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生病”了怎么办?这个世界总有人爱着你,别让自杀成为选择

9月10日,大家都知道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但鲜有人知道这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和死亡,在传统观念中历来是一个沉重并且是人们容易逃避的话题,因为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和世界的完全的脱离,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世间的所爱所恨,失去了这世界的一切美好。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渐加重的压力和逐渐缺失的信仰,抑郁、焦虑、自杀,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

世界卫生组织对自杀的定义是“自杀,为个体有意识地毁灭掉自我从而采取的伤害自身的一种自身行为,常常导致躯体的受伤,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从而极大的危害自己及人类的生命及健康安全。”而且很重要的是,自杀在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自杀这个行为本身能影响所有的人们,无论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国籍等等。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自杀是可怕的,它往往带着“恐怖面具”示人,都自认为自杀是离自己有最远的距离,可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有将近80万人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十大死因之一。在我国,自杀更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如此看来,自杀行为可能就存在我们身边。既然自杀这么恐怖且神秘,那么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不可告人的面纱。

自杀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方式,当一个人不堪生命的困扰时,人就有可能会选择这种处理方式来结束生命以解除痛苦。通常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包括个体的因素比如人格障碍、精神疾病、抑郁等;家庭因素像家庭婚姻问题、纠纷、不适当的亲子关系等;社会和学校因素常见的有人际关系恶化、职业困难、学业压力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心理上的改变,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焦虑、恐惧和无助。

首先是焦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中这样提到“大多数神经症患者都抱怨,说焦虑是最令他们痛苦的事情......焦虑问题是各种重要问题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关于焦虑的产生与潜意识系统有密切关系,并影响行为和性格。其次是恐惧,恐惧可以震撼思想和情感。不断地重复自己可怕的想法,并逐渐陷入绝望和巨大的悲伤,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和终结的道路。最后是无助,当青少年在生活中无法控制某些消极事件,而又无力改变环境、完成任务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无助感和巨大的压力,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就会引发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但不得不说自杀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但面对可怕的趋向于自杀倾向的心理改变,我们又变得如此的无助与弱小。所以如何进行及时正确的自杀心理干预变得尤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自杀并不是毫无破绽、无迹可寻。自杀迹象可以在一个人的情绪、性格和行为上发现蛛丝马迹。首先,从情绪上来说,他会表现出一种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绪,简单的理解就是他的情绪找不到确实的原因,突然间情绪的低落或者欣喜。其次,自杀倾向的“宝宝”,一般会出现异于平常的行为,可能会表现出对当下情境不符的行为,例如,写遗书,找人倾诉一些事情。最后,有自杀倾向的个体一般会出现和以往相悖的性格,突然地消极是明显的信号。

所以当你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倾向或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就要认真考虑并且相信他说的话,因为你一次细心的留意可能就会在无意间拯救一个灿烂的生命,一段美好的人生,当人谈及自杀,这就有可能是一种信号,也可能这个人正打算把自杀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建立关系,对他表明你真诚的关切,主动关心他、鼓励他。然后认真聆听,一个想自杀的人最需要有人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支持的力量。不得已时,立即请求求援,当有立即的危机,请不要抛下他,你可以像任何可咨询的机构或信赖的人寻求支持,或报警处理。

当然我们也应该学会自助,所有发生于自身的痛苦经历,对每一个人来说它都会是不愉快的经验,在我们需要独自扛下自己世界的重担时,别忘了卸下负担让自己喘口气。可以转移注意力,通过运动或旅游的方式转移注意,淡化消极的情绪,美好的风景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把消极情绪记录下来时,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已经慢慢卸下防备和负担,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也要学会将心中的痛苦与恐惧说出来,学会放下重担,松口气,可以向家人与朋友寻求协助,经由电话与危机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或学校的辅导员谈话可以帮助纾解情绪、提供救援。温馨提示: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010-82951332。如果,实在被生命中不能承担之重压的透不过气了,及时拨打电话,寻求帮助。

最后,我们要知道我们拥有无数的选择,自杀并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义;吕俊廷;杨中高.国内导致自杀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6,(13):17-18.

[2]潘令仪;王祖承.自杀的国内研究概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07):669-670.

[3]余欣蓬.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伦理思考[C].昆明理工大学,2020.

由科普中国重新排版编辑
内容来自:泽桥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种人格障碍C类:意志行为人格障碍
疫情焦虑症的防治
心理话题|| 心理学家告诉你如何应对失败
孩子有这3种反常行为,其实是在求救
病重的人,为什么总是会折磨亲人?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自我觉醒 改写人生”一位抑郁女孩母亲的人生蜕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