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离别家乡岁月多|年味

故乡读书会


  ◆  

    

余梦楼

    

闲情

乡愁,是世代相传的风俗
文|高仕汉

全国各地节日风俗,如同百花盛开,争妍斗艳。湖北人正儿八经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日。正如民俗专家李全修先生在《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灶日》中写道:“民间旧俗又以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宋文天祥《小年》诗:“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江南一帶多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一天开始,荆楚大地就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日都是过年的日子。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的魔爪遍布中原大地,日寇的铁蹄已践踏福州城下,我母亲担心会断了生活来源,于是在她刚成年的弟弟陪同下,携带八岁的大姐、六岁的二姐、五岁大哥一行五人,从福州马尾港乘海轮经香港,一路艰辛长途跋涉,投奔在汉口工作的父亲。

自那以后,母亲随乡入俗,总是在腊月二十四日夜晚,办一桌丰盛的湖北风味的小年夜饭。母亲虽“离別家乡岁月多”,但总忘不了故乡的年味。腊月三十夜的年饭,总少不了清蒸春卷、糖醋熏鱼和鸡蛋饺等几道家乡闽菜。春卷多以绿豆芽拌猪肉馅作为馅子,不过在家乡福州是用“燕皮”来包春卷的。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福建一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平日吃惯了山珍海味,平淡乏味。一日,他家厨师取猪后腿的瘦肉,用木棰捶打成肉泥,与适量的苕粉水搅拌成肉坯,擀成宣纸般薄的片皮,做成扁食(福建常见小吃,通常和拌面同食,俗称“太平燕”。如同湖北的包面、清汤)。御史大人一吃,只觉满口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赞不绝口,忙问此食为何物?那厨师因做的扁食形如飞燕而随口答道:“扁肉燕。”此食物后传入民间,世代相传至今。如今福州人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喜庆,亲友聚別,必吃“扁肉燕(又称太平燕)” ,现已成为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在福州早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习俗。

记得我未成家之前,每逢忙年时,总和大弟一起在灶前忙前忙后当妈妈下手。她做蛋饺皮的作法,与左邻右舍的婆婆阿姨方法不同。她把鸡蛋打开后,不仅是与淀粉水搅拌,而最主要是掺了些肉泥放在一起使劲搅拌,烫成的蛋饺皮完全仿制家乡燕皮的做法。母亲做的春卷也是用湖北食材,福州做法,保留了家乡元素的年味扁食。母亲做的糖醋熏魚拿手闽菜,薪火相传到大弟,得其真传,并推陈出新,成了他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珍馐美馔。

1961年仲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日,我去武昌中华路轮渡码头接女朋友去华工上学,正好路过住在司门口学姐东玉的家,她早就与我约好中午到她家吃午饭。那个年代早已忘却了端午中秋节的概念,恰好那天是中秋,吃饭时没有一盘荤菜,倒是她母亲最后端上来一大缽糖拌芋头泥,引起我想念母亲的情丝。那天尝到的糖拌芋头泥,和往年在家过中秋节同母亲所做的一模一样味道,绵软鲜嫩,甜而不腻。东玉姐出来送我们时,我好奇地问道:“你家中秋节没有魚肉蛋,怎么也把糖拌芋头泥当成美味佳肴呢?”她忍俊不禁地告诉我,她也是福建闽侯人。我大奇一惊,我们相识五年多,竟然不知与她同根不同宗。东玉还告诉我,如今市面上买不到鸭子,不然她妈妈今天还会做一道拿手好菜:槟榔芋烧鸭。

寒假回家我跟母亲谈起这事,她告诉我,在福州老家,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桌上都要摆放槟榔芋烧鸭和糖拌芋头泥两道闽菜。母亲自1938年背井离乡,直到1978年在两个儿媳陪同下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离别家乡四十年,才又尝到了正宗的槟榔芋烧鸭和糖拌芋头泥的家乡名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身居台湾的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记住乡愁》专题片中,雷佳却唱道:“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而我的体验,乡愁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相传的家乡风俗。

链接

“糊涂段”与“多情段”

欢迎阅读

小年夜,祭灶神|掌故

腊八粥|星霜陡觉岁华晚,时序只伤今古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愁是什么?再看一遍,却是离开家乡时不断回头的冲动
《我的乡愁》
《乡愁里的月光》乡愁里的月光是茉莉白,还是结着霜?
好饿好饿好饿,我真的好饿
看似凉菜,吃起来却烫嘴的怪菜——太极芋泥
朱德鹏|土炕上的乡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