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让权不丢势

  不懂得运用权力的人肯定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曾国藩是位权术大师,他从不揽权、专权,更谈不上窃权,却成为清代三百年来权力最大的汉臣。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他看透了权与势的密切关系:只要牢牢掌握“势”,就不怕没有权力。曾国藩始终坚持一点:宁肯放权,也决不丢势。即使他人去楼空,他的势力也仍旧控制着清朝的大权。

  在与清廷的权力角逐中,曾国藩充分施展权变之术。咸丰七年,他曾因受不了各方掣肘的压力,恳请归乡守制。但后来,他不再一味抱怨世事艰辛、权势不专,当咸丰帝命其出山率军到江浙围堵石达开时,他借机找了个台阶下,从此不再要官要权。咸丰帝见他比原来听话,对他也便稍微放心,曾国藩要钱要粮时,尽量给予满足,上疏推荐人才,也大多任用。到咸丰末年,虽然曾国藩仍旧是侍郎的虚衔,他却指挥着许多地方大员,如湖北巡抚胡林翼等人,湘军将领即使官至提督、总兵,也仍旧在他统帅之下,这实在是军事史上的一件怪事。

  之后,咸丰帝终于授任他为两江总督,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自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都受他节制。经过曾国藩的一番调整,他的幕僚也都平步青云。东南数省不仅尽归曾国藩管辖,各省的主要文武官员也都是他的部下、心腹,他实际上成了东南半壁江山的主人。

  曾国藩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增强自己的势力。他深悟无权无势的艰辛。“治事公则权势,私则情谊,二者必须居一于此”,这是他的经验总结。他说“军事无权不威,无势不行”,虽然说的是带兵打仗,其实是官场较量的结果。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曾国藩才懂得什么时候当进,什么时候当退。为培养自己的势力,曾国藩是毫不退让的。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并非一味斤斤计较于官职,而是把“势”放于最重要地位。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伤人,也容易伤己,古往今来权奸巨恶,无不因权力导致覆亡。但“势”则不然,“势”指的是实力,是不可动摇的基础。所以,曾国藩宁可自己的官不要,也要为部下谋得官位名望。

  在对待权力的问题上,曾国藩非常冷静,当退之时,干脆利落。其最大手笔便是裁撤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惨剧太让他心惊。但此后,曾国藩却和李鸿章达成默契,裁湘军,保留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深知官场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他认为李鸿章是自己的门生,有他在,就可保全自己的“势”,也就不愁有什么变故发生。曾国藩的谋划可谓老到,李鸿章也果不辜负期望,在“剿捻”中迅速崛起,成为清廷颇为倚重的股肱汉臣。

  韩非说:“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讲的是成大事不可单凭智慧、蛮力或权势,而应因时、因事糅合三者之功。有权没势,开展不了工作;有势没权,又放不开手脚。当然,后者的情况比起前者来说,无疑又高明许多。尽管不握权柄,但我有实力,有一大帮忠心耿耿、掌握权力的追随者,我无论受不受重用,迟早还是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因为,当权者会发现:选来选去,根本就没有其他人能坐这个位子。可见,权可让,势不可弱,这还真说得上是权变的最高境界。

(文/唐志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说中一书顶万书的书:《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二
名人曾国藩(15) 曾国藩不救驾
未登皇位,却掌控晚清47年,慈禧太后是如何做到的
目标(六) 《奋斗》 “势力”与“势利”
湘军淮军崛起,权力重心南移,清朝末期的地方势力也相继崛起|163
中兴重臣李鸿章:一半革新一半贪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