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久远的“白马牙”

作者:周振华

白马,无论在神话中、文学作品里还是在战场上,都不乏传奇故事。白马的智慧与形象备受人们褒扬称赞,经久传颂。

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马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它的存在,会令人充满遐想。它是一匹神驹,它那口排列整齐的牙齿洁白如玉。

记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京西北老家太行山余脉那一带的丘陵坡地由于干旱缺水,人们无指望种植小麦和水稻,只能种些少量的谷子、高粱和红薯,更多的地块种的是玉米,这种玉米是用“白马牙”命名的。

它最大的特点是,玉米棵子高耸、挺拔、粗壮、魁梧,在庄稼家族里透着十足的霸气。称之为“白马牙” ,是因为谷穗硕大,籽粒像骏马的牙齿一样,饱满、圆润、修长、洁白。取这样一个名字,使它们威震四方,它们是北方玉米的代表,可谓庄稼之王。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凭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不断在风里雨里反复试种、筛选、培育,由此获得了这上好的能抗击自然灾害特别是风灾的优良玉米品种。那时的农民,都喜欢“白马牙” ,认可“白马牙” ,他们说“白马牙”是庄稼人的天。大风袭来,它自岿然不动。就凭这,庄稼人心里就踏实、有底。说实在的,那年月倒也想用一些新品种,可余地太小,到哪儿去弄!不像眼下,科技如此发达,玉米的新品种花样翻新,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彩的、花的,脆口儿的、甜口儿的,蔬菜味儿的、水果味儿的,一应俱全。

“白马牙”这种玉米在当时算得上当家粮食。乡村人家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省事,熬上一大锅粥,一家人可吃两顿。有时也变着法儿改改吃法儿。当年新下来的风干的玉米籽粒经石碾子磨出的面粉,色泽银白,味道鲜香。值得一提的就是可以粗粮细作。比如添加榆树皮磨成的榆皮粉后,和出的面团就有较好的韧劲儿,这样可以用来包饺子、压饸饹,当然无论怎么精工细作也没有小麦面粉好使好吃。

“白马牙”玉米的食用,人们最原始的吃法还是煮或烧。那时农村各家各户屋里屋外都要垒一个大灶台,墩上一口大铁锅。冬天聚暖屋里做饭,夏天防热就在外边。铁锅的大小根据人口多少而定。记得那时大人们总是用“印”表示铁锅的直径大小,但没有一印,从二印起始一直到十印。这个计量单位其实是很模糊的,全国各地“印”代表的具体尺寸也不大一样,老家这边是这么定的,一印大约是十厘米。家里五六口人,用六至七印的锅差不多合适,直径相当于六十厘米或七十厘米。这样大小的锅,一次可煮六七个大棒子,足够一家人一顿吃的了。

再有一种吃法就是烧,钆几根筷子粗细长短的荆条棍儿,将一头儿用镰刀削尖,从玉米底部柔软的部位插进去,然后再用灶膛里尚有余火的草木灰将玉米埋严实,等上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享用了。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地啃着鲜嫩的玉米,其乐融融。那个年代人们的节约意识强烈,连玉米棒子上那些淡黄色的小芽都啃得非常干净。这就对了。后来我从书本上知道,这才是玉米最精华的东西,学名叫玉米胚芽。玉米胚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有助于人体营养所需,它还是维生素E的宝库,所占比重比玉米籽粒还高,抗氧化效果很好,并且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对人体提高免疫力有很不错的作用,难怪村里的大人小孩身子骨儿都那么棒。

到了秋天收获玉米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加班加点是常态。掰棒子让你的欣喜指数成倍提升。因为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时,那种压手的感觉使你充满快感,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白马牙”还有一处格外诱人,那就是玉米花。阳历八月份,正值“白马牙”的花期。花穗非常漂亮,宛若礼花,披散着,它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同时盛开。如果从空中俯视,玉米地已由原来的深绿色变成了淡黄色,那是小蜜蜂最最喜欢的花粉的颜色,当花粉被蜜蜂们采集到它们各自的两条后腿上,那颜色又变成了金黄色,玉米花虽少了几分芳香,但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一阵微风吹来,满眼的玉米叶子就会尽情地摇曳起来,花粉纷纷扬扬地翩然飞舞,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据说当地的蜜蜂繁衍家族喂养幼蜂所需要的花粉基本都来自玉米花,但它们采集的量仅仅是玉米花粉很少的一部分,蜜蜂们大可不必担心,这足够它们享用的。当玉米棵子不再生长的时候,那是成熟的标志,看上去更是威风凛凛。由于玉米棵子粗壮,叶展可到一米,叶宽也有十厘米。因此它们的行距株距要保持格外宽阔,于是,从春播点种时就要考虑为它们预留尽可能大的空间,以便它们日后茁壮成长、尽情发育。

“白马牙”这种玉米在块头上绝对压倒所有庄稼,具有一种老大的范儿。玉米棵子不光长得高大粗实,那骨骼更是硬朗,六级大风很难将它们吹倒。特别是那三层深深扎进泥土的“护茬根” ,通过它们长时期的进化,愈加显示出它那近乎完美的保护功能,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效抵御各种天灾。有了这些“护茬根” ,北方的玉米就形成了宁折不弯的性格。当有风灾袭来,大片的谷子和高粱都有过被旋倒的场景,看着让人揪心、心疼、无奈,但这样的惨状很少发生在“白马牙”的身上。

“白马牙”的叶子密实而厚重,那隆起的叶脉,清晰可见,仔细端详,仿佛能看到绿色汁液在其叶面深处流淌。雨过天晴,深绿色的大叶子在微风中有节律地摆动着,相互摩擦出一种天籁的声音,它们最大限度地伸向远方,似乎在探寻和触摸它们生命之中无尽的秘密。

“白马牙”聚拢成全景的时候,就变成了美丽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青纱帐,这是北方原野呈现出的最美、最抢眼、最壮观的风景。这时如果爬到山顶往下俯视,那一块块巨大的被大地承载着的绿色方阵尽收眼底,继而你会感悟到生命的力量,还会有一种巨大的冲动,张开双臂去拥抱自然,拥抱那些像列队战士一样的“白马牙”。

“白马牙”这种玉米需要深播,因为它的棵儿大,根深方能叶茂。所以只要是种“白马牙”的地块,人们就要调用力气最大的黄牛、最大号的犁铧,才能完成耕地、播种。

记得七岁那年,我跟在我的二大爷后面看他点种。等走了几遭后,二大爷可能看出了我对点种的兴趣,他居然把玉米种子塞进了我的手里,让我学他的样子点种。我点了有十几埯,二大爷说行,有悟性。我现在都记得当时他说的话,因为他讲的都是土话,不好懂,我得做一下翻译,意思是:“点种不能分神,要目不转睛。眼睛、手里的种子和种子落地的位置要三点成一线。难把握的是,人要跟着前面的犁铧走,行进中还要判断点种的间距,掌握好步律和节奏。不能乱,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了保险起见,不能一埯一粒,一次下种至少要两到三粒,得打出伤耗,苗出来再间再补。记住了,节气不等人,过了,只能等到下年的春天了。”

每年秋收的时候,小孩子比大人更兴奋,生产队的场院、各家的小院到处堆的是一尺多长的棒子,小孩子放下这,拿起那,异常勤快,尽可能多地帮大人干活。为了显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常常脖子上挂满了由他们剥去皮的大棒子,满场院招摇。到了冬天,各家的火炕上有五分之一的空间留给玉米,小孩子整天在棒子堆上蹦跳。在热炕上的棒光子随干随脱随磨随吃,人们整个冬天都和玉米棒子睡在一起。

为什么当时非要种“白马牙” ?后来大一点了,才知道,是因为这个品种耐旱、抗风灾 。老家的地势条件坑洼不平,不像平原那样,拥有更大更规整的地块。于是山里人种地要辛苦得多,从春到秋,从种到收,都是人工去做。再有因山区普遍缺水,只能靠老天赏赐,所以这些坡地也只能种植耐旱的玉米。

记忆里,我们村种植的一直是“白马牙” ,人们稀罕它,喜欢它,似乎和它达成了一种默契。要说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老家上了年纪的人还时常提起当年的“白马牙” ,说它不挑,怎么吃,都好吃。“白马牙”留给人们的记忆太深刻了,眼下的老人儿茶余饭后还喜欢咀嚼那段岁月,时常谈论当年夜间经过玉米地的时候,听到“白马牙”咔咔拔节儿的声响。

那时我们整个村庄百分之九十的土地种植的是玉米。经过几辈人的实践,好像只有种植玉米,才能增加人均口粮。记得村子有几年尝试着种过小麦,因为缺水,根本满足不了小麦生长的需求,自然也就分蘖不够,长势不佳,产量不高。为了让小麦的产量赶上去,那几年队干部们经常到平原公社学习取经,别的都可以学,但不具备平原充足的水源,后来就放弃了。谷子、大豆、高粱、红薯、芝麻种植一些,主要是调剂一下生活而已。至于水稻,村里的老人一辈子也不知道它们啥模样。

收获玉米在农村是一项极其喜庆的事情,一年了,人们就指望着这几天呢。收玉米在农事里属大活茬,周期短,任务重,整个过程充满辛苦与挑战,但也充满喜悦与甜蜜。那时收获庄稼,没有机械,只能靠人的一对肩膀两只手。每个生产队都播有成千上万亩的玉米,面积再大,也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拿下,时间不够,加班加点,点灯夜干,男女老少齐上阵。现在看来,那时没有什么巧干,只有苦干,农活都是又苦又累的活儿。于是,广袤的原野,呈现出的是一派人山人海挥汗如雨的繁忙景象。

十月的阳光格外焦灼,再加上瑟瑟秋风,几天的工夫,田野里所有的玉米叶子便被灼干了水分,顺着秸秆低垂下来。这时玉米棵子上的大棒子变得清晰而醒目,通常每棵都结两个大棒子。由于“白马牙”的根系发达,秸秆粗壮,不管采用哪种收秋形式,收玉米秧时只得用镐将所有根系刨出,很少用镰刀索,不然留下的大茬子会给秋耕带来麻烦,耕这样的地块,就是再好的把式,也按不住犁铧,地耕不出好质量,来年播种就要受影响。

如今“白马牙”这个北方玉米的代表销声匿迹了,据说当年淘汰它的理由是产量偏低。如果我们不为产量,眼下也不在乎一块地的产量,就当是一种怀旧,一种怀念,再种一些“白马牙” ,不知道可以不可以,不过我心里还是担心,“白马牙”的种子现在还能不能找到。

原文首发于《青春》2022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天种糯玉米时说好一个棒子5毛钱,结果现在2毛都不要了
山东作家‖【秋收】◆孔学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沉甸甸的玉米棒子
她去年3亩玉米卖1000来块,卖棒子4毛多1斤,今年能卖到6毛吗?
我的父亲是收玉米棒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