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浠水进士胡仲谟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胡仲谟:一个勤政亲民的封建士大夫

◎杨毅

柏杨山,古称白羊山,浠水南部一座名山。明清《黄州府志》《蕲水县志》记载“山石状如白羊,故名”。山不高而雄伟,可远眺策湖和长江。山南面的胡祠村,以胡姓的祠堂而得名。

明代进士胡仲谟,籍贯湖广蕲水,就是今散花镇胡祠村人。

由于种种原因,解放后浠水县编修两届县志,均没有胡仲谟的传记,只是在第二届县志的附录中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胡仲谟 明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进士,第三甲36名,云南按察使。”

《胡氏宗谱》记载:

胡仲谟,字启忠,号怀野。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487),明正德乙卯科举人,辛己科进士,授浙江遂安知县。升山东莱州知府。

年青时,师从李宗元。李宗元,李汰长子,字舜臣,号东皋,正德庚午(1511)年中举,授河南沈丘知县,“比及三年,沈丘为中州壮邑”。宗元致仕后回乡教书,培养出了胡仲谟、胡仲诰兄弟进士。

《蕲水县志》(光绪版)中收录有顾问的《胡公怀野神道碑》的墓志铭。作者顾问(1511—1591),字子承,号日岩。蕲州人(今属湖北蕲春蕲州)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嘉靖二十八年,擢浙江按察司佥事,驻严州。为官清正廉洁。与胡仲谟几乎是同时代的,尽管墓志铭有一些溢美之词,参考其他史料,还是可以客观地还原出一个“勤政亲民”封建士大夫形象。

据《遂安县志》记载,胡仲谟在嘉靖元年至三年任遂安知县。枫树岭镇夏峰片水系有两支,一支叫前溪,一支叫后溪。丰家源村在前溪,村庄水口有石拱桥,桥上有屋,属风雨廊桥。该桥建于明朝成化壬辰(1472),丁酉年(1477)兵毁,胡仲谟因公事行走在危桥上,觉得民众交通不便利,且易发生险情,嘉靖甲申(1524)冬,胡仲谟组织乡绅重建。新桥高四丈八尺,长六丈六尺,新建亭宇于上,高阔各一丈六尺,两簷设楯以避风雨。500年来此桥一直使用至今。

嘉靖三年(1524)春,处州五百余人,占据梓树坞盗矿。知县胡仲谟率宋兵、余铂等战于山麓,悉数缉捕盗矿人员,严惩盗矿首犯以及重犯二十人,矿徒溃散。

嘉靖年间,擢升(山东)莱州知府。胡仲谟在官衙题写三个大字:“亲民堂”。即所谓的公堂、正堂、正厅,“亲民堂”的“民”字上多了一点,是取汉字谐意亲民更多一点的意思。
大堂往北即为二堂,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外悬一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胡仲谟组织大学士毛纪等人撰写《莱州府志》。洪武十六年,原知府蔡恭撰写了《掖邑聚落考》,此文对境内的各乡、里村落以及居民情况介绍比较详细,有“地广人稀”以及“纳移民,垦陈荒”之说,胡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史书记载,为移民做准备,组织民众移民垦荒。

某年,山东蝗灾严重,知府胡仲谟率众祈雨治蝗,减免民众赋税。

胡仲谟在莱州知府任上,政声显赫,擢升四川建昌兵备副将,当地民众听闻,准备筹建生祠纪念他为治理莱州的贡献,正值莱州发生地震,民众受灾严重。胡仲谟制止建造生祠的做法,利用建造生祠的树木搭建灾民的定居点,使当地居民“不罹其害”,并号令衙门不得扰民,受灾民众得到救护。

要探究胡仲谟在云南任澜沧兵备、云南按察使的情况,我们必须先了解明代对云南经略的历史。

云南地区地处我国最西南地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与中央朝廷统治的内陆不同。1382年3月,明军平定云南全境,1382年2月,明廷正式在云南设置军政机构。虽然朱元璋在军事上已经征服了云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又存在着大量的残元势力,明朝统治者对云南的治理非常重视,他们先后从文化、经济、人口等诸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云南的治理和控制。

明朝统治者针对云南的政策第一步就是大量的移民屯兵第二步对云南地区推广明朝中央的文教,实现文化统一,第三步对云南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土司地区的管理。

顾问《胡公怀野神道碑》记载:“(公)补云南澜沧兵备,土官世骄恶,公勘问,不数言而服,兵息民安,边境赖以安辑。”微言大义,在对土司进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胡仲谟恩威并施,土司归顺,避免了战乱,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边境的安定。

在任云南澜沧兵备后补河南信阳兵备。所任之所“道不拾遗”“被命为兵宪十年不调处之”。在内陆担任此职务,主要是为了从中原内陆、从人口多的富庶之地向边陲云南移民。

胡仲谟仗义疏财,“以孝友称”,族内族外贫困者,慷慨救济,以致于“历官俸余尽”。归田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置祭田、学田、学馆,嘉靖二十三年(1544),署县江文焕重修蕲水县学,胡仲谟作记,阐述县学的教化功能,并对江文焕重修蕲水县学的行为大加褒扬;他敬重苏东坡,曾多次建议苏公祠,听闻蕲水重建三贤祠(王羲之、陆羽、苏轼)。他欣然作记:“顾予于东坡有偏嗜阉。自通籍后得官于蜀,每巡行至眉州必宿于祠,修葺其倾圮,更新其祭器,而倦倦之私未已也。迄今归田,欲建一祠而弗紿,谋于斗墟者数矣,兹恢复故祠乃一举而三得,因饼记之,彰予莫大之庆幸焉。”

据《胡氏宗谱》记载,胡氏自南宋末年由江西迁徙到浠水前,就有华林书院,有深厚的耕读传家的传统。自明清以来,胡大祠堂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胡氏宗族子弟读书风气蔚然,廪膳生、邑庠生、国学生数十人,明清两代担任府、县官员、教谕以及皇帝敕封赠的共计四十余人。这些大概是胡仲谟对后世的影响。到民国时,胡大祠堂的乡学依然兴盛。1938年日寇侵犯武汉,私立武昌张楚中学,为躲避战乱,初中、高中8班部分师生搬迁到胡大祠堂,继续进行教学。一直到政府废除乡学、私塾,胡大祠堂办学才停办。

胡仲谟万历元年(1573)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葬于策湖蒿墩碧莲山。

调查附记:

因年代较远,地名变更,蒿墩的碧莲山无法寻找,据当地老人介绍说,策湖边的一个山岗上有一座古墓,原有石人石马,还有神道碑,直到大跃进的年代才全部毁坏。

  ——更多原创,欢迎阅读——     

《黄安初乘》小考

他功盖岳飞,却被世人遗忘……

硬伤累累,歧途自误:周积明文章读后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目录

揭秘:“武鄂黄黄”的历史渊源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胡姓的进士之家
婺源进士—潘镒
白龙池新发现石刻
从福山县知县“越级提拔”为莱州府知府,明代胶东官场典故一则
朱琪:新见黄易篆刻“书巢”石印考——兼论黄易与胡德琳之交游
民间故事:男子归还玉镯,晌午拄拐老妪托梦说,别让孩子下河玩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