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的,缺爱:是心中没有住下一个爱的人
作者:晓萍萍萍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因为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会内化到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长大以后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


而一个缺爱的人,他们的童年大概率也是在父母哪里获得的爱太少了。


缺爱的人,因为没有在原始客体哪里获得足够的爱。


在长大以后,当有一个人说爱自己时,TA的内心第一个念头一定不是喜悦地欣然接受。


而是会产生各种怀疑,认为对方只是短暂地上头。


甚至还会用“反向形成”的方式,上演又作又闹,找出各种证据,来证明“你就是没那么爱我”。


也正因为这种不信任,日积月累之下伤害了原本爱自己的人。


最终将他们推得远远地,来保护好自己那点可怜地自尊心。

01

没被好好爱过的人,很难过好这一生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体系。


什么是内在客体关系?其实就是我们与父母或其他重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过去父母的养育方式会慢慢地内化到我们的心中,变成我们与外界的相处模式。


形象的表示出来,就是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而当我们从父母那得到了足够的爱,足够的无条件的认可,就会因此感到自信,也就是说“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这份自信和足够地爱也会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在长大后与他人相处时,就会散发出足够的自信,能给与对方认可与爱。


而一个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爱的人,没有得到过足够的情感回应,在长大以后就会成长为“缺爱型人格”。


缺爱型的人格,就是因为在关系中如果没有得到了足够的爱与认可,形成自卑。


如:

不敢随意依靠任何人,善于用独立自强保护自己;


因为自卑,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喜爱,会习惯性地讨好他人;


容易患得患失,高度敏感,缺乏安全感;


当遇到真正爱自己的人时,是有可能感受不出来,是会怀疑的,是需要不断确认和感受的,是需要时间。
但一旦确定,就会飞蛾扑火般不求回报。


这样的内在模式会伴随一生,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是说一个人会在关系中重复体验某种模式。

02

缺爱:是心中没有住下一个爱的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是说母亲的高质量陪伴孩子到三岁,三岁之前不要有长时间分离。


孩子就会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概念。


客体稳定,就是说孩子即使看不到妈妈,但他也知道妈妈是存在的。


而情感稳定,就是即使妈妈有时对我不好,但我知道她对我的不好不是恒定存在着的,你能基本确定妈妈是爱你的。


这时孩子就建立起的情感是稳定的,不会随着关系的改变而轻易地变化。


就意味着“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当内在有一个爱的客体住进来以后,一个人就持有了真正能承受孤独的能力。


武志红老师在《自我的诞生》中写道:情感客体稳定性的形成是一个人心力住下了一个爱的“你”,个体化的完成则是这个人确信“我”是好的,是值得住在抽象的心里的。


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获得“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


就等于是体验到的就是一种断裂的死亡感,以及被抛弃的恐惧感。


这样的感受在被带到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一旦体验到别人的一点点冷漠和不耐烦时,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崩塌感,感觉自己被遗弃了,不被爱的感觉。


所以,在早期的生命里没有这种稳定地情感真实体验,就很容易在成年之后走进亲密关系时出现障碍。

03

缺爱的人,如何自我疗愈

1、做自己的父母,来富养自自己


从小缺爱的人,在长大后都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譬如,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某种零食,因为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就会经常买回来吃。


小时候喜欢的玩具,漂亮衣服,没有得以实现,长大后也会不断买买买。


当然这样的富养自己,满足自己曾经匮乏的内心没有什么不好,也很对。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心里还会冒出另一个声音。


“不要乱花钱,这个类型的衣服已经买了好几件了,还买吗?收藏了那么多的玩偶家里都放不下了”。


于是再去满足自己时,就会即纠结又自责。


那么这样的爱自己,富养自己也不会起到任何效果。


其实,这些与你较劲的声音,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来自于内在父母的声音。


在父母养育的过程中,他们都会不断地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不要浪费,衣服够穿就行了。


即便是我们很讨厌这样碎碎念的教导,但随着长大,还会被把这样的观念内化到心中。


所以,即使是我们现在有能力在物质与行动上可以弥补过去的缺失。


但实际上内在的关系模式并没有变,内在父母依旧还是没有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


因此,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一边对自己好,又一边习惯于批评自己的习惯,就要试着去调整内在父母的态度。


对自己多一点宽容,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没有资源的小孩了,长大后的你,已经有能力,也有资格对自己好。


2、弱化缺爱意识,我的人生我负责

每一个缺爱的人,都是由于在原生家庭里的情感缺失。


提出原生家庭的问题,主要不是去归罪,而是更好,更透彻地了解自己。


我们无需自责自己,也不要去追责父母,陷在其中无法自拔,而是要学会去接纳这种缺失。


曾经的我们很弱小,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他们的问题也许也是曾经他们父母没有很好爱他们造成的,所以,大家都是可怜人。


但现在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就不同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也有能力去对自己好。


当自己蜕变的更好后,也会有能力去对自己子女好,让他们不在过缺爱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拥有厌世情绪的人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切为了孩子只是个借口,真正的爱是这样的!
【睡眠医学科普】找到失眠背后的根本原因,在关系中根治失眠
我为什么总是感到孤独?哪怕在人群中
你敢直面“恨”吗 l 恨的存在,并不防碍你去爱
关系01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