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谀者为何常常得好

汪金友

明代刘元卿在《应谐录》中讲了一个故事。广西有一个县令,非常喜欢别人奉承。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县里有一皂隶,为讨县令高兴,便对旁边的人说:“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蔑如耳。”意思是说,凡是当官的人,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们现在这个县令,为人正直,不图虚名,从来不把别人的赞誉放在眼里。

坐在堂上的县令,恰巧听到了这个皂隶说的话。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站起来问:“你们在说什么?”皂隶假装战战兢兢:“我说您正直务实,不喜人阿谀,这些都是我的真心话。我在县衙干了十几年了,觉得您是我们县有史以来最好的县令。”旁边的衙役也随声附和,盛赞县令的功德。

县令眉飞色舞,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从此和这位皂隶越发亲近。

所谓阿谀,俗称拍马屁,就是用好听的话恭维、奉承和讨好别人。被阿谀者,往往是有权有势有财有名之人。阿谀的方法,是迎合他们的兴趣,夸大他们的优点,赞颂他们的政绩和业绩,鼓吹他们的才华和经验。阿谀的目的,是得到他们的赏赐。

当然,阿谀也讲究艺术。像这个皂隶,之所以把县令拍得那样舒服,就在于运用了三种技巧:一是投其所好,因为县令喜听奉承,所以就大张旗鼓地奉承。二是借风传颂,假装私下议论,又恰巧能让县令听到。三是奉送高帽,“您是我们县有史以来最好的县令”,哪个官员,听了这样的赞誉,不神魂颠倒?

为此,县令把这个皂隶,看作是最了解自己、最忠诚于自己、最拥护自己、最听自己话的人,提拔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也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钦宗靖康年间,秦桧回乡祭祖,住在上元县驿馆内的一间东房内。当时正值夏天,下午太阳照射进来,屋内有些炎热。当地县令张师言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夜就让人把县衙内的一个凉棚拆过来,搭建在秦桧所住的屋外。

秦桧非常感动,当了宰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张师言。但一查档案,发现张师言已经七十岁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秦桧不管这些,他把管档案的官员找来,让其把张师言的年龄减去十岁,然后再將其提拔为楚州太守。

就这样,张师言不仅被提拔,而且又延长了十年工龄,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到八十岁才退休。

不管能力如何、政绩如何、威信如何、年龄如何,只要你奉承我、孝敬我、跟随我、忠于我,我就提拔你、重用你。于是,在秦桧的周围,就聚集起一大批善于“搭凉棚”的人。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解领导所难,一个个都青云直上。

这样的“成功范例”多了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研究阿谀奉承之术。清代程世爵的《笑林广记》载:“一士死见冥王,自称饱学,博古通今。王偶撒一屁,士即进词云:'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味。王喜,命赐宴,准与阳寿一纪,至期自来报到,不消鬼卒勾引。”

只因为写了一篇《颂屁》,便被设宴款待,而且还延长了十二年寿命。由此可见,讨好的生意,属于“低投入,高产出”,回报率极高。所以古往今来,阿谀高手层出不穷。

阿谀者为什么常常得好?主要原因,就是权力可以私用和滥用。

【原载《义乌商报》,本刊有删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古以来,阿谀者为何生生不息,屡屡得势?
聊斋志异《皂隶》原文、翻译及赏析
民间故事:县尉夫人为送亡夫回乡,不得不满足县令变态嗜好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县衙
于中丞
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