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谣言传得快

作者:苗炜

最近读到一本新书叫《心智社会》。作者帕斯卡尔·博耶,是华盛顿大学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教授。这本书用人类学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现象,比如群体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宗教,社会公正如何实现,等等。

其中第二章的标题是“信息是用来干什么的”,作者开篇提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谣言,相信阴谋论?作者说,人们传递的信息很多是无用的,但任何复杂的行为及互动都需要大量信息,针对幼儿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会对特定领域的信息有预期,心智是用来获取有用知识的。在人类复杂的交流系统中,有一种说服与反欺骗的竞赛,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有说服力,一方面我们又要保证自己不受人欺骗。“保证自己不受骗”是一种认知警觉,即人类有强烈的动机发现和丢弃不可靠的信息,认知警觉能让我们识别逻辑上的漏洞,确认信息源,或者对某个人产生不信任,这好像能保证我们不接受垃圾文化(作者用这个词来指代迷信、谣言、巫术等)的影响,但实则不然。

在疾病、瘟疫、灾害等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会产生焦虑,谣言和阴谋论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这样的解释能让人减少焦虑,许多人传播谣言,因为这是他们认定的真相。这些人还认为,如果你不认同他們的说法,那不是在权衡事实,而是在冒犯他们,怀疑他们认定的真相就是在冒犯他们。其中有一种心理机制是“消极偏见”,人类进化而来的习性就是对那些消极的信息更重视,因为这意味着威胁。

我家的长辈就喜欢传播垃圾文化,这是他们的危险预防机制在起作用,但我们其实也重视信息中的消极和危险的一面,我们也有“消极偏见”,有一种消极论述是,“10%的心脏病患者会在10年内死亡”,而积极论述是,90%的心脏病患者会存活10年以上”,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意思,但人们更相信消极论述。如果我们读一篇讲经济形势的文章,文章中恰好包含了一些与危险相关的信息,我们也会倾向于认定作者更有远见卓识。简单来说,与威胁有关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老年人有老年人认定的威胁,中年人有中年人认定的威胁,我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哪些谣言易于传播呢?一是有可信度的,而不是太荒唐的:“家门口那个肉店,卖的肉都不新鲜”,或者“家门口那个肉店的老板是个吸血鬼”,显然前者更易于传播。二是危险是能预防的,预防成本还适中的:我们有很多禁忌和迷信,都是成本可控的,比如风水不好,可以来调一调家具的摆放位置,而不至于说要把房子拆掉。三是你要不当回事,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这三条都是为了激发你的预防机制。请注意,传播者一般都具有道德色彩,他们需要社会支持,希望个体能加入到集体行动中,形成一种联盟关系。所以,老年人的朋友圈旨在形成一种联盟关系,是有其道德信念的。

科学能解决这事吗?科学传播很难唤起人们的消极偏见和危险预防机制。比如一篇科普文章,讲了很多道理,也想缓解人们的焦虑,但就是传播不起来。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谣言能传播很广,但辟谣往往传播不了多广,就是因为它们不符合传播心理。而互联网特别适合垃圾文化(谣言和阴谋论)的传播,因为一是现在人们信息获取成本低;二是人们更容易陷入共识幻觉,多不靠谱的事情,在网上也能找到一群信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谣言传播的心理分析:焦虑和恐惧情绪是动因
读《谣言》有感
哪些人喜欢制造谣言?
你知道焦虑症的三个特点吗?对于焦虑症这个问题,中医这样辨证调理
彻底攻克焦虑,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谣言背后的心理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