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尖山大王与陈九仙:土主会溯源

    

楚尾寻幽

尖山大王与陈九仙

——土主会溯源

刘远芳

湖北省大冶市南部地区殷祖镇和刘仁八镇一带,民间有“土主会”习俗,是当地的盛大节。土主会又称菩萨会、接土主老爷土主老爷究竟是何方神圣?此风俗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莫之所从。笔者搜辑史辨别源流还原本事,以杜讹传。

刘仁八镇

五代乱世,土主崛起

正史中没有关于大冶土主的记载。大冶历代县志,有若干涉及土主及相关人物的零星记载,其中嘉靖志6处,康熙志5处,同治志8处,看似数量不少,其实长者才百字,短者不足十字,且多系辗转传抄。《武昌府志》偶有提及信息应来源于县志

各处记载,涉及的核心人物有二:尖山大王和陈九仙;涉及的地名和景观主要有:黄茅尖、大泉洞、尖山殿、土主坟,次之则有胡湾寺、岩山庙、黄连铺、下马等。

虽然县志和府志的记载十分简略,但仔细梳理线索,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联系;而新旧《五代史》等文献则提供了相关背景。综合地方志和正史的相关记载,土主会的来历就大致清楚了。

中唐以后,藩镇坐大,各据一方,互相攻略,兵寇横行,民不聊生。地方为自保,便在正规军之外,招募本地百姓为民兵,平时务农,战时从军。此即土团,亦称土团军。土团军初为地方民兵武装,至五代时期,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唐朝乾符(874-879)末年,黄巢义军转战江南,永兴(今阳新为其辖地)百姓纷纷响应鄂州(治在今武汉)刺史崔绍招募百姓之强雄者,组成土团军以对抗起义军。黄巢覆亡后,土团骆殷、吴讨等聚众占据永兴、黄州等地土团军头领杜洪袭取鄂州,自封留后。

龙泉洞

乾宁元年(894)三月,吴讨降杨行密骆殷投杜洪,永兴旋被杨行密占领骆殷转投杨行密天佑二年(905),杨行密部将鄂州,杜洪败死杨行密之子杨溥死后,南吴之地,尽为南唐所有,永兴、武昌(今鄂州),均为南唐辖地。

几十年过去,天下仍不太平,大小变乱此伏彼起,几无宁日。就在这纷扰之际,永兴、武昌边界地区两支小规模的土团军逐渐崛起。他们的头领虽然不见于正史,却在当地留下了久远的印记。

一支土团军的头领名叫王文蔚,祖籍江州都昌县(宋属康军),其父为骆殷、吴讨旧部。王文蔚生长军中,读书不多,随父征战,惯历沙场。他在摧锋陷阵中逐渐崭露头角,屡受擢拔,终成一员骁将,受命镇守永兴北境。

永兴北境属安昌乡,东西北三面与武昌为邻,四围群山耸峙,中间为平原沃野,仅有数处峡口出入,分别是水口、洪口(董家口)、白沙口、兴国口、双港口、铜山口等。因四山围裹如城,故人称裹城里。战乱之际,百姓藏身其地,偶得幸存。大冶之民,其先多为元末明初之际落户,唯西南山区尚余若干唐宋老姓,正因有此天然屏障。

尖山寺

争锋落败,九郎成仙

王文蔚进驻裹城里之时,正当大乱之后,土人死伤大半,村落为墟,哀鸿遍野,一片荒凉景象。他约束部伍,安抚流亡,使民人渐次回归,地方重现生气。他又相度地势,选中白山岩之侧巍峨峭拔之黄茅尖山,勒兵退出村镇,于山顶安营扎寨。平日只留少股兵士守寨,大队人马下山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如遇寇兵来袭,则聚兵成军,下山杀敌。亦农亦兵,正是土团特色。由于王文蔚治军甚严,军民相安,颇得百姓爱戴。

另一支土团军的首领名叫陈九郎。陈九郞生平不详,南唐之际割据武昌、永兴之交的山区地带(明清时属启石里),率土人筑寨自保。经过长年争夺,小股山贼土匪或亡或逃,永兴北部只剩下王文蔚和陈九郞两支地方武装。

裹城里大致以马岭山为界,山南为内裹城,山东为外裹城。王文蔚据守内裹城,以白石岩、黄茅尖为核心根据地;陈九郞据守外裹城,以南山、北山为核心根据地。

南唐与南楚、闽国、后周反复争战,而其境内亦未安宁,大小地方势力相互攻杀王文蔚与陈九郞地相邻,为争夺土地山场和人口资源,时冲突,互有胜败

某日,王文蔚率领所部巡山,与陈九郞在下马硔遭遇双方发生激战,陈九郞战败,率部向东撤退,王文蔚穷追不舍。陈部过花树,直趋南山,不料山脚溪港石桥为水冲毁,陈部再向北山败退,王部乘胜掩杀。陈部死伤略尽,陈九郞亦受重伤,退至大泉洞,眼见前临高山,后有追兵,逃无可逃,他弃马入洞。王文蔚恐有埋伏,不敢遽入,命人把守洞口,昼夜逻守。三日后,仍不见动静,疑陈已从其他洞逃走,便撤兵凯旋。自此南北山尽为王部所有。

土主老爷

陈九郞藏身大泉洞,绝粒三日,又兼伤重感染,终于倒毙洞中。其尸体被水冲出,山溪港。适逢两个渔人捕鱼,收网时感觉十分沉重,以为网得大鱼,喜出望外,即起网,见陈尸,大惊失色。二人为陈九郞辖下部民,曾受其恩惠,恐他人发现有所有利,就偷偷将陈尸抬到溪港下游,仍沉于水,希望其随水冲走。第二,二人继续回原地打鱼,一网下去,竟然再次发现陈九郞尸体!二人再次将其运到下游,而且比前一次远。奇怪的是,两天以后,他们又一次在上游看到了陈九郞。

这诡异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内外裹城,土人大哗,竟相往观。时逢酷暑,数月无雨,禾稻皆枯,众人百计求雨,终无响应。有一老者忽发奇想,唤三五后生抬陈九郞遗体置于洞口古树下,率众焚香祷告:“大王如有灵,请降雨解除旱疫,我等定当设庙,世世祭拜!”翌日,天果降大雨,庄稼得救了,民人信守诺言,即以塘泥糊裹陈之遗体,于大泉洞口之侧,建一小庙供奉之

其后逢天旱求雨,或无嗣求子,屡验,一境之民,奔走相告。人们相信,陈九郞生前保卫地方,死后亦护佑百姓,因此尊称其为陈九郎仙、陈大仙。

王文蔚乱民造谣生事,几欲摧毁其庙,后见万众轰传,愈传愈神,担心激起变乱,便置之不问。久之,原陈九郞统辖之民,亦为王文蔚收服,一境初安。朝廷以有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土主菩萨


百姓怀恩,土主封神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中主李璟巡行国境,以永兴、武昌交界处多铜铁矿,可铸兵铸钱,极具战略地位,便将原管理矿藏采冶的青山场院升格,稍后又其所在永兴安昌乡,并划武昌县永丰、四会、宣化三乡,创立大冶县。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江宁,南唐灭亡,辖地悉归于宋。王文蔚亦随之归顺,因人心久服,上峰仍命其镇守旧地。

是时,大小山贼仍存,南蛮余部继续为害,王文蔚尽心捍御,以次击杀蛮贼,平定内乱,使得裹城里地区维持着相对的安宁,当地百姓为其建生祠,以示感戴。

北宋咸平(998—1003)初,王文蔚以老疾终于任所,地方百姓如失父母,哭声盈野。官府顺应民心,挑选果二里一块背岗临水之地,作为其长眠之所。

几年后,安昌乡西阳里姜桥附近的一位老人,得王文蔚托梦,告知其山寨被毁。老人携同里之人赴黄茅尖山顶察看,果然见将军昔日寝息之处因蚁驻水浸而坍塌。老人将所梦所见告之众人,听者群情激昂,表示不可负义忘恩。于是大家委托他和另几位年高德劭之士,领首化募,以所得银钱,在山寨原址修建了一座简易殿堂,泥塑土主像一尊,一境之人,岁时祭祀。人称该殿为黄茅尖山殿,久之,遂称尖山殿,又称土主祠;称王文蔚为尖山大王,又称土主老爷,视其为地方保护神。

再后来,百姓又筹资修筑山便道,方便信众上下。一境之人,事无大小,往往上山求签问卦,偶有应验,便视为土主显灵。远近之人,翕然向往,络绎不绝。土主崇拜,由敬奉恩公土主,逐渐演变为既感恩,又许愿。

岩山庙

内裹城的百姓记住了尖山大王王文蔚,外裹城的百姓则怀念着陈大仙陈九郞,毕竟他们各是一方百姓的恩祖。人们大泉洞口小庙扩九仙庙,并将大泉洞称为陈九仙洞。九仙洞洞口为古藤巨木遮蔽,阴森可怖,寒气逼人。宋元之际,有打柴人发现大片灌木丛分两边倒伏,若有人迹;又见丛莽间隐现白色薄片,大如手掌,疑是龙鳞,惧不敢近。

自此人传其洞藏龙,渐呼为龙泉洞。龙泉洞即今北山入口处之天然巨洞,清泉自洞涌出,大旱时依然不绝。洞外南侧,有“花开洞口,水到人间”摩崖石刻,系清嘉庆八年兴国州人、济宁知州程才濂所留。大仙庙毁于战乱,明景泰年间(1450-1457)复建,后屡有兴废,变名为龙泉寺,至今尚在。寺之后山坟冢累累,细辨碑碣,不乏明清僧人之墓。

又是若干年过去。至元代,敬香之人,苦于黄茅尖山高峻,虽有便道,仍艰于上下,便将尖山殿自山顶移,以上好樟木雕刻土主像一尊,红面长髯,恩威并现。其地时属南方堡,在今刘仁八镇腰村境内。姜桥之民,亦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土主庙,久之,因不及尖山土主灵验而废弃。

土主坟

元末,红巾起义,所至烧杀,玉石俱焚,大冶土著被屠戮殆尽,十室九空。裹城里人避兵于黄茅尖山、裹城山、南北山诸处,结寨自保。黄茅寨不幸被攻破,避难军民,大半遇害,尖山殿亦彻底被摧毁。其山顶有池,虽旱不涸,至明嘉靖年间,灌莽中尚多累累白骨,皆是历来被难者之遗骸。

后来,王文蔚坟墓周边为胡姓定居,形成村落,称胡家湾。胡家湾和周边村民在墓后建庙,作为土主祭所,称胡湾庙,即今胡湾寺。又有人在长岭堡岩山之下建庙,祭奉土主,称岩山庙,即今岩山寺

再后来,年深月久,文献失载,土著渐稀,人们忘记土主来历,就编出各种传说。或说土主“尖山殿,死岩山庙,葬在胡家湾或说土主在黄连铺与群寇激战,身中数矢,带伤疾驰,卒于岩山。更有人脑洞大开,撰文说:王文蔚在裹城里为官,因同情人民疾苦,开仓救济灾民,官吏联名诬告,皇上偏听偏信,以私动国库,欺君之罪处以极刑,将王文蔚倒悬,身躯锯成两片,鲜血横流,全身染红。云云。

龙泉寺

土主崇拜,历久成节

春秋代谢,岁月更。土主老爷屡次显灵保佑人民。据说,南宋建炎,金朝名将兀术率军南侵,遇土主之神兵阻击,由兴国转趋洪州,大冶得以保全。此时,土主老爷已经升格成菩萨,与观音等比肩而坐,同受膜拜。裹城里逐渐形成一个专为纪念土主的节日,每年有人接土主下殿、巡游、上殿,案主即山主、六团、十八大姓。

至民国初,土主再次显灵。杨湖垴买锣迎接土主,特制长三尺红香一把,不料为他人看中,以两倍价格买走。次日,制香者忽得重病,药石无效,始知开罪于土主,便许愿重制更长红香,分文不取,病势才见好转。

此后,南峰大塘尹至朱牌坊一带居民,亦强烈要求接土主为满足各方要求,接土主风俗溢出裹城之外,土主巡游周期两次延长。

尖山殿土主第一次巡游新外境,二七初七到朱牌坊一带,十三日上殿;第二次巡游外境,二月十七日子时经云台、殷祖、南峰,到东边垅一带,二十四上殿;第三次巡游内境,即二月二十六(月小则为二十五)下殿,巡游刘仁八境内,三月初三上殿。历经一个月,游遍四十余姓两百多个村庄。

2013年考察龙泉洞

晚近以来,土主会形成新的相对固定的程式,如民谚所云:(二月十七黄清到杜铁,)十八郑十八,十九盛宣九,二十到殷祖,二十一水口歇(徐什一),二十二徐胜、张海一笔直,二十三畈中间(畈段街),二十四山里一日(东边垅至饶北庄、乐信、横岭里)或曰二十四查和泗(秦华泗),二十五歇锣鼓,二十六胡英淑,二十七游隔壁,二十八三四甲,二十九到大董,三十日吴安二,三月初一卫冉,三月初二腰村铺,三月初三打石洪。

巡游期间,旗幡伞盖,鼓吹大作,铳炮齐鸣,土主菩萨戴官帽,着红袍,乘八抬大轿为众人前后簇拥,遍游乡村。稍晚又衍生出架菩萨、叠粑山、扯红袍等相关仪式,各种传说更是神乎其神。

陈九郞和王文蔚成被尊为神仙或者菩萨,这自然是“封建迷信”。不过,三国时期的孙权、关羽、甘宁,唐朝的张巡、雷万春、南霁云,南宋的岳飞,还有屈原、纪信、晏戌仔、杨泗将军等历史人物,因有功于社稷或遗爱在民,受到朝廷追尊,百姓崇奉,死后或封神,或为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体现的是人们对真善美和忠孝节义的敬畏和推崇。其实这样的事,晚近以来在我们身边亦有发生:民国年间阳新三溪人王伯超,因生前行医救命,济困扶危,百姓感恩戴德,当其逝后,追尊为神,逢年过节,其墓地常有人烧香祭拜。

土主会

2006年,裹城里土主会被列入黄石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土主会与阳新民俗“接大王”、大冶民俗“接太公”既相类似,亦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体现的都是“感恩”情节(详见拙作《鄂东南恩祖文化丛谈》,载《档案记忆》和《东楚晚报》);最大的不同在于参预者的范围,“接太公”只限一姓同宗,“接大王”只限李、徐、黄、费、何五姓,而参预土主会则多至40余姓,看热闹者则成千上万

至当世,土主会又经一变,本为祭拜土主菩萨的感恩仪式,已然成为热闹欢庆之节日,时人附加的仪式和程序也越来越繁富。陈九郞也好,陈大仙也好,则淡出了记忆。人心向善,铭恩感德,但施恩者又有所差别:他们同情失败的英雄,却更崇奉胜利的强者。这就是真实的世情。

本文原载东楚晚报2022年4月6日第15-16版,见报稿略有删节。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掌故

老铁山,有一块山水宝地

鲜为人知:“大冶千年第一贤”万止斋

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

大冶胡氏:读书大族,科举名家
鯚鱼地往事:“大冶第一人家”的兴衰
话说“大冶八景”|掌故
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石文坛]裴荣华的随笔《大冶果城里“土主节”的由来》
云雾下的仙境是什么样
巢湖第一乡——庙岗
古盐道上观音山
河南林州柏尖山:神州初庙,太行奇境
林州小庙不简单,和泰山二仙奶奶是姊妹,数百年古树树叶能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