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四)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090 总第856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续二)

 《水经注疏补》卷九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补: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旧中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今武陟西南怀县,隋唐改怀州为河内郡。

黄河以北古称岳阳,《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疏》所说岳阳东南,《注》下文陭氏关,即安泽城关南冀氏镇。古所谓“河内曰冀州”,则与冀氏镇《水经》合。

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白虎通》,已云,帝喾冢在顿邱城(当有南字)台阴野。《地形志》,顿邱郡顿邱有帝喾冢。《元和志》,帝喾陵在顿邱县北三十里。《一统志》,在滑县东北。”“《类聚》十一引《帝王世纪》,颛顼葬东郡顿丘广阳里。《御览》七十九亦引。考《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此《注》於帝喾引《皇览》,而於颛顼引《世纪》,盖故以示博。《地形志》,顿丘县有帝颛顼冢。《通典》,顿丘鲋(鱼曷)山,颛顼葬其阳,今名广阳山。《元和志》,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五里,《一统志》,在滑县东北。”朱此下有又屈径顿丘西六字,戴删云:系讹舛衍文。《释丘》。杨:“今《尔雅》作丘一成为敦丘,郭《注》,敦音顿。”《卫风·氓》篇。朱土军讹作出军。赵云:当作土军。《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有土军县,《地形志》有吐京郡,即土军也。熊:“《地形志》有西河及吐京郡,而无九原郡之目,惟肆州下云,治九原城,则谓故九原县城也。此九原疑太原之误。”朱土军作五军,下同,戴改。朱土军也上八十一字,讹在前淇水又东之下,右合泉源水之上。戴移此。赵云,按《地形志》有南、北吐京郡,后徙其民于此,故有吐京之名。土军、五军、盖吐军之变音。朱又屈二字讹在上顿丘在淇水南下,戴移。杨:“此事见於周、秦、两汉、魏、晋等书。可考者,《书·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伪孔传》,太康,启子也,盘于遊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太康五弟与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逸周书·尝麦解》曰,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昭元年《传》,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杜《注》,观国,今顿丘卫县。《楚语》:土亹曰,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元德也,而有姦子。韦昭《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观,洛汭之地。《韩非子·说疑》篇与《国语》略同。《墨子·非乐》篇云,于武观曰,启子滛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奕奕,章闻于天。《离骚》,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王逸《注》,言太康不尊禹、启之乐,更作滛声,放纵情慾,以自娱乐,不顾患难,不谋后世,卒以失国。兄弟五人,家居闾巷,失尊位也。《史记·夏本纪》,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索隐》皇甫谧云,五人号五观也。《汉书·古今人表》,启子兄弟五人,号五观,列下中。王符《潛夫论·五德志》篇云,夏后启子,太康,中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须洛汭,是谓五观。蔡邕《述行赋》,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竹书纪年》云,帝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五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原《注》,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后人或以五子即五观。或以洛汭即观地,或以五子为仁人,或以五子为姦子,众说纠纷,莫衷一是。郦氏荟萃群籍而沟通之。但郦氏所见《古文尚书》有洛汭而无观地。余按:《竹书纪年》原《注》有武观即五观之说,此古文尚书四字,当为汲郡古文之误。”“今本《竹书》周敬王三十九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同。”“《帝王世纪》,帝相徙帝丘,依斟灌、斟寻,世人因误以斟灌为五观,又误以帝丘为商丘。殷者,商之号也,又误谓之殷,故郦氏驳之。”朱枉讹作柱,《笺》曰:当作枉。《隋图经》曰,枉人,山谷名,山阳三山。或云,纣杀比干于此山,因得名。古凡伯国地也。《隋书·地理志》云,汲郡黎阳有枉人山。全、赵、戴改枉。熊:“《元和志》,枉人山在黎阳县西北四十二里。《一统志》,在汤阴县东南二十五里,与濬县接界。”朱四作三,沈曰:《春秋》是十四年。全、赵、戴改。黎阳见《河水五》。熊:“《寰宇记》,牵城在内黄县西南十二里。《路史》,内黄西南三十里有故牵城。在今濬县北十八里。”“《寰宇记》,博望冈在汲县东北五十里,接内黄西界,上有石坟,云是张骞冢,非也。有二石柱,俗云,故原武典农高府君之神道,呼为石柱冈。”朱东上衍又字,全、赵同,戴删。熊:“白沟为魏武所开,有明徽,据此,以《经》文为桑钦作者,真瞽说也。”“《寰宇记》内黄下,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考食其所封之辟阳,郦氏载于《浊漳注》,故以此为非。《寰宇记》盖因俗传名同而误。”“《郡国志》,内黄有羛阳聚。郦氏引作并阳,羛,并形近,盖所见本异,详下。”朱荡讹作阳,全、赵、戴改。杨:“别有《荡水》篇,见后。”“两汉、魏、晋县属魏郡。《地形志》,天平初,併入临漳,则郦氏时仍有内黄,属魏郡。钱坫云,在内黄县西北二十里。”内黄县下。杨:“《汉志》内黄,黄泽在县西。则泽在县之右矣。《沟洫志》,内黄界中有泽,方四十里。《注》引应说。”“《齐策》,苏秦说齐闵王曰,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隧黄城。顾祖禹谓黄城当是内黄县,是也。《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即指内黄而言。《集解》引阚骃曰,山阳有黄县。山阳之黄县,去内黄甚远,盖误。而《赵世家》云,孝成王时,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廉颇传》亦言,颇伐魏之繁阳拔之,别无取黄之文,然繁阳与黄接壤,古本《史记》当是攻繁阳,黄取之,盖因肃侯时围黄不克,厥后,颇复攻而取之。故郦氏引《史记》曰,廉颇伐魏,取黄。不并言繁阳者,《注》为黄取证,不为繁阳取证也。今本《史记》脱黄字,遂与郦氏所引不相应。”朱作义阳郭,全、赵同,戴改。赵云:按《后汉书·光武帝纪》,幸内黄,大破五校於羛阳,降之。章怀《注》云,羛阳,聚名,属魏郡。《左传》云,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云,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戏与羛同。义阳郭当作羛阳聚。《说文》盖羛yi字下云,《墨翟书》,義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则羛与义字可通也。熊:“羛xi阳即戏阳,章怀说不可易,故杜佑、乐史皆从之。余更准以地望,而知其无疑义。内黄北有戏阳城。《说文》云,羛阳乡,今属鄴,本内黄北二十里,是并谓在内黄北为一地,即此《注》上文内黄故城之北也。至北魏末,省内黄,隋于故城东南十九里复置(见《寰宇记》)即今县治。而羛阳聚别属尧城,故章怀谓羛阳聚故城在尧城东。《通典》同。尧城后为永定县,故《寰宇记》又谓羛阳聚故城在永定东。总之,在内黄故城之北,更在唐、宋内黄之西北也。若此《注》之并阳城,即《寰宇记》所谓辟阳城,在内黄县东北五里,则在内黄故城东南,与羛阳聚相去数十里,绝不相混,何以此《注》于并阳城下引《郡国志》内黄有并阳聚,与《郡国志》羛阳聚不相应,而羛阳聚之文,反见于此?盖郦氏所见《郡国志》,讹作并阳,而当时适有辟阳城,辟、并音近,郦氏意以为即并阳聚,遂引《郡国志》以证之。而《春秋》之戏阳,确为光武破五校之羛阳,俗传不诬,故此特以世谓之羛阳聚释之,乃各有依据也。”朱作十年,戴同,全、赵引沈氏曰:是九年。杨:“《寰宇记》安阳县下载高亭引《搜神记》称,亭在安阳县南。此亭当洹水入白沟处,在今内黄县西北,则在安阳之东,盖非一亭也。”“洹水注白沟,详《洹水》篇。”“亭当在今大名县西南。”朱脱县字,全、赵戴同。杨:“当增。两汉、魏、晋、后魏县并属魏郡。《地形志》,天平初,属魏尹,在郦氏后。”朱脱魏字,县故城三字讹在应劭曰下。赵增,移云:《汉志·注》引应劭语无县故城三字,当移在应劭曰之上。县上又落魏字。全、戴增移同。”“《汉志》颜《注》引应说同。《高帝纪》文颖《注》,毕万封魏,今河东河北县,后为秦逼,徙都今魏郡魏县,至文侯孙惠王云云。师古亦言,魏不常都於魏郡魏县(四字疑)是皆谓魏尝都此矣。然文侯前安有因秦逼徙都事之说。”“《一统志》魏武侯城在元城县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旧有坛,亦曰武侯坛。”熊:“此洹水枝津之南水,详《洹水注》。”“城当在今元城县西北。”杨:“《后汉书·光武帝纪》,征铜马在更始二年。”熊:“城当在今元城县西北。”戴云:《魏志》,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是也。熊:“利漕渠详《濁漳水注》载《魏志》文。戴於此备引,偶失检彼篇耳。”杨:“曹操开白沟,遏淇水东入,即复清水之故渎,至此复合漳水,故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熊:“《地形志》,贵乡县,天平二年分馆陶置,治赵城。《旧唐志》,魏州下,后魏天平二年,於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按:当在今元县东北。”赵云:《元和志》云,魏将李阿难。杨:“《寰宇记》亦称魏将李阿难,则《注》将下当有李字。二书又云,阿难枯渠在曲周县南十四里。《方舆纪要》,后魏时,广平郡守李阿难凿导漳水以溉田,因名。”杨:“即衡漳,谓导此水入衡漳也。”朱遂讹作首,戴改。熊:“《地形志》,贵乡县有空陵城。在今元城县东北。”“城当在今广平县东北。”“见《左传·哀十五年》,齐伐晋冠氏。(段校:熊氏删录《传》云不当,当改“定九年齐伐晋冠氏”)。杜《注》,冠氏,阳平馆陶县。”“两汉属魏郡,魏、晋属阳平郡,石赵移郡治馆陶。《地形志》,阳平郡治馆陶城,因石虎之旧。叶圭绶云,在馆陶县西南二十五里。”朱淇讹作其,全同,赵改,戴仍此其字,而以下两淇水为讹,亦改作其。熊:“非也。《注》前明云,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故上仍称白沟,此及下三称淇水后,统称清河,故意错出,以见一水而异名。戴不知此其为淇之误,已失之疏,乃反改下两淇字作其,更为谬误。虽他篇亦有称其水者,不得以之例此。”杨:“两汉县属魏郡,魏、晋、后魏属广平郡。《地形志》平恩有平恩城。《一统志》在邱县西。”朱地节讹作元康。赵云:沈氏曰,是地节三年封。一请按:宣帝地节四年改明年元为元康,许广汉以神爵元年病死,无子,绝。元帝初元元年绍封弟子嘉。伯即广汉也。戴改地节。戴改淇作其,非。杨:“两汉县属魏郡,魏、晋、后魏属阳平郡。《地形志》,清渊有清渊城。《临清州志》,在州西南四十五里。”赵云:按,《汉志》魏郡清渊县,应劭曰,清河在西北。戴改淇作其,非。当作轑阳,详下。朱讹作昭帝。赵云:按,褚《表》作潦阳。小司马曰,《表》在清河。《汉表》作轑阳侯江喜。《地理志》清河无潦阳,或是魏郡清渊县。又褚《表》,江德以捕淮阳反者公孙勇侯,是武帝,非昭帝。熊:“《汉书Ÿ昭帝纪》,元凤四年,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注》引文颖曰,轑音料,德,江德也。轑阳在魏郡清渊。以《昭帝纪Ÿ注》及《汉表》并作轑阳证之,则褚《表》作潦,乃传抄之异,此《注》作榆又形近致讹。《汉表》江德作江喜,亦非。古德字作悳,与喜形近也。”杨:“谓轑阳在清渊县耳,而世遂以清渊目之,故以为非。”

濊水。清河二水。穷河。笥沟。派河。泉周渠。煮盐海水。《经》:“又东北,过濊邑北。”郦:“濊水出焉”。《经》:“又东北,过乡邑南。郦:“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径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一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欲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径紵姑邑南,俗谓之新城,非也。”《经》:“又东北,过穷河邑南。”郦:“清河又东北,径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沱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周县,与清河合,自下分派河尾也。又东,泉周渠出焉。”《经》:“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郦:“清河又东,径溧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南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补》:清河,三国时东北过广宗县东,北魏时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南古城村,即今名老沙河。属今清凉江水系。广宗古县名。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置。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东汉末张角领导黄巾军在此击败卢植进攻。十六国后赵为建新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威县汉为广宗县,隋改宗城县,元为威州,明改威县,在河北省南部,清凉江上游亦即清河(今老沙河)。《疏》引《一统志》广宗故城在威县东,则当在今威县方家营乡,今老沙河东北径其南,又东北径其东。有鲧堤、广宗陵。临清县在山东西部,邻接河北省,卫河,南运河流贯。汉置清渊县,北魏析置临清县,明升临清州,后改临清县或市。赵石在临清西仓集,李云墓所谓李氏石柱当在汉广宗县今威县境今亭上村,侯贯镇南仓庄。界城桥当在今威县常屯乡与清河县陈家村西今清凉江上。清河(清凉江)东北径清河县西南宫市东万户庄,石家屯即信乡故城,水东城当指葛仙庄镇清河县城。→甘陵,今清河县城关北王城后境。郦文:“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乘为王国”当订为“治此。景帝中元三年封皇子乘”语句方通,朱“景帝”二字在“年”字下。全、赵同。戴移,当是。考王国维朱笺《水经注校》,“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中元二年景帝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王在天头眉批“大典三年明抄二”。谢承仁校作“景帝中三年,封皇太子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作“景帝中三年”。台湾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上)》:西汉“孝景皇帝刘启,在位起止公元前157.6141.1/月,年号前元,前156年;中元,前149年;后元,前143年。”则朱作“中光”是,全、赵、戴删“元”字,非,戴移“景帝”在“中元”前,改“二”为“三”当是。则全句应订为:“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元三年,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东武城西。战国赵地,又名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封平原君于此。汉置东武城县。在今德州市武城西北10里,当在今甲马营乡北境,境内清凉江即南运河。→复阳县故城西。俗槛城。今衡水市枣强县东南故城县饶阳店乡。→枣强县故城。今河北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清凉河在饶阳西东故县东。

广川(长河)。广川县汉置,因城中有长河得名,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入枣强。清凉江径其西。→历县故城南(历口渡)无考。以前旧县为广川故城,则历县故城在枣强县马屯镇东文口一带。

张甲屯。绛故渎。横漳故渎。脩县南,东光县西。脩,古县名,周亚夫所封。《汉书·地理志下》“信都国,……县十七……脩。”颜师古注“脩音條”。在景州南十二里,古脩县当在今河北景县(景州镇南北留智乡北孟庄一带,晋移治于东北,当是今景县东安陵镇古城。东光县,汉置,南运河东。今江江河渠网左连清凉江右连南运河,所谓张甲绛渎,又所谓横漳故渎。孔翊碑当在安陵古城。→东光县西南,今南运河。

大河故渎。今河北东光县东20里找王镇漳卫新河下接沙河(丹水)。

无棣沟。二渎。枝渎。南皮县西。南皮县秦置,在河北省东南部,南运河东岸,邻接山东。名胜古迹有石金刚、尹吉甫墓。无棣沟即今大浪淀排水渠,共五号干沟,其一号径尹官屯、穆三拨,当是乐亭和临乐县故城。所谓乐陵国也。高乐城在南皮东南40里,在宣惠河北西古村一带。无棣二渎即今河北盐山县无棣沟,其上大商平底渠,在盐山西南圣佛镇,古乐陵郡即今山东乐陵市,无棣沟今仍径其北,与漳卫新河并行,与《注》合。→枝渎上承无棣沟,苑乡故城在盐山县西北,今宜北干沟,西接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城县故城,在今盐山县南六里即西南高姚庄,宣惠河径其南。千童县故城即今盐山县南千童镇,无棣沟径其北,其枝渠径山东乐陵市西今名跃丰河。与千童镇无棣沟相连。无棣沟古於盐山县功城入海,盐山县汉置高城县,隋改盐山县,无棣沟属宣惠河水系。今无棣沟径盐山县千童镇、韩集镇、常庄乡、杨集乡、海兴县张会亭乡、辛集镇,于刘王庄和山东无棣县小泊头镇北入漳卫新河,则入海处有淤迁也。山东无棣县,汉阳信县地,隋无棣县地,元分置东无棣县,明改海丰县,1914年改无棣县,东北滨渤海,盛产盐、渔业。春秋时齐无棣邑。此处首提戴、赵而非赵、戴,是熊依自例改疏之证。

清河。南皮县故城西即今十王店、汤庄大浪淀排小渠一号干沟,为清河,古称迎河,误名逆河。杨《疏》景帝,前元七年、中元六年、后元三年极是。是“景帝中元”句订证又一例。

滹沱别河故渎。今南运河河北省沧州市段为清河,北皮城当在南皮县东北50里即今捷地回族乡,运河(清河)径其西,黑龙港河为滹沱别渎,东北入清河(运河),与《注》“左会”合,合口即合城,在今青县陈嘴乡。

浮水故渎(清漳二渎)。浮阳古县名,西汉置。在浮水之阳故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南东关。隋开皇中改名清池。西汉为渤海郡治,北魏为浮阳郡治。今沧县东南旧州镇即浮阳,西捷地减河当即浮水故渎。首受南运河,即《注》之清漳,东北径黄骅市入海。黄骅市1945年置,1935年由沧县、盐山两县析置新海设治局(1937年)后置新海县,1942年与青城县合併为新青县。汉武帝望海台在盐山县东北七十里,当在今黄骅市城。即南武帝台。今可见海淤之大也。

潮汐。任一天体在其他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或波动的现象。地球除固体地球本体外,有海洋和大气圈,故有固体潮、海洋潮和大气潮三类潮汐。海洋潮汐是一种复杂的长波运动。潮汐现象主要随月球运行而变。又分日周潮、半日周潮和混合潮。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记录潮汐与月球的关系。《水经注·卷九》浮水浮阳县今黄骅市首提潮汐,应劭:“潮汐往来日再”,应劭是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献帝时任泰山太守,公元189年左右提出潮汐理论。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潮汐现象,1775年拉普斯提出潮汐理论。19世纪达尔文、开尔文提出潮汐推算。今黄骅市南大港、排水渠、卤水池网若珠丝。杨《疏》:郦“道元真天人也”,“解释水道,珠丝密网”,而“《河渠》、《沟洫》,逊斯简要”!

浮渎二渎,滹沱别渎,合口,所论地望在今沧州东南四十里即今旧州镇,已见前《注》,此段当是衍文。

濊水。濊邑西,濊为古族,复称濊貊,居东北,朝鲜。又为古地名,章武故濊邑,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北齐废。西汉黄河在此南入海,置盐官。濊水当是今廖家洼前九女河。南支廖家洼渠注南大港南,北支老石碑河注南大港北。

清河枝津。乡邑(紵姑)南。汉武帝台北台,今河北沧县北阁即北台,网说在场部北5公里。即今南运河东干河、沧浪渠为清河枝津。径沧县、黄骅市入南大港入海。沧县北连青县,南运河所径。青县,宋乾宁军,置清州,明改青县。有盘古遗址。《注》紵姑邑当即乾宁军青县今清州镇。所谓新城即青城。紵姑、麻姑,曹大姑之海神也。海神始祖禺强,字玄冥。

笥沟。派河。泉周渠。穷河。穷河邑,杨《疏》“在青海县南。”穷,古国名。有穷后羿。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穷为国号。此穷河邑当在青县北,而青县有盘古之遗址。静海县,在天津市西南部,金置靖海县,元并入会川县,明改静海县,1973年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多洼碱地,南运河纵贯。静海有“三古”:汉代古城遗址、汉代古墓、宋代木船。泉州即《注》泉周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西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废。东汉末,曹操所开的泉州渠即南起泉州(武清)西南。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攻乌丸开运河南起泉州县,上承路河,即今天津市区的海河,下入鲍丘水,合口在泃河口东,称为泉州口,故宝坻县有泉州之名。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已涸存故渎。穷河邑当在静海县南流河镇(今属青县),减河东北流,盐减之地,植物不生,故名穷河。今静海县西有子牙河、黑龙港河、大清河(赵新河)东北并流于独流镇北入南运河。今武清区亦即泉周(州),东南入北运河者有中泓故道(北辰区)、永定河、龙河、龙凤河,北运河东有永定新河(北辰)、龙凤河、黄沙河、柳河、青龙湾河。泉州渠道西起泉州(武清)西南龙河,龙河连永定河及天津东南海河,此《注》所谓“宗周渠出焉”,径黄庄街道行北运河道,径武清城区,东北径龙凤河道、黄河河道、柳河河道,即径大碱厂镇南,崔黄口镇南渠道入青龙湾河,径大口屯镇、牛家牌乡、里自沽农场入引滦输水明渠东北至宝坻区东北霍各庄镇南鲍丘河,自后白庙东南入泃河,所谓泃河口(泉州口)当在今宝坻东霍各庄口。滹沱水在泉周(武清)北,当是今龙凤河异名。笥沟东南至泉周县,当是今武清区龙河所派渠沟。与北运河(清河)合于黄庄街南高楼。派河之义,卷十四《沽水》篇杨说:《经》言派河尾者,谓众河之尾也。众河发源不同,至此同流归于海,故总括之曰派河尾矣。《说文》:派,别水也,水分流也;《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则派为众流之义至明。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在今天津津南区南八里台,另有一处在汉沽区火神庙,众水自武清东南入渤海,所谓“派河尾”也。

漂榆煮盐,清河入海。漂榆(渝)邑在天津县北,或静海县北。天津,古燕国地。天津卫故城在天津市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附近,为东南转漕戍守重地。1725年改为直隶州。1731年改为天津府治今天津市。今和平区北,北运河连老海河,则清水入海正在和平区张自忠路北。这是《一统志》所谓清河入海处。另一处是静海北,即独流镇北清河入独流减河处。《注》所指角飞城当是天津北,由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北河(北运河)和南运河五源汇成海河东流入渤海。盐场在汉沽区,历史悠久。

郦:洹水径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已瓊瑰而食之,泣而又为瓊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瓊瑰。归乎!归乎!瓊瑰盈吾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即是水也。

《疏》:县详《沁水注》。熊:《汉志》隆虑下,国水东北至信城入张甲河,故书雅记皆无国水,为误字无疑。钱坫、洪颐煊、汪士铎皆以国为洹字之误,(陈澧以洹水当国水而不改国字。)其说是也。但洹与国形声皆不相近,何以参错如此?按《文选·魏都赋》,淇、洹之筍,《注》引杜预《左氏传·注》曰,洹水出汲郡,汲即卫地也,洹或为園,洹音垣,因悟《汉志》之国,或本作園。又沿误为国也。或疑洹水至内黄入白沟,不至信成入张甲河,似《汉志》与《水经》异,不知魏武引淇水开白沟,故《水经》言洹水,至内黄入白沟。西汉时,淇水至黎阳入河。行内黄之东北者,皆洹水也,故《志》言洹水至信成入张甲河。”县详《濁漳水注》。杨:“《汉志》隆虑之国水,即洹水之误。《续汉志》,林虑洹水所出。《左传·成十七年》杜《注》,洹水出汲郡林虑县。《山海经》郭《注》同。《玉篇》亦云,出隆虑,是并以为出一县。此《经》则云出泫氏,《注》又云所出之洹水在长子,二县去隆虑甚远,又隔越重山,似无通流之道,然《经》、《注》凿凿言之,必自有凭。其称泫氏、长子异者,盖出二县之间,《经》、《注》各举其一耳。《彰德府志》谓源出故上党泫氏县,经林虑山而洑,复瀑於善应,高平二山。《一统志》以为据,乃知洹水与济水同。《经》、《注》所云者,如出王屋之源也。《汉志》等书所云者,如出温县之流也。”“《汉志》隆虑,颜《注》引应劭曰,隆虑山在北。《元和志》,林虑山在林虑县北二十里。南接太行,北连恒嶽。《寰宇记》,山有三峯,南一峯名仙人楼,南第二峰名玉女台,北第三峰名鲁般门。《彰德府志》,在林县西二十里。”“《御览》六百六十三引《道学传》曰,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到西城山事王君,王君授之诀曰,作地仙在林虑山。《神仙传》七仲理入林虑山为地仙。”“《史表》,高帝六年封。《汉表》谥克。”熙仲补“名”。杨:“《汉志》颜《注》引应说同。两汉县属河内郡,建安中属魏郡。(《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年,以林虑益魏郡。)《寰宇记》,魏属朝歌郡,(郡寻省,县当还属河内。)晋属汲郡。《地形志》,永安元年置林虑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汲县。赵,黄下增华字,云:《御览》、《玉海》引《隋图经》,并作黄华水。下两黄水亦增。戴增同。杨:《山海经·北山经》神囷之山,黄水出焉。本无华字,盖古只称黄水,后人因水出黄华谷,亦名为黄华水。故虽《隋图经》及《寰宇记》等书并作黄华水,不能以律此《注》。赵改山作上,属上句,云:《隋图经》作上。杨:《寰宇记》,隆虑山南第一峰,高五十丈,(以此《注》高十七里证之,十当作千。)下有黄花谷,北崖出瀑布,水下注成池。朱《笺》曰:史游《急就章》曰,春草鸡翘凫翁濯。颜师古《注》云,鸡翘,鸡尾之曲垂也。又《汉·舆服志》云,鸾旗者,编羽毛列系幢旁,世谓之鸡翘。杨:“《隋志》,录泉县有林虑谼。”熊:“《寰宇记》,无台山在台州一百一十里。引《临海记》云,山有飞泉,悬流十仞,如布。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六里。引孔灵符《会稽记》云,山县溜千仞,谓之瀑布。《一统志》,天台山在天台县北。赤城山在县北六里。水在今林县西北三十里。水在今林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灵岩水。鲁般门即隆虑山北第三峰,详上,又见《浊漳水注》作鲁班。《地形志》:林虑有陵阳河,东流为洹。盖以黄水为洹水正源也。赵云《北堂书抄》(按见一百五十八)引《水经注》曰,黄华谷内,西洪边,有一洞,深数丈,去地千余仞,俗谓之圣人窟,《寰宇记》引《水经注》云,黄华谷西北有洞穴,谓之圣水窟,今本无之。熙仲:《疏》漏校,《经》:径鄴县南当作“过”。朱东讹作连,全、赵、戴改。杨:《寰宇记》引此作东。杨:盘庚十四年。朱北蒙讹作此遂,全校改北蒙,赵从之,云:按《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古,曰殷。《括地志》云,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是也。戴改同。杨:《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瓒曰,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则殷都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鄴三十里。《史记·项羽本纪》,羽与章邯盟洹水南,殷虚上。鄴县详《浊彰水》篇。朱作北径东明观下,赵据下南水北下增水字,戴北上增一水二字。熊:作北水是,但径上北字不可少,今参订。东明观在鄴东城上,详《浊漳水注》。朱作知之,全、赵同,戴乙。朱阳作杨,戴改,赵同。熊:《大典》本,黄本作阳。杨:《晋书·慕容雋戴记》同。建春门即鄴城东门,见《浊漳水》篇。朱矩讹作短,《笺》曰:宋本作矩。戴、赵改。杨:《大典》本明抄本作矩。熊:《漯水注》,平城宁光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鄴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刻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柱侧悉镂云炬,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熙仲:“东侧”不应属上读。朱笺曰:屈,宋本作阙。全、赵、戴依改。熊:作屈是,谓新河水北流,至此西屈。戴渌改绿。熙仲:《疏》漏校可游憩。作“可游意”。全云,其水当加水作淇。《淇水经》云,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是也。赵依改,戴又删际其二字。熊:其水即指新河,与淇水无涉。盖淇水自洹水南来,合洹水,在内黄,此水自洹水北流入漳,在鄴县,如风马牛不相及,不得臆改,惟际其当作际城。玄武苑在鄴城西,此谓际城而西径苑也。有讹文而无衍文,亦不当删。《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文选·左思·魏都赋》,苑以玄武。张载《注》,玄武苑在鄴城西,苑中有鱼梁钓台,竹園蒲陶诸果。《一统志》,玄武苑在临漳县西。熙仲 :今订“刘達”(是“逵”之讹字)为“张载”。全、赵水下增“又”字。杨:“不当增,城当在今安阳县东北。《临漳县志》,高陵城在县东南三里,俗呼讹为冈陵城。朱作“东合垌沟”。全、赵、戴同。熊:“合”当作“绝”盖下云坰沟北绝新河,此新河南水,当东绝坰沟,二水互绝,作十字形也。若合坰沟,则是新河、坰沟同流矣,故知非也。赵增“黄衣水注之”五字,云:鸬鹚陂下,《名胜志》引《注》文有此五字。杨:《注》无脱文,后不叙黄衣水之流,是其明徵,赵增失之。熙仲:郦《注》本无此文,《名胜志》抄撮谬误。杨:《地形志》临漳有鸬鹚陂,又有林台泽,即台陂,分为二陂,与此合。《元和志》,洹水县下,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迴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取资。又临漳县下,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同。但言鸬鹚陂,不及台陂,盖唐、宋时二陂已合为一矣。《方舆纪要》,鸬鹚陂在内黄县西南五十里。与安成及临漳县接界。或曰:旧陂纵横广远,今水流断续,故余址分见于临漳及县境也。赵、戴并谓此下有脱文。戴又谓下云,注白沟,河沟上承洹水,亦讹脱不可考。熊:“上句言东西三十里,此句当言南北若干里,以与上对,但缺脱不可考矣。下句当作东流注白沟,此水注白沟,即《淇水》篇所称白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朱作河沟,全、赵、戴同。熊:河当作垌,即上文之垌沟。其上承洹水,即下文所谓洹水左侧坰沟出焉者也。戴氏不悟此河沟及下文则沟,皆垌沟之误,而谓讹脱不可考,疏矣。杨:两汉,魏,晋县并属魏郡。《地形志》,天平初,併入临漳。则郦氏时仍有斥丘,属魏郡。《一统志》,在成安县东南。朱《笺》曰:旧本作赤丘。杨《史记·晋世家》,虏秦将赤。《索隐》赤即斥,谓斥候之人。然则斥,赤古字通,赵“南”上增“西”字,云:《地理志》魏郡斥丘,应劭曰,斥丘在西南,落西字。全增同。熊:《后汉书·袁绍传·注》引《十三州志》,土地斥卤,故曰斥丘。杨:杜《注》,乾候在魏郡斥丘县,晋境内邑。朱“厉”作“广”,《笺》曰:孙云,按《史记》斥丘候唐厉。全、赵、戴改同。熙仲:《疏》漏校:“北城”作“城北”。杨:晋置县,属魏郡。《地形志》,天平初,併入鄴。则郦氏时仍有安阳,属魏郡。《彰德府志》,在今府西南。朱“李”作“孚”,“豺”当作“豹”。赵云:“孚”当作“李”, “豹”当作“豺”,《方舆纪要》云,晋永和五年,石虎没,其下张豺擅命。虎子遵,时出镇关右,至李城,举兵趋鄴。《晋书·载记》作李城,误也,李城详《济水注》。杨:自晋置安阳,至北魏天平以前,不闻有移徙。而上文称安阳故城,疑有误。及观《魏土地记》云,鄴城南有安阳城,则魏之安阳有移徙审矣。大凡郦氏所称故城而无可考者,皆当以此例之。段茂堂谓郦氏但是旧县,即称故城,未审。朱讹作左侧沟出焉,全、赵改“则”为“白”,戴改“侧”则为“则枝”熊:当作“左侧”坰沟出焉上叙新河已详叙坰沟,此叙洹水,提明一句,以与之应。戴改作枝沟,非。全、赵改作“白沟”,尤误。洹水本注白沟,安得谓白沟自洹水出耶?今订。杨:郦氏每引《晋书·地道记》,此当亦《地道记》之文,则“理志”二字误。今《晋志》,长乐亦属魏郡。据《司马孚传》,魏末,由长社侯进封此县,则魏末已置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晋置,微误。《地形志》,魏尹无长乐,惟东郡有长乐,云,武泰初,分涼城置。则郦氏时,魏郡之长乐已废,故称故城,而引《地道记》以明之。至武泰初,别置于涼城。《元和志》,《寰宇记》仍指为晋置,谓高齐省入临漳,不知高齐所省,是东郡分涼城之长乐,非魏郡晋郡之长乐也。《一统志》,在安阳县东四十里。朱“口”讹作“水”,赵同,全、戴改。全云:按洹水在晋、卫之间,非鲁也。许、吕之言,盖因声伯之梦而讹。杨:全说是也,此必七校本,故赵氏不载。今本《说文》作水在齐、鲁之间,齐鲁字误,在字不误,此许不能详其原委,故言在也。《注》作出,乃浅人所改。朱“已”讹作“其”,赵、戴改,全改“之”。又“瑰”全、赵作“环”,下同。朱“为”作“与”,全、赵、戴改。朱脱一“之”字,戴、赵增。杨:《左传·成十七年》。

《补》:《经》洹水出上党泫氏,泫氏读juan氏,古县名,汉置,北齐并入高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县。郦说洹水出长子县洹山。《经》隆虑县,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部,太行山东麓邻接山西、河南两省。西汉设隆虑县,东汉更名林虑县,明改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流贯,名胜林虑山,阳台寺塔,洪谷寺在其境。综其说,则洹水即今浊漳河一源,屈曲复杂。源出今山西长子县色头镇炎帝庙北丹峪南横岭庄地河,亦名大南河,东北径崇庆寺南、西纳高平县赵庄乡沟水,故《经》曰泫氏(高平)《注》曰长子,源出两县界山间。同属太行山赵掌尖老(1856)西南。东北径山西长治县八义乡八义窑址北,丈八寺塔、玉皇观北,为陶清河(水库),西北径正觉寺高河乡西为浊漳南源,北径今山西长治市店上乡,小常乡观音堂、壁头遗址、漳泽水库、故漳乡,黄碾镇东北,又西北曲曲径路城市店上镇、石窟乡,西北径山西襄垣县王桥镇,永惠桥,东北径北底乡,与强计乡浊漳北源,勇进渠合,折东南为浊漳河,径山西黎城县上遥镇,马鞍山1241)、柏峪乡,东南径山西潞城市石梁乡、潞河古城及墓地、西流乡、下黄乡、原起寺,山西平顺县实会乡天台庵、大云院,东流径北耽车乡、阳高乡、石城镇龙门寺、王家庄乡、县南有明惠大师塔、虹梯关铭、金灯寺石窟,东进太行,所谓林州县北古洹水,即今之浊漳河也。今浊漳河北即今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磁县、临漳县。浊漳河东流,径河南省林州市北任村镇、东岗镇,径河南安阳县都里,名漳河,径河北省岳城水库,讲武城。下文《经》东北出山,过邺县南。邺县旧址在安阳县柏庄镇灵芝村。邺,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战国魏文侯都此。西门豹、史起先后在此引漳水灌田。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后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治所。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曹丕代汉,定都洛阳,邺仍为五都之一。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北朝、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自曹操时至此,邺长期为河北地区最繁盛富庶的大都市之一。有二城,南北相连。北城曹魏因旧城增筑,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列峙冰井、铜雀、金虎三台;南城筑于东魏初年,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周来齐,仍为相州,魏郡治所。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千年古都,化为废墟。移州郡及邺县于南四十五里安阳城,改置灵芝县于故址。隋开皇十年(590年)安阳复旧名,灵芝复名邺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临漳。近代漳水南移,北城故址已隔在北岸,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村一带;南城故址仍在漳南。邺都故址在河北大名府东北。故古邺城北城在今河北临漳习文乡南,南邺城在今河南安阳柏庄镇灵芝村。网:邺城遗址在河北临漳西南香菜营乡邺镇一带。发掘邺北城的南城门遗址,位于临漳西南30公里,邺城三台东南约1公里处现漳河河床1.5米以下。由地上通地下秘密通道即曹操“转军洞”卷顶式城门。邺城三台遗址在漳水北习文乡北高家楼西,邺镇东。《临漳县志》,习文乡与讲武乡相对,清乾隆漳河改道,邺南城被冲,倪姓迁此名倪辛庄,刘姓迁此名刘太昌。曹操以邺为都“习文讲武”,则今习文乡、讲武城(磁县)属邺城。综而言之,邺城面积东西南北含太昌、倪辛、讲武、灵芝、邺城镇。今漳河(古洹河)仍径邺县(遗址)南与《经》合。《经》为三国魏初人写,是以今发掘邺城三台遗址为邺县。下文《经》又东过内黄北入于白沟,即古洹水(漳河)自习文乡分为两支,径安阳永和吕村北郭北,内黄田氏、宋村北,行今洹东干渠道。东南于河南卫县张二庄乡第六店入卫河(白沟)。杨《疏》洹水,源出隔越重山,似无通流之道,然《经》、《注》凿凿言之,必自有憑。…….盖出二县之间,《经》《注》各举其一耳。此郦学家杨学家的伟大之处,而三国无名氏亦伟大不朽矣!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水五(4)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浊漳水、衡水、斯洨水
《水经.浊漳水注》所涉河北沧州等地域考略
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
漳河概况
《水经注》郦道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