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东之行之六

   到达约旦境内的红海海滨城市——阿克巴时已是晚饭时分。我们一行人中英语能力强的不乏其人,但为了找到那个预定好的酒店, 着实费了些劲儿。要找的酒店名叫 “My Hotel”,当我们读出这个名称时,几个路人都无一例外的怔怔看着我们,大概是在想,既然是你们自家的酒店,怎么还来问我们?几经解释之后,对方才理解这是该酒店的名称。落实了住宿后,我们前去共进晚餐,以庆祝首战告捷顺利入境。

    为了满足对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菜肴的好奇心,我们找到一处名为“阿里巴巴”的餐厅便鱼贯而入。餐厅里都是清一色的男服务生,因为这个国家只给男士提供就业岗位,后来的经历证明,在当地街上和游客出入的场所一律见不到女性。看着我们一行来自东土大唐的客人,阿拉伯服务生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还窃窃私语,当我们落座后,他们才找到状态。随后他们逐一递上菜谱端来冰水,一名经理摸样的人操着一口阿拉伯味儿的英语热情招呼我们点餐,经过一番前言不搭后语的混乱而热烈的讨论后,每人选好了自己的主菜。等待上菜期间,主食阿拉伯大饼和餐前小吃黄瓜条、青菜、霍姆斯浆一一摆上桌来,不多时主菜也上来了,长方形餐桌上立刻显得拥挤了许多。为了防止因重大失误而出现中国人难以下咽的情况,我选择的主菜是最安全且多数人能耐受的推荐经典主菜,结果不错,端上来的是一瓦盆融大虾、鱿鱼和不知名的贝壳肉类于一体的海鲜混合物,内夹杂一些诸如西红柿之类的菜蔬,酸味和海鲜味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好在主菜量大,个别点菜失误者就可以彼此分享。
   饱餐之后,打道回府,一夜无话。
   次日,我们一早就朝着当天的重头戏——玫瑰城堡佩特拉行进。沿途仍是荒凉贫瘠的沙漠荒滩,看上去了无生机,不时能看到些散在分布的低矮灌木丛、一些羊群及身着一袭黑色罩袍将眼部到脚部全都遮蔽的牧羊人,后者就是贝多因人,贝多因的阿拉伯语意为“荒漠上的游牧民”,他们神秘的装束和生活的地域很吸引我(见图1)。经查得知,贝多因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当地阿拉伯方言和阿拉伯文,信伊斯兰教。他们多生活在沙漠、荒原及丘陵地带,靠饲养骆驼牧羊为生,住毛毡帐篷,帐篷里用布或毡子隔开以便男女分居,普遍保留着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令人困惑的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怎能不与现代文明融合呢?在这干旱少雨的沙漠中又是什么令他们留恋呢?一种解释是他们愿意追随先祖的足迹,“体验先祖的生活,感知心灵的召唤”。另有更实际的说法,他们习惯于按季节和固定路线的游牧生活,不擅长农耕,这大概就是世界的缤纷色彩吧,而正是游牧生活使他们发现了《死海古卷》,这是他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汽车开始爬山了,经过一个位于半山腰有着狭窄起伏街道的小镇,行不多时就到达了约旦久负盛名、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佩特拉古城。
    以我个人的文化底蕴去描述佩特拉简直就是对她的贬低和摧残,这也正是我为何迟迟不肯动笔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我也不能对这个融地质和人文于一体的古代奇观,—座失落千年又被找回的城池默然至之。
    进入景区大门后,道路两边坚硬的岩石渐渐地呈现出鬼斧神工的奇异形态,颜色也与附近地区白色石灰岩迥然不同,呈略带紫色的玫瑰红或桔红。路旁一座岩石雕刻的奇特庙宇吸引了我,其中有受古埃及影响的几座方尖碑和交叉在其间代表希腊-罗马风格的壁龛,据说这是当时举行宗教庆典时使用的殿堂(见图2)。我们只顾一路惊叹一路拍照,全然忘记了时间。Ray忍不住提醒我们,这里的景观与即将出现的奇观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在这里惊叹纯属浪费时间。
   当快到通往佩特拉古城的峡谷之前,山势变得高耸了许多。越接近峡谷入口,就越发感到那泛着玫瑰红色的巨大岩石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你扑来。进入巨石内的窄小峡谷(又称“蛇道”),使人顿感自身的渺小,抬头望去,天空已是蜿蜒的一条窄缝,两侧的岩石气势磅礴雄伟险峻蔚为壮观(见图3)。岩壁上先人们留下的石刻残迹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不难想象,这样的奇观同样令先人们震感,古代艺术家们也会为之动容并凿石雕刻留给后人。
   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第一眼看到佩特拉古城的感觉,接近峡谷尽头时,透过狭窄的视线,前方豁然出现了一座雄伟的石雕建筑,这就是佩特拉古城最著名的Al-Khazneh殿,意为宝库。走出蛇道,宝库的全貌显露出来,这是在平整的岩石峭壁上开凿的双侧建筑结构,高约40米、宽约30米,门前有6根罗马式门柱,横梁和门檐雕有精致的图案。走进门去是向山体内纵深开凿的大厅,现在已是人去楼空。殿前是一片开阔地,恰似现代建筑景观门前的广场,只不过这里是古人依自然地形改造开拓而成的。广场上叫卖旅游纪念品的商贩,为游人提供坐骑的骆驼、毛驴及其主人,以及和他们讨价还价的游客们构成了一幅热闹的集市景象。(见图4)
   接下去是一条贯通整个古城的街道,这就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期间曾盛极一时的古代商道,是连接中国、印度与地中海沿岸城市与港口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道路两旁仍是高低错落的岩石和人工开凿的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城市建筑,包括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令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是依着山岩的古罗马式半圆形露天剧场,它的弧形阶梯式看台是在坚固的岩石上开凿的,最多能容纳7000人就坐(图5)。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那是历代国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70年左右,到五世纪中叶改建为拜占庭教堂。沿着古商道前行就到了柱廊街,这里是古城的中心(图6),一排残缺不全的石柱把矗立在大理石底座和台阶上的各种古代公共设施、商店和神庙的残垣断壁栏在半山坡上。徜徉在这些古典建筑的遗迹中,渐渐的我从最初的感慨和惊叹转变为对阿拉伯、古罗马先人们非凡智慧的无限崇敬和神往。虽然这里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但却因其饱经历史沧桑而显露出神秘的残缺美。
    到了商道尽头,要想一睹Ad-Deir殿的迷人风貌就得上山。为了节省体力,我们花了不少脑力与载客上山的毛驴主人们进行了讨价还价,随后我们逐一爬上了自己的坐骑。在主人的驱使下,毛驴们驮着我们这群外来者争先恐后的向着山顶冲刺,一路上真是险象环生,毛驴们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奋力拼搏的勇气令我们大跌眼镜。尤其是我的坐骑,原本在毛驴队列中排在倒数第二,由于它在狭窄的山路上横冲直撞,到山顶时已冲到第一,吓出我一身冷汗(图7)。总算有惊无险,我们心有余悸地攀上了山顶。宏伟壮丽的Ad-Deir殿出现在眼前,它的建筑风格与佩特拉宝库相似,只是更简洁一些。这是当年的朝圣之所,大殿前的开阔地是用于集会列队的会场,在拜占庭时期这里被用作修道院。在夕阳的映照下,挺立在群山之间、被岩石环抱的金色Ad-Deir显得庄严肃穆令人敬畏。(图8)
    下山的路上,我才注意到路边色彩斑斓、形态怪异的岩石不少都留有岩浆流动的痕迹,有的形成巨大的断裂带,使人怀疑这里似曾出现过毁灭性的火山爆发或是地震等灾难。以本人之拙见,商路废弃导致佩特拉衰败之说可能并不全面,自然灾害、水源枯竭可能也是导致这座古城丢失的部分原因。
   佩特拉,这座“几乎和时间一样古老的玫瑰红城市”是2000多年前纳巴泰阿拉伯人的首府,后来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有少数闭塞的贝多因人在此居住以外,与外部世界彻底隔绝,直到1812年再次被瑞士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发现,才回到文明世界的视线中。约翰.贝克哈特发现佩特拉的过程惊心动魄,由于有前车之鉴,他不敢贸然闯入这个阿拉伯人的神秘地域,而是在流利的掌握了阿拉伯语并精通伊斯兰教知识后,他蓄起长须,改成阿拉伯名字,装扮成阿拉伯学者谨慎而成功探访到传说中的古城,虽然刚见到佩特拉的真容时让他激动万分,但他却不露声色,直到安全离开才得以向世界公布这个独一无二的考古新发现。从那时起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建筑设计专家、地质学家和自然学家都怀着极大热情孜孜不倦
的研究这一人类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约旦的微笑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佩特拉
约旦我爱你!
【探秘中东
约旦风光:玫瑰古城佩特拉
每日一图 佩特拉卡茲尼神殿
一带一路·名城——佩特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