数万人。此渠在朔方之地,当汉之所穿也。”今补河套灌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部,西接乌兰布和沙漠,东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北抵阴山。灌区土地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30-215mm,地下水埋深1-2m,大小湖208处,其中乌梁素海290平方千米,为容泄海。西汉时始引黄灌溉。现西端为保尔套勒盖灌区,由三盛公水利枢纽上游一干渠引水;中部为后套灌区,从三盛公总干渠引水,东至梁素海;东部为三湖灌区,地处乌梁素海排水渠以东,可灌到包头市郊区。总灌1100万亩。三盛公水利枢纽为河套灌区主体工程,位于磴口县黄河干流上,拦河闸共18孔(16m6.5m)。总干渠9孔,一干渠5孔。渠总长1782km。乌梁素海退水渠从乌海泄水闸至黄河三湖口(24km)。南河,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巴彦高勒镇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南支即今黄河正流,但当时为支流,称为南河。自磴口北流一支为黄河当时正流,似当今乌加河,称为相对南河而言的北河。       

屠申泽(窳浑泽)。南河经窳浑县故城东,戴与全同“《汉志》改正作:开朔方郡,以县为西部都尉治”全并批“此必不学人,见此处有脱误而妄填之。”河水西岸,今腾格里鄂谟,有鸡鹿塞,沟搜郡,极武县,屠申泽因县得名窳浑泽。

河北。《注》马阴山,杨:“《集解》作阴山,《续汉志》亦云西安阳北有阴山,是知马阴山省言之即阴山。”熊:“水北曰阳,水南曰阴……阴山在河南之说由来也。然《史》、《汉·匈奴传》,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代与高阙皆在河北……足证《始皇纪》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乃言河北之山,非言河南之山。”杨:“何足以驳阴山在河南之说?考河水径西安阳县故城南,则县在河北,审矣。山又在县北,则阴山不在河南可知。今订正。此郦氏妙语解颐,不知何时庸妄人改为山在县北,赵、戴囫囵读过,毫不置疑,何论他人?”熊、郦氏“廻护《音义》南字,故迁就其辞”。今补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西走向。属古老断块山。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2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南侧断崖陡峭,北坡较平缓。山间垭口(吴公坝、昆都仑沟等)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富煤铁等矿。

金连盐泽、青盐泽。朔方县,杨:“唐宋之朔方县,与汉朔方县非一地,则濛水、金河、紫河不在此。……考归化城有二大水,为此《注》之荒干、白渠、中陵、树颓等水。”盐池,杨:“胡洛盐地在长泽县北……亦谓之独乐池,声相近也。汉有盐官。《水道提纲》套中产盐池……即古金连盐泽及青盐泽,唐时名胡洛盐者。”

荒干水。杨:“郦氏好奇,或意错出,今各仍原文”(荒、芒通用)“荒干水出塞外。”黑水河,杨:“今黑水河导源西南,径锡拉得布色克山,盖《注》所谓钟山也。其山西与翁公山连麓,乃阴山之所蔓衍也。”

又鹹水。湳水“有二源,其南源自西入长城,合《注》,当即鹹水也。”浑波水入湳水,杨:“发源长城内”。湳水东入河。今补源出鄂尔多斯东、南有六水。准格尔旗(薛家湾)水东入河;哈岱高勒水东入河,纳北入一支;魏家峁西南一支东南入河;古城水九源,径得胜西、纳林、沙圪堵、古城、麻镇,在黄甫东南入河。哈镇水在黄甫南入河;府谷县水西支径羊市塔,径庙沟门入长城,径孤山,纳木瓜水(源出长城),在府谷县入河。府谷县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邻接山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驻永安镇。五代后唐置县。产地毯。有孤山铁塔,昊天宫等名胜古迹。西河郡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治平定(今陵西府谷西北)。西河富昌故城今不可考,若故城即古城,则 湳水为黄甫水(古城);若故城为孤山,则湳水为府谷水。

黑水。出奢延县黑涧。杨:“《元和志》,乌水出朔方县黑涧,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段:宇文泰本名黑獭)今曰哈柳图河,出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东。

黑水。出定阳县西山。熊:“黑城,赫连勃勃置,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库利东流川交口。城取此水为名。今曰麻洞川,出甘泉县东。”今名云岩河。

《水经注疏补》卷四河水

积石、土柱二溪。熊:“河水至此,大势东北流,非东南也浑言东为合”。郦:“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熊:“即今平陆县东北之马头涧。《县志》出中条山麓,两谷二源,环麓合流入于河”。郦:“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穆“天子……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补,即今祖神庙山(1524米),水北东南绕山,东南径梁庄入秦家河水库,径三门镇(淹底)东,于杜家庄入河。

黄河砥柱三门。郦:“砥柱,山名”。熊:“《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析底柱”。郦引孔《传》四语:“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杨:“郦氏既以颠軨在大阳,而于砥柱之三门,不引《左传》……是其好奇处。都穆之说,本唐王翰《游三门记》”。都穆云,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中,循河至三门,中曰神六,南曰鬼门,北曰人门。……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以三门为砥柱者误也。杨:“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隋志》陕县有砥柱,河北县有砥柱山,分河南、河北之县言,……《括地志》底柱山,俗云三门山,在陕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在今陕州东北四十里,平陆县东南五十里”。《补》:即三门峡古运道。三门峡自此水势急湍,漕运遇险。今山西平陆三门村与三门峡市高庙村之黄河中,有人门岛、神门岛、鬼门岛,左岸称人门;右岸称鬼门;两岛中间称神门。其下流河中有礁柱石,左岸有张公石岛,梳粧台并列沙滩。自人门岛而下,凿有开元新河(娘娘河)。此段黄河右岸为断崖,左岸为栈道,栈道为木结构,在石壁凿孔,固定木梁木栏。此古运道,西汉鸿嘉四年(前17年)凿扩。东汉桓帝修栈道供漕运纤夫拉纤。唐干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1742年)在黄河左侧以东岩石上开凿娘娘运河(开元新河),长280M,宽68M,河身高510M。黄河在潼关以下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在三门峡为花岗岩和闪长玢岩,岩性坚硬。19574月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因淤沙被迫改变枢纽运行方式,至1978年年发电10亿KW.H。具有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综合效益。郦所谓入砥柱之流“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搜神记》记此地事。

《水经注疏补》卷五河水

旧河水北入处(宿胥口)。熊:“周定王五年,河徙,即《注》以下所叙河道,此则未徙以前之道。”《燕策》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邱。口在今浚县西南,禹河旧自此北至内黄,即淇水之道。郦氏所云,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又北径邺县即《汉志》邺县以下所云,故大河在东。又北自列人以下,即濁漳之道。《禹贡》北过降水。张泊云;“降水即濁漳水。”今《补》:河南省鹤壁市东南浚县,卫河斜贯。汉置黎阳县,元为浚州,明改浚县。有名胜千佛洞、恩荣坊、浮丘山、大赉店遗址。宿胥口,在浚县西南淇门,古黄河决口处,即淇水入卫河处。见前。熊会贞第一次详按黄河迁徙之始。《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卷《黄河改道》:河水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史称“禹河”。黄河改道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和决口不计其数,大体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大三角洲范围上迁徙。重大改道六次如: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二、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归故道。三、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清楚。唐以后,特别是五代时期,黄河决口又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再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四、南宋建元二年(公元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掘开黄河提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自此由北入渤海改由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颖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明清故道,行水达三百年。五、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今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六、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颖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至山东垦水县入海。

笃马河。郦:“首受大河故渎。”熊: “南渎即笃马河,而笃马河自大河出。杨:“《沟洫志》成帝时,孙禁言,今可决平原金堤河,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盖元帝永光五年,屯氏河绝,包屯氏别河在内,别河南渎亦谓之笃马河,所以称故笃马河也。”今《补》:笃马河在今山东陵县中部,西与马颊河相接于土桥植仙任桥,北径陵县陵城镇后马村,又东,北神头镇(安德县重丘乡故县,汉重丘县)。东北径邓集,又有三支,于糜镇入马颊河,会大宗旱河、马颊河故道、朱家河,合为东北流入临邑县、乐陵县、庆云县、无棣县。今名马颊河,在黄瓜岭入渤海。

白鹿渊(白麻泉)。杨:“唐讳渊改泉,……在德平县东北。”今《补》:“今平原县东,属临邑县临盘镇大刘庄北,有渊南北0.8乘东西0.23.04千米乘0.76千米,与郦说南300步东西千余步有变化,夏水洪泛,乃通般渎,今大刘庄水库与盘河(禹临河)通。杨疏“《后汉书·袁绍传.注》槃河故道,在今德州昌平县入沧州乐陵县,今名枯槃河。《通典》古钩盘河在乐陵县东南,唐乐陵在今县西北。”“《元和志》钩盘河径阳信县北四十里。郦:“东北入海。“此别河南渎,今禹临河,自临邑县盘河村,北径陵县东,东北入临邑新河,会春河,东北入乐陵县奎台乡,径商河北阳信县西,北入庆云县为德惠新河,北入无棣,径商河庄于黄瓜岭入渤海。

juan城庐关津(高陵津)。杨:“汉献帝于鄄城置兗州,盖曹操以刺史始治此。”熊:“庐津关,古高陵津,在临黄县东南三十五里。”今《补》:今山东鄄城县鄄城镇,“魏武创业,始自于此。”鄄城今旧城镇又为濮州治,今黄河北岸为新旧城,南岸为旧城,两城间有津关,即庐津关。濮水(今名濮西渠),自范县西入鄄城县旧城镇南鄄郓新河,又接梁山县琉璃河,或为所谓瓠子河旧迹。《注》接叙径范县秦亭,卷二十四《瓠子河》:“县北十里,即瓠口。”“瓠子河在濮阳县西南十七里河津。”今范县有孟楼及渠道,在鄄城旧城北,东北流,径范县(樱桃园)西,孟楼河主流东北(在山东莘县古城镇南)入金堤河。范县县城虽属河南,但在鲁地,是樱桃园又有秦亭之称?《汉语大字典》秦,春秋时鲁地名,在今山东省范县。《春秋·庄公三十一年》:“秋筑台于秦。”“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一年而筑台”“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秦、郎、薛,皆鲁地。”是知秦亭即秦台,所指一在范县城关南今金堤河桥南,一在范县城东孟楼河入河处,今山东莘县南古城镇。

委粟津。杨:“当在今观城之东北,朝城之东南。”今《补》:观城旧县名,在山东西部。1953年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1956年观朝县撤销,划归范县、莘县和寿张县,寿张县于1964年分别划归阳谷县和河南范县。委粟津当在范县孟楼河入金堤河处,自山东莘县古城镇至阳谷县子路堤一段,是范县、莘县、阳谷县、台前县四县交通要道。

仓亭津。熊:“今范县东北,按:当在今阳谷县境。”今《补》:在今山东阳谷县西南金斗营乡子路堤。《论语》所谓子路问津处。山东莘县东南古城镇东北,河南范县东北高码头乡北曹庄,台前县西金堤河,四县交界处即子路堤津。

柯泽。熊:“东阿本春秋时柯邑,此独名阿泽,即汉人作阿所本。今阳谷县东,运河所经,有七级上下二闸,或以为古阿泽是其处。”今《补》:河水自山东阳谷县子路堤,东北流与徒骇河并行。京杭运河自北(七级镇)而南(张秋镇)至金堤河。熊所指柯泽即今七级镇处。阳谷与东阿两县交界有泽,临七级镇东北,与《注》不符。郦“右历柯泽”下文“径东阿县故城西”。当是指今赵牛河自右历东阿县姜楼乡,大水库,又径铜城镇(今东阿)城西,东北入徒骇河。阿泽即柯泽,准以地望,当是今姜楼乡水泽。依杨说,七级镇为阳谷故城,北十二里为黄河,即指聊城东昌府南的徒骇河。

河水径高唐城之西南的杨墟,而杨墟故城在今禹城县西南;茌平有阳城,碻城即茌平县。今《补》:即今山东聊城市高唐县、禹城市、茌平县,是徒骇河故迹。《注》当先叙茌平、高唐,后叙禹城于文于地才顺河水流向。今徒骇河自东昌区聊城东北流入茌平县,径茌平镇西东北入高唐县,径高唐镇东,东北入禹城市,北径禹城。此徒骇河即漯川,故河水也。

黄沟、郭水。杨:“黄沟在聊城之东,古漯水枝津。……非自漯分出。”径清河县故城南,摄城(聊城㱌城)北,聊摄,齐西界。”熊:“郦驳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之说。”杨: “博平县有摄城……在博平西南二十里。”熊:“至黄沟与文乡城,中隔漯川,而言径文乡城,则《注》原有此例。本篇大河故渎与脩县中隔清河,而言径脩县故城,河水与东武阳中隔漯水,而言径武阳县;河水与平原中隔商河,而言径平原故城,皆是也,且此例实自《水经》开之,如《经》称河水过利县北,而利县尚在济水之南经称洞过水到晋阳县南,而晋阳尚在汾、晋二水之北也。”王城“在聊城县东北二十许里。”“后魏平原郡理聊城界畔。”杨:“与漯水隐伏势镇河陆,疑有讹文。当谓是浑涛流注,又或是伏见不常也。”郦:“黄沟东北流,东出高唐,大河右巡,东注漯水。今《补》:聊城市在山东省西部,大运河流贯。秦置县,属乐郡,明清为东昌府治。1958年改设市,1963年复改县。1983年又设市。有铁塔、古楼和山陕会馆。黄沟,古水名。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北上大会晋鲁各国于黄池以称霸中原。黄池在河南封丘西南,济水和黄沟交会处。乃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到鲁、宋各国境内,凿通水道,东自今江苏沛县,径山东单县,曹县及河南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史称黄沟。此郦注杨疏黄沟,当指今聊城东昌府徒骇河(漯水)枝津北于王庄(当是郦说王城)南入徒骇河,南于关山乡位山入黄河。聊城东北王庄(王城)至高唐县南镇乡为郦注杨疏所说“漯水隐伏”一段,在高唐县东,今名友谊沟“东注漯水”(徒骇河),“大河右迤”,与《注》黄沟合。与史称黄沟同名异地。

ta。杨:“高唐,濕水出。本桑说。”“济南濕阴……在临邑县西十里。”郦言“寻其沿历径趣,不得近出高唐”,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今《补》:濕水,古水名。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作“漯”。濕、漯同。濕阴,汉侯国名,《注》所谓“昆邪为候国”。濕阴(漯阴)在济南北。当在今临邑西临盘镇。盘河在其西。至此“漯水出高唐”郦道元已自疑自解矣。以下所叙漯水所径:徒骇河径今临邑临南镇;径东朝阳,汉曰朝阳,后汉魏曰东朝阳,济南郡,朝阳城在临济县东四十里,在今章丘东北,今章丘市东北有漯河,出长白山三山谷(鹤半山)北南流径万山、龙华山、杏林水库,西北流径博平村、相公庄镇、七郎院、东皋庄,东入邹平县青阳镇,自是称杏花沟。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文帝时,伏生创纪《尚书大传》,伏生墓及碑在邹平东北十八里,今杏花水(漯水)北径邹平城。汉邹平、梁邹、邹三县皆古邹国地。建信县,临济建新城。后汉永平三年封子建、后封子伉千乘王,永元七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齐景公有马千驷,猪于青田(今山东高青、高苑镇北),跨古漯水两岸,分南、北两城,晋废,南朝宋移治广饶北,金改名乐安县,西汉为郡,东汉为国。漯水自邹平入高青县,径高城镇南。是高城有南北之分而为千乘?唐宋高苑即今县治,或是高青田镇为汉千乘郡,而高城为千乘县治?高青县漯水有隔会水之名。马常坈为漯水下游。漯水自高唐以东,后魏时已辍流,故以河之消长为盈固。漯水原委止此。今漯水出章丘,径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为小清河,在广饶县盐务局南入海。熊所谓“小清河所汇,王家冈等盐场皆近其地,马常坈为河海之最饶,古盐泽可知

商河南水长丛沟。郦:“东流倾注于海……蒲台,秦始皇东游(筑以望海)”杨:“台在泉台县北三十里……在滨州东北二十里。”熊:“《魏都赋》节渊……渊者不流。”杨:“大海在渤海县东一百六十里。……唐宋渤海即今滨州治。蒲台在滨州东北二十里,则唐宋时海去蒲台约百四十余里。今海在利津县东北百二十里,利津西去滨州五十五里,则今海去蒲台约百五十余里矣。”今《补》:滨州,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改赡国军置,治渤海(今滨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沾化、利津及博兴县的一部。滨州市驻北镇,有兰家遗址、卧佛台遗址秦台等。滨州城区北镇南蒲城蒲园今有水库,中有蒲城岛。今蒲城北图例距海8cm(泊头镇)10cm(渤海农场外沿)计18cm3.8cm,为68.4km,约136.8里。东距海(153.5(北宋镇)+4.5)乘3.887.4km,约174.8km。可证海淤距杨守敬时百七十年来又增(174.8150)二十多里矣。今滨州城区有秦台于沟(单寺干沟、张肖堂干沟),东流走鬲津(利津)之道。鬲津,黄河九道中最南之道。

句渎之丘。郦:“大河径其(高唐)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熊:“此句渎之丘无考……《左传·桓二年》句渎之丘,乃宋地……非此也。”今《补》:句渎之丘,《卷七》指菏泽县西北濮水枝津,是另一句渎;此句渎当在高唐县,谷亭为古句渎。查高唐县高唐镇西北有谷关屯,沙河沟径其西,马颊河又径其西,是郦氏重复大河行马颊河故道,不行高唐东。《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高唐在祝柯县西北,汉置高唐县。“祝柯即今禹城。”.七月齐灵公卒,庄公即位执公子牙于句渎之丘。以夙沙卫易已。衞奔高唐以叛。句渎之丘,地名,襄九年,执公子子买于句渎之丘即此。查襄九年,无“执公子买于句渎之丘”之记。此句渎之地,执子牙、又执子买,故“句渎”在高唐却有此地。当在谷关屯地。

厌次河(津)。郦:“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为厌次河。”今《补》:般治般城,在德平县东北二十里,……今名枯盘河,……在乐陵(今属临邑)德平镇,盘河东北径德平;……朸县在今商河县东北;厌次在陵县北神头(一说在惠民东桑落墅,又说在阳信东马岭城,唐宋为今惠民县治),今有土马河,径商河县,入惠民,名沙河,径桑落野镇南,当是朸次河。熊所谓“般、乐陵、朸乡、厌次等县,俱在漯阴之东北”水径上、下、左、右之例也。

漯沃津。郦:“在漯沃县故城南……千乘县北城。”杨:“汉县属千乘郡……故城在今滨州南。”今《补》:千乘西汉置,在山东高青高苑镇北,南朝宋移广饶北。今在黄河南岸,有一水在高青田镇南,为高青县主要渠道,东北入滨城区,径博兴县,与支脉沟、小清河连网,蒲姑城遗址在境内,又东北入高饶县,支脉沟会蒲沟在县北广饶盐务局入海(莱州湾),南支小清河纳泥河子,在坡庄屋子入莱州湾。漯沃津即今支脉沟、小清河水系。与《注》西北五十里有大河合。河北漯沃城当是今滨城区蒲城。今广饶镇东十五里有北城,属稻庄镇,或为千乘北城?

济水(补见前),《经》:“又东北过鄂城县北……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海。”郦:“河水又东,分为二水……甲下城……马常坈,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之入海,旧在碣石……碣石入海,非无证矣。”熊:“甲下邑……在今到利津县东南。”今《补》:疏马常坈,段熙仲谓熊此卷未见《大典本》而何以杨疏《大典》川流所导为“所”,是熊氏已改,“拟先生说《大典》本”之时。碣石,班固有“商碣周移”说;汉(司空掾,官名)王璜“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张君(张晏?张敖?张折?)《地理记》碣石“沦于海水”;曹操诗“东临碣石”;又引五人碣石之说以证沦海。杨:“郦氏以上引王璜云,海水侵数百里,又引张君云,碣石在海中,恐人以为不足凭,故而所目验者申明之,谓营州之海水北侵,可为王说之证,营州城之半沦,可为张说之证也。碣石文化有以下诸说:河北昌黎北碣石山,秦始皇、汉武帝东巡,刻石观海;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用兵乌桓过此,作《碣石篇》,碣石山南去渤海约四五十里,但古人记载中或作在海旁,或作在海中;《水经注》又有山在濡水(今滦河)口,本居陆上,后为海水所浸,沦入水中,但滦河口附近海上今无山阜;《书·禹贡》古碣石山在冀州夹右碣入河,但当时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碣石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河水注》秦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晋太康三年地记》乐浪郡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此碣石山即今朝鲜平壤西南浦北之龙岗;《汉书·地理志》河北乐亭西南某城当为骊城故址,山在骊城西南海中(即本卷郦说碣石);河北昌黎西北碣石山,骊城故址当在抚宁县;《水经山水泽地》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齐文宣事》碣石之亡在魏、齐间;公元2002年雅虎网佚名氏曰:碣石沉海,在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石碑地,和贺家村黑头山秦汉建筑遗址,古代观海和礼仪之地。而山海关与绥中县之间海中的巨姜女坟,可能即是碣石,碣石之谜或可揭示;毛泽东所咏魏武挥鞭碣石点明在秦皇岛外。细读郦道元“碣石”之论,首引《尚书·禹贡》,在濡水口;次引《山海经》碣石山,黄河支流绳水源出之地;三引《史记·河渠书·集解》引赞说,而臣赞以为《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则河入海乃在碣石,是臣赞的一种假说,而郦氏本其说;四是郦氏举禹渎故道的历史变迁;五以汉代司空掾(官名)王璜的风、雨、侵、溢、沦为说;六特叙魏时营州之域,但皆在辽河以西,杨说郦“未遑细剖”,指魏营州和龙城,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置。治所在龙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依补者所悟,郦语当是比喻,营州龙城因海水北侵而“城垂沦者半”,那么碣石为海水侵沦,并非“无证”。故郦道元只是赞成臣赞对“河口旧在碣石”的推断。在今日看来,碣石和河口治理,后者更值得关注。黄河口为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范围包括滨州以下开始,近口段、三角洲、滨海区三部分。滨州至垦利宁海乡长50km,堤距1km,是防洪(凌)的重点。宁海以下,北起套儿河口,南至支脉沟口5450平方公里的扇形面积的三角洲,是黄河1855年改道由利津入海后形成的。且入海口又改道十次。黄河入口沙量年平均11亿吨/460亿立方米。填海造陆速度每年数公里。引黄、钓口河人工改道入清水沟、加固黄堤、展宽窄道,和南展工程,皆是稳定流道以保证河口油田开发的措施。

《水经注疏补》卷六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水经注疏补》卷七济水

南济.《经》:“又东过冤朐县南。”杨:“《史记·惠景间侯者表》作冤朐,《汉书·廬绾传》作宛句。”《补》:宛句、冤句、冤朐同一古县名,秦置,在今山东曹县西北。近在今山东曹县楼庄乡一带,西与古济阳即今河南兰考许河乡连界。古济阳北为北济,冤朐南为南济,是杨氏所《疏》。

南济。《经》:“又东过定陶县南。”郦:“南济也。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杨:“(赵改济渎作济水)非也。详前再叙南济也。隐公上当有经书二字。”《补》:《疏》引戎城在菏(河)泽县西南,菏泽古泽名,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书·禹贡》预州,“导菏泽;”异川,“又东至于菏,”即此。古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唐时名龙池,亦名九卿坡,今湮。定陶县,在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古陶邑秦置定陶县,古迹有仿山。梁王台及陶朱公、项梁等墓。南济径定陶南,郦说在古济阳南,戎城北,当是今兰考许河干渠故道,在今山东曹县魏湾镇溜有一泽,魏湾镇南孙集当是古戎城境。

汜水。郦:“汜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汜,广异名也。汜水又东,合於河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帝位於定陶汜水之阳。张晏曰:汜水在济阴界,取其汜爱弘大而润其下也。汜水之名,于是乎在矣。河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济渎也。”杨:“《通典》济阴有汜水,即汉高祖即位之地。汜音泛。又《金·地理志》,济阴有汎水,即汜水,足征此汜字非似音。《元和志》,汜水在济阴县南。此《注》叙汜水分济,在河水承济之下,未径定陶,即入河,则其流较河水尤短.《方舆纪要》,汜水在曹州西南三十里,又在定陶西北十里.今湮。”熊:“《汉书·高帝纪》但云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阳。《叔孙通传》曰,为皇帝於定陶,此兼采之。《寰宇记》,汉祖坛在济阴县东北二十里,汉高祖五年,即位於汜水之阳,故立坛。《汉书·高帝纪》颜《注》引张说,《史记·高祖纪·正义》亦引之。戴所谓原本,《大典》本也。足征本作河。浅人因上言汜水之名,谓此,是接叙汜水,臆改为汜,不知上已言汜合河渎,汉祖一段,乃申言汜水故事耳。此遥承汜合河渎句,更叙河水之流也。渠当在今定陶东。”《补》:黄河故道千六百次改道,在山东如扇状无定。今山东菏泽市万福河自西而东,与北支洙水河、南支红卫河并行;南北网渠,与柴荆河、刁屯河、柳林河、古流河等纵横相接,东入京航运河。汜水当是今柳林河,与郦所说“济阴”、“汜水之阳”、“西分济渎”三者合。济阴在一千王乡,在水北;网上说在东明、菏泽、曹县界处,当在一千王乡西。前述曹县魏湾镇曾溜有一泽,自此西分济渎,东北入红卫河;而济阴(一千王乡境)南有菏水,北有汜水即今柳林河。山东故道,考而不可论断。黄分支渠,在定陶东黄店镇北。参见山东定陶、曹县、荷泽图。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
《水经注》里的碣石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十六)——河湖水系文献(二)
卷五(3/3)
《水经注》之“碣石”辨
孟津区河清村平阴县城历史记载论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