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验格律:电脑不能完全替代认为判断

关于搜韵网站上的律诗校验与词格校验两项功能,以往我们常常写文章强调这两者的工具性辅助性,反复强调这两者不能代替人的判断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是会收到一些用户的“诉苦”:

“我的作品在搜韵校验通过了,但是别人诗友批评我不合律,怎么办啊?”

能遇到这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大家对格律不熟悉

许多写作爱好者们口口声声说格律很重要,我们做网站的也知道格律很重要,所以还设计了相应的电脑辅助标记软件。

但就这么重要的基础问题,作为学习者却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搞懂,要么拿着个假格律到处给人找茬挑刺,要么无助地被人挑刺,一点信心兴趣都搞没了。这说不过去吧。

我们经常跟一些用户交流,了解了一些他们学过的那些所谓格律知识,发现当今很多近体诗声律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

近体诗声律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有些讲授者为了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掩盖自己在古典文学领域的无知,故意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凭空创造出了很多公式、图表、谱式等不相干的内容,还要美其名曰帮助初学者记住声律规则。

但实际上,这些只会让初学者越学越糊涂。

有些“民科”甚至自创一些奇怪的“诗谱”“律谱”“律构”什么的,或是研究“一言律、二言律”这种根本不存在的“体裁”“规则”,更是误导初学者。


只讲表面现象

不讲现象背后的原理

很多声律教程,只告诉初学者一个简单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但并不说明这个结论的原理、依据。

初学者看了此类教程,只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

而且,由于初学者不知道近体诗声律规范背后的原理,也无法辨别“民科”的某些错误说法,就非常容易陷入误区,让错误的结论在脑海里根深蒂固。


忽视文学写作的通则

无限放大无关紧要的声律避忌(即声病)

相当一部分人在讲授诗词写作时,刻意忽视文学写作的通则,而把部分无关紧要的声律避忌(即声病)无限放大。这其实也是“简单内容复杂化”的一种,目的同样是掩盖自己对文学写作的无知,多讲些声病充博学。

最常见的概念便是“撞韵”和“挤韵”。所谓“撞韵”,指不入韵的句尾用了与韵脚同韵部的仄声字;所谓挤韵,是指诗句在非韵脚处出现同韵字。这两者其实都属于八病中“大韵”的范畴。

其实,唐高宗时期的诗人元竞在《诗髓脑》中就已明确指出大韵“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近代诗家徐英在《诗法通微》中更明确说“声病无碍者宜宽,如八病中后四病之类”,后四病指沈约八病中的“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四种声病。

由此可以看出,“挤韵”和“撞韵”从初唐开始便不再被视为诗作中必须避免的声病了。但就是这类不用在意的“废弃物”,反被一些“大师”们刨出来,奉为枕中鸿宝,徒然增加初学者的学习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网站的首页或是律诗校验的界面上,都放了一些格律知识讲解的视频,或是在搜韵诗词课堂,也一直在推广“免费格律课”

希望用户在使用之前,能看一下这些视频课的讲解,真正花心思了解一下,这也是工具使用说明的一部分。

自己对格律有个系统的掌握了解,把搜韵做的这些律诗校验功能,当作一个快速辅助标记每个字平仄的工具,只是一个工具,加快标出字音平仄的工具,不能太依赖电脑,电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判断。合不合律还是尽量自己要有个判断,自己心里有把握。也不要轻易与别人陷入这些无谓的争论中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律诗校验中三个常见误区
诗病漫谈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初1第4讲
传统诗词理论学习
作诗词格律平仄很重要吗?你怎么看?
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