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緝錄王叔和《傷寒卒病論》殘本

緝錄王叔和《傷寒卒病論》殘本

       李登岭 赵红霞 李乔

目录

緝䤸說明(略)

傷寒卒病論序

傷寒例

辨大陽病(傷寒所致)痙濕暍。

辨大陽病(上)

辨大陽病(下)

辨大陽病  結胸

辨陽明病

辨少陽病

辨大陰病

辨少陰病

辨厥陰病

辨厥陰病 霍乱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

附:97方(略)

傷寒卒病論

集论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病。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 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哀乎趨世之士。又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囗醫。而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遊魂。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爲傷寒卒病論。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傷寒例

陰陽大論云凡春氣温和。夏氣暑熱。秋氣漓冷。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於傷四時之氣。皆能爲病。以傷寒爲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囗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中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爲温病。至夏變爲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 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也。囗此則時行之氣也。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製方。無不効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凡土地温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飡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於寒。則爲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寒。而病者必死。若更感異氣。變爲他病者。當依後壞病證而治之。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爲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 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爲力。服藥不 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然未有温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雖非大滿。猶生寒热。囗囗囗囗囗。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滿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爲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熱入。協熱遂利。煩燥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而執迷妄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裏。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凡發汗。温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间。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时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若飲水。忽然大汗出,是爲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爲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强而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也。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辨大陽病傷寒所致 痙濕暍。

此三種,宜應别論,以爲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大陽病。發熱。脈沈而細者。名曰痙。

大陽病。發汗太多。致痙。

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大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名中濕。

湿家之爲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薰黃。

濕家。其人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渴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則愈。

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大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大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大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寒痛。其脈弦細。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則熱。口開前板齒燥。

辨大陽病(上)

1,大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2,大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

3,大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4,大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温病。

5,風温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6,大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阳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1】主之。

7,大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8,大陽病。項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2】主之。

9,大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方用前法。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10,大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1,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3】主之。

12,大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4】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5】主之。

13,大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爲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黃各半湯【6】。

14,大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7】。

15,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8】主之。

16,大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大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9】。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10】主之。

17,伤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11】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藥甘草湯【12】與之。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小與調胃承氣湯【13】。若重發汗。復加燒針。得之者。囘逆湯【14】主之。

辨大陽病(下)

18,大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15】主之。

19,大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20,大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16】主之。

21,大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不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17】主之。

22,大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18】主之。

23,大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大青龍湯【19】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24,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大青龍湯主之。

25,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20】主之。

26,大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27,大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21】主之。

28,大陽病。外證未解。下之爲逆。不可下。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29,大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也。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愈。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30,二陽併病。大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大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以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陽氣拂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而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厥文。(按:若后厥文。而后,左一行,降一字格行文,因而,文中降一字格之“语句”,非仲景原文。但有一类例外,古本康平伤寒论,为求方证同条,其经文后所附方药,虽降一字格,亦当是仲景原文。另外,文中降两字格之“语句”亦有旁注、嵌注,则很难理文中降两字格之“语句”出自何人之手。叔和一般不会自我给自己的文字加“旁注”、“嵌注”)。

31,寒脈浮緊。不發汗。因到衄者。麻黃湯主之。

32,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22】主之。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虚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23】主之。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囘逆湯【24】主之。發汗後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33,大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25】主之。

34,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35,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小渴者。茯苓甘草湯【26】主之。

36,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裹證。渴欲飲水。水入口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7,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27】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28】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29】主之。

38,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39,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40,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30】主之。

41,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31】主之。大下之後。復發汗。亡津。小便不利者。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後。發汗。晝日煩燥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姜附子湯【32】主之。

42,大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33】主之。

43,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可救表。救裏宜囘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44,大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後發汗。其人因致冒。

45,大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下之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4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34】主之。

47,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脇下滿。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48,傷寒陽脈濇陰脈弦。囗囗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35】。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49,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50,大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36】。下之則愈。

51,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37】主之。

52,傷寒十三日。過經不解。時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53,大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38】。

54,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39】主之。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55,大陽病二日反躁。反熨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讝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爲欲解。故其發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穀氣下流故也。其人足心必熱。

56,大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失去常度兩相熏灼。血氣流溢。其身必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虚則大便鞕。陰陽俱虚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57,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刼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40】主之。

58,大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爲火邪。

59,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41】。更加桂枝二兩也。本云桂枝湯。今加桂五兩。所以加桂。以能泄奔豚氣也。

60,火逆下之。因燒針煩燥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42】主之。

61,大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不發熱。關上脈細數。以醫吐之過也。此為小逆。

62,大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也。

63,大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大腸隨症,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43】主之。

64,大陽病身黃。脈沈結。小腹鞕。小便不利者。無爲血也。小便自利。血證諦也。其人如狂者。抵當湯主之。

65,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當可下之,宜抵當丸【44】。不可餘藥。

辨大陽病  結胸

(按:此篇类似前文“痙濕暍”计三十一条)

大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虚。頭痛發熱。微盗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氣動膈。動數變遲膈内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内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45】主之。若不大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宜大陷胸丸【46】。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沈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大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少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47】主之。

大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飲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大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爲欲解也。囗囗囗囗囗囗。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少渴者。服文蛤散【48】。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49】亦可服。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上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50】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姜湯【51】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此爲陽微结。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沈亦有裏也。大便鞕。脈細者。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少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也。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爲痞。 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52】

大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囗囗囗囗囗。

大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53】主之。

大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無陽則陰獨。表裏但虛。陰陽氣並竭。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膶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54】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55】主之。心下痞。本以下之故。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者。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56】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虚,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57】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58】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59】主之。

大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60】主之。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人參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囗囗囗囗之。(按:宋校书之儒臣,以此四字为大柴胡汤,认清了方证,坐实大柴胡汤纯为和解少阳的汤方功效)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大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61】。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62】主之。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63】主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湯【64】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不利者。去桂加白术湯【65】主之。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66】主之。

傷寒脈浮滑。白虎湯【67】主之。

傷寒解而後。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68】主之。

辨陽明病

1,陽明之爲病。胃家實是也。

2,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氣湯【69】主之。

3,陽明病。潮熱。小便微鞕者。可與小承氣湯【70】不鞕者。不可與之。

4,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怵惕而不安。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潮熱。微喘直視。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5,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讝語。囗囗囗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6,二陽併病。大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7,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温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虚。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渴欲飲水。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猪苓湯【71】主之。

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温。小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柴胡湯主之。

10,陽明病。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11,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此爲瘀熱有裏。渴引水漿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72】主之。

12,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尿雖難。大便反易。而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13,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若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者。不可攻之。

14,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15,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吴茱萸湯【73】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16,大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7,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主之。

18,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蘖皮湯【74】主之。

辨少陽病

1,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2,本大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與小柴胡湯。

大陽病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3,若已吐下發汗温針。讝語。柴胡證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冶之。

辨大陰病

1,大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2,本大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大陰也。桂枝加芍藥湯【75】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76】主之。

辨少陰病

1,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77】主之。

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78】。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4,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79】主之。

5,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

6,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附子湯【80】主之。

7,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81】主之。

8,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桃花湯主之。

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

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猪膚湯【82】主之。

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83】。不差。與桔梗湯【84】。

12,少陰病。下利。白通湯【85】主之。

13,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86】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14,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囘逆湯【87】主之。

15,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囘逆散【88】主之。

16,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17,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8,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19,少陰病。脈沈者。急温之。宜囘逆湯。

20,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温温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不可下也。若隔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温之。宜囘逆湯。

辨厥陰病

1,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吐蚘。下之。利不止。

2,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3,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囘逆湯【89】主之。

4,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當歸囘逆加吴茱萸生姜湯【90】。

5,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姜黃芩黃連人參湯【91】主之。

辨厥陰病 霍乱

(按:此篇类似前文“痙濕暍”计四条)

四吐利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囘逆加人參湯【92】主之。

吐利頭痛發熱。霍亂。 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93】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囘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内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囘逆湯主之。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囘逆加猪膽汁湯【94】主之。

吐利發汁。脈平。小煩者。新虚不勝穀氣故也。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

(按:此篇类似前文“伤寒例”计七条)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95】主之。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少以汗解之。脈沈實者。少以下解之。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96】主之。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温之。 宜理中丸。

傷寒解後。虚羸少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97】主之。

凡治療之方有奇恒之理奧毒藥之化機又經旨之所秘多傳方文字傳法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中之學先講家傳之論說而後可令逅四部之教習囗也

附97方(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详细背诵内容
伤寒论条文方歌整合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医学专业交流与执业医...
大塚敬节伤寒论条文
爱爱医资源-大塚敬节伤寒论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