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心殿的秘密!雍正皇帝“穿越”亲述



我叫爱新觉罗·胤禛,几百年前曾经是紫禁城养心殿的一名住客。大家对我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我退休之前的职业大家一定不陌生,我就是大清王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清世宗雍正皇帝,也是现今许多热门电视剧里大名鼎鼎的“四爷”。如今“四爷”我退休后闲来无事,便当上了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业余讲解员……

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预计到2020年才能完工。在此期间养心殿关闭,不再对外开放。不久前,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联手推出“走进养心殿”特展,深藏故宫养心殿中的268件珍贵文物首次走出了紫禁城,“摆驾”首都博物馆原状展出。而我,则作为此次特展的特约讲解员,向前来观展的朋友们讲述“朕与养心殿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移居养心殿之谜

我是入住养心殿的第一位皇帝。去过紫禁城也就是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养心殿既缺乏宏大的殿宇,也没有精致的园林,甚至不够宽敞,朕乃天子,富有四海,为何放弃华丽宏伟的乾清宫,而选择挤进毫不起眼的养心殿呢?

正史上记载的原因是:乾清宫是我父皇康熙帝住了61年的寝殿,我不忍心再次居住,便把寝宫迁入了比邻的养心殿。除此之外,我再向大家透露另一个原因——养心殿比乾清宫更宜居。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有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虽然高大雄伟,但也正是因为它的高大,所以不适合居住。古代的风水理论有两句话“屋大人少,是凶屋”“屋大人少切莫住”,意思是房子会吸收人气,当一个人用了那么多的能量去填充一个大房子的空间时,它对于身体的损害是可想而知的。身体能量消耗多了,自然体质变弱了,工作起来无精打采,差错也就在所难免,判断力下降,倒霉事也会接踵而来。朕在位时锐意推动改革,每天要批阅无数奏折,要耗费很多精力,当然更需要养精蓄锐。

这种理论,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印证。根据人体工程学说法,小的卧室容易让人产生温暖、安全的心理感受,比大的卧室更容易产生良好的睡眠质量。同时,小户型的卧室除了有利于睡眠和休息之外,因为空间较小,室内的温度和空气都相对大户型来讲更容易控制。对室内的耗能也会有一定的降低。

也就是说,小房子不但让人睡得更好,而且更节能。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殿面阔7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在规格上就比乾清宫小巧。乾清宫是重檐的建筑,前殿过高就会不利于后殿采光,内部空旷又不利于保暖,殿前更是没有宫墙抵御冬日的寒风。而养心殿前院则有好几重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还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既温暖又明亮的养心殿,自然就成了我与后世历任皇帝的最佳居所。


古代取暖怎样节能?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历史气象数据显示,明清时期,一年内北京城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那么,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代,我和我的嫔妃们、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又是如何度过寒风刺骨的漫长冬季呢?   

其实,紫禁城在冬季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地炕火道。烧火炕是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在紫禁城里,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能帮助我们顺利过冬。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帝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

这种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的地炕,解决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的取暖问题,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费炭。紫禁城内人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数据显示,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这也是我要搬入养心殿的原因,空间小可以节省一些炭火钱。朕可不是挥霍无度的昏君,身为天子必须以身作则,帝王家也不能乱花钱啊!


紫禁城最小的书房

在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仅4.8平方米的温室,后来被我儿子也就是乾隆皇帝改造成了书房,取名“三希堂”,这成了紫禁城里最小的书房。

有人问我,现在很多官员的书房或办公室,动辄上百平,小的也有好几十平,为什么你儿子乾隆的书房要弄这么小?难道是当时紫禁城没地儿了?呵呵,我只能说你们都太小看我儿子了。

“三希堂”所在的这个角落有一扇大窗户,向阳,冬天的时候阳光可以从这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小屋子都显得暖和,故而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养心殿暖阁”。“暖阁”在紫禁城里有好多处,它们一般都是面积较小的房间。之所以称为“暖”,是为了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在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选取向阳处搭建一些低矮小屋,同时在里面盘上火炕、烧上炭盆,名“煨冬”。毕竟房间空间小,烧会儿炭盆,再加上阳光的照射,不多久整个屋子里就会暖暖的。

当然,夏天在这样小的空间里放冰块降温的话,也会凉得比较快。

乾隆十一年,也许是我儿子乾隆皇帝太怕冷了,便下令将“养心殿西暖阁”改为自己的书房,这样一来,就算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能舒舒服服盘着腿坐在暖炕上,在温暖的环境里安心看书。同时,他还将这暖阁的名字改了,毕竟是书房嘛,得取个有文化的名儿,思来想去,把“三希堂”这几个字作为他新书房的名号。

在这次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特展上,三希堂被原貌还原。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名和“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座的上方和两旁。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对面墙上落地大玻璃镜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

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的宫廷画家金廷标《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更为三希堂增添了无限韵致。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舌尖上的温暖

想当年,我们满人入关前,一直处于游牧状态,从而形成了煮食吃肉的习惯,因此,像涮羊肉这类煮涮火锅在满族的饮食中极为盛行。大清王朝建立后,火锅也就随着我们一起入宫,成为了宫中抵抗寒冬的另一“利器”。

我儿子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他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锅盛宴。后来的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紫禁城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跟今天吃的火锅类似。

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自古以来火锅以铜质为主,但清代宫廷也有少量的珐琅、瓷器、银质的火锅,这些丰富的饮食器具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此次“走进养心殿”特展上展出了三个不同质地的火锅: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的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银“甲子万年”火锅是一个颜值颇高的家伙,又叫元宝式火锅,看起来像一个大大的银元宝。这个大元宝由锅体和上盖两部分组成,上盖的盖钮亦为元宝式,锅体下面还有一个小元宝,用来盛放燃料。

最具特色的当属锡制瓜式一品锅,锅体与锅盖相合呈倭瓜形,顶部覆瓜秧、瓜叶作盖柄。其内屉平放5只镶金边的锡盖碗。锅体外部可插支架放置蘸碟。锅由圆支架支撑,支架下部设4个圆形酒碗,用以煮沸锅内之水。这种锅即充分利用了热能,又极具观赏性、艺术性,显示出皇家饮食用具的精美华贵。

2020年再见养心殿

我在故宫博物院当解说员的时候,听到不少人抱怨说,千里迢迢赶来看皇宫,却只能趴在窗口看个大概,那些摆放的珍品都来不及细细地欣赏。虽然我是退了休的皇帝,但也要倾听百姓的呼声,现在我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等到2020年养心殿再次开放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游客将不再“隔窗欣赏”,而是可以进入殿内参观。

另外,大修前养心殿只开放了17%,大修之后超过60%的区域都会开放。与民同享,不亦乐乎!

【详见《地球》2016年11月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一生的挚爱!
故宫600年:1723年,养心殿成为内廷最重要的宫殿
养心殿数字展 · 过年篇 | 元旦开笔庆新春
紫禁城内最大的学问原来都隐藏在牌匾里面!
《故宫100》 第55-60
深宫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