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州不随便

不知是不是因为随州这个名字听起来太随和、太随便,让人有意无意忘了,这个地方曾为中国历史文化贡献过奇异的瑰宝,创造过惊人的传奇。

事实上,这个位于湖北省北部的城市,可能是中国在战国时期最有文化魅力的地区之一。

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最早的记载见于西周,地处江淮之间、汉水中游。据考证,随国的始祖是周朝的宗室,这样的出身是显赫的,“血统”也是纯正的。当时,周天子为了保障疆域安全,分封了许多亲属在汉水一带建立了随、唐、蔡、应等国,严密监视着南方的蛮夷之国,被称为“汉阳诸姬”。从这些诸侯国的实力来看,“汉东之国随为大”,可见在当时的诸侯国里,随国是排得上一号的。尤其到了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崛起,随国拱卫王畿的担子也就越发重了起来。

由于血统渊源、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实力等诸多原因,早期的随国采取了所谓“亲兄弟之国”的政策,也就是坚定地站在周天子一方,这就使它成为了南方的楚国觊觎中原的北部屏障,随国因此多次与楚国正面交战,但它数次扛住了楚国的锋芒。

不过,当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楚国的实力越来越强,随国的政策也就变得更加微妙起来,为了生存一直与楚国战战和和——风雨飘摇中的随国在春秋晚期归附楚国;在楚都被吴国攻破后,随国坚定地保护了奔入其国的楚昭王,深受楚人感激,这也正是后来楚尽灭汉水一带诸侯国时,随国得以独存的原因。

这种特殊的“友好”关系,被一件特别的器物展现出来——曾侯乙编钟上的楚王镈。这件器物正是由当年楚惠王所赠。

曾侯就是曾国的国君,据专家考证,曾国正是随国。曾侯乙留下的陪葬品既是随国珍宝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又是战国时期艺术成就的精彩代表。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宝物多达7000多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乐器,包括钟、磐、鼓、瑟、琴、笙、箫、笛等等共124件,好一个赫赫煌煌的礼乐之邦!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中国音乐史上引以为傲的杰作——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一共有64个钟,外加楚王赠送给随国的那件镈,共65件,总重5吨。它们组合起来一共有三层,呈曲尺形排列,这样的规模在古代乐器中无有匹敌者。

当然,作为乐器,它的音域和音色更具有说服力。曾侯乙编钟的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高低音它都发得出来。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它可以实现“一钟双音”——每一个编钟都有一个正鼓音和一个侧鼓音,两个乐音之间都相隔三度音程。

难怪现代科学家曾经赞美它:“编钟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音乐方面,还包罗比如声学、结构力学、冶金铸造、数学等方面,涉及多个学科,这些方面的成就在当时都是顶级的。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它甚至要超过秦始皇兵马俑。”

能够铸造出这样的高科技重器,随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准足以在当时傲视群雄。

有了这样的精湛技艺,曾侯乙的陪葬品中那些精细入微、巧夺天工的青铜器,也就不那么让人意外了。

许多青铜器外观极为繁复,其中造型最奇异的是一套尊盘,虽然它的纹饰几乎只有一种——蟠龙,但它们却在数量上取胜。这些细小的蟠龙在尊盘上层层缠绕、蜿蜒无尽,形成了交叠镂空的效果,让沉厚的青铜器显出了几分轻灵活泼。

在当时,青铜器纹饰上这种剔透的效果是无法用原有的范铸法来实现的,只能借助于失蜡法。曾侯乙尊盘既是失蜡法的最早范例之一,又是典范之作。

以龙为主要装饰元素的陪葬品,除了青铜器还有漆器,那些龙体量、形态不一,但无不繁密、虬劲,生机勃勃,正像随国的文化艺术,仿佛总有新鲜的生命力,总能想到新办法,设计新作品,神采飞扬,不止不休。

“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它甚至要超过秦始皇兵马俑。”

精耀如真随侯珠

随国的这些青铜器虽然辉煌精美,却并不见诸文献,可见在当时并没有多么受到其他诸侯国艳羡,但随国的另一样宝物却天下闻名,这就是战国时期与和氏璧并称于世的随侯珠。

宝珠到底是什么材质,文献却语焉不详,以至于后来就成了谜。

随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所以让人们对随侯珠有了许多猜测。有人认为是随州多有出产的萤石,因为据记载宝珠会发光,这恰好符合萤石的特点;也有人认为是金刚石,随州的大洪山北麓与桐柏山南麓之间,被证实确有宝石级金刚石存在,它的光芒当然更加璀璨夺目;还有人根据文献中的说法“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认为这是一种玻璃制品,曾侯乙墓恰好又提供了证据——墓里出土了173颗玻璃珠,珠上装饰着大大小小的同心圆,因此被人形象地称为“蜻蜓眼”。

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中国并不是玻璃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玻璃器物。

玻璃发源于古埃及:在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埃及就已经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后来,这种漂亮的小珠子被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携带着一路向东,最后来到了中国。一路所经之处,蜻蜓眼玻璃珠收获了大量粉丝。我们的能工巧匠自然希望破解这种宝珠的秘密,于是试验仿烧,而随国攻克了技术难关,不仅烧制出完美的蜻蜓眼,还发明了新的“眼睛”样式——在同心圆的“大眼睛”周围增加了小的联珠纹,使眼睛显得更加隆重华丽,同時还设计出由七个小圆组成的“七星纹”的样式以及方形、管形等。

且不论随侯珠是不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只论随国对新技术的钻研以及达到的高度,也格外值得我们在物质文化史上为它留下重重的一笔。

这么多“高科技产品”都集中出现在曾侯乙墓中,或许墓主人生前真是位科技发烧友吧,而在他的治下,随国一定也闪烁着耀眼的科技之光。

虽然随国灭亡后曾经的辉煌也就被深埋地下,少有人再提起,不过,随这个地名却一直留了下来,始终没有更改。在沉寂了数百年以后,随的名字再次响彻华夏。

这时已是北周了。

当时的随州是北周重臣杨忠的封地,后来他的儿子杨坚承袭了他的爵位“随国公”,随州变成了他强大的“后方”。杨坚夺得政权、统一天下以后,便将自己的朝代称为“隋”,这个隋,正是从“随”而来。

随州,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地名,变成了一个朝代辉煌的名字。这样的风光,似乎再没有别的中国城市拥有过——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文化多么灿烂。

随州,绝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方!

罗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探秘:南宫适与曾(随)国
此国名不见经传,却是西周王朝“南天一柱”和金道守护者
随州考古再添新证,破解“曾随之谜” 曾侯墓再现曾国风貌
2019年随州曾侯夫人墓出土文物,最终证明曾国与随国是同一个国家
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揭示随国与曾国的关系,挖出一部曾国史
在炎帝神农故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闪烁着耀眼的青铜之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