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 彭明吉/《分乡场社区志》序:分乡场记忆
userphoto

2022.11.30 湖北

关注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299  总第1065
执编:元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间故事研究专家,文化策划专家,湖北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主持刘德方民间故事研究推介、夷陵楼文化装饰布展策划、刘德方陈列馆、龙泉姜祚正艺术馆策划,著有《岁月影痕》,刘德方皮影剧本《皮影之恋》、刘德方三峡情歌《姐啊郎》,组、统稿长篇报告文学《稻花香模式研究》。

分乡场记忆

文/彭明吉

分乡社区修志,乡友吴荣约我作序。一激起千层浪,儿时对分乡场的记忆顿时活泛起来
分乡场,是宜昌通往西北官道上的重要驿站宜保线上商贸物流运输的重镇分乡一带乡下人赶集购物的中心还是学子云集、书声琅琅、弦歌纷扬的地方
石板铺成的街道
过去的分乡场老街,南起与黄花交界的礓碴(亦写作“江叉”)子坡,由高到低伸至木桥,从木桥往北、由低到高爬向左家岗,形成一条近似U字形的古街。“分乡场,两头翘,中间一座大木桥”是外地人对分乡场老街地形特征的生动描绘。
在这条长约2.5公里的街道上,铺满规整的青石板被踏得油光发亮。街道两边是清一色木质结构的板壁楼,显得古色古香。未通公路前,分乡、远安一带的垭丝、木炭、木柴篾货、水果,保康山里的香菌儿、木耳类山货土产,都要经过这里运往宜昌。宜昌的食盐煤油、红糖、布匹、瓷器、陶器等日用商品,又通过分乡运往南垭、棠垭、远安和保康。分乡老街由是显得热闹兴旺。
“街上铃响马帮来”,是老街上一道风景。每天晚上,南来北往的骡马队都要赶来寄歇给牲口添料加草。上上下下的挑脚夫们也要赶到老街歇脚。
次日清晨,街上最先的起床铃是那骡马队的铃铛和踢踏声,它们将沉睡的老街唤醒,一家家铺门打开,炊烟四起。一支支骡马队伍,朝着西北两个不同方向出发。一串串清脆的铜铃声,一阵阵踢踏的马蹄声,时近时远,不绝于耳。一队队挑脚夫经过一夜休整,又精神抖擞地挑起担子赶路。这些山里的挑脚夫,夏天一条短裤,一条汗巾,背上晒得流油;冬天一身单衣,汗流浃背。他们终年脚穿草鞋,丈量着人生的旅途,一条扁担挑出生活的来源
上世纪30年代,分乡场就有赶双集的习俗解放后,这里天天有人赶场,但最热闹的季节要数腊月。人们忙碌一年,最看重和期盼的是过年。腊月二十以后,山里的当家人都要带着积攒的辛苦钱,赶到老街来办年货。更多的是将自家喂养的鸡鸭和土特产挑到街上来卖,换回年货。老街上的店铺客人爆满,街上行人川流不息腊月二十九“赶场”结束,老街迎来红火热闹的春节。
如今,随着公路交通的畅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街两边土木结构的板壁楼换成了小洋楼木桥以南街上的石板路已被水泥路取代,只有木桥以北上坡至左家岗(除中间被公路切断外),近两华里的街道,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石板路。被无情岁月淘汰了的不再油光发亮的青石板,默默躺在那里,守望这条老街,诉说着分乡场的古今。
命运沧桑的木桥
木桥是分乡场老街上的标志性建筑。它经历了世变迁的风雨,见证了分乡老街的沧桑。
木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406月到次年元月,日机多次轰炸分乡老街,炸毁一里多长的商铺和木桥全敬存后来用华户蜗庐集难民,红羊劫后迹犹新”描绘了它的惨状直到1947由当地民众捐款修复。1949普咸乡和当地政府率众翻修为石台木面结构桥。1986年,因木质腐朽改建为预制结构水泥屋桥其后多年风雨剥蚀,桥上屋面损毁,成为露天水泥桥。
前些年我一踏上桥,顿时似有所失,儿时的记忆就被唤起当初的木桥,结构简单又独具特色。桥身由六根粗大圆木组成,桥体两根圆木横跨小溪两岸,上用木板铺成桥面。两边各平放两根大圆木,外加栏杆,桥上盖有青瓦为一通风透光的凉亭桥。木桥两边为老街人摆摊提供了方便。常来桥边做点小生意的多为中老年妇女,出售的东西为妇女们常用的针头线脑、鞋底鞋垫等用品杂件还有专卖糖果、瓜子花生的。儿时我在镇上读书有空爱到桥上逛逛,喜欢出一分钱买一包用报纸包成三角形的瓜子。也喜欢坐在木桥上,听潺潺流水,看过路行人,想未来世界,思人生方向。
2021年春,中共分乡镇委、镇人民政府筹资,复建为斗拱屋式木桥。桥增高至6.6米,16根原木椽柱为支撑,檐下两层8个飞檐翘角,檐上为青色小瓦屋。桥头上方挂着我拙笔下的“分乡场木桥”匾额,立柱上镌刻着著名诗词、指书家姜祚正先生撰写并指书的“路阔桥新南北通途,山青水碧古今同秀”楹联。至此,分乡木桥以全新的面貌立于街头,笑迎盛世也成为从木桥上走出去的分乡游子,寻找过去记忆感念家乡的深情的打卡地
生意兴隆的店铺
据志书记载,旧时分乡场街市繁荣,生意兴隆。老街上开有花、酒行、烟行、山货行猪行、骡马行、木炭行、杂货铺、豆腐铺、理发铺,饭馆、酒馆榨坊、染坊,拥有“闫老记”“赵成记”“宏兴记”、“兴发祥”颇具影响的四大商号。
我在镇上读书时,店铺仍然不少。印象最深的有好几家。
位于木桥北边的桥头的一家餐馆,老板姓王,也是店里的主厨,人们都叫他王大汉。因为个儿高,声音洪亮而得名。王大汉夏天一条短裤,一条围腰。他做出的“红烧脚鱼”、“红烧豆腐”,味道鲜美,成为店里两大招牌菜,本地食客和外地来客慕名而至,生意红火。
走过木桥,是一家专门制作衡器的店铺,制作的杆秤远近有名。老板姓肖,是分乡一方出了名的“肖秤匠”。店里就只他和儿子两人。父子俩从早到晚忙着手里活儿,很少说话。老秤匠是师傅,负责技术把关,收钱管账。小秤匠负责在秤杆上钻孔,手中的钻花飞转,能精准钻出计量小孔,然后刷上金粉黑漆,油光发亮的秤杆做成。配上秤钩、秤砣和毫绳,制作完成。任何时候路过,总看到店铺的正面墙上,都挂满不同规格的新秤。
肖秤匠店铺不远处有一家肉店,后来改为国营的食品所。店里领班营业员罗老是个胖子,人们习惯叫他罗大爹。罗大爹话不多,一脸严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肉票的人一般很难从他手中买到肉,但遇到病人、孕妇上门,都不会空手而归。
紧靠三中校门旁边的高坎上,有一家供销社,主营各种布料。店里有位姓朱的女营业员,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量布、剪布、撕布、数钱动作麻利,尤其是那一手算盘打得叭叭响。柜台前常常挤满了人,有的是买布的,有的是来看女营业员打算盘的。
久负盛名的学校
位于老街西侧山坡上的分乡中学,原为普净寺。民国时为分乡小学。抗战间,大诗人冀汸、邹荻帆在这里教过书,做过抗战宣传。分乡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这里成立,黄宽诚、唐德贞先后任党支部书记。革命烈士刘惠馨(马识途夫人)曾在这里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中学创办于1955年,始为分乡初中,1956年改为宜昌县三中,1961年与县一中合并,更名为宜昌县一中,设初、高中两部。19628月,高中部迁到小溪塔,单设初中。1968年正式更名为分乡初级中学,为全县两所重点中学之一。1970年,创办分乡高中。
多年来,这所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而后成人成才,走向国内外。我在三中读书时,学校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如语文老师刘学海,就是从省城中学下放来的。两批人汇集分乡,组成了一支语数外、史地生、体音美教学的精英团队,在这里任教多年。他们中先后有语文老师伍航、陈明文、蔡艾芳、颜亮亨、郭广福、李斌、汪大洲,数学老师姜乐洪,姚志,历史老师吴昌智、粟一奇,化学老师李一模,生物老师熊期平,外语老师伍龙翔、肖世春、陈智风,政治老师熊茂洽,地理老师邹祖泽等。
拨乱反正之后,这些优秀教师们,一批调进了宜昌县高中,成为县高教学的骨干力量。一批进入宜昌县师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熊茂洽校长进宜昌地区教研室,做了主任。
一批又一批从分乡中学走出去的学子,很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或知识精英。有走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大秘的张宏遵,有走进中国第一大报纸《人民日报》的笔杆子李绪萱,有在任军级干部的刘邦国,有现侨居巴黎、曾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职的刘德政,有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彭正合,有武汉大学任总务处长杨发新,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刘宗武,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院长、博导陈启才,有湖北省特级教师刘培淮。还有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等领域任职。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成为分乡的骄傲。
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过去。尽管岁月更替,时光远去,分乡场仍有我割不断的情结,抹不掉的记忆。那条老街,那座木桥,那些店铺,那所学校,是我永远的乡愁。
谨以此为序。
202211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里的钱铺老街
上海嘉定安亭老街(三)
福州繁盛录
全国出名!江都这个镇彻底火了!
关于支塘古镇的记忆,你还剩多少?
看看这百年木桥,大家有什么感想[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