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砚是文人的池塘

作者:潘新日

是的,砚是文人的池塘,这是南门口那个做文房生意的老夫子说的。

从还没背上书包起,我就在他的摊位前玩耍,看着他躺在竹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用发黑的紫砂壶呷茶,那份悠然,老给我一个错觉,觉得他不是在做生意,倒像是退休在家的闲人儿。

事实不是那样,随着我的年龄不断增长,我发现来找他的人,一个个都是像他那样文质彬彬的人。

他们寒暄,作揖,显得很亲近。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他们微笑,亲和,彼此敬重。

比我大的孩子说,文人的交往有时候就像朋友,买卖也一样。

没有市井里的讨价还价,没有货摊上的挑挑拣拣,门口的小茶几边一坐,几盅茶一奉,老夫子便进屋抱出一大堆笔墨纸砚。交了钱,来人便把宣纸往腋下一夹,胳膊弯上挂着装上笔和墨的布兜,手里攥着的便是砚了。喜欢的东西,当然要亲手拿着了。

就我而言,我并没有发现老夫子有什么与众不同,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外表上,倒是他那一头发白的,可以扎成小辫的头发和黑白相间的胡子,让我觉得他有些不凡。

其实,让我真正认识他,是我到文化馆工作不久,馆长带我去拜访我们县城著名的制砚大师冯先生,馆长找他是让他鉴定一块老砚。砚到手里,先生揣摩了很久,也没说清是哪个时代的。无奈,他便领着我们去见一位高人,想不到的是,竟然是老夫子。

见面的那一刻,我笑,他也笑。

老夫子一眼就认出是清朝的砚,他把手指蘸上水,用手指细细抚摸砚身,还用鼻子闻了闻。我们都不解,随问其故。

老夫子笑道:“砚,是文人的池塘,我可以感知啊!”

这就下去洗了,不就是看了看吗?

见我们疑惑,老夫子说:“砚台这东西,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用不同的石料制作砚台,运用最多的当数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历史上,将端、歙、洮河砚称作三大名砚。到了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端、歙、澄泥、洮河等名砚各擅其长。清代砚台从取材到制作都非常考究,无论是砚材的取用、造型、纹饰,还是工匠的雕琢工艺、题铭都逾越了前代,应该说到达了砚史的岑岭。后来,漆砂、砖瓦、紫砂、玉石也为砚用。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

见我们还不解,他继续解释道:“懂行的人都知道,清砚的纹样题材十分渊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参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细腻的威风凛凛。拿这方砚台为例,我首先从砚式和包浆上识别,摸砚时,带水、缓慢、用心地揣摩。左手握砚,右手拇指模仿磨墨,按研砚堂,细细体会砚石对手指的吸引力和锋芒对手指的摩擦力。好的砚石如婴肤柔嫩,如热腊粘手,如横抚刀锋,让人感觉酥痒畅爽,爱不释手。同时,砚体上的气味与流传方式表现也十分突出,比如:刚出土的古砚由于地火和墓物侵蚀,滴上水后,会散发出浓重的土腥气,这个就很明显。”

大家彻底服了,一个闲老头,竟然懂得这么多,真是出乎意料。

砚,是文人的池塘。说的多好啊!

也真是,生活在古代的文人,哪一个没有一两方自己心仪的砚台?哪一个不是日日夜夜在那一方砚台里泅渡?

文人与砚,相互依存,成就了多少风风雨雨的人生,伴随了多少岁月坎坷。岁月沉浮,主人不在,而砚台还在那里发光。

即便砚台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依然喜欢它那方渊深的池塘。

(原载于2022年10月3日《楚天都市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文人多砚痴:米芾爱砚更成癫-今日头条
又何分文人砚和非文人砚?
文人爱砚
刀下生花 妙不可砚|砚台|砚石|文人
砚铭 
砚台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