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省余氏源流(4)
余姓和福建话方言岛/南江渔夫
关于广东郁南县连滩(东坝、西坝)地区余氏“三芳或四芳”及“福建话”的一些情况------兼谈广西桂平、恭城等地的余姓及“福建话”
南江渔夫
中华民族(中国)幅员辽阔,历史久远,姓氏、族群和人口众多,流动迁移,族谱不全,以及其他多种和负杂的原因,致使中国人(chinese)“不知祖宗”,“忘记祖宗”,甚至“不知自己”的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
中国人(chinese)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和习惯,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以及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国内或是海外的中国人(chinese)“寻根问祖”的现象和事例日益普遍。
最近几年,在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广西桂平和恭城一带的余姓人氏谈及两个话题:一是关于他们的“根源”,即所谓余氏“三芳”(或“四芳”)问题;二是关于“福建话”(闽南语)的“方言岛”问题。而且发现,关于“三芳”(或“四芳”)的表述有不太一致的地方。
我姓余,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粗石乡玉兰村土生土长,是余芳祐公第14代裔孙。在这里,我想把我的所听所闻和所知的一些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描述。
在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同胞兄弟余芳祐、余芳选、余芳庭三个,以及堂兄弟余芳远等四人,即所谓“三芳”(或“四芳”),自福建漳浦县五凤里蒹葭村柑板桥(里、村今已无从考究)长途跋涉,碾转来到粤西,逆西江而上,到达了罗定州南江河畔的“连滩地区(东坝西坝)”,“三芳”落脚于广东东安县(后改云浮县)东坝粗石堡(今郁南县东坝镇粗石乡),而余芳远则落脚于东坝虎岩乡长洲村,繁衍生息,至今已超过400年。同时,由于“四芳”多个兄弟大族迁粤,以及长期的发展,如今“连滩”的东坝、西坝地区各姓氏中的余姓人口是最多的。
同时或随后而来的漳浦县同乡还有张、林、黄、刘、谢、陈、蔡、郑、曾、柳、冯、杨、温、吴等诸多姓氏,分别落脚于南江河连滩镇下游盆地两岸的东坝(隶属东安县)和西坝(西河,隶属西宁县)各处。他们同时操讲着“福建话”(闽南漳浦语)。随着人口的发展和增加,各姓氏的后代在明末清初又先后向近处周边和远处广西桂平、恭城等地,广东的新兴、韶关等地,以及其他地方,甚至海外,迁移落籍和发展。
其实,“连滩”是个统称。连滩镇是南江河下游的一大历史名镇,建制较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当地又最有名气,所以外迁和外出远处的人们往往喜欢称自己是“来自连滩’”。那帮“漳浦县人”只住在连滩盆地的下游部分一河两岸,即东坝和西坝的大部分地域。西坝(西河)在连滩镇,属西宁县(后改郁南县);东坝隶属东安县(后改云浮县,云安县),1960年代初改属郁南县。如今,郁南县和云安县均属云浮市管辖。
下面,介绍一下余芳祐公一族的谱系概况。
余芳祐公作为由福建漳浦入粤东安的“四芳”之一的始祖,芳祐生子昆安,昆安生二子:省怀、拔衷,从此分支。如今留住郁南县东坝镇原落籍地的芳祐公后代,省怀公分支的分别住在粗石乡的田心、福宁、楼仔、坑仔口、洲仔、玉兰(大坑边),以及虎岩乡长洲(下塘)等村、点;拔衷公分支的后代,住在粗石乡的玉兰村(门口屋、后门坑、石仔滩)和洲仔村,人数也比较少;估计,总共有2000多人。
省怀公之后,四世祖简士公生二子:乾符、志符,又进一步分支;如今,留住粗石乡玉兰村(大坑边)的大部分是志符公的后代(大坑边还有小部分余姓是原山塘村属于余芳远公的后代)。
根据最近20多年来回乡“寻根问祖”和祭拜祖祠、祖坟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广西桂平(尤其是江口镇)、平南一带的部分村、点的余姓人,多半会是芳祐--省怀--志符公分支的后代;恭城、荔浦、平乐一带的部分村、点的余姓人,多半会是芳祐---拔衷公分支的后代。
至于余芳祐公的族系家谱,当年先祖曾暂排定过:“芳昆省士符元泮,昌奏祥图必建年,永振家声崇祖训,文章华国庆传宗”。。。。。。然而,至今仍然坚持按照这个谱系起名的,只有留住东坝粗石乡楼仔村的余氏后代了。其他的族系分支,都发生了各种变化,显得比较混乱,特别是还有族谱中同字(谱)而不同代(辈)现象。先辈或后辈又没有人去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收集、整理和建立完善的族谱档案,后人就很难“顺藤摸瓜”去“寻根问祖”了。因此,造成很多“离乡别井”多年的余姓人根本无从可知本家庭是在何时和来自哪里?属于哪个祖宗和分支?自己是第几代?遇着远近的同族人,有时候彼此不知道辈分,“没大没小”,只能互相“称兄(姐)道弟(妹)”罢了。更有甚者,还有回乡祭祖时“认错宗、入错祠、拜错山(坟)”的现象发生。
另一个话题,就是有关“福建话”(闽南漳浦语)问题。
从福建漳浦县迁入今广东郁南县连滩地区南江河两岸东坝和西坝一带的10多个姓氏族人,原来都讲(当地人称为“坝话”)“福建话”(闽南漳浦语),形成了一个“方言岛”。连滩地区的土著瑶、苗等族住民,先前就被赶走了,周围村落的住民绝大部分都讲当地的粤语(白话)。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福建佬”们无一地都学会了讲粤语(白话),而讲“白话”的当地人却因为“福建话”难听难懂难讲,却没有入去学,除非是过门的媳妇。
顺便讲一下,粤语(白话)的扩张性和渗透性是很强的。因为讲粤语的人,不管各自带着不同的土语方言,互相交流时彼此往往都能以一种口音较为标准的粤语进行对话。这是区别于其他某些方言的明显特点。
“福建话”长期受到粤语(白话)的包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上学讲粤语(白话);交通改善,外出的人员增多;流动频繁,交往增多;娶入“白话媳妇”的家庭增多;等等。实际上,到了清朝初年,连滩地区的“福建佬”已经难以组成双亲都是讲“福建话”的家庭。东坝粗石乡的田心、福宁等村、点,在1920年代就基本不讲“福建话”了。1970年代东坝还有几个“福粤双语村”,如今就只有个别村落中60多岁的老年人有时候讲一讲“福建话”了。我父母都讲一口“福建话”,相互之间从不讲一句粤语(白话)。我会讲“福建话”,但是兄弟姐妹六个却一直只讲粤语(白话),平时父母对我们讲话,多数是讲福建话,有时也讲粤语(白话)。
连滩地区(东坝、西坝)的“福建话”渐离渐远,慢慢让位于粤语(白话),这个“福建话方言岛”维持了400多年以后,现在已经近乎消失了。
同时,由于入乡随俗和长期演变,融入了一些当地粤语(白话)的口音、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原来的那口闽南语以及现在的漳浦县话口语,已经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我曾经因出差而几次到过福建的厦、漳、泉地区,与当地人交谈时,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广西(区)桂平、恭城等地,现在仍然保留着较多的“福建话”(闽南漳浦语)方言岛。但是,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由于融入了当地“白话”和其他方言,与粤西原祖地(连滩地区的东坝、西坝)以及闽南远祖地(漳浦县五凤里蒹葭村)的口音、词汇和表达方式等的明显差异;二是,“福建佬”们运用“福建话”的普遍性和强度减弱,传承困难,渐离渐远,“福建话”在一些村落甚至已经消失了。
我详细阅读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汉语文字学硕士研究生郑宇发表的论文《桂平闽语研究》,觉得他写得详尽准确和反映了实情。从每年桂平等地的余姓派回连滩东坝粗石乡祭祖的代表们的反映,以及互相交流的情况,可以充分证实。
历史证明,古今中外,人口流动,族群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可能长期传承与保留;然而,由于受到“外语”的包围和冲击,方言岛却很难长久传承和保留下去,迟早会逐渐消失。
岭南四芳祖籍——福建漳浦县五凤里蒹葭村
明朝万历间已经没有五凤里这个地名和蒹葭村这些地名了。看来此地人外迁后,人口稀少了
厦门客家古村落考
厦门客家古村落考----仅存四个自然村其二
南山脚下起涟漪,祖庙雄浑客语稀.
锦带依然缠夏布,寿溪余骨现陈皮.
石牛吸水漳南聚,端钰怀珍谷底熙.
鸟语声声同唱晚,月光湖景最神奇.
1.同安莲花镇南山村
莲花镇南山客家村,有陈姓村民1200余人,是明代南靖客家余姓之后裔.虽经400余年与闽南之融合同化,但某些客家古俗至今保存,以明代祖厝为中心的客家宗族古居民建筑群完好.
唐末,余姓先祖余戭率三子从,咸,衮从江苏入闽,开基同安十五子山下新安村.后因避黄巢战乱,余戭率幼子衮 迁闽北光泽,再迁宁化,为客家余姓开基祖.余从迁广东曲江,其后裔一支于明万历年间播迁斐济;次子余咸迁居江西鄱阳.
南宋隆兴年间,余九郎客迁永定金丰.元中叶,余士康迁南靖沥水乡.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南靖五世子余子玉[德睿]”担子上一头挑神像,一头挑铁锅”迁回同安坊里经商,后定居南山村开基,为余姓南山一世祖,创分堂号”漳商”,以纪念南靖祖籍.
万历初,余姓五世余端钰,余端好兄弟合力建造三落大厝一座:双边护厝,后界巷厝各一列.
二房余端好养鸭为生,后举家迁居新店赤山,开基溪尾村赤山堂余姓.长房端钰六世余怀珍,娶妻南珩陈氏,因虑祖上人丁单薄,问卜改从妻姓,连生四子.男丁生前改姓陈,死后墓碑神龛复刻余姓.故今南山陈氏实系“陈皮余骨”.而后,新店溪尾村赤山堂余氏后裔也有返迁南山并改姓陈者,称为”下房”.南山余姓逐渐发达,除分衍到现翔安新店溪尾,澳头外,还移居到金门昔果山,烈屿等地宗支.
南山村有古老的陈余祠庙建筑,锦带和夏布,优美的自然山水瓦阙山,月光林湖,古天湖后湖双寨湖河溪水库,内田村等,现只有几个老者能讲半生不熟的客家话.
台湾著名学者,书法家陈大络于村东坡上建起”台湾文化城”,还书写大量的寿字,请工匠刻于村边溪石,作[南山颂]:
南山钦钦,草木青青;客家古村,革旧鼎新.闽台结成一家亲.同登龙门,面向三星.
万福石山游,迎接祥光,多么温馨;万寿石林行,长生不老,多么欢欣.
龙吟涧,源头圣水洁而清;虎啸岩,山歌合唱诉衷情.幽篁因风成雅韵,鸟语声声细而轻.玫瑰情花,朵朵传神;香气醉人,叶叶柔情.
--------------------------------------------
赤山溪尾访由余,昭穆俨然晋祖居.
地造城池匾额立,天成屏障孝贞趋.
冬娘未嫁春秋意,暖鸭焉知客海隅.
历尽沧桑求发展,他乡月色总难如.
2.翔安新店镇溪尾村
溪尾村,距翔安隧道口4公里,现有余姓村民2000多人,是同安莲花镇南山村外迁的余氏分支.祖祠楹联:派衍赤山,后山前埔犹如天设屏障,堂开溪尾,左溪右圳恰似地造城池.
承前所述,余姓二房余端好养鸭为生,长年赶鸭群至九溪觅食.顺流而下,结草为庐,后举家迁居溪尾赤山上,开基溪尾村赤山堂余姓.余端好夫妇早逝,留下一女二男:长女余冬,长男余汝昭,次男余汝穆.
余冬娘终生未嫁,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幼弟成人.余姓后人尊她为:贞义姑”,”姑婆祖”,立匾额”贞孝”于祠堂,享春秋两祭.“其实可以这么说,没有余冬娘,就没有溪尾村。祭拜她,是应该的。"
余汝昭此后定居溪尾,为溪尾开基祖,以赤山为堂号.
余汝穆后曾迁回十五子山下新安乡,因避荒乘槎浮海远渡重洋,在异邦另立宗支.
溪尾村余氏宗祠一座二进,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前厅悬”贞孝”匾,后厅悬”进士”匾---崇祯漳浦县令余日新立;”文魁”匾---顺治文魁官至礼部尚书余一元立;,”武魁”匾---仁宗武魁拜帅十年擢工部尚书余靖立.都是其先祖余寅戈的子孙.可见余氏后人人文荟萃,人丁兴旺..村里已无人讲客家话.
南山村和溪尾村,唇齿相依,花开连理,崇祖敬宗.从客家大本营的赣闽粤结合部,步步为营, 为了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向外寻求发展,是客家精神的缩影和迁徙的典范
溪尾村余氏宗祠一座二进,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前厅悬”贞孝”匾,后厅悬”进士”匾---崇祯漳浦县令余日新立;”文魁”匾---顺治文魁官至礼部尚书余一元立;,”武魁”匾---仁宗武魁拜帅十年擢工部尚书余靖立.都是其先祖余寅戈的子孙.可见余氏后人人文荟萃,人丁兴旺..村里已无人讲客家话.
这里面的人物都有点奇怪:明漳浦县令余日新是浙江龙游人,进士及第后授漳浦县令,后官至太仆寺卿,明亡后隐居故乡。其子余恂登顺治九年进士,曾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三十三岁辞官归乡。
至于文魁,礼部尚书余一元,不知何许人也,整个清代都没有叫余一元的进士,何况礼部尚书了,顺治十八年进士有个余配元,乃江西丰城人,官襄阳知县。武魁匾为余靖立,余靖是正儿八经的文科进士及第,与武魁没半点关系,虽说为帅,但宋朝领兵主帅多数都是文臣。
如此看来,这几个人并非这支余氏先人。
《潜沧集》·七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余一元撰。一元字占一,号潜沧,山海卫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是集,卷一为《四书解》,卷二至卷六为《杂文》,卷七为《诗》。其《次韵答张筑夫诗》,有“良知自是姚江旨,躬秉几亭夫子传”句。附载张赠诗,有“姚江绝学重开辟,直续良知两字传”句。盖其学出於陈龙正,集中所谓“几亭师者”,龙正别号也。故其《四书解》中,以小学为格物,而深讥《朱子补传》为非。犹宗王守仁之说,而小变之者也。是集,其所自编,卷端有凡例六条,述所以编次之意甚详,然诗文皆不入格。观其自编而自发凡例,或自誉,或自恕,俨如删纂他人之集者。是於古来著述体裁,皆未及考,则所作可略见矣。http://news.artxun.com/cilv-733-3660645.shtml
或为佘一元   (余佘本为同宗共祖皆为由余公之后一脉相传骨肉相连,剪不清理还乱无需再辩。)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吕 宫 - 程芳朝 - 蒋 超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57名
于明宝 - 周啓嶲 - 李及秀 - 王大礽 - 钱祖寿 - 徐兆举 - 顾 镛 - 郝惟讷 - 徐果远 - 张弘俊
冯 溥 - 方若珽 - 张安茂 - 唐朝鼎 - 须兆祉 - 宋征舆 - 佘一元 - 冯右京 - 李昌垣 - 陈 卓
n.cn   2007-09-2811:11   [来源:SRC-9]
村里的老人讲述祖祠背后的故事。(黄嵘 摄)
在五年前,包括余红星在内,翔安新店镇溪尾村里的老人都还不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闽南人。
溪尾村祖祠的灯号是下邳——江苏邳县,村里的老人说那里就是客家祖先的聚居地。从江苏到闽北,进入南靖,走入南山村,最后分入溪尾村——作为几百年前南山村的一个分支,从南山村走出来之后,最后留在溪尾村的却仅有五个人。面对四周闽南古村落的包围,五个人带来的客家风俗如同强弩之末,在与闽南村落的通婚中,渐渐被闽南风俗所取代、消融。
现在村子里找不到一间客家的建筑和一点客家的风俗,他们也过“普渡”,在建楼房安横梁的时候,会在横梁边上挂尺子、剪刀与铜镜,寓意平安和一家团圆。“所有的风俗,都和旁边的闽南村子一样。”余红星毫不讳言这一点,而他们也同时在准备组织人回到南靖去,找寻一些丢失的客家风俗。
四年前,当溪尾村的村民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的时候,他们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住在溪尾村的、或从溪尾村里走出去的村民,无一例外地祭拜着与南山村一样的祖先,都同样会回乡祭祖——与其他客家人一样,他们时刻记挂着自己的家乡。
“所有人都觉得,这里才是我们的家。”余红星说。
割不断的血缘
尽管在1919年,余平禧的先人就已经从溪尾村迁至小金门上库村居住,至今已有六代,但溪尾村的人说起余平禧却丝毫不陌生,因为无论是祖祠悬挂的照片还是余平禧本人,他们都见过多次。
“1991年重修祠堂的时候,他回来祭祖,还捐钱助修。”余红星说,祖祠里悬挂的照片里就有余平禧。2000年起,余平禧在金门组织“烈屿慈幼会”,募集善款对溪尾村小学的贫困学生进行常年捐助,每年40名,现又发展至捐助贫困中学生与大学生。
除了余平禧,还有很多宗亲隔了若干代之后,仍会回来祭祖、捐资。“海外宗亲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越南,估计人口上千了。”余红星说,村里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联系——毕竟,空间无法割断血脉的联系。
人才辈出之地
溪尾村里几乎年年都出大学生。余红星说,村里的孩子想读书、爱读书,自然就出大学生。事实上,从古至今,溪尾村一直是个人才辈出之地。
在溪尾村祖祠里,悬挂着三块匾额——里面有武魁、文魁,外面挂着进士。尽管在文革原匾已被损毁,但这三块匾额依原匾复制,村里的老人都说这匾额是可信的。崇祯进士余日新、顺治礼部尚书余一元、宋仁宗年间工部尚书余靖——无论从官职还是学识上,在当时都是翘楚。
奇特的族规
一块“贞孝”匾挂在祖祠的门口,祭拜的是余冬娘。“没有余冬娘,就没有溪尾村。”余红星说,女子不入祖祠,故而匾额挂在门口。村里有一个自早立下的规矩:春秋两祭,先祭姑婆——姑婆,指的就是余冬娘。
当年留在溪尾村开荒的五人是一家子:余端好夫妇带着余冬娘与两个儿子。端好夫妇过劳早逝,冬娘立誓不嫁,以畜牧、纺织抚养两个弟弟成人,建业娶亲,历尽艰辛。当溪尾村在两兄弟的努力下现出雏形的时候,冬娘却撒手人寰。两个弟弟感其恩德,遂立下族规:春秋两祭,先祭姑婆。后裔更是为其制了“贞孝”匾,尊称为“祖姑祖”,永久祭奠,至今不替。
“其实可以这么说,没有余冬娘,就没有溪尾村。祭拜她,是应该的。”作为在农村土生土长受男权观念影响颇深的人,村里的老人认为祭拜这样一位女性,并没有什么不妥。
明代宁远中卫右所世袭百户——顺昌余善家族
余承恩,副千户,外黄查有:余从道,系辽东宁远卫中右所百户,原籍顺昌县人,始祖余善,洪武五年收集,充小旗,老,高高祖余镇补役,三十三年升总旗,老高祖余武补,故,曾祖余端补,老祖余清补役,弘治十二年纳米免并,老父余世祯补役,纳米免并,嘉靖四年义州洞等堡斩首功,升试百户,七年,狼洞山松山堡斩首功,升实授百户,老,从道系嫡长男,十二年替宁远卫中右所百户。
一辈:余善,已载前黄;
二辈:余镇,已载前黄;
三辈:余武,已载前黄;
四辈:余清,已载前黄;
五辈:余世祯,旧选簿查有:吊来嘉靖五年义州大安等堡勘合底簿,查有升实授一级二人,共斩贼级一颗,为首宁远卫中右所实授总旗升试百户,余善。
旧选簿查有:嘉靖八年,松山堡功次勘合查有,升实授一级不赏,二人共斩贼级一颗,为首官旗十员,名宁远卫中右所试百户,升实授百户余世真。
六辈:余从道,旧选簿查有:嘉靖十二年六月,余从道,二十三岁,系宁远卫中右所,功升年老百户余世祯,户名余善嫡长男,《功次簿》查有:嘉靖二十七年,辽阳镇静登出获功升一级不赏,宁远卫中右所实授百户,升副千户一员,余从道。
七辈:余承恩,旧选簿查有: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余从道年五十六岁,顺昌县人,系宁远卫所中右所副千户,今患疾在所,有嫡长男余承恩,现年三十二岁,告替。
八辈:余变龙,万历十一年八月,余变龙,年十九岁,顺昌县人,系宁远卫中右所故副千户余承恩庶长男,比中三等。
明《武职选簿》
一个被淡忘的角落------福建东山孝子(西笼村)
宕闻:江苏-浙江古乃盛传余姓祖史
而吾闽南之余,却绝于耳
记清朝年间
吾乡有一孝子
每得奢物
先予长辈
而后子辈
终予禺
皇感其行
立碑于乡里
以校后
然事过百载
其碑受文革所弃
后人甚感亏对祖先
无时觅志
尔闻埋于沟下
数轮求索
但绝于眼
旦求有志之余士
可宜我余姓家族
但绝于眼
旦求有志之余士
可宜我余姓家族
部分福建余氏溯源
南朝时,由余的五十一世孙余雍任鄱阳令,率其子余青(字隆对),自安徽休宁往江西。
南朝梁时(502-557),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其裔孙余焕(字有文),于唐天宝九年(750)
迁古田杉洋。余焕之裔余廷现迁居漳州。至十世余安诰,官大理寺司直,有五子,长子余晔
迁莆田,次子余炳迁广州,三子余嗥迁仙游,四子余昉迁安溪,五子余曜留居漳州。
76
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奉诏,率中原将士入闽,镇抚漳州,当时有余
良、余克(充)随从并落籍漳州。
据安溪《芦田山余氏族谱》载,余姓另一入闽始祖余章,为唐光禄大夫,世居河南光州
固始县,唐末从王潮兄弟入闽。余章精于歧黄之术,医术高超,为王府太医正,居福州三山。
余章三子余溥迁剑水之五十都(今尤溪新桥镇)。余章三世孙余琳生二子,长子余端于宋雍
熙二年(985)迁漳平四嘉山。五世余东园于宋景祐四年迁安溪。
唐天宝年间(742-755),端介之孙余大成任建州建阳令,从浙江移居建阳。余大成有
子八,播迁不一。长子余焕及次子居古田,三、四子居建阳,五子余魁居莆田黄石。莆田
余氏传至五世余镐为唐咸通四年( 8 7 6) 进士, 中和辛丑( 881) 避乱, 弃
官不仕,隐耕于壶山。八世余积到仙游度尾开基。十一世余殊的长子祖章迁居仙游,分支永
春洋上。
世居下邳的余氏一支,裔孙余岳仕于秦,任徽州刺史,子孙占籍歙县,后流落光州固
始。余章唐末避乱,随王潮入闽,先居三山,后家于武荣( 今南安诗山)。安溪、晋江
之余姓多源于本支, 也有由莆田分支入泉的余姓。
唐天宝年间(742-755),端介之孙余大成任建州建阳令,从浙江移居建阳。余大成有
子八,播迁不一。长子余焕及次子居古田,三、四子居建阳,五子余魁居莆田黄石。莆田
余氏传至五世余镐为唐咸通四年( 8 7 6) 进士, 中和辛丑( 881) 避乱, 弃
官不仕,隐耕于壶山。八世余积到仙游度尾开基。十一世余殊的长子祖章迁居仙游,分支永
春洋上
福建余氏溯源最早的该属于三明地区余氏,时间大约在东汉末年。无疑福建余氏历史悠久!
如上面所说,古田的余焕是唐天宝年间(742-755),端介之孙余大成的儿子,余大成任建州建阳令,不应该是南朝梁时(502-557)建阳令余青的儿子,因为南朝梁时(502-557)和唐天宝年间(742-755),相差了200多年。但是从目前资料来看是比较混乱的,但是我更加偏信建阳令余青是南朝梁时的人物,这样古田的余焕说成为是建阳令余青的儿子是不成立的,把他们说成为父亲和儿子只是为了拉近血缘关系。说是他的裔孙,还可以成立,现在又出现一个建阳令余大成了,自相矛盾难以确定。看来这些资料真真假假一时间难以证实。
居瑞安的佘(
余)端介
有子六,次子佘咏,唐贞观进士.官国子监司业。因失本姓,. 被同僚相讥,于是上表奏复本姓,说:“臣本姓余,夏禹之后,晋太宁间始改为佘,且“佘”
一,余学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氏始祖余焕一路到福建古田杉洋
闽北地区(今三明、南平地区)是客家民系发祥地之一
来福建这些小城景美人少,还不快来!
闽人智慧丨福建这座“岛中状元”,真的有状元
福建薛氏:漳州薛姓源流考
斌溪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