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春游那些事儿

作者:刘中才

春来百花开,万物齐争艳。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历史上不但留下大量描写春天的诗文,还流传下来不少春游习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踏春、赏花、放纸鸢……尽情享受春天的。

踏春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喜欢春游,当时称作探春或踏春。《诗经·郑风》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阳春之日,俊男靓女身着素衣,头戴丝巾,到户外尽情感受浓浓春意,悦享自然美趣。探春之余,他们或谈情说爱,或交友寻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诗经·郑风》还曰:“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意思是说,仲春时分,在清波荡漾的溱水、洧水之滨,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沉浸在春天的美景里,彼此赠送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

踏春不分年龄,古人对此推崇备至。农历三月初三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此叫作上巳节。古时,每到这时人们就会换上春装,走进山间幽谷,或采摘兰草,或逐水嬉戏,或抚琴作画。民间还有将这一天作为革故鼎新、拔除旧日不详日子的。《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后人将这种祭祀方式称为“春禊”。东汉张衡在《南都赋》里描述男女盛装出行、郊外踏青时写道:“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可见,汉代踏春已经同祭祀相互融合。

随着社会发展,踏春在隋唐时更加盛行,普通人家但凡空暇,无不以此为乐。唐玄宗在《赐百官钱令逐胜宴集敕》中诏令百官:“春末以来,每至暇日……赐钱造食,任逐游赏。”唐代中期以后,朝廷官员踏春,不仅可以带薪休假,还会额外受赐钱两和美食。

唐代把踏春也叫踏青阳,唐代诗人邢凤在《梦中美人歌》里形容长安坊间百姓踏春景象时写道:“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乍暖还寒时候,少女不顾家中琐事,纷纷穿上轻罗衣衫,在春晖的光影里,唯愿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赠一方生趣。虽然远方的郎君迟迟没有来,柳叶眉满是惆怅,但恣意的春景恬淡闲适,让人在等待中产生了几分心安理得。

赏花

春天是花开时节,古人对赏花情有独钟,唐代尤为盛行。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春风》里写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无论寒春抱雪的冬梅,还是乡野里的荠菜,都随着春风次第绽开。

写尽世俗风物的宋代文学家孟元老最执着于春天赏花,他在开封居住的那些年,呕心沥血写成《东京梦华录》,其中便有“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的佳句。在宋代,百姓皆有赏花习俗,因此街市上花卉绿植并不鲜见。同样是在《东京梦华录》里,孟元老看到都城人出郊,其景象常常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赏春在野,更在花间。偏爱赏花的宋代百姓喜欢在花朝节前后出游。花朝节由来已久,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有记:“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宋代词人刘公子在《虞美人·寿女人二月十一》中写道:“搀先四日花朝节。红紫争罗列。传言玉女降生朝。箕宿光联婺宿、灿云霄……”万紫千红的花儿竞相绽放。此景哪怕是行色匆匆的路人想必也会停下脚步,欣赏一番。

明清以来,春日赏花更加司空见惯。明代《大都杂录》载:“大都兴圣宫外植海棠百株,三月花放,后宫佳丽于此而赏,满园尽香。”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也说:“都花事,以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什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寺之菊花为最盛。春秋佳日,挈榼携宾,游骑不绝于道。”春日百花接续开放,外出赏花不但可以消解忙碌中的疲惫体态,还能愉悦心情。

放纸鸢

古人春游重在游乐,因此活动别出心裁,放风筝便是其中一种。风筝古时用纸制作,故而称为纸鸢。古人外出春游时,上至官宦绅士,下至平民百姓,不管大人小孩,多数都会走到乡野,趁东风放纸鸢。

东汉之后,随着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逐渐普及,风筝制作工艺愈渐精进,流行范围更广。在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走到空旷田野尽情放纸鸢,已成为男女老少的共同活动。此时,抬头望天,各种花色、形状的纸鸢布满天空,让人目不暇接。

古代放纸鸢流行于唐朝。唐代诗人唐采的《纸鸢赋》中记载了放纸鸢的情景:“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古人相信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因而会在风筝上写自己或家人名字,待放起风筝后,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祈求天赐好运。《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李纨劝林黛玉时说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在众多关于春天放风筝的诗词里,清代高鼎的《村居》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他将暮春时节儿童放学归来,急于放飞纸鸢的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蹴鞠

古人在放风筝的同时,其他娱乐活动也不少,蹴鞠就是其中之一。

蹴鞠在我国流传很久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快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

宋代是蹴鞠的黄金时期。制作蹴鞠的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鞠的表面从八面发展成了十二面,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重量只有十二两,而且是空心皮球,一脚下去,弹性很好。从宋代开始,蹴鞠热潮席卷全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上自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以戏耍蹴鞠为乐。每年春回大地,临安城的百姓都会涌向开阔的地方蹴鞠。

《东京梦华录》载:“触处则蹴鞠疏狂。”陆游在《晚春感事》中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由此可见,蹴鞠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在古代,蹴鞠并不是男人特有的活动,女子蹴鞠也较为常见。明代画家杜堇绘制的《仕女蹴鞠图》,较为客观地记录了侍女们在花园里蹴鞠的实况。不过这时的蹴鞠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演,但凡蹴鞠的女子无论是容貌身段,还是体能技艺,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明代又称为美人蹴鞠。

荡秋千

春游的时候荡秋千,在古代同样备受欢迎。汉武帝时,秋千遍及皇宫内外。《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

关于秋千的式样,《荆楚岁时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元明清三代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深受妇女儿童喜爱。

宋代词人苏轼在《蝶恋花·春景》中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宋代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女子身材纤细,荡起秋千时,裙裾飘动,彩带飞扬,犹如仙女出镜,自然是一道亮丽风景线。《东京梦华录》记录过秋千不同寻常的玩法——水秋千。玩法是将秋千安装在画船上,艺人在鼓笛的配合下表演。人上秋千,高高荡起,表演者一个筋斗翻入水中,水花迸溅。

宴饮

春游是放松筋骨的重要方式之一,玩乐之余,文人墨客会在亭台楼榭里拥炉煮茶,饮酒作诗,畅聊新年愿景,共叙诗情画意,《兰亭集序》就是描写春游的名篇。

古代还流行“曲水流觞”的游戏,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人们会坐在水渠两岸,将酒杯放置水中,在水力作用下,酒杯随波逐流,大家依次把酒共饮。

唐代文人游春宴饮,最乐于到曲江畔,这是因为唐代新科进士放榜时间恰好在上巳节。春日踏青“曲江宴”,既是庆功之酒,也是游春之宴。此时,王公大臣悉数出席,新科进士们一边饮酒观景,一边畅聊国事,多少有些春风得意的意蕴。

到了宋代,春游宴饮不但成为必经环节,而且宴饮范围从文人墨客扩大至平民百姓,词人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描写的就是百姓赏春饮酒娱乐的盛况。

感怀

古人春日尽情游乐之余也会伤感、怀念、叹息。唐代罗邺看到春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赋《惜春》诗曰:“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莺花御苑看将尽,丝竹侯家亦少闻。独坐南楼正惆怅,柳塘花絮更纷纷。”明代于谦也在《惜春》中写道:“无计留春住,从教去复来。明年花更好,只是老相催。”可想而知,那和煦的春风、喜人的春花、南归的大雁、漂泊的游子……难免让人睹物伤怀。

虽然如此,但春天毕竟是四季中最华美的篇章。古人在踏春、游春、赏春的同时,通常还会带上食材,在野外围炉烧烤。《浮生六记》里就记载有古人外出携带食盒,边饮酒边谈笑,吃饱喝足后打马球的故事。1978年,发掘于陕西西安的韦氏家族墓室,出土过一幅宽3米多的宴饮壁画,描绘的便是盛唐达官贵族郊外游玩飨宴的场面,其中的美味佳肴,琳琅满目。

细细数来,古人春游时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可谓人间富贵,尽在其中。古人春游习俗远不止以上所列,雅士玄游、花草比斗也是古人春游必杀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古人如何玩转春天,自叹不如!
在古代,清明也是春天里的一场狂欢
清明节习俗
清明习俗知多少 跟着诗人“足迹”体悟传统文化(组图)
清明节不只是清明?看画家笔下都画了些什么
讲堂 | 出乎意外,古人还会这样过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