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西医思维方式为什么迥异?看这里

7月29-31日,第四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馆总裁班迎来烟台游学之旅。本次游学由山东通御中医世家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赞助,为期三天,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张保春为学员们带来精彩课程。

现将30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中医的认知特点

迄今为止,世界上承认三个逻辑体系:一是希腊体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二是在高僧中流传的因明学逻辑体系,即佛经逻辑:三是东方逻辑体系(墨辩逻辑是其代表)。

与西方逻辑体系不同,东方的逻辑体系是一个非推理体系,它讲的是思维的特性,而不讲思考的方法。建立在这个方法基础上的中医学,其体系是宏大的,思想是深邃的,方法是独特的。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天人)
2.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具象)

3.善言古者,必验于今。(达变)

4.系统整体,自然合理。
5.医者意也,取效为上。

钱穆曾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

《易传·系辞》言:“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学说将自然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并用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然界的变化的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划分依据:部位和功能特点。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总体来说,阳为兴奋,阴为抑制。

(三)说明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是中医病机学的总纲。疾病寒热变化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

(四)指导诊断

1.疾病现象分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证候分阴阳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为辨证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五)指导治疗

1.确立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阴阳协调平衡,生命活动正常。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太过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使失调的阴阳,恢复到协调的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分阴阳)

药物性能由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决定。

药性:又称“四气”,寒热温凉,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另有淡味和涩味,受五行学说影响,习惯上仍称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诊断学特点
辨四气五味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另附中华五行图)
五行与方位及对人的影响
《图解中医原本》补记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六纲与八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