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偶过沈云陔故里

作者:梅赞

前些时我和朋友到新洲仓埠张西湾看樱花,紧赶慢赶,可惜还是去晚了,一场雨后,樱花已经凋谢,地上落英缤纷。仅有残花掩在绿绿的叶子间,青青的樱桃像蚂蚁般密密匝匝地爬满枝条。我们离开张西湾,朋友说,从抖音上看,沈家大湾离这里不远,那里有成片的油菜花,要不去那里看看?好啊,我知道那里还有楚剧大师沈云陔的故居,在新洲工作时,就曾想去看看。于是,我按导航的指示将车折向了通往周铺沈家大湾的公路。一路平展,少有歧路,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沈家大湾。游人甚少,四周有忽隐忽现的油菜花探出头来。下车后,我们往村子里走,有一座简陋的戏台,不知完工没完工,还配套有演出换装的戏房。我似乎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弥漫的楚风楚韵,耳边也飘来“哦呵”的楚腔楚调。

沈家大湾是一个自然的村落,白墙黛瓦的房屋井然有致,村前有一口清水池塘,垂杨柳的枝条已落入水面,一棵百年榆树正枝繁叶茂;村后,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的是成片的油菜花。今天春暖,很多地方的油菜已经结荚,但这里的油菜花,依然灿若黄金。这种在乡村司空见惯的景色,而今吸引了不少人来围观。更有彩色的地砖铺进了油菜花田里,方便来自城里的人们赏花。

走进沈家大湾,所见大多是二三层的楼房,统一的白色外墙和黑色屋顶,每栋间铺有条石或地砖,花木正葱茏,楼前扎有篱笆或砌有院墙,一枝紫荆,串串红花出墙来,后院种有一畦畦的菜蔬,蒜苗和韭菜绿油油,颇有新农村的格调。白色外墙上,写有前人的诗句,画有戏曲的脸谱和华丽的戏服。只见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写在墙面上,很能应时下景致。还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戏剧故事简介,让人感到这里就是一个“戏窝子”,尤其是那水塔上的楚剧脸谱,更能体现楚剧大师沈云陔故乡与其他村庄的不同。

我们流连寻常巷陌之中,正准备问村民,沈云陔大师的故居怎么走?忽然,在两栋白墙黛瓦的楼房之间,一栋矮小的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朋友眼尖,说,你要找的沈大师故居,那不就是么?我一看,果然。这是一栋普通的鄂东民居,立在四级台阶的平台上,一袭青砖到顶,屋顶是黑色的中国瓦,两头翘起高高的飞檐,端庄又不失灵动,亦如大师严谨的人生和浪漫的艺术。平房正门是一扇木门,凹了进去,凸出的砖墙两边,各开一扇木栅窗,门紧锁着,窗也闭着,什么都看不见。正门门楣上用隶书写着“沈云陔故居”字样。从外观看,这栋平房只有一进深。但显然是新盖的,可我愿意相信,原来可能就是这个样子。毕竟,沈大师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并不遥远。

故居前的两堵白墙上,有以楚剧脸谱打底的楚剧历史概况介绍。看到“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时,我脑海里总浮现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黄陂和母亲一起看楚剧的情景。那时,我们生活在鄂南乡村,外婆一家生活在黄陂。每到春节,母亲就带着我回黄陂省亲。

一日,外婆给母亲两张戏票,让母亲带着我去。一看是戏票,我根本提不起兴趣。以前看过不少的样板戏,那一唱三咏,慢吞吞的节奏,让我们喜欢看打仗片子的男孩子们着实提不起劲。但无事可做呀,只得陪母亲去看戏。一进入会堂,热气腾腾,已是人满为患,熟悉的人们,招呼寒暄,笑语盈盈。待坐定,时间到,戏就开演了,会堂鸦雀无声。戏台上,红色厚重的绒布徐徐拉开,暖色的灯光顿时洒满舞台。脸颊红扑扑的,嘴唇也如樱桃般红的女报幕员,字正腔圆地报出了当晚的剧目是楚剧《葛麻》。随之,退至幕后。当演员伴着热闹的锣鼓款款上场,一亮相,还未出言,大家便齐声喝彩。浓厚的生活气息,悠扬的乡音,幽默的对白,高亢的唱腔,母亲和众多观众看得如醉如痴。我却一直没进入这种氛围,看着看着,眼皮打架,听着听着,呼呼睡着了。一直到散场,还是母亲喊醒我的。出了会堂,除了记得剧种剧名外,其他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在沈云陔故居前的文艺小广场上徘徊,四处张望,望见另一堵白墙上,大大的楚风题下,写着一首七绝:一夕三军尽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从兹艺事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这是郭沫若先生抗战时,看了沈云陔大师的表演后的题诗。沈云陔幼年家贫,十多岁拜名丑李小安为师,学唱黄孝花鼓戏,工旦角,艺名“十岁红”。1927年沈云陔加入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楚剧进化社,1931年毕业于楚剧演员训练班第二期。沈云陔思想活跃,向往革命,除排演传统剧目外,热衷编演新戏。1938年,参加郭沫若领导的三厅战时演剧活动,并组织“楚剧抗敌宣传二队”,入川宣传抗日救亡。期间,很多鄂省演出队半途而废提前离川,独沈云陔的二队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郭老对沈大师的演出很是赞赏,尤其对其热情的革命劲头赞誉有加。1946年,沈云陔率队离渝返汉,郭老便题下上述赞美诗相赠。更为可贵的是,沈云陔始终具有改革精神,不抱残守缺,坚持“立足本土,伸开两手,你的我拿来,我的你拿不走”兼容并包的原则,致力于楚剧改革数十年,逐渐形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沈派”艺术,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沈大师的表演。毛主席夸奖沈大师“演得好,唱腔像程砚秋,圆润浑厚”。周总理称誉沈大师是“楚剧梅兰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沈云陔成名后,不忘乡梓,经常回故乡演出、教戏。而今,楚剧是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在周铺沈家大湾,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甚至田间地头,不时也会有楚剧的唱腔飘来。还经常有新洲区楚剧团和武汉云陔故里楚剧团的专业班子及邾城、阳逻、仓埠的戏迷票友们在“沈云陔故里小舞台”同台演出,切磋技艺。政府也有意将周家大湾打造成楚剧之乡,既能招徕游客休闲,增加村民致富的途径,更能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让楚风楚韵永流传。

(原载于2022年4月29日《湖北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绍兴:名人故里行
花鼓戏:沈子忠用的脱身计
寻找失去的文明(十二)——何处觅八大
(2)常香玉故里
【荐读】沔阳花鼓戏下汉口
濂溪故里,爱莲说人人都能背诵,却不知周敦颐原为理学开山鼻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