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晓芳:红尘入望情也真

    

文心雕龙

红尘入望情也真

——《秋闲集》序

巴晓芳

黄群建教授的诗词集《秋闲集》即将付梓,寄来书稿并索序,我自知力有不逮,但不忍扫了先生的兴致,只好从命而勉力为之。本文所拟的标题“红尘入望情也真”,萃取了黄先生诗集中的《秋山拾句》“千里红尘入望中”和《自嘲》“只是豪情已不真”里面的字句。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表达对先生的尊重。

虽然久仰黄教授诗名,但真正比较多地读其大作,还是在他赠我两卷诗词集《慰闲集》《秋痕集》之后,约略翻阅,便有了对黄教授和他作品的初步认识。当时还写了一首诗以记初炙之快:“一番歌论知君壮,两卷诗文赠我诚。书页沉沉怀世事,秋痕淡淡慰闲情”云云,但尚未细读。今又收到《秋闲集》书稿,书名取自前二诗集各一字,应当有延续之意,或可概二者之义。漫翻书稿,进入诗人笔下的世界,也就有了一些切实的感受。

大凡作品能结集出版的诗人,几乎都可以说是“题材丰富”,举凡世情时事、山水田园、节令感怀、咏物题字、赠别唱和等等,都能在作品中出现。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观察;作为一个诗人,也必然会将他所思所感记入笔端。这可说是当今诗人的一个共性。然而,纷纭万象的题材中,具体选择写什么,还是大有讲究的;再具体到某一题目,写不写,怎么写,也因人而异。

近些年来,诗坛普遍认为当今诗词进入了复苏,正向复兴迈进,其主要证据是从事创作的人多,产生的作品多,据说今天一天的诗词数量就超过了全唐诗。然而,这每天几万首作品中,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占比例很小,多数是平庸之作。之所以平庸,文学修养、诗词修养不够应该是主要原因,这些作者没有真正认识到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并在创作中贯彻之,而仅仅将诗词创作当成一种写作时尚、消遣方式。有两种现象或可证明:一是每逢节日或出现某一重要事件,不管作者有没有创作冲动,必定出现海量的同题创作;二是某人写了一首诗,马上出现成千上万首的步韵唱和,哪怕根本不认识此人。这种“海量同题”“一唱万和”之作,内容苍白,千篇一律,很难说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离钟嵘的诗歌标准(“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更差得远。即使不是这两种情况,许多作品也是为写而写,有的人每天都写,甚至一天写几首,这样的诗很难说有真情实感,恐怕也很难说是诗。

多了这些不良观感,回过头来再看黄群建教授的诗作,顿时令人耳目一新,仿佛喝多了小作坊的劣质酒,突然碰到了纯正的茅台;听多了叽叽喳喳的噪声,蓦然耳边出现悠扬婉转的古曲……

《秋闲集》中,当然也有对时事世情的关注,如《乡村见闻》《奥运开幕抒怀》《咏千人旗袍秀》《闻武汉疫情结束在望》;也有对灾难下人民痛苦的同情,如《雪灾》中“积雪久封山,艰危更难数”,《汶川地震》“裂地惊天撼九城,遥闻巴蜀尽悲声。何堪峡谷千山碎,忍见家园万户倾”;还有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针砭等,这些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但更能体现作者特色的,就是无论写景咏物,还是记事抒情,每一首都有眼光独到的观察,都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如《留聘》“芒刺谁人拔未停?又闻学子挽留声。生来一副痴顽貌,赢得多年争议名。莫道野儒难入册,信知正果已垂成。任凭是处山容淡,依旧秋吟露气清。”对自己性格和对职业生涯的冷静检视,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执拗和自信,某种意义上可视同作者的自画像。

再如《自嘲》“萧瑟襟怀枉自珍,孤鸿无计远风尘。何曾秋日烟光少,漫说馀年心气匀。久惯炎凉偏筑怨,略通经史未修身。梦中犹记雕龙业,只是豪情已不真。”诗中的“秋日”“孤鸿”,虽然未免凄清冷淡,却仍然有着不计风尘苍凉辽远的孤傲心气和远大抱负,仍在著述的道路上奔走不停。尾联十分精彩:虽然“梦中犹记雕龙业”,但是“豪情已不真”,透露出几分无奈与遗憾,这遗憾与无奈,是因为年迈,还是因为退休?抑或二者兼有?是此人于此时此境才可能产生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其心态与手法颇似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写诗一定要有感而发,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对事物较为深切的认知体悟。不能勉强去写,更不能无病呻吟。上述作者这种情怀,都是有感而发,抒发的也都是真情实感。那么这个感情从哪里来的呢?七律《高中同学聚会有作》或许可以回答:“久别同窗恍若烟,偶凭杯盏话桃泉。天涯行迹杳犹记,云路迁鸿瘦可怜。扫尽旧寒风日好,修成晚节子孙贤。相逢莫问尘封事,各负青春几十年。”

首联破题,同学相会,自然话多,颔联概述别来经历,颈联则是互道安好,前三联记叙议论尚属平和,尾联却奇峰崛起:“相逢莫问尘封事,各负青春几十年”,精彩之处在于前面说了不少,但都是在桌面人前可以说的表面风光,而不可说的、埋没青春的尘封之事却没有或不愿提起,“莫问”,与辛稼轩的“欲说还休”异曲同工。言近旨远,虽然莫问、不说,却拥有巨大的信息量。这种感慨,非过来人不能产生,这种表述,非深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旨趣而不能为。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则工字致矣。”就是说,诗不能闭门造车、面壁虚构,一定要等到有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体验,有了真实的情感之后,才能“因事说景,因物寄意”,从而把诗写好。在《高中同学聚会有作》中,“同学聚会”就是诗人所待之“境”,境待到了,几十年的尘封往事涌上心头,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能发出独具一格的声响。

“有情怀,有个性,诗的本色,'我’的情感”,这是我读《秋闲集》的最大感受。

据我所知,黄先生是推崇袁枚的,袁枚不爱写词,认为填词的要求过于苛刻,束缚思想,在这点上,黄先生似乎也受了影响。其实黄群建教授的词写得很好的,可惜在《秋闲集》里数量就是不多。《秋闲集》是作者2007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作品,共353首,未分体裁,依时排序,绝大部分为七绝和七律,二者在集中各占150余首,可见作者对这两种体裁的喜好与擅长。

关于七绝,近人刘永济先生说过:“绝句之体裁虽小,诗家皆认为难工。盖必作者的艺术手段甚高,概括力甚强,方能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要、最精采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

我以为,黄群建先生的七绝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如《飞泉》“幽涧千寻一啸过,壮心来日又如何?在山不作安生水,待入江湖浪更多。”《中秋江楼望月》“茫茫碧落一轮秋,千里凝思独倚楼。月色也生怜惜意,不随江水向东流。”二诗中“待入江湖浪更多”“不随江水向东流”,都是融作者的主观想象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将“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概括而出,成为精彩之笔,韵味无穷。客观的飞泉、月影,已被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而有了生命、有了意愿,作品也就鲜活灵动起来。“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杨载语)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极好的审美效果。《秋闲集》中,这类引人入胜的七绝几乎俯拾即是。

作者这种不甘平庸的特质在《题排市后山瀑布》一诗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堪迂曲暗通幽,众水携来径直流。万丈悬崖仍是路,粉身碎骨不回头。”一二句直说瀑布因不堪曲折而直流,三句大转折后再向前,四句继续承接挺进,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与勇气。刘永济先生所谓“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要、最精采的部分”,在这里豁然而出。《卖菜女》“担中蔬菜正时鲜,未到新街不歇肩。莫道霜风吹面颊,向人一笑灿如莲。”也是三句转折,宕开一笔;结句承接呼应之,完美收官。

作者抓住“向人一笑灿如莲”的人物表情细节,将一二句的平铺直叙,带入一个新的高潮,从而将整首诗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留影》“景观一任镜头收,秀岭云深碧水流。我与江山同入画,自矜风采各千秋。”也有这种妙趣。尤其是三四句绝妙,所表达的意思是所有在风景名胜留影者想说而未说的意思,即刘永济先生所说的“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看看七律。同历代文人的喜好一样,当今诗坛,七律仍是创作最多的体裁。黄群建教授也不例外,创作七律最多,甚至到了偏好的程度。然而,要把七律写好也不那么容易,明代诗歌评论家胡应麟认为“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若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胡应麟《诗薮》)

相对于七绝,多一倍篇幅的七律,可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秋闲集》中七绝七律似有分工:七绝大多被作者用以写景、咏物,而记事、抒情则往往是七律。简单的一物一景,即景抒情,言简意赅,在作者看来,四句七绝足矣。然而,一旦观察到较为复杂的场景,需要叙述的事情较多,需要抒发的感慨比较丰富时,七绝就显得容量不够。如上述《自嘲》《留聘》《高中同学聚会有作》等,表达的大多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需要较大的篇幅才可容纳,通常是一唱三叹,极尽“不失回旋曲折之妙”,所以作者就选择了七律的体裁。

例如《网吟》“忽闻吟友隔云招,落寞襟情起晚潮。快意无妨酬韵语,晚年有幸识芳椒。任凭思绪缠千结,各守心灯话半宵。谁解闲斋空坐久,天涯一网梦遥遥。”叙事感怀颇多:吟友见招,泛起落寞的心情,因为晚年结识吟友,得以彼此酬唱,所以一旦聊起来,即滔滔不绝,如坐春风,于是消解了闲斋的寂寞;难得的是远隔天涯,襟怀与共,因而即使夜色沉沉,也乐此不疲。在表达中,情感脉络随同章法的起承转合而起伏回转,也是“意若贯珠,言若合璧”,韵味无穷,尽显作者所主张的“蕴藉、从容、平易、流畅”的诗风。

还有《退休感怀》“风怀幸得故人知,尚有江郎几许痴。故垒屯云心未已,大旗落日马犹嘶。寒窗坐老书三昧,淡月吟残酒一卮。天意岂容诗意尽,分明笔底有新词。”一唱三叹,直抒胸臆,将一匹壮心不已的伏枥老骥,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看看《秋日登岳阳楼》:“桂花时节踏芳尘,赏识巴陵韵味真。千里旅情寻胜迹,一襟吟兴道贤臣。论今疾首多无奈,吊古凭危信有因。扰扰虎蝇随处是,先忧天下更谁人?”此诗没有在景观上耗费笔墨(仅仅巴陵二字与楼相关),看似登楼不写楼,然而,由于岳阳楼的精神内涵实际上早已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情怀,所以诗中的“贤臣”(范仲淹),就是岳阳楼。然后颈联转折,道出人们纷纷登斯楼、怀斯人是有原因的,尾联继续解释原因,也就回到了岳阳楼的精神内涵,指出社会上老虎苍蝇的腐败问题,期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物出现,为民除害。登高望远,怀古感今,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语)

  众所周知,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一个转句、一个结句是最难写的,应该是最能体现诗家功力的地方,而黄群建教先生恰恰在这两处游刃有余。他深谙诗之三昧,往往在转句独辟蹊径,在结句别开生面,把读者带到一个新奇的境界,让人心怡神驰。如七绝《偶感》:“纵将前事皆揉碎,撒向秋风亦是花。”《茶楼》:“过往鱼龙都是客,几人真为品茶来?”《晚雪》:“雪儿也解知羞涩,万唤千呼始出来。”《疫期宅家》:“多情雀鸟怜空砌,似说溪头草木青。”《游阳新莲花湖次韵石裕义》:“歌扇舞衫频照影,花丛近看是人丛。”又如七律《登朝阳阁》:“不信尘心难解遣,只须此地一登楼。”《致明月、国金兄》:“坊间都说林泉好,真爱林泉有几人?”《晚秋行》:“任性秋风谁管得,又教湖水浪横生。”《赠某女子诗社》:“且把韶光诗里叠,娟娟文字亦倾城。”《乡愁》:“莫道佳肴能佐酒,生生不及少时香。”《寒暮》:“毕竟黄昏宜小驻,远山隐约也凝眸。”像这样精致的转结,在《秋闲集》中所在多有,其构思之狡黠、意象之奇巧、蕴含之深邃,非有识者难以望其项背。

总之,《秋闲集》中的这些七绝、七律,似乎没有多少雄浑、高华、伟岸、悲壮,但却有着特殊的气质:典雅、深沉、飘逸、尖新,能给人不鸣则已,一鸣则不同凡响的感觉。作者所欣赏并向往的唐诗的气象和宋诗的理趣,不时再现于这两种体裁之中,发出特有的光彩。

《秋闲集》还有一个特色或许可以说一下,不知道是否与黄先生当教师、做学问,长期与古籍为伴的职业习惯有关,《秋闲集》中有大量注释,这在当代诗人作品集中是很少见的现象。

中国的古典诗词选本,向来讲究笺注,对一些词语,既释义,也交代来源、出典,乃至前人的用法,这是因为今人读古人的作品,毕竟有许多阅读的障碍,很有必要增加注释,以打通今古,方便理解。今人的旧体诗词作品,因为是同时代人所写,时代背景、语言习惯、人情风俗基本相通,一般不需要注释。当然,某些特定环境、场所、名物,除作者外其他人难以理解,有个注释当然更好,它有助于作品的完整呈现。

就《秋闲集》中大量注释而言,多数注释是合适的,自有其必要性。这既能体现作者“无一字无来处”的严谨,还可由此间接地了解一些词语的本义、原始的出处和正确的用法,甚至由此一窥前人某些有关的诗词文章,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开阔读者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像课堂上的老师,循循善诱地给读者讲解他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让读者特别是文学修养还不很高的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更多相关联的知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诗意。

然而,有些注释所注词语,应该成为语文和文学常识了,似可不必加注。如“河汉”“底事”“风尘”“衣冠”“正果”“契阔”“怀璞”“馀生”“客馆”“江郎”“夙缘”“风韵”……我以为,这些词语即使不作注释,读者完全可以理解。

但我又想,也许这恰好体现了作者的职业与爱好特征,既是中文系教授,又是富有才情的诗人,兼具两栖职能:既创作,又解惑。另外,《秋闲集》面对的读者群是不确定的,或许对更年轻的读者,这些注释似乎又有必要,哪怕对部分不再年轻的读者也大有裨益,君不见现今的诗词作者队伍中,用错字、读白字、写作词不达意者还大有人在!对这一部分读者来说,以上那些常识性的注释可能恰好是他们阅读的有效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上述的减少注释之说也就多余了。

是为序。

辛丑冬于武昌东湖之滨。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原创

巴晓芳|忆黄瑞云老师五十二韵

巧体诗:诗歌苑囿中的奇葩(3)

花谢花开又一年:回首2021

《五彩石》杂志征稿
李全修:老树春深更着花
除夕,退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华推荐】签约作者李成东诗词欣赏
(18365)群园学诗抒情怀(4228)(18365)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下)
一抹浅蓝诗词群第十二期“白雀杯”诗词大赛作品浅评
【秋霜诗词】第三十三期
竹韵清幽—格律诗词(210)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