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黄梅余姓江洲渔翁一余家大墩

先从历史说起。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有一父子两代的余姓人家,父亲名叫余世远(因排行老三,故人称远三公),儿子叫余克俭,。他们从江西的都昌和湖口县交界处的屏峰来到当时的德化县的封廓洲,在洲内的官湖以打渔为生。因为他们的渔船很小,所以居住在陆地。他们首先落脚在官湖西南面的沙夹(现在黄梅县小池镇的陈坝村),随后又定居于官湖北边的晒网墩(因余氏父子常在此晒网,故名)。到了明朝洪武三年,朝廷允许民间开拓封廓洲,余家父子遂与其他17大姓(共18大姓,亦说24大姓)一起歃血为盟、插标为界,在朝廷的支持下,共同开发。现今的余家大墩,特别是在老人们当中尚留有许多远三公与其他姓氏结盟和互助的故事。当时的封洲,四周临江,除个别较高的垏上有少量屯垦的元兵的和他们的家属外,其他地方均为荆棘丛生的荒洲。封洲当年也没有今天这样的长江大堤,所以他们的生产和收成只能靠天,其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黄梅县的余姓也是有来历的,他们是周武王之后代,春秋时晋国的宗室。他们的祖先便是仕秦有功被封为上卿、左庶长的由余,其后代以王父字为姓。余姓族人在汉朝以前,主要分布在下邳、固始和豫西的陕县这些地方,东汉末期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遂始南渡长江,举族迁徙。扬之江东(指长江中下游之南)如润之丹阳、新安江流域和鄱阳湖地区(这时的鄱阳湖的“湖”可能尚未形成)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地。余氏第43世祖、新安江系、官至唐玄宗时大理寺卿的光公,因忤时宰,先贬西蜀,再谪江州别驾,殁于任所,葬江州 东门外花果园海天寺左侧。公生六子,除六子早殇外,其余五子均不入仕途,螽蛰斯蛰,躬耕于江州各地。长子元讃守墓居江州,次子元诲徙瑞昌,四子元训仍居江州,五子元诫迁黄梅。余家大墩这一族是三子元诏之后裔。元诏,余氏第44世祖,虽出身士族,但其志效陶渊明,故择令公出生地枭阳之大塘,躬耕于田。公性善、好施,曾以十万赈济灾民,故人称“十万公”。余世远为元诏公的第20世孙,在余家大墩亦已经历25代人,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余家大墩除主村之外,在其周围尚有新屋墩、花屋墩、子垏墩、祠堂墩、桥东墩组成;现今之黄梅境内尚分布有许多世远公之后裔所形成的独立村落:陈坝余村(沙墩)、彭垏余村、王埠余村、项垏余村、水月余村、何垏余村、河桥余村、军垏余村、龙港湖农场余村;九江浔阳区有余家圩村。安徽的宿松和太湖,均有十几代人的分支,可惜戊子谱没有走支。  
    
   晒网墩的东边有一条天然的河流,名叫牛路沟河,是封洲内上游之米汊湖、北汊湖、羊汊湖之水经官湖出东港唯一的天然河道。后来牛路沟河东岸兴建一座杨泗庙(据说杨泗为河神,有河流的地方都有此庙宇),由此晒网墩曾被称为杨泗墩(说明:今天的杨泗村在牛路沟河之西1公里多之遥,其建村历史才200余年,到现在才相传12代人,当然他们的先人也不是封洲最早的开拓者,此村名为移花接木而成,现在的黄梅县志所载不符合历史事实)。据《余氏宗谱》记载,杨泗庙废,而杨泗墩亦曾以“杨师墩”之名称之。大约在400年前,余氏族人已经发展很多了,村子扩大了,周围还有了卫星村,所以远近居民遂以“余家大墩”称之。这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也应该是黄梅县封洲开拓者之一余姓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余家大墩余氏先祖贯以书礼和勤劳教育后人。清代,族中曾出文举二人、武举一人。末代举人余洪元(号古泉)曾任广东合浦县知县,后为九江同文书院教师,诗词著作颇丰,当时驰名于赣、鄂、皖文坛;其长孙余昌骞(台湾名余冲),为国民党著名外交家、驻外大使;现代青年、生物生命科学家余龙江为武汉理工科技大学生物生命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学术著作和研究硕果亦多;余厚林,为人低调憨厚,80年代初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参与“华为”早期创业,现为该公司高管;余厚武,军队退伍后,扎根农村,乐于助人,办事公道,深受众爱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越||千年古韵太白湖 黄梅栗林、蒋咀的来历
随缘斋主|独山探文脉
下新镇传承红色基因,做红色根脉坚定守护者
【微微带你看黄梅】国庆小长假丨微微带你游——独山、下新
黄仲华 | 浔阳东北白湖滨,薛汊纵横晓问津
佐坝乡太阳山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