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蒙古余氏宗支源流(1)

遗落在思茅的铁家坡蒙古人

在远隔北方内蒙古大草原几千里远的哀牢山系深处的思茅市镇沅县振太乡,有个叫“铁家坡”的蒙古族村寨。这里居住着37户铁姓蒙古族,有156人。他们从何处而来?为什么居住的寨子叫“铁家坡”呢? 
 
铁氏的族谱 
    说到蒙古人,人们自然想到成吉思汗。但恐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没有想到,在云南的一个边地山城有他的子民与汉人一起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和建设着这方热土。到时正值午饭,在振太乡王副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铁家坡。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族长铁开正主动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族长今年81岁高龄,他从枕头下面取出一本《蒙古铁氏族谱》,“这是我们1997年寻祖整理后的族谱,按照族谱上记载,我们铁家坡蒙古人是蒙古贵族元成宗的后裔,我是铁木真的第20代孙子。在元顺帝时,铁氏家族名声大振,9个儿子都中了进士,一个女儿嫁给金姓进士,全家共有10个进士,故有“九子十进士”的美誉。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到了应昌(今内蒙古境内),铁氏不愿意随元顺帝北还,取道四川前来投奔云南的梁王,途中遇到明朝军队追捕,逃到大渡河泸定桥附近,追兵紧逼、形式危急,于是决定更名易姓、分散逃避,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姓氏。后来看到河里不少游鱼,认为是吉祥之兆,便改姓为“鱼”,为区分主仆关系,把嫡系改为“余”姓,把女婿家由金姓改为“俞”姓,奴婢则改为“于”姓,全家渡过泸定桥分散逃难。不久,明朝军队就尾追到大渡河边,盘问河边种地的人是否见过一姓铁的人过河,种地人说,只见拿鱼的,没有姓铁的,明军就没有继续追赶。这个大家族分散逃难后,有一部分潜留在四川,有一部分逃到大理,后来又从大理迁到今思茅市景东县景福乡乌木山,这部分人在景东住了10几代,有的当了傣族土司知府陶家的庄户,看管仓库。清咸丰以后,因陶知府衰败他们才又迁到镇沅振太乡草皮街。初逃难来时,由于没有田地,生活困难,只得四处乞讨。受不了别人的耻笑,先人再次迁到山沟里栖身,来到了介牌村定居,因为都姓余,人们就把寨名取名为余家坡。明国初年,官府已不再捕杀蒙古族后裔,才又恢复铁姓。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我们除了恢复铁姓外,还恢复了蒙古族族称,同时将余家坡改名为铁家坡。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教子孙读族谱,让他们记住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马鞍的心愿 

这是一户相对贫困的人家,蒙古族大妈在火塘边为我们准备着饭菜,开饭时,儿子先从房间里抱来一个陈旧的瓦罐,并在客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瓷碗做酒杯。蒙古人善饮酒,只不过“铁家坡”的蒙古人喝的是地道的苞谷酒,而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兄弟喝的是马奶酒。在铁家坡,找不到很多的有关蒙古人的踪迹,他们和这里的汉人一样,早出晚归,耕田耙地,春种秋收,一样的语言一样的肤色,一样的生活,但蒙古人的热情,蒙古人的好客,在铁家坡没有变。村长铁洪忠告诉我们:“如今,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草原上,但我们经常怀念那片美丽的故土,我们一直用瓦罐装酒,用大碗喝酒喝茶,每到中秋节时,我们也会和草原上的兄弟一样学做烤全羊。只有把瓦罐、大碗、烤全羊连为一体,才能寻找到我们蒙古族人那种特有的豪情和气质。”饭后,蒙古族大妈叫家人找来了一个很陈旧的马鞍,这是一个磨得发黑的马鞍,“这是一个陪同我们祖辈经历过风雨的鞍子,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了?我们一直把马鞍保存着,舍不得把它丢掉,因为,我们蒙古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如今,这个马鞍只是作为我们铁家坡人睹物思祖的象征。 

三人同穿一件衣 

    你见过一件衣服同时由3个人穿吗?就在铁家坡,有一件叫“三滴水”的衣服,竟然同时被3个人穿,这是一件很特别的蒙古族少女服,它是铁家坡蒙古族少女铁艳萍仿照草原蒙古族服饰亲手制作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美丽服装。 

铁艳萍说,“我没有亲眼见过铁家坡以外的蒙古人,也没有去过繁华的大城市,更没有去过云南民族村,但是我在电视上见过蒙古人的飒爽英姿,听过蒙古少女甜美的歌声。”从电视里,铁艳萍了解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她仿制了全村唯一一件蒙古族衣服,并把这件衣服取名“三滴水”,这件衣服由3件衣服叠加组合而成,上面镶嵌着不同图案的花边,在腰间的对襟式甲布坎肩上钉了两牌银制圆形纽扣,看上去美丽大方,风格独特。在铁家坡, “三滴水”经常被3个少女分开各自穿一件,希望能凸显自己民族的最美之处。 

如今的“铁家坡”,普洱茶替代了昔日的奶油茶,苞谷酒替代了的马奶酒,仅有的几匹骡马是用来驮载粮食的。但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一样的勤劳勇敢,一样的豪爽,一样的热情,他们以农耕为主,养殖为辅,烤烟、松香、茶叶成为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

云南余姓蒙古族起源 



云南余姓蒙古族起源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马街乡石龙村的多衣树、龙马后、李子树、张家水井、槽子、上湾等自然村散居着一支约1500人左右的蒙古族。 
 
该支蒙古族已完全被汉化,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当地的汉族完全一样,不会讲蒙古族语,也不穿蒙古族服装。但是,据族内的长者讲,他们是蒙古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汉铁木真的直系后代。他们原来姓铁,后来才从姓铁改为姓余。 
 
关于他们是蒙古族及改姓,有这样一个传说:元朝后期,朱元璋起义,元军战败,他们的祖先被朱元璋的军队追赶。 被追赶的祖先共十弟兄,他们被朱元璋的军队追赶到一条大河边。 该条河非常深,没有船可以通过。 在前面的去路被大河阻挡、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杀到的紧要关头,河面上突然游来一条大鱼,该十第兄即站在鱼背上,该条大鱼将他们驮过了河。 十弟兄过河后,该条大鱼消失,追兵赶到河边后也只能望河兴叹,大鱼救了他们的命。 为了纪念这条鱼的救命之恩,十弟兄决定从姓铁改为姓余(余、鱼同音)。 关于这段传说,有诗十句为证:「余姓原来帝王家,红军追散入西崖,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桥头插柳丫,有人记得诗十句,铁改余姓是一家,若有一人不认祖,身生百癞长红痧,若还有人复姓铁,全家一概都死绝。」 
 
据说,从姓铁改为姓余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隐姓埋名,以免暴露蒙古族的身份,招至明朝军队的追杀。 因此,整个明朝期间,该支蒙古族的祖先都隐姓埋名,不敢讲蒙语,不敢穿蒙古族服装,只能讲汉话和穿汉族服装。渐渐地,经过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该支蒙古族被完全汉化。 该支蒙古族与汉族在风俗习惯上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该支蒙古族不过中秋节,因为农历8月15日是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杀「家鞑子」(农民起义军对蒙古族的称谓)的日子。 
 
该支蒙古族改姓铁为姓余后,已经历了十六代人。 他们的字辈有以下二十字,目前在世最老的为「文」字辈,最年轻的已排至「万」字辈:「双汗有映鸿子详朝昌坤文学秀仲举万世福禄荣」。

雲南余姓蒙古族起源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馬街鄉石龍村的多衣樹、龍馬後、李子樹、張家水井、槽子、上灣等自然村散居著一支約1500人左右的蒙古族。 

該支蒙古族已完全被漢化,在語言、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與當地的漢族完全一樣,不會講蒙古族語,也不穿蒙古族服裝。但是,據族內的長者講,他們是蒙古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漢鐵木真的直系後代。他們原來姓鐵,後來才從姓鐵改為姓余。 

關於他們是蒙古族及改姓,有這樣一個傳說:元朝後期,朱元璋起義,元軍戰敗,他們的祖先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 被追趕的祖先共十弟兄,他們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到一條大河邊。 該條河非常深,沒有船可以通過。 在前面的去路被大河阻擋、後面的追兵馬上就要殺到的緊要關頭,河面上突然游來一條大魚,該十第兄即站在魚背上,該條大魚將他們馱過了河。 十弟兄過河後,該條大魚消失,追兵趕到河邊後也只能望河興嘆,大魚救了他們的命。 為了紀念這條魚的救命之恩,十弟兄決定從姓鐵改為姓余(餘、魚同音)。 關於這段傳說,有詩十句為證:「余姓原來帝王家,紅軍追散入西崖,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橋頭插柳丫,有人記得詩十句,鐵改余姓是一家,若有一人不認祖,身生百癩長紅痧,若還有人復姓鐵,全家一概都死絕。」 

據說,從姓鐵改為姓余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隱姓埋名,以免暴露蒙古族的身份,招至明朝軍隊的追殺。 因此,整個明朝期間,該支蒙古族的祖先都隱姓埋名,不敢講蒙語,不敢穿蒙古族服裝,只能講漢話和穿漢族服裝。漸漸地,經過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該支蒙古族被完全漢化。 該支蒙古族與漢族在風俗習慣上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該支蒙古族不過中秋節,因為農曆8月15日是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殺「家韃子」(農民起義軍對蒙古族的稱謂)的日子。 

該支蒙古族改姓鐵為姓余後,已經歷了十六代人。 他們的字輩有以下二十字,目前在世最老的為「文」字輩,最年輕的已排至「萬」字輩:「雙汗有映鴻子詳朝昌坤文學秀仲舉萬世福祿榮」。

一,余学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是一个蒙古族大省… 効姓
凉山余姓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传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转贴)
陈金祥 ‖ “系原铁木,来自豫章”——长阳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族源探秘(上)
质疑《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总纂余德连十二问(转载)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