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汁记》莫姜:那个脸上有刀疤的妇人,教我做人,却死于非命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旧社会悲苦女性的代表。两任丈夫都是意外身亡,连她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叼走。

她逢人便说自己的悲惨命运,刚开始人们还同情她,后来架不住祥林嫂天天唠叨,人们心生厌烦,避之不及。可怜的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在新年中死去,让人心酸。

与祥林嫂相比,作家叶广芩笔下的莫姜,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性。

叶广芩是地道的老北京人,生于1948年。莫姜是她在中篇小说《豆汁记》的一个旗人女仆。

在我看来,莫姜生活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期,旧社会的女性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她一个弱女子,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她不依附任何人,能出来做事养活自己,已经实属不易。

命运虽然一次次折磨她,她却从不抱怨不自怜,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和体面,一次次与生活和解,与命运抗争。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道:人类拥有两种力量,分别是做决定的能力和思想的自由。

人们可以不受环境或事件的支配,主导着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算是身处痛苦,也可以显得有所不同。

是的,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尼采曾经说过: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意思是说当你审视邪恶的时候,邪恶也如同一面镜子审视着你的内心。

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莫姜是一个旧式的传统妇女,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1 她50多岁无依无靠,饥寒交迫,却依然保持做人和尊严和高贵

《豆汁记》里的莫姜,生于晚清末年,原是皇太妃身边的宫女,后被指婚给御厨刘成贵。婚后莫姜发现,丈夫是个赌徒。走投无路的她,被父亲收留,用一碗豆汁救了她的命。姜莫留了下来,一呆就是二十年。

没想到十几年后刘成贵找上门,善良大度的莫姜选择原谅。两人在一起的生活虽平凡,但也有滋有味。晚年的莫姜遭遇家庭变故,不堪受辱,和丈夫刘成贵选择自杀,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我”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家境优渥。第一次见到莫姜,是在北京冬日的一个早上。父亲见她可怜,就把她带回了家。

莫姜刚来时,“我”把她当贼一样防着,非常讨厌她。后来慢慢相处,“我”才发现,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莫姜都让人心生钦佩。总结一下,作者对她的印象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外表丑陋可怕

莫姜脸上“从额头到左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这道疤痕整个使她的脸破了相,破了相的脸又做出淡淡的微笑,那不是笑,实在是一种扭曲。”

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以貌取人。

《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出场,曹雪芹这样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大师果然厉害,几句话就把林黛玉的“美”和“愁”,描写得准确到位。

所以莫姜的长相吓了“我”一跳,她在“我”眼中像鬼一样难看,偏见的以为有着刀疤的人,自然也不会是好人。

第二,仪态大方优雅

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一碗咸豆汁,就像是打发要饭的。莫姜却认真的谢过了,背过身静悄悄地吃着,没有一点声响。从背影看,她吃得很斯文。

挨过饿的人都知道,如果一旦有了食物,哪里还顾得上吃相?必定是狼吞虎咽,先填饱肚子最重要。莫姜不仅没有嫌弃豆汁剩饭太寒酸,而且吃的时候,仍然保持优雅的仪态,这些都说明她受过良好的教养。

在大部分人眼里,一个脸上破了相的女人应该是卑微的、可怜的,或者应该在路边乞食,然而莫姜却用斯文的吃相,竭力维护着做人的尊严。

老天爷没有给她美貌,反而使她脸上多了一道可怕的刀疤。她并没有怨天尤人,做世人眼中的小丑。她在用一言一行,用骨子里的高贵涵养,与命运做无声的抗争。

第三,勤快做事,低调做人

莫姜来到“我家”的第一个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生着了炉子,母亲内心很满意;莫姜还做了一桌可口的早餐,父亲吃得滋润,满面红光;

“我”背课本的时候,她也没有闲着,用面团捏出了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小动物,极大得满足了我的味蕾。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莫姜做事勤快麻利,得到全家人的认同。

莫姜走路快而轻,低着头目不斜视,无论高兴与否,嘴角总是微微向上挑着,父亲说这叫喜性,是做人的一项很重要的功夫。无论内心想什么,外表永远是雷打不动的愉快。

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妇人,被丈夫抛弃,居无定所。可想而知,她内心是崩溃的。一个女人经历如此惨痛,却依然在众人面前处乱不惊,强装微笑,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莫姜不像祥林嫂,从不提过往伤心事,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谁都不可能保证一辈子顺风顺水,也会有不如意、会有低谷期。当我们身处低谷时,也要学会仰望星空。那么如何面对人生的低谷期呢?

① 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当作宝贵的人生经历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工作上犯了一次错,被领导熊批一顿,就吵着要离职;生活中和爱人发生误会,生闷气,就闹着要离婚;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要因为某一件事遇到麻烦,就被打击得站不起来。

②遇到逆境时,沉下心来积累能量,等待厚积薄发

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前四年也只不过长4公分,可是又有谁知道,在这四年里,毛竹并非什么都没做,它在泥土里扎根,牢牢抓住大地,生长延伸。到了第五年,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增长,只需要六周,便可长到15米。

这不正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默默无闻时,不应自暴自弃,要活得有尊严,努力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

如何度过人生低潮期,毕淑敏曾经说过:

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

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

02 处在动荡年代:面对命运的不公,她坦然接受,不卑不亢努力活下去

美国心理学家伊格纳西奥·马丁-巴洛,曾经提出一个心理学观点,他说“个体创伤应从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他认为要研究一个人,必须研究这个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莫姜,本名他他拉· 莫姜,镶蓝旗出身。11岁进寿康宫,专管太妃膳食,可惜她生不逢时,当时晚清已是风雨飘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当时溥仪虽然已为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拨给,照旧过着皇帝的奢靡生活,其御膳房仍保留。

直到1924年11月,鹿钟麟命令已退位的溥仪,即刻搬出紫禁城。溥仪成了阶下囚,带着一部分宫女、太监仓皇出宫,御膳房才解散。没有被带走的宫女们乱作一团,出了宫门,从此海角天涯,各自谋生。

如果莫姜出生在和平年代,她的命运会如此悲惨吗?凭借她的心灵手巧,踏实做人,肯定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在那个社会动荡期,她也只能凭着好手艺,在北宫门外卖花生米,能过一天算一天。幸亏遇到四爷一家好心人收留她,五十多岁的莫姜才不会流落街头。

在叶四爷家中,莫姜谨小慎微,干好自己能干的事,从不多言。即使遇到母亲的冷嘲热讽,也是有礼有节,说话不卑不亢。

03 叶广岑与老舍先生的异同

① 两人相似之处,都是京派作家

老舍,满族,地道的老北京人,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用地道的北京话,写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语言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仿佛让你感受到,原来老北京话说起来,如此富有生命力。

再来看一下叶广岑,她1948年生在北京,祖姓叶赫那拉。一听姓氏就不简单,在清朝,叶赫那拉属于大姓,正宗的皇室王亲,所以有媒体称她为“格格作家”。

相比于老舍先生,她的作品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代表作除了《豆汁记》,还有《全家福》等文学作品。

② 两人不同之处,作品内容形式表现不同

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京味小说,而后来之秀叶广芩,则是京味小说在新时期的继承者。两位作家都以雅俗结合的方式,来写老北京的人和事,展示特有的京味文化。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他们的作品也有不同之处。第一,写作内容上不同。老舍笔下的大都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比如拉黄包车的祥子,和《我这一辈子》里的老巡警。

叶广芩描写的人物虽也是平民,但大都是没落贵族,平民与贵族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豆汁记》里莫姜会做各种精致的小点心,就连吃道简单的麻豆腐,单是配料就让人看花了眼。

第二,艺术风格上不同。老舍早年去过英国留学,他的作品中带着幽默讽刺,就像哈哈镜一样,所有人物在他的笔下渐渐露出真实的模样;

叶广芩更多的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捕捉人物的特点,语言凄婉动人。从老舍到叶广芩,他们的创作既有承续性又有互补性,体现了京味小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结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读完《豆汁记》,不禁为莫姜悲惨的人生表示深刻同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她身上,看到诸多人性的优点。

莫姜没有显赫的身份,更没有万贯家财,她一生命运坎坷,却精通宫廷膳食。莫姜发挥所长,把每一道菜、每一种小点心都做到了极致。生活虽苦,却从她的食物中得到慰籍和满足。她的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努力活得有尊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一篇1.5年前的书籍分享稿(文末有福利)
《豆汁记》:末代宫女薄情郎,善人者,人亦善之
一部旗人文化寻根史,一首世事沧桑凄凉曲,人生如戏如《状元媒》
叶广芩的《豆汁记》告诉我们哪些写作技巧
4月份读书小结
《豆汁记》:物欲横流的环境下,怀念那个体面的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