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着眼长远 完善各类社会保障网

作者:唐任伍

从长远来看,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也是保社会稳定、保经济发展、保稳中求进的温暖底色和压舱石。

织密织牢普惠性民生保障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民生问题,织密织牢普惠性民生保障网是关键。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21年国民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折算为17.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18%以上,人均GDP为1.25万美元,已经具备了从“补缺型”民生模式向人人都能公平享有的“普惠型”民生模式转型的能力,织密织牢普惠性民生保障网,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当其时。

第一,织密织牢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民医保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项基本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大病保险逐渐建立,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健全,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大幅释放,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大幅减轻,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但是,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尚未惠及全体人民,5%的人口还没有覆盖;过程也没有实现机会均等,不同地域、人群、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质量和水平也不高,尤其是近5亿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偏低,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还很大。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建立全民免费医疗保障应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

第二,织密织牢全民基本养老保障网。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老龄化率达到18.7%,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和能力,让养老不再成为难题。

第三,提高义务教育年限。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大提升了国民素质,增强了国家竞争力。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调整学制,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也是织密织牢普惠性民生保障网、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普遍惠及人民群众奠定了良好基础,广大老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好处和实惠。未来主要在增加种类、做足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效果上下功夫,使普惠性民生实现全覆盖,建立高质量的普惠性民生保障。

筑牢筑实基础性民生保障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个前提是能够生活,能够获得衣食住行、油盐柴米等维持生命和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

普惠性保障是范围上更广泛的民生,而基础性民生在内容上就是“保基本”,即对社会公众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服务,本质是在特定阶段公共服务应当覆盖的最小范围,具体来说就是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生存和发展权利,而非全部公共服务。脱贫攻坚中贫困人口脱贫的“两不愁三保障”就是基础性民生,保障每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住得起房、看得上病、上得起学。国家应通过整合公共财政和社会力量,筑牢筑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全体人民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基础性民生保障网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府应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渐进式”“增量式”地逐步提高“保基本”的标准,但不能逾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超前的所谓“全民高福利”。

兜牢兜实兜底性民生保障网

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政府责任的不可替代,政府应对这些群体施以救济。社会政策要托底,兜底性民生保障就需要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并且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兜底性民生保障首先体现在最低工资制度上。就业是民生之基,参与社会生产并在社会分配中获得劳动报酬是保障人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形式。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是“维持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格如果没有达到该限值,“劳动力将会逐渐萎缩”,劳动者所获最低工资至少应包括维持其自身生活及延续后代发展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最低工资制度能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兜底”性质。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力基本生活。

兜底性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救助。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为儿童、老人、疾病、残疾、怀有身孕而无法参与劳动的人,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特困人员、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衔接,临时救助、应救尽救为兜底,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义务教育等基本社会权利及防范重大社会风险和事故等方面,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未来,应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相统一,进一步完善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群众生活的安全网。

兜底性民生保障另一项内容是精准扶贫。中国通过连续几十年的扶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精准扶贫,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尤其要兜牢兜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民生保障,防止大面积返贫致贫出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闽钢 | 全民基本社会服务: 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民政事业规划“出炉” 看看未来五年东莞民生事业怎么干!
理论特刊⑪|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天学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共享发展
白山市人民政府
适应国情?关注民生?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