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澜访谈录:我不怕吐槽 郑晓龙
 
杨澜访谈录:我不怕吐槽 郑晓龙
 

主持人与嘉宾合影

 

  郑晓龙在电视圈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跟中国电视剧的诸多经典名作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尤其是热播的《甄嬛传》,因为之前看宫斗剧《金枝欲孽》,以为已到宫斗剧的高峰,谁知看了《甄嬛传》才发现,精彩又胜过前者一筹,似乎他已经成为一个电视圈的传奇,他经手的电视剧作品绝对是金子招牌,口碑与收视的双重保证,可是近期播出的《新编辑部的故事》引起网络上的争议,笔者特意去看了几集《新编辑部的故事》,乍一看确实觉得夸张做作,实在难抓眼球,尤其是在和老版的比较下,新版显得太过矫情,无论是表演还是台词都来的有点“猛”,而且有些社会话题太过网络化,并且有些“过时”。


  闯荡影视行业三十年,屡创佳绩,为何《新编辑部的故事》没能如同以往博得观众的口碑一致?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探究“老革命”究竟碰到了什么样的“新问题”?


  我不想做之前做过的东西


  郑晓龙坦言,之所以新版是现在的模样,就是因为自己不想按照原来的模式拍,不想弄个和以前一样的,所以他坚持创新,他的履历中有着众多的中国第一,譬如第一部银行贷款境外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室内剧《渴望》,以及中国电视喜剧的开山之作《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普通人的编年体电视剧《金婚》等等,他用一种与时俱进的视角与创新精神,求新求变,所以当《新编辑部的故事》将相声、歌舞、贯口、小品等各种舞台形式糅合在一起时,观众有些不淡定了,或许接受也只是时间问题吧。


  坚持创作紧贴社会现实,坚持艺术干预生活


  《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被观众津津乐道,主要的原因是王朔的写作风格,幽默嘲讽紧贴社会的现实,当年剧中的小保姆、第三者等等都是热门的社会话题,而“新版”同样也坚持紧贴社会热点,基于审查等诸多元素,郑晓龙坦言:想做到“微言小义”比较保险,但是现在网络上已经“入木三分”,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经非常迅捷,创作如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电视制作框框里,显然会被时代淘汰,他要做的是引领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所以创新的,接地气的电视作品必须是真实而又源自观众的生活的东西。


  五度更换编剧,只为十年等待


  郑晓龙十年前就已经有了拍摄《新编辑部的故事》的念头,为了拍好新编,其间他去找了老搭档王朔,却遭到了王朔的婉言谢绝,因为电视剧实在太累,何况是和郑晓龙这样的人合作会更累,王朔也非当年那个王朔,自然不用靠写剧本吃饭,无奈之余,郑晓龙找了几个年轻人参与其中,几经雕琢,光编剧就换了五次,用郑晓龙的话说,他创作的模式,就是慢,慢慢的推敲,慢慢的打磨,他说好的作品都要经得起打敲,不仅仅是经得起当下观众的打敲,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打敲,许多年以后,回头看依然是一部好作品,或许这也是郑晓龙成功的秘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郑晓龙暗讽冯小刚:不管拍什么戏都用自己老婆
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新编》用力过猛 郑氏创新观众难接受
这剧当年居然能过审?太敢拍了,恨不得每一句都截屏!
那时王朔,爱妻在身边,女儿刚四岁
杨澜访谈录 章子怡杨紫琼2005 完整版:听《艺伎回忆录》背后故事
杨澜访谈录 20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