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最后一位战神的生前身后事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传奇

 宋朝最后一位战神:

灭金名将孟珙的生前身后事

孟珙是著名军事家,南宋最后一位名将。他统帅劲旅捍卫长江防线,纵横驰骋,屡败强敌,联蒙灭金,洗雪国耻。他的父亲孟宗政亦是南宋名将。父子二人有大功于社稷,事迹载于《宋史》《一统志》《广名将传》等书,名垂史册,班班可考,但孟氏父子世系何来,落籍何地,魂归何处,后裔散落何方,则鲜为人知。本文将钩沉索隐,为你揭秘解惑。

孟宗政孟珙父子生平

孟宗政(1164-1223),字德夫,原籍山西绛州,其父孟林,从岳飞抗金建功,后移居随州之枣阳。孟宗政作为将门之子,自幼豪爽而有胆略。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侵略襄州、郢州,孟宗政率义军开展游击战,智夺金兵辎重。宋宣抚使吴猎、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方等皆荐其才,补承节郎、枣阳令,升京西钤辖,驻守襄阳,自此声名渐著。

嘉定十年(1217),金兵犯襄、枣。孟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各领一军,三处设伏,浴血奋战,重挫金兵,围遂解。京西帅臣赵方闻捷大喜,以孟宗政代理枣阳军,他筑堤积水,修建城墙,检阅士兵,积极备战。十一年,金兵元帅完颜赛不率军围城,孟宗政随赵方全力抗击,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金兵溃散。十二年,金兵增兵再攻,孟宗政亲率死士血战,共十五阵,致金兵死尸狼藉,获辎重牛马数以万计。金人呼其“孟爷爷”,从此不敢轻启边衅,中原遗民归附者数万。嘉定十六年孟宗政病逝,边城百姓衔哀罢市。累赠太师、永国公,谥忠毅。妻马氏,封楚国夫人;郭氏,封冀国夫人。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孟宗政第四子。少年从军,谙习战阵。嘉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孟珙攻破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被任为光化尉。宋理宗即位,用孟珙为京西第五副将,权管神劲左右军统制。

当初,孟宗政招唐、邓、蔡三州壮士二万多人,组成“忠顺军”,命江海统领,众人不安,制置司以孟珙代替江海,孟珙将“忠顺军”一分为三,人心乃定。绍定元年(1228),孟珙向制置司建议于枣阳造平堰,长十八里,跨九座丘陵,修八十三丈通天漕,灌溉土地十万顷,设十庄三辖,使军民分别屯田,当年收粮食十五万石,自给有余。又命忠顺军养马,官给粮草,马荒问题得以解决。明年,升京西第五正将、枣阳军总辖。

绍定六年(1233),蒙古名将倴盏追击金国皇帝完颜守绪,逼近蔡州,宋廷命孟珙戍守鄂州,讨伐金国唐、邓行省武仙。武仙是金朝名将,曾抵御蒙古军入侵,杀死元帅史天倪,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他死守九寨,屡次大掠,严重威胁宋军。孟珙俘卢秀,以其引路,直入大寨,斩杀金国小元帅。又连日挥军大战,间出奇计,攻破九寨,武仙只带数骑,落荒而逃,部众七万人投降,缴获盔甲、兵器无数。

蒙古与宋相约,联师灭金,倴盏和孟珙各率精兵两万,会于蔡州城下。倴盏派万户张柔率精兵五千人攻城,金人钩去元兵两名,张柔中箭,密如刺猬,孟珙率先锋救出张柔。(后来,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协助蒙古统帅伯颜南侵,俘文天祥、败张世杰,南宋覆亡。)次日,孟珙命令众将夺取蔡州天险柴潭,决潭实苇以攻城,进逼土门。蔡州绝粮三月,老幼互食,端平元年(1234)正月初二,黑气压城,太阳无光。孟珙命令攻城,宋军万众齐发,与金军展开殊死大战,城破,丞相乌古论栲栳投降,元帅兀林达及偏将二百人被杀,皇帝完颜守绪自焚,金国覆灭。

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次年,命其兼光州知州,又兼黄州知州。孟珙至黄,增厚城墙、疏浚城壕,储积军资,修齐安、镇淮二寨,建章家山、毋家山两堡为先锋、虎翼、飞虎三营,奉命节制黄、蕲、光、信阳四郡军马。

金亡,蒙古便转而攻宋。蒙军攻蕲州、襄阳、随州、复州,朝廷派孟珙御敌,他亲自往来指挥,攻破敌人二十四座营寨。

嘉熙三年正月,谍报蒙军将大举渡江。孟珙预计敌人一定要经过施、黔二州并穿越湖湘,他请求十万石粟米作为军饷,以二千人驻屯峡州,一千人驻屯归州,命弟弟孟瑛率五千精兵驻松滋作为夔州后援。蒙军大将塔海和秃雪率军进入四川,号称八十万,施、夔二州震动,孟珙的哥哥孟璟时任湖北安抚副使、峡州知州,飞书告急。孟珙向督府请示,率军西援,又命弟弟孟璋选精兵二千驻在澧州防备施、黔路。

孟珙提议,于长江上游设三道防线:设立副司及调关外一个军到夔州,负责涪州南面以下的江面,这是第一道防线;加强鼎、澧二州的守备,这是第二道防线;加强辰、沅、靖、桂四州的守备,作为第三道防线。峡州、松滋各屯兵万人,领水军,归州驻屯三千人,鼎、澧、辰、沅、靖几州各驻屯五千人,郴、桂二州各驻屯一千人,如此可保无虞。他招集麻城、巴河等地百姓组成“宁武军”,由孟璋统领。又收罗回鹘壮士,设“飞鹘军”。嘉熙四年(1240),孟珙进随县开国子,拜宁武军节度使,又进封汉东郡开国侯,京湖安抚制置使、夔路制置大使兼屯田大使。他大兴屯田,修堤堰,募民耕种,从秭归到汉口,设屯二十,庄一百七十个,垦田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顷,使治下兵精粮足,民心士气俱振。

孟珙亲自镇守江陵,他的哥哥孟璟镇守武昌,依例,兄弟不能同在一路,孟珙请求解职,不许。蒙古行省范用吉密通降书,愿为内应,孟珙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向朝廷请示,却遭婉拒。孟珙叹收复无望,忧愤成疾。病笃,执意请辞,终获准允。淳祐六年(1246)九月,大星陨于江陵,声震如雷。是月,孟珙病逝于江陵府治。消息传开,军民失色。朝廷三次赠官,由少师而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为其立庙,名“威爱”。

孟珙死后,长江防线顿失依傍,没过多久,蒙古铁骑踏破长江,攻灭赵宋。

孟珙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而且还崇儒重道,能诗能文。他负责长江防务时,襄、蜀正当前线,地方动荡,百姓流离,士人失所,川蜀士人聚集于公安,襄阳士人聚集于郢渚,于是孟珙奏请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将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漂泊的士人有所归依,地方少年得以教养。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屡为金兵袭扰,他奏准朝廷,将寺僧安置于武昌东山,改东山为洪山,改弥陀寺为敕赐崇宁万寿禅寺,即今之宝通寺。孟珙名位虽重,而礼贤者,远货色,绝滋味。在战场统领千军万马,令出如山,指挥若定,归家即闭户澄心,扫地焚香,吟哦著述。深于《易经》,撰《警心易赞》。通佛学,多与名僧往来,自号“无庵居士”。尝作《无庵诗》,流传于世,诗云:

老拙爱游戏,忙里效痴憨。

正当恁麽时,无处见无庵。

混沌庵之基,太朴庵之梁,

太始庵之柱,太极庵之枋,

两仪庵之户,三才庵之房,

四象庵之壁,八卦庵之窗,

白云庵之顶,清风庵之墙。

谁人运斧斤,大匠曰羲皇。

明月为伴侣,万古其如常。

欲知吾富贵,秋水接天长。

水云不到处,一片玉壶光。

文史学者在大冶灵乡考察孟宗政墓

孟珙的亲族和后人

孟宗政夫妇共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养子。

长孟玺。仕南宋。为太尉,封魏国公。妻杜氏。生子二:之纲、之纪。

次孟琛。仕南宋。任湖北制置使。封开国公。生子二:之综、之绍。

三孟璟。仕南宋。任右骁卫大将军。生子三:之纬、之绪、之綋。

四孟珙。仕南宋。妻彭氏,状元彭元春之女,封鲁国夫人。生子二:之经、之缙。

五孟玘。仕南宋。任都统制。妻宋氏,生子之绅。

六孟璋。仕南宋。任武功大夫,右骁卫大将军。妻杨氏。生子之维。

七孟珠。仕南宋。为府机宜官。妻刘氏。生子之级。

八孟璇。仕南宋。任安抚使。与兄兵合力战金人阵亡。

九孟瑛。仕南宋。任武功大夫,知鄂州军,官至太尉。生子三:之绎、之绛、之绶。

孟宗政的后代,先定居湖北枣阳(住址今属随县之唐县镇),其中一部分迁武昌(今鄂州),又迁汉阳,再迁山东等地,渐次遍及南北。

“二十四孝”中的孟宗是孟珙的远祖,故宅在江夏宾阳门外白鸭山,孟珙驻江夏时因旧址建祠,后为都司署。

孟珙长子之经,字清远,从父行军,屡有奇绩,官至荆鄂都统制。妻韩氏。生子八。长渊,仕元中顺大夫,知汉阳府。配陈氏,生子二:棠、棣。次澄,仕元金紫光禄大夫,山东东平左丞。配魏氏,生子三:溥、楫、林。三溥,仕元右卫领军将军。配李氏,生子三:桓、杞、格。四潜,授湖北宣慰使。配刘氏,生子三:槐、榆、朴。五潓,仕宋知邓州将军。六沅,仕元为明威将军、德安府同知。七浩,授中顺大夫、江陵路同知。八汉,仕元为永州祁阳令。

孟汉是孟之经最小的儿子,是鄂州孟氏的落业祖。生三子:楅、松、柏。

因父祖俱为南宋将领,先抗金,后抗蒙,故元朝建立之初,孟氏子孙一度处境艰危,或隐姓埋名,寄人篱下,或遁迹草野,潜匿乡村。后来入元既久,天下已定,才陆续出仕。孟楅字戒先,号尔瑞。终生未仕。妻赵氏、翁氏,独子受益。受益别号鸠叟,善射,从市区迁居马迹乡孟家湾,与妻孔氏生有一子,名谷铭。

孟谷铭成人之时,元朝已亡,明王朝建立,天下复归汉人。他奋发图强,建庐舍,置田园,创下一份家业。洪武初年,入庠序,成秀才,直到此时,鄂州孟氏才办理正式的落籍手续,因此后人一度将谷铭作为始迁祖。谷铭娶了邹氏和雷氏,共有五个儿子,分别名为仕忠、仕良、仕恭、仕俭、仕逊。其中,仕忠、仕良、仕逊为雷氏所出,仕恭、仕俭为邹氏所出。

根据宗谱记载和邹、雷二人的排序及五子的先后,我们只能确定孟谷铭先娶邹氏,又娶雷氏,三人同时生活过,但不能确定二人的实际身份及尊卑高下。仕忠兄弟五人,后来不知何故反目,雷氏的三个儿子与邹氏的两个儿子分道扬镳,互不来往。从此时起,鄂州这一支孟氏就一分为二,被称之为南分、东分,这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孟宗政墓前的石人被当地百姓供奉

南分与东分,续谱与联宗(一)

明朝初年,鄂城孟氏自孟谷铭的下一代,分为南、东二支(鄂城或有其他孟氏,此不及之),此后两支各自繁衍生息。

元末,罗田布贩徐寿辉聚众造反,元至正十二年(1352),义军陷汉阳、武昌,人自逃命,遑顾其他。孟氏家传的制诰、旌节、符印之属,孟珙墨本《警心易赞》,理宗所赐孟氏传世忠孝玉印并御书手卷等,皆毁于兵燹。(此系宗谱所载,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孟氏家族为防不测之祸,主动销毁了这些珍贵之物。)惟宗谱墨本尚余残本,而间有错乱。

孟谷铭的幼子孟仕逊,由县学秀才荐入国子监,学成,分发山东济宁东阿县任县丞。明天顺三年(1459),孟仕逊创修孟氏宗谱,此时明代建立已逾九十年。

孟仕逊梳理世次,列衍宗派,编为一辑,名曰“知本图”,从谱名可知,其宗旨是寻根溯源,使后人知所从来。创修谱以孟庾为一世祖。孟庾为何许人也?话须从头说起。

孟庾是孟珙的高祖孟安的曾祖,是孟仕逊的十三世祖。

宋元祐五年(1090),哲宗年届十五,高太后听政,孟元的孙女孟相被选入宫。两年后,高太后作主,册封孟相为哲宗皇后。孟相的父亲名孟在,哥哥就是孟庾。孟相端庄贤淑,深得高太后爱重,尝叹曰:“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然而少年哲宗更喜欢多才多艺的婕妤刘氏。刘氏有恃无恐,多番搬弄是非,甚至制造冤案陷害孟氏,不多久,孟氏因“符水之祸”被废,安置于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徽宗即位后,孟氏在旧党的支持下复位。崇宁元年(1102年)又遭谗毁,二度被废。孟后居住的地方两次失火,她便迁移到自己的侄儿孟忠厚家,孟忠厚把正房让给姑妈,自己一家另住偏屋。孟氏既是后宫争宠的牺牲品,也是当时新党与旧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永国公孟宗政墓地发现盗洞

但是一件惊天大事,改变了宋朝的命运,既而改变了孟氏的命运。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祸”。金人令六宫有位号者随二帝北迁,而孟氏因被废竟得以幸免。金后撤军,留下傀儡皇帝张邦昌统治南宋旧地,张邦昌自知无人望,恐祸及己身,只得接受元好问的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垂帘听政。

孟后深明大义,无意掌国柄,与近臣商议后,立即派遣自己的侄儿孟忠厚率亲军赶赴山东迎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同年五月,于河南商丘即帝位,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她自己则主动撤帘,不再听政,被尊为隆祐太后。后因苗、刘之变,赵构被迫退位,孟氏再度垂帘。孟氏密令韩世忠率兵勤王,乱事平定,再度撤帘。两度废立,两次垂帘,孟后的经历可谓传奇。她的命运关联着宋室的命运,倘无其人,宋室已亡,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南宋。她逝后暂厝绍兴宝山,遗命将来归葬皇陵,孰知恢复无望,后来南宋七位皇帝均葬于宝山,即今之“宋六陵”。

孟后既有不世之功,宋高宗感恩戴德,视为生母,极为孝顺。推恩外家,于是后兄孟庾一家得官者数十人,父祖数代封侯。孟庾死后被追封为咸宁郡王。其子忠厚仕至太师,封开国公,谥忠献。忠厚之子世宁,任御营都统制。宁之子孟安,封武卫大将军、和州防御使。安之子孟立,封安定侯,赠太子太傅。立之子孟林,封武阳侯,生宗德、宗政。孟宗德以足疾未仕,生有十子,仍居山西,是为孟氏北族。孟宗政九子,则衍为南族。这是宋代以后孟氏的一次较大的分族。孟谷铭之后东分二分,是南族又一次分族。

吉国公孟珙墓

南分与东分,续谱与联宗(二)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南孟第一次续修宗谱,由孟廷柯主持。孟仕逊是孟廷柯的高叔祖,二人相隔三代。

孟廷柯,字培之,正德辛未进士。授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修撰。因谏武宗南狩,谪户部照磨。嘉靖皇帝初登极,擢四川佥事。历四道,转陕西参议,备兵商洛,寻升云南参政。“去商之日,老幼泣留,肖像祀之。”时刺猡贼起,官军剿捕,仓无现储,转运千里,饷不告乏。迁云南按察使。致政归,崇祀乡贤。孟廷柯解职归田后,主动担负起续修族谱之任。此次续修,仍延续首修的作法,以谷铭为始迁祖。凡一世以下,悉仍其旧,而支荫派分,则据实录入。

明崇祯二年(1629),孟绍庆再次续修宗谱。孟绍庆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第三子张懋修榜(1580)进士,除地官郎,升云南副使,以征沔贼有功,晋按察使。巧合的是,他与祖父孟廷柯同样官至云南按察使,祖孙济美,后先辉映,可谓一门盛事。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破承天(今钟祥),于襄阳建政,挥师南下,前锋逼近汉阳;明将左良玉兵变,纵兵十余万大掠武昌;北方,满清军进逼北京。兵连祸结,庐舍成墟,孟家宗谱再次散失。

过了若干年,有商贩于大冶保安镇贸易,而以残编散帙作为坛子盖,有人偶然发现,这些零散图籍中竟然有孟家的宗谱。其事传开,孟氏一友人遂从贾人处购得,赠给孟长民。孟长民是孟绍庆的子辈,任慈利县训导。清康熙四年(1665),孟长民对宗谱残编悉心整理,重加编次,往者仍之,来者续之,同者纪之,异者别之,列成派系,未付剞劂。仍以孟庾为一世祖,但以孟汉为始迁祖。当初,孟珙之长子孟之经临终嘱托幼子孟汉,说忠毅公、忠襄公的坟墓皆在鄂州(时称寿昌),子孙不宜远离。于是孟汉便迁居鄂州,家族自此以鄂州为中心繁衍播迁。因此以他为始迁祖是实至名归。

康熙十七年(1678),孟一第对宗谱作了续订,后又有续补,并作自序,均未刊刻,仅有墨谱。

清康熙四十年(1701),邑增生孟寿湄主持续修宗谱。大约是有族人提出孟姓始祖及世系的问题,寿湄在自序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或有问于予曰:子之得姓,非周之苗裔而鲁之公孙与?曰然。然则曷不上溯而谱之与?曰:慎焉耳。世远代迁,所闻异词,所传异词,或有一字之不信,是诬其祖也。诬其祖,不孝也,故慎之也。然则何以始于宋之南渡也?曰:祖宗之丘墓在焉耳。二公相继卜宅伊始,是岁时伏腊之所俎豆而享祀也,巍庙乔木之所瞻仰而敬恭也,曾玄云礽之所生聚而教训也,于以尊祖,于以敬宗,于以收族……”

在这里,他提到了孟氏得姓之祖,春秋时鲁国人孟孙氏,这是孟氏八大得姓源流之一,孟子就是出自这一支。孟寿湄既称祖上出自孟孙氏,又将世系存疑,因为世远代迁,无法接续。他鄙视“反唇掉臂于同气,而腼颜援系于异类,所谓借北里之衣冠,装东家之傀儡”的作法,可能是因为当时此种谬认祖宗的现象较多,他不愿族人饰美一时,遗讥千古,并要求后人慎之戒之,“若艳势利而滋他族,即非南孟子,肖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是一种严肃的态度。此次亦有续编,且改添序派,各分捐赀刊刻,但只刻了其中一小部分,即未竣而止。

雍正十年(1732),孟寿湄之侄增广生员孟世中殚数月之勤,编成卷帙,汇本宗先后诸序而总录之,将欲纂各房后嗣,续编成书,不料病逝,事遂不果。 

查阅孟氏宗谱

南分与东分,续谱与联宗(三)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邑庠生孟叔儒六续宗谱。此次续修,有一个重大变化。

孟叔儒,字元凯,号南交。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生子四;女二,长适国学周宏章,次适国学彭廷材。幼习举子业,25岁县试冠军,明年补弟子员。九次赴乡试未中,乾隆十六年(1751)后,不再应举,而以理料族务为己任。

前面谈到,孟氏宗谱,原是以孟庾为鼻祖,以宋永国公孟宗政为南纪之祖,未尝上溯山东邹县孟子一系。宋代之前,孟子名位不显。至北宋,孟子地位逐渐上升。孔子四十五世孙孔道辅任山东兖州知府后,先是找到孟子的坟墓,并修筑孟子庙,然后在邹城找到了孟子裔孙孟宁。朝廷任孟宁为邹县主簿,专门主管孟子庙的祭祀工作。从此,孟宁一系成为朝廷认可的孟子嫡系。明景泰三年(1452),孟子后裔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满清定鼎中原后予以承认,一直传到清王朝终结。

孟叔儒此次续谱,将鄂州孟氏的世系与孟子衔接起来。事情的起因是:

乾隆十九年(1754),宛平人孟智佺由山东泰安东平州同知升任兴国州(今阳新)知州,次年五月到任,他翻阅州志,发现志载孟嘉墓在州西九十里,当下又惊又喜。原来,孟智佺正是孟嘉长子怀玉的后裔,而孟嘉是孟子二十二世孙。孟嘉曾任东晋名将桓温的长史,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龙山落帽”讲的就是他的佚事。孟嘉曾任阳新县令,有三个儿子,长怀玉,次龙符,次系祖。怀玉仍居北地,即邹县之鼻祖。龙符居阳新,即武昌阳新之鼻祖。系祖居金陵,即江南之鼻祖。

得知孟嘉墓的信息后,孟智佺便思抽空寻访。乾隆二十三年,他奉旨引见,委任之暇,专程访抵阳新。至车桥,果然有孟家宅、孟家尖、孟家基等地名,昔为孟嘉子孙所居,宋末兵乱,遂迁鸡口山麓。他一路打听至孟氏宗祠,查访宗谱,发现当地孟氏真是孟嘉次子龙符的后裔。续谱总裁掌笔者名叫孟升平,同宗相见,格外亲切,二人共话生平,同定派行,增二十字:“思祖全作孝,仁义自希天。务本祥瑞衍,中和千古成。”

孟智佺住了三个晚上,然后与孟升平洒泪而别,他为阳新孟氏宗谱作序一篇,并作歌一首:

“孟尖如屏兮秀满林,孟基如蟠兮翠芳芬,看神骥之高骞兮堪作龙鳞,羡龙山之幽邃兮立春风以披襟,联一本于祖堂兮醉当代而晤古人,欣天缘之乐聚兮使千古之宗派得一地而铭心。”

孟智佺走后,孟升平就将他带来的信息融入了新修的宗谱,将阳新孟氏与亚圣孟子接续上了。随后,他和儿子携带新谱到鄂州与孟珙的后裔联系,鄂州孟氏亦据山东老谱,以孟子为一世祖,孟庾为孟子的四十代孙,叔儒则是孟子六十二代孙。全部族人的世系,都以孟子为始祖重新计算。

乾隆六十年(1795),孟叔儒之侄寿魁七续宗谱。在自序中,他又对世系予以解释:“非不知远祖周室,派衍姬潢,然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非其所亲而亲之,神必不享,是即不孝也”。为何始自孟林前五世?“不敢忘其所自耳”。为何又以忠毅忠襄为南纪之祖?坟墓在此耳。他强调要遵奉国朝新令,不攀援远宗外省,捐其所繁,增其所简。以此可知,当时民间修谱仍喜攀援名家大宗,其中必有虚妄,故朝廷特意下令禁绝。

清嘉庆二十年(1815)、同治四年(1865),南孟又两次续谱。两次续修,多沿旧例,只是续纂世系序传。最重要的变化是分大宗小宗:自一世至四十世为大宗,世系详载谱首,所以溯其源;又遵旧式,以孟庾为武昌一世祖,续载于后。此外于每人世系中加印圣派字,与孟氏东分合用圣派。

自明天顺至清同治五百余年间,鄂州南孟长、二、五房先后十次修谱、续谱,但实际刊行者只得半数,时势之盛衰,修续之艰难,于其中可知消息。

以上是南孟修谱及世系演变之大致经过,再说东孟。

南分与东分,续谱与联宗(四)

东孟修谱的经历颇有意思。天顺六年(1462)首修谱名《忠孝图谱》,万历二十三年(1595)续修更名为《百世流芳图谱》,崇祯元年(1628)续修更名为《睦姻图谱》,清康熙元年(1662)又更名为《诒燕图谱》,乾隆二十四年(1759)再更名为《敦本图谱》,至同治四年(1865)复更名为《敬宗收族图谱》。

南孟东孟两支,都自乾隆年间以孟智佺和孟升平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将自己的世系与孟子对接。这是共通之处。南孟十次修谱,均保持明天顺三年(1459)孟仕逊创修时的“知本图”名称传承不变,而东孟呢,每次修谱,提修或主纂之人,都要标新立异,另取名称。这是第一个不同。

东孟与南孟修谱、续谱的年代大致相同,但是东孟的谱本是思贤于天顺六年主修,比南孟晚三年,但他将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其叔父山西太原府同知孟佑提议修谱之时定为创修时间,这样,东孟修谱就比南孟早30多年。这是第二个不同。

第三个不同之处,南孟创修宗谱,先是以孟庾为一世祖,而东孟以孟元为一世祖,孟元是孟庾的祖父,这样,东孟似乎又盖过南孟。南孟创谱之人为县丞,东孟则为同知和县令,高出南孟一头,而续修之人中,南孟有两个按察使,东孟虽少高官提修,却请户部侍郎孟养浩等同宗高官作序。

总之,从修谱一事观察,南孟东孟,虽云同出一脉,而积不相能,处处争较。

孟谷铭的五个儿子为何分为两支且不相睦呢?同父异母,父亲或有偏爱;嫡庶有别,母子在家中的地位或有不同;分家析产而致争讼,也是可能的原因。至于细节如何,则已无法考证。孟氏宗谱讳言其事,遂使后世子孙一头雾水。

至明末清初,两支孟氏十分贵盛,两不相下,便有了合族的意愿。清乾隆年间就都采用亚圣孟子的圣派,嘉庆时二分有合修之意,同治时并立合叙之约,因谱稿成编时有先后,而体例又不一致,终未能合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支终于合修,但是宗谱中却将双方的祠堂祀产分得清清楚楚。

坟墓、祠寺与祭产(一)

孟宗政、孟珙父子原籍山西,但他们去世后都葬于寿昌军寿昌县,即后来的武昌县,今天的鄂州市。

孟宗政生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嘉定十六年(1223)病逝,敕葬寿昌县南一百二十里灵溪乡之清水潭。其第四子孟珙后亦任荆鄂都统制,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逝于江陵府治,谕葬寿昌县西南一百里贤庾乡之金紫山。部将李庭芝感其知己,扶柩归葬,办完丧事就辞去官职,为孟珙守丧三年。原来,李庭芝智识过人,而上进无门,后拜见孟珙,得到赏识,留于幕府,主管机宜文字。孟珙去世前,上遗表举李庭芝自代。李庭芝后来成为南宋名将,官至太子少保、左丞相,因部下叛变被执,以身殉国。

淳佑九年,荆襄流寓父老请为孟珙建庙、议谥、立碑。诏下其事太常,命翰林词臣刘克庄撰神道碑。

孟氏父子葬地清水潭和金紫山,均在鄂州境内。1955年区划调整,谈桥等地划入大冶,孟宗政墓即在该乡,今灵乡镇子山村上北山湾。孟珙墓在今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下杨村孟古林山。孟宗政、孟珙父子为何去世后葬于鄂州?一种可能是死者生前相度地势,自选吉地,二人都负责江防,转战鄂境,对山川形势比较熟悉。另一种可能,鄂东南自汉至宋,道风炽盛,孟氏父子皆好道,故择其地安息。

孟珙长子孟之经去世后,其幼子孟汉遵遗命迁居寿昌西隅,迁葬之经于球隆山,后因建城迁葬于西关外。孟汉长子孟楅及长孙孟受益居乡村,葬址不详。孟受益之子谷铭殁后,葬武昌县城小西方关外潘家垅,俗称天地人三穴,妻雷氏殁后与其合葬,此山属南分管业。谷铭的妻邹氏殁后葬寒溪寺侧耳听蛙,此山属东分管业。

孟宗政葬地附近有崇福寺,是官方专为其所建祭享之所,兼守墓之责。因地处北山之下,后易名为北山寺。当宋元易代之后,北山寺便由官业变为私业,成为孟氏家庙。墓地、寺院、祀产亦由南分管业。作为国之干臣,二人逝后,寺与墓定会得到官府的关照,而入元后则无此待遇,子孙依然会加以守护,但想必会有所顾忌,毕竟,元宋互为敌国,入明后其遭际当有所好转。因此,宗政墓和北山寺,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兴废。

明万历四年(1756),南分孟绍庆、绍序等重建北山寺,清乾隆八年(1743),下殿倾圯,叔儒、世魁重修。乾隆二十二年,上殿又圯,叔儒等复重修。咸丰十年,前后大柱暨五架梁蚁蚀,世珩、金章等重换。光绪十九年,南分重修大门上直立石匾“孟忠毅公祠”,院墙一座,侧门一所,门上横书“南孟崇福寺”,一进上下二重,每重三间,天井,二面厢房。上殿奉祀孟忠毅神主。宗政墓坐落北山寺前半里许,土名北山汪姓屋右,妻马氏、郭氏附葬,墓前华表翁仲岿然。

北山寺前有古柏三株,庙后山松杂木大小数百株,庙左本寺菜园田地,庙右本寺田地山场。奉祀户名孟北山,奉祀香火总计有祭田二担零,地一石零。庙前并无别姓田地相杂。孟家因远离北山,长期请僧人住持该寺奉祀香火,一则照管坟墓和祭产,一则耕种纳粮,以作香火之资。屡次改朝换代,致北山寺和墓地周围的田地屡被外姓侵占,后经孟氏南分争讼复业。

清康熙年间,宗政祠墓及祭田遭到当地不法村民侵害,田地多被侵占,树木恣意砍伐,看守香火之住持、耕种祭田之佃民,屡遭欺凌。南孟候选贡监生孟正儒赴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呈控,认为祖茔乃人生之根本,树木属风水之盛衰,一经侵伐,生命攸关。请求警豪强于未兆,惩土恶于将来。当时主事者恰为孟姓,闻报即办,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准批发武昌大冶两县宪主布告示禁,“仰彼附近军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务宜恪遵严禁,不得于坟墓之前砍伐树木,侵占田土,并不敢侵害住持僧人与耕种佃民。如敢故违许,看守坟墓人等节禀所在官司究处”。此后此类事件仍屡次发生。孟氏后人不断赴武昌县、武昌府、湖广布政使司呈告。

清乾隆年间,又因当地居民侵占墓产而致立案。先是乾隆初年,因汪某凯、汪某能等侵占坟山开垦为田,叔儒、寿魁等先后构讼。蒙县主薛元统勘明审讯,复经谢梦草押令退田窖石定界。乾隆二十九年二月间,汪某进复行侵占。孟叔儒等投经山邻陈献廷等,踩界退田,窖石定界,书立禁约寝事。汪某凯等旋将所退之田复进耕种,又在本山掘垱,堆粪牧牛,纵放践踏。孟氏继续赴省呈告。布政司督促武昌县令现场勘断,查明汪姓于坟山左右前三面垦田五亩,而石人石兽俱系旧毁形迹,非汪姓所为。汪某凯等亦供认不讳。于是按照侵占他人田一亩以下笞五十、每五亩加一等之法律,对汪某凯、汪某庸、汪某进等施以杖刑。此案后又屡经反复,历经四五任县令审断,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月才定案刻石。

至清道光年间,孟正儒的侄孙孟世瑸等又以北山寺暨忠毅公祖茔遭侵害而上诉。这次是某些当地无赖术诱寺僧慧明、果春等盗典祭产,侵伐树株。孟氏获悉其情,当即上报官府,赶走僧人,将田追回,交由本族招佃承种,所有山场亦招人承批,并立下字据。

坟墓、祠寺与祭产(二)

孟珙墓坐落贤庾乡徐家桥金紫山,妻彭氏附葬墓侧。俗呼孟珙坟林,又名为孟珙林、孟古垴、孟家垅。左后方不远处有蓼仪寺,亦孟氏家庙。环茔祀田三担五斗,户名孟吉祀。因年代久远,鼎革变迁,庙貌虽存而环茔祀产屡失于他姓,又屡经回赎。

明崇祯十二年(1639),南孟子孙捐赎原田三担有奇,以供祖宗血食之奉。清康熙间,孟长民等重建寺院。雍正三年(1725),合族醵金二十两修葺下殿暨两厢房。清乾隆八年(1743),江夏人余岱望将孟珙林祀产水田三担五斗转卖于鲁廷万兄弟叔侄为业。孟氏报官,乾隆十一年抚宪晏断南孟祠缴银二百一十八两付鲁,赎回祀产。

乾隆二十四年(1759),蓼仪寺上殿蚁蚀栋折榱崩,又捐家祠公项银五十金重修佛殿,并嘱住持僧冰灿募化,襄成其事。乾隆三十年,叔儒、世魁等重修上下二重,二次镌碑。嘉庆四年,寿涵等又修。同治元年(1862),上殿大柱遭白蚁蛀蚀且墙檐倾圯,世珩等复重修。同年从白凤鸣手中购得荒地二厢,时值价八六钱八串文。又从杨联奎家购得田地三斗五升,时值价八六钱三十一串文。

光绪二十九年(1903),朱学谅竟将南孟东主租地作基造屋,经中人说合,令朱实纳地稞基租钱二串文,且立借基字据。民国时期,这片坟山田产仍属孟氏管业。民国二十二年,徐全登承批孟氏祠内乡贤三里孟古林坟山一障,以及庄屋一栋四间,庄田一所计亩三石九斗六升,每年实纳白租谷三十九担六斗。二十六年,孟春发等又承批孟氏山场,期限为六十年。

在武昌其他地方,如天地人山、侧耳听蛙等处,孟氏亦置有祀产。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寒溪寺僧隆寿同师叔昌行昌毓等因手头拮据,将县城西门外寒溪垅中大小四十余丘,老亩五担,每年纳租谷九十一担二斗五升,凭中说合,卖与南孟谷铭后长二五房后裔等为祭祀之产,时值价九八典钱三百串文。

孟氏旧祖祠毁于明季兵燹。南孟于雍正十二年(1734)置祠堂基址,乾隆年间修成祠堂。东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购置基址,为建造祠堂作准备。因祀产不给,只能如燕子衔泥般一点点建设。经过多年努力,祠堂终于在清嘉庆元年(1796)落成。地址在市二里太平桥,坐北朝南,上殿一重,品列三间,楼一座,供亚圣木主。楼下系正殿。当中一龛,供奉历代列祖木主,左右两龛,供奉历代昭穆牌位。阶前左右钟鼓楼二座,天井一个,二面走廊拜殿一重,头门一重,左右倒厅。门外大院一方,甬墙一座,东西辕门直抵官街左右围墙,墙脚俱属本祠管绍。又座墙后余基长十三丈四尺,宽八丈。抵墙朝北披屋一连五间,西边抵墙披屋一连三间,台子下披屋一连四间。祠内联匾众多,如拜殿联:

颂其诗读其书凛然一家机杼;

入则孝出则弟允矣百世弓裘。

祖堂联:

系传邹峄陈仁义而王霸攸分百世宗祊不替;

绩著宋明怀忠靖而毅襄益显千秋俎豆常新。

孟氏祠堂边原有寿昌书院,连年兵燹,至书院无存,公议重修。因书院地方狭隘,四围都是私人建筑,清同治四年,寿昌书院经管江朝宗、姚燕庚、王世瀛、张德纯与孟氏商议,借孟氏宗祠的一面山墙重修,孟氏成人之美,使书院面积稍得扩展。

(本文删节版刊载于东楚晚报2021年3月9日第15版)

航拍孟珙墓(刘青山拍摄)

 附记:

作者在采访考察中,得到著名学者黄瑞云先生、文史专家张承良先生,大冶市政协副主席王秋红、文史委主任钟贤文、大冶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峻峰,灵乡镇党委副书记胡社旺,鄂州市梁子湖区委宣传部干事贺洲、涂家垴镇政府副镇长胡静、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特级教师刘传生、三九村及鄂州孟氏族人孟建中先生等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谨此致谢。

【欢迎阅读】

富水传奇:一座古墓与一个显赫世家

台湾“首席诗人”周弃子

太平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平考略|故乡读书会

“中国第一望夫石”在湖北阳新|故乡读书会

富水望夫山下的抗日烽烟|特稿

北宋名相与黄石的一段因缘 | 黄石往事

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

『诗人风采』余一梦诗词选

2020:大变局下的小人生


 

感谢转发,欢迎“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孟珙家世源流述略
蒙古趣史 255.南宋名将
清同治十年重修(都昌)夏氏宗谱序
应氏宗谱序
帮岳飞圆梦,最后联蒙灭了金国的“南宋擎天柱”
续修宗谱   凌仕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