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魏救赵原来是这样的

齐威王:来,寡人带你装逼带你飞


不知谁说过,好家庭都是一个样子,坏家庭却千差万别。同理,好国王也往往会有许多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铸就他们煌煌赫赫的皇图霸业。今儿上场的就是一个和春秋令主楚庄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战国明主──齐威王,就是电影《战国》里孙红雷扮的那个披头散发的孙膑的大Boss。


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2.0田午之子,战国时期田齐的第四代国君,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他的君主之位跨越了两个阶段,本来是周天子封的齐侯,在位二十三年(前334年)后,嫌帽子小,就和长寿的魏惠王哥俩儿攒了个徐州会盟的局,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一次,老哥俩儿爽翻了,公然绕过周天子,直接称王,和梁山好汉喝个江湖诨号差不多,可谓开创时代潮流,比楚人当年自封为王更拉风更有人缘,让其他诸侯既鄙夷又羡慕,稍后大家也有样学样地陆续相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劝谏是艺术 听劝是明君


齐威王生在君王之家,有着很好的艺术天赋,特别是琴弹得很好,但凡这样的君主,都离不开寡人有疾、郑卫之音之类的偏好,容易在艺术世界里迷失本职,误以为自己天生是个艺术家。年轻的威王上台后很快就坠入了声色犬马的昏君生活之中,浑然不知。原先关系尚好的韩、赵、魏三国趁齐国易主之机,出兵攻打灵丘(今山东高唐),很不客气地给了威王一个见面礼。齐国君臣好一阵忙活才摆脱了危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齐威王的音乐人生。




面对威王的失职,不少大臣都劝过,可惜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被威王很随意地搪塞过去了,真正使威王振聋发聩的劝告来自一位布衣琴师邹(驺)忌。邹忌是个乐人,自然明白同样具有音乐天赋的齐威王游戏人生的心理,于是,他对症下药,决定用琴理说服威王。


邹忌首先携琴入宫,凭着不同凡响的琴技赢得了威王的认可,之后留在齐宫乐队抚琴,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人很快跨越身份鸿沟成为知音。然后,邹忌在齐威王抚琴时,突然说:“大王的琴弹得真好啊!”威王弹得入神却被打断,不悦,放下琴按着剑说:“先生还没听我弹完,怎么知道我弹得好呢?”邹忌说:“那大弦浑厚像春天般和暖;小弦明晰清亮;手指控弦很紧,又能舒缓地放开;和谐的声音,高低相辅相成,回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扰:我因此知道您弹得好。”一席话说得挺玄乎,威王也觉得有理,就说:“看来,先生真是精通音律啊。”邹忌见威王入彀,就趁势说:“何止音律,大凡治国安民的道理,其实都寓含在音律之中。”威王不解:“要是谈到五音调配成律的道理,确实没有人赶得上先生。至于治国安民,又跟丝竹管弦何干呢?”邹忌说:“那浑厚如春的大弦,象征国君;清亮的小弦,象征国相;控弦得法,象征政令;和谐共生,象征四时。如果声音往复而不紊乱,预示政治清明;上下前后连贯,预示国祚绵延:所以说琴声调和则国家大治。”齐威王恍然大悟:“先生讲得好!只要齐国如五音调和,就一定会繁荣昌盛。”


看到孺子可教的齐威王,邹忌信心大增,就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威王幡然醒悟,拜邹忌为相。邹忌的火箭般地提拔,在当时列国间都算得上划时代的大新闻。因为当时的各国卿相,要么世袭,要么出身高贵,再不济也是个没落贵族,只有邹忌横空出世,只凭一张琴、几句话便出将入相,简直是让人羡慕嫉妒X。


初登高位的邹忌希望威王能够在自己的辅佐下成为一代名君,这样,他的地位才会真正稳固,那些瞧不起他的王公贵族们才会对他刮目相看。因此,他时刻寻找机会讽谏威王。


一次,邹忌曾分别问妻、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俊美,诸人都夸邹忌更美。但邹忌在亲眼见过徐公后却自愧不如,一番深思后,他向威王上奏:“我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于是,都说我比徐公美,她们这是在有意无意地蒙蔽我。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后妃和亲信,没有谁不偏爱您;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您受蒙蔽的时候太多了,不可不察啊。”会心不远的齐威王立即下令:“所有臣民,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受上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赏;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搞得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后,间或有人进言;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那时的人很朴实,有话就说,不用怕国君钓鱼执法,更不用怕秋后算账)。其他国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忙着到齐国来朝见,生怕惹了齐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战胜于朝廷”。此后不久,邹忌被封为成侯(彼时齐国国君才是侯爵,却封自己的大臣为侯,眼里还有周天子吗?善谏的邹忌对此怎么不说话呢?)。


说到齐威王的浪子回头,其实并不全是邹忌的功劳,真正让威王振奋的还有另一个幕后功臣。他就是以滑稽多智著称的淳于髡。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不知是齐国某家的上门姑爷,还是齐国宗室的毛脚女婿,不管怎么说,在古代倒插门都让人瞧不起,甚至等同于罪犯。可见,淳于髡出身卑微。看官也许会说,邹忌出身也不高啊,干吗非拿淳于髡说事?这是因为淳于髡比不得大帅哥邹忌,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再加上赘婿的身份,往齐王面前一站,难免让人不忍卒睹。不过,淳于髡生性豁达,对这些看得很开,更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发挥滑稽多智的天赋,真心实意地为齐国谋划,因此赢得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在齐桓公时就是稷下先生,出道比邹忌还早,威王时更是被拜为上卿,并不比邹忌逊色。


淳于髡用其惯熟的隐语忽悠齐威王:“咱齐国有只大鸟,停驻在君上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答:“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将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将震惊国人。寡人就是先生所说的这种鸟,马上就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先生?好吧!”这个故事与伍举当年劝谏楚庄王何其相似,要说有区别,只是在于楚庄王不飞不鸣是面对强臣的刻意掩饰,而齐威王则是本性使然,但不管怎样,二人都领会了大臣的苦心,都因此振作起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可见,好的君王在基本面上都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围魏救赵原来是这样的


振奋起来的齐威王很快迎来了一鸣惊人的机会。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邦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三晋之好至此瓦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武装干涉,余威尚在的魏国派兵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忙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心抓改革的邹忌反对救援,另一个大臣段干朋则建议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睢县)疲劳魏军,一路在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一举两得。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襄陵,一路则由与邹忌不合的田忌率领驰援赵国(救赵将和魏军主力交锋,是块硬骨头,邹忌让田忌救赵显然有私心)。此处涉及一桩历史公案,围魏救赵的谋略到底出自何人?由上可知,始作俑者是一位在历史名不见经传的段干朋。不过,他只是提出了建议,而不是具体的操盘手,且围魏救赵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与段的初衷大相径庭,这一切的变数都源自中国古代一位身残志坚的军事家孙膑。


提起孙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孙庞斗智的故事。传说,原名孙宾的孙膑为兵圣孙武之后(孙氏出身齐国田氏庶支,与田齐君王也不是外人)。孙宾被庞涓谋害之后,幸好,服侍孙宾的仆人还有点儿良心,告知了庞涓的诡计,恍然大悟的孙宾毁掉已写好的书策,装疯卖傻骗过庞涓,在齐威王派出的使者的帮助下诈死逃回祖国。关键时刻,还是祖国靠谱!




孙宾就是在齐国将名字改为孙膑的,既为了不忘膑刑之辱,也为了迷惑庞涓。初到齐国的孙膑住在齐国宗室大将田忌的府上,两人交情日深,田忌对孙膑言听计从。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了,此不赘述,田忌就把孙膑正式推荐给威王。威王觉得孙膑是个举重若轻的人才,而且还和田氏有那么深的渊源,就把孙膑当成老师,不时向他请教兵法。甚至在派兵救赵时,本打算让孙膑为将。幸好孙膑感激田忌的厚待,且自己身有残疾指挥作战多有不便,再者为了继续迷惑庞涓,所以固辞不受,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孙膑坐在带伞盖的车子中出谋划策,就如后世的诸葛大仙一样。


兵行诡道。唱主角的田孙所部齐军,则离开齐国后不久,赵都沦陷,孙膑闻讯后立即建议田忌,魏以精锐远袭邯郸,国内必然空虚,现在我们只要率军假意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将庞涓必然匆忙赶回应战。到时,我们再诈败诱其轻装冒进,一旦魏军进入预设的包围圈,齐军突起杀之,魏军必败。这就是孙庞斗智的第一回合――桂陵(今河南长垣,一说山东菏泽)之战,结果不言而喻。不过有书说,此战庞涓被擒,我觉得不可能,如孙膑抓住了庞涓,怎会纵虎归山?庞涓也是绝世英才,与孙膑并为瑜亮,只是稍逊风骚罢了,至于田忌等齐将,皆非其对手。


可惜,田忌虽胜,另一路齐军进攻襄陵却败了,齐魏两家打成平手,只好请中间人斡旋,彼此休战。经此一役,赵、魏皆受重创,齐国获利最丰。


 

君王可不好糊弄


得胜后的齐威王难免骄矜,不觉故态复萌,又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了,这下可让各国寻到了机会。各路仇齐势力纷纷打上门来,就连不成器的卫国也跳出来抢果果,占领齐国的薛陵(今山东阳谷),逼得齐国被迫加筑长城,关门自守。齐国曾经的大好形势在几年间就斗转星移了。


这时候外人劝不动威王了,因为他们很难见到深宫里的威王,幸好后宫中又出了一位贤德的虞姬,她谏言威王除掉专权的佞臣周破胡,励精图治,早日王者归来。一番话震惊了半梦半醒的威王,深知如此下去必然国势日危的威王,只得再次放弃享乐人生,堂堂老爷们怎好比女人还衰?连妻妾劝谏都与楚庄王雷同,是不是有点太巧合了!


重新振作起来的威王要做一件立威的事。他在一番调研后分别召见了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威王首先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主政即墨以来,大臣们的毁言不绝于耳。但是,寡人派人视察即墨却发现田野开辟,人民富足,地方安宁。你做得这么好,却被人说坏话,这显然是因你不愿结交贿赂寡人左右造成的。寡人不会让你这样的直臣吃亏的!”遂封之万家。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说:“自从你守阿以来,赞美声把寡人的耳朵都磨破了。可是寡人派人到阿城实地调查却发现,田野不辟,百姓挨饿,地方不宁,可你却假作不知,只管行贿寡人左右,让他们给你说好话,像你这样的庸才活着有何用?”气愤已极的威王当天就把阿城大夫做成了油炸鬼,同时被烹的还有那些从前说好话的臣子。威王的一番做派立竿见影,直接的后果就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两年后,威王又因为大夫牟辛荐才不当,将其处死,进一步警示群臣,千万不要拿国家公器――权利开玩笑,一定要选贤任能,千万不能糊弄威王。


 

孙庞斗智的终结


齐威王有了强国的里子,还想搞一些挣面子的外事活动,进一步树立良好形象。于是,他组团朝见周天子。此时的周王室门前连只蚂蚁都没有,没想到曾经让自己阴了一把的齐侯竟然肯来朝见他,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其他诸侯也争相为威王此举唱赞歌(不过,他们以后该不去觐见周天子依然还是不会去的,就如某些领导真心不愿到穷山沟送温暖一样)。


齐威王特意到变法中的秦国做了一次国事访问。由于史记不详,笔者并不知道他对秦国的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抑或取长补短,不过可以知道的是齐威王一定不会赞成商鞅的法治,齐国相信慎到的法,只要贤君在位,重势无为,驭人有方即可大治,何必搞得像秦人那样血腥专制,咱大齐可是工商繁荣、懂礼明法的发达国家哟。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不过,威王想必看到了秦人变法后不可轻犯的绝对实力,这为齐秦今后的连横打下了基础。


威王十六年(前341年),齐国大显神威的机会不期而至。这一年,魏国发兵攻韩,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有剧情重复嫌疑,不过这回是动真格的,死人大大的)。威王还是用当年段干朋的计谋,一面答应救援,促韩抗魏,借以消耗两家实力;一面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很显然,这次齐国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不再兵分两路,伪示佯动,而是直奔主题,且威王还派出了自己的少子田婴,也就是孟尝君的父亲从军为将,一则到基层锻炼,累积军功,二则有监视之意,毕竟齐军精锐尽出,威王怎能放心得下?


就在韩军五战五败,马上要挂之际,齐军突入魏境兵临大梁。攻韩的魏军统帅太子申和实际上的主将庞涓眼见胜利在望,齐国却从中作梗,其愤怒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决定暂饶韩国,转而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日后再给自己捣乱。十万魏军主力气势汹汹扑向齐军,欲一决高下。齐魏之争的第二回合也是关键回合就此拉开了序幕。


已深入魏境的齐军,侦知魏军杀来,忙报于孙膑。针对当时魏军普遍看不起齐军的情况,孙膑制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于是,与魏军距离最近的齐军一面佯退,一面每到宿营地,就逐次减少军灶,造成齐军士卒不断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此时的齐军主力则在马陵(今山东郯城)利用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约定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孙膑还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立功心切的庞涓在接连追了三天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骑兵,昼夜兼程追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却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慌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并俘虏了太子申(一说杀死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不仅援救了韩国,履行了盟友道义,为齐国赢得了声望,而且严重削弱了魏国,加上商鞅在西面对魏国的不断蚕食,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魏国受挫衰落,魏文侯好不容易建立的霸业就此烟消云散。齐国则携战胜之威,称霸东方。


剩下的,齐威王说:明儿个再议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田忌赛马”的田忌, 最后结局如何?
孙膑报了膑刑之仇后,为什么归隐山林了?
战国第一王魏罃教你知道什么是败家子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千古兵圣,五条妙计诠释传奇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