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省 余氏典籍(4)

港北迁枝余氏族谱


良-咸-庠-权-奭-良肱-高-彦伦-天任-輗-宗仁【到这里余氏总谱上没有了记载】-文召-守静-克兴-三英-伯善-性可-【伯善-性可,在下邳余氏内纪图有踪影,】?-?-?——声振-------谱断。恳请各位宗亲帮忙,把从宗仁往后的谱给我们续上。谢谢您们! 
先发老谱引:天顺己卯春吉嗣孙癸卯科乡贡进士宁国府学校授四典文衡山西云南浙江余铎撰


建余氏老谱引【新建余氏老谱引吗?】 
 
粤(曰)自黄帝因官赐姓胙土命氏而姓,以著为余之著姓始于秦之由余,其子孙以王父为氏,其后世居歙州,宗族蕃衍,散处四方。稽诸典籍南史载,余齐孝行纯笃,有司奏改其里为孝义里;唐开元中余钦雄才伟望为集贤院学士;肃宗时余杲为昭武校尉;代宗时余膺为翰林学士。此皆表表足称者。然地远人遥,世次派系莫可考究。故皆存而不论也。自始祖讳戭者,唐宝历间以才行超群擢为江浙节度使,致仕隐居余坊,葬余斯地。英灵显著,禦(御)灾捍患,保庇乡民。朝廷封为万岁社公,世主兹土。而吾新建港北【江西南昌新建县松湖镇港北?】之余遂自此始矣!  
生三子。 
任分宁【今江西修水一带】令累官封脩宁公,遂族於分宁之长茅; 
为韶州守,遂族於韶; 
唐比部郎中出守杭州,遂族於钱塘。 
良之子居长茅,生子七,分派又不一其地。而三子以武功加右军讨击使,居於银田。生六子。长郢迁居[石喿]口;次任礼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次鑑(鉴)中进士第;次恕仕至都官郎中;次白次湻(淳)皆隐得弗耀。 
奭之长子良肱第天圣二年进士,任礼部尚书复回居余坊,是为余坊中兴祖也;次子良度分派新吴车坪;三子良规分派宁州杨林;四子良辅分派安乡;幼子良佑分派新吴堨溪及靖安之向务。 
鑑之长子良叟分派黄田;  
恕之长子从文为大理评事,居长茅;次从周任常州太守;次子从政为崇阳县尉; 
白之子良基分派宁州清水; 
湻之子长献分派中材。

而我祖良肱生七子,三子高中庆历丙戌进士官内台司户,致仕居余坊大起家业。高之子彦伦(号昇)为信州判官。伦之子天任(号用光)年十一登童榜,为翰林正字。用光二子輗輜俱不仕。再传而輗生八子輜生二子,皆有显誉於时。輗第四子宗仁【到此总谱似乎断了线索】尤为杰特益振家业。与配丁氏合葬金宅门首。仁子灼,次子文召(号竹隐),以住基出龙垫溺为广泽坑迁居港北何家园。文召子守静有梅园之号。静之子克兴有兰室之名。克兴置刘府粧场,子孙以渐住入是为内里。又一传而生三英(号南溪)。南溪子二。长伯章仕元为广东盐运使司提举;次伯善积德累仁,尤善修养,号常常居士。伯章子四:圣可、志可、文可、敬可;伯善子一人性可。性可生适明、适高、适刚。自性可而下传至声振之世已五叶,由声振而下绳绳蛰蛰接武而出者又三世焉!吁吾族之谱断! 

自始祖戭为一世者蓋谱其所可知,贵乎实也。朔戭而上世系莫究,蓋缺其所难知不可诬也。自文召迁居港北与余度岐为二支分派历历可考。世次虽远族属虽繁,一举目而尽得之矣。嗟夫!牒谱之作有補於风教大矣哉。亲疏以之而辨,伦理以之而明。百世之后沿流穷源则知其同出於一人。死生之庆吊,患难之相恤,贫乏之相赒。霭然亲亲惇睦之风,翕然孝悌仁让之俗。苟无谱以徵之,则亲尽势疏若路人相视者有之矣,甚者富吞贫,强凌弱,戕贼仇。讐(仇)靡所不至其视。范文正公置义庄以赒族人者,独不有愧於心乎。此谱之所以不可不作也!吾族谱历年寖久磨灭毁坏,永乐间会曾叔祖思德翁,嘗命侄晉夫重加修纂,迄今垂二十余年缺畧尚多。声振用嗣而葺(qi)之,详加考订以传不朽。凡为余氏子孙者目视斯谱,则其木本水源之念,尊祖敬宗之心,宁不油然興起者乎! 

是为引! 

天顺己卯春吉嗣孙癸卯科乡贡进士宁国府学校授四典文衡山西云南浙江余铎撰 

青嶂余氏族谱序

管氏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古人重知已如此。抃溯游金溪青嶂,余翁知我固不啻鲍叔,即抃德亦不啻管氏,何也?翁于人非抃一人也,又有不厌乞假,而有五音地,土名黄毛坦,数千亩指为义塜,岁给棺槨以埋夫死而无所归者。翁于士亦非抃一士也,凡百士不厌礼接,而又有双竹园数十楹立为义学,日备饔飧以资夫贫而远来者,盖翁之规模如此其大矣。抑翁之渊源,尤其深矣。暇日阅翁家乘,并知翁世本夏少康之后,少康中兴,封季无余于越都会稽以守禹陵,历传至允常,勾践继霸称王,王者自称曰:余一人。子孙因以余为氏。自此徙南迁入富春山,择萝蔓而居焉。凡若干世入晋,有侍中曰枫者,承朝命改易佘氏。入唐有国子司业曰大咏者,乃表称复姓。唐末元谅辞官游学于外,同子旺字子旦,又迁衢之龙尾山前西北岸青嶂下,地名厚宅居焉。生三子:长,青州守偕;次,提督两川统军使緻;三,太学上舍康。后周广顺二年(952),緻以系承禹后,诰封夏公,推崇三代。父旺,谕葬本里招坑古住(今村头苦竹村)中栊天、地、人三穴。緻公生子有五人:承香、饶、华、益、闲。夏公谐夫人胡氏,葬下圻坞金子山下。承香子仁台,迁遂邑九都铜峰,饶子仁仓,华子仁泽,益子即翁讳仁合,字遵道,并资财宏赡,周恤好学,子弟皆为门士,且壎箎选奏。园有双竹之异,诚不减义苑丛生。夫渊源既如此其深,而规模又如彼其大,其后来自不可量。传云: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是翁之知我与抃之德,翁洵有出于管鲍之外者。通家之宜,心何能巳于言也。谨识数语于其家乘之末云。 
 
                                                                    赵抃 时·宋庆历二年(1042)龙集壬午夏五月端阳日 


毗陵余氏谱序

 中华余氏是一个姓源广博,族系众多的古老姓氏。余氏出自夏禹后裔,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余氏不仅继承了中原华夏族的文明,也吸纳了“戎夷蛮狄”的众多成员,涵盖了当今十余个少数民族,堪称华夏文明的缩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典范。 

  据文献记载,余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于夏禹之后的百越部族。宋代罗泌《路史.国名记.丁》载称:夏后氏(夏禹后裔)所建方国五十八个,相当一部分散处于江淮、闽粤的百越之地。其中於越国,为姓之国,夏禹姓姒,其始祖名罕,即夏禹之子。百越中之句余、顾余、瓯余部族中,也有余氏支脉。二是少数民族通过胡姓汉化,改称余氏。如魏晋南北朝到宋元之际的铁弗氏、唐兀氏,以及明清以来满、蒙、苗、羌、彝等少数民族,汉化为余氏。其中铁弗氏系蒙古帝国铁木真后代,元末有云南镇雄军节度使铁木键,为避战乱,改姓余氏,俗称铁改余。元末名臣余阙祖籍西域,原为唐兀氏,后改余氏。然而追源溯流,这些改为汉姓余氏的少数民族,也多为夏禹后裔。历代正史的“蛮夷”传中及《路史·后纪》多有记载。称说:夏王朝灭亡后,夏桀之子淳维率其部族“遁于北野”,游牧为生,号“荤育”,即秦汉时匈奴前身。魏晋南北朝时之鲜卑、党项,隋唐时之突厥、回讫,宋元时之蒙古、西夏等均是其支裔发展演变而来,均可视作夏禹后裔,其胡姓汉化改称余氏的历史渊源即在于此。余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复姓“馀”氏,简化而来。如商代著名贤相傅悦,其后有傅馀氏;春秋战国时晋有由馀氏;韩有韩馀氏,其后均简化为氏馀。先秦时,馀,余二字作为姓氏,同音、同义,通用。汉代以后,为区分夏禹后裔之“余”和复姓氏馀简化而成的“馀氏”,“、馀余”二氏始有明确界定,不得混用。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实行汉字简化时,字馀简化为余字,在日常使用中常混为一谈,但在续修家谱,标明姓氏渊源时,仍界定分明。其中有一特例,即由氏馀,原系夏代侯伯国之一,为夏禹支族,故而由徐氏简为单姓余氏时,写作余氏,并尊秦国名臣由余为得姓之祖,成为当今中华余氏的主流支派。因而,是否夏禹后裔,就成为区分“馀”、“余”二氏的主要标志。由于夏禹是黄帝玄孙,以龙蛇作为其部族图腾,“巳蛇”也作为黄帝、夏禹族系的姓氏图腾。如黄帝二十五子的十二姓中就有巳姓,夏禹后裔的余姓中,也有的称作与蛇字同意的“佘氏”。如东晋明帝时大臣余讽改为佘讽,直到唐代佘钦时又改为余氏。毗陵余氏族谱中,对此已有详尽记述,此处不再赘述。但隋唐以后迄于当今,仍有佘氏流传至今。可见“余改佘”或佘复余,并非仅仅是出自晋明帝的个人好恶,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余、佘二氏从其以原始的“图腾为氏”来看,仍是同出一源,均为夏禹后裔。 

  毗陵余氏为中华余氏最古老的分支。据毗陵余氏老谱所载,其源出自夏禹,为夏禹第三子罕之后裔,确是渊源有自,史有明载。而见之于正史记载的第一个余氏名人—余齐民,就是南北朝刘宋时毗陵郡晋陵(今常州武进)人氏,以孝行闻名天下,受到朝廷褒奖,入常州先贤祠,供后人瞻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另据《尚友录》所载,北宋熙宁年间,常州宜兴人(一说宜兴人)余中,字行老,为熙宁六年(1073年'状元,其赴试前,见常州剑井中“瑞气氤氲,上腾数日”,为天赐吉兆,乃高中状元。可见常州人杰地灵,钟于余氏。由于文献阙失,这支常州余氏的传承世系难以考究,但已足以说明常州余氏由来已久。 

今毗陵余氏遵元代名臣余阙为开派之祖。据族谱记载,余阙有子四人,长子德臣于安庆失陷时同父母一起殉难尽节;次子德富避难于常邑东南乡卞庄,是为卞庄余氏始祖;三子德旺,四子德昌,避难于锡邑青城乡浮舟村,为锡山余氏始祖。六百余年来,常州余氏瓜瓞绵延,绳绳相继,人才辈出,蔚然大族。 
 
  毗陵余氏族谱,始修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屡次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第十一次续修,距今已八十二年。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余氏后人正兴、盘全、根兴、忠良诸君,追慕先贤,倡修族谱,合族响应,共襄善举。 
 
  时值四月暮春,余应常州友人之邀,往游常州,幸会余氏修谱委员会副主任,家谱研究者余忠良先生,晤谈竟日,于毗陵余氏渊源多有教益。忠良先生嘱余作序,盛情难却,是为之序,一则就正于余氏诸君,再则恭贺余氏续谱盛典。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李吉  
 
        二00七年六月八日 


《毗陵余氏宗谱》颁谱典礼

2010年515日上午,“《毗陵余氏宗谱》颁谱典礼”隆重举行。 中国有千余个姓氏,有家谱的也不少,除“圣人家族”孔子、孟子等极少数家族能世系传谱外,能绵延的却不多。 据了解,《毗陵余氏宗谱》是继《中村桥史氏宗谱》后的又一颁谱宗谱。另据在场的余氏家属老人说,上次修谱是在民国期间



张秋生先生在典礼上的文稿

5月15日上午,常州市中吴大道东段菱港桥东堍的采菱村委,彩球高悬,彩旗飘舞,大红地毯直抵庆典礼台,由常州《毘陵余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主办的“热烈祝贺毘陵余氏宗谱颁谱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 
 
中国历史上,家谱众多,纪录着家族兴旺,历史兴盛,传承着国脉家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家谱己经失传,为挽救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修史编谱,传承历史文化己形成有识之士的共识。 
 
毘陵余氏宗谱是一部大谱,汇集常州四部旧谱进行合修,工作量大,文化底蕴深厚,可喜的是,续修家谱的主编余忠良,正是余氏后人,以传承余氏为重任,舍弃事业,一心扑在续修大业上,历时五年耕耘不止,五阅春秋寒霜不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以常州英杰秋白瞿公之“犬耕”而自勉,吃尽千辛万苦,磨尽青春年华,终使上下二十卷,洋洋120万余字的《毘陵泗水堂余氏家谱》得以重生。其敬宗睦族之心,承先启后之志,良可赞誉,令人起敬。 
 
修史续谱是家属的大事,而颁谱典礼更是盛况空前,毘陵余氏,追为源,是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名门之后,始祖为中华民族共尊的治水英雄大禹之后裔。 
 
常州余氏是大禹第三子罕的后代。罕生于凃山,居泗州下邳,以凃有“余”字,遂以为姓,是为余姓之始。 
 
历史上余姓名人辈出,从西晋到元代就出状元二名,进士三十四位,在清代,毘陵“端本堂”谱载有进士四人,举人九人,其中武举人四人。有载入国史的南朝著名孝子余齐民,隋朝一代正直谏官余略,北宋工部尚书余靖,南宋左丞相余端礼,南宋大臣余玠,元朝衔史余阙,协助林则徐禁烟的余保纯,清朝驻美旧金山总领事余思诒,台湾《中国时报》创始人余纪忠。 
 
常州余氏家族是个优秀的家族群体,代有闻人,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作出过许多贡献。续修家谱,必将激励余氏子孙团结进步,不忘祖德,传承家风,光宗耀祖。  
 
“古运河传承五千载余氏薪火,采菱港延续六百年阙公血脉”,在颁谱典礼前,余氏各路后人,来自徐州,贵州,宜兴,上海,苏北等宗亲,安照中华民族历史的传统,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祭祖堂内悬挂着世祖大禹,淮南行省左丞忠宣公,状元公余中,刑部员外郎宁公,黄巷始迀祖璵公,始迀祖德富公画像。 
 
“道生、逹公素菴皆德富,怀德、端本垂裕汇泗水”。表达了后人宗祖之心。道士摆忏,和尚颂经,祈祷平安,军乐团,舞龙队,礼花鸣放,鞭炮齐呜,余氏后人,按资排辈,列队为列祖列宗敬香上供,沫手洗礼,献上猪头,雄鸡,鲤鱼三牲,标花彩团,两龙戏珠,八仙过海,方糕棕子,馒头寿挑,甘蔗,苹果,桔子花生,水果素品一应齐全,开始的感恩忏、斋天、报恩忏、荐祖先超度忏、调龙灯。 
 
祭祖大典开始,主祭,陪祭,执事人员列队,奏乐鸣炮。沫手秉烛。恭请列祖列宗,恭读请神词。向列祖列宗行大礼。进馔、敬献鲜花、献帛、献五谷杂粮、献糕、棕、团、圆。献酒、二巡献酒、三巡献酒。献京昆曲。献羹汤、献饭、献茶、恭读祭文。再向列祖列宗行大礼。再献京昆曲(由京昆老票友自拉自唱)。敬读恭送词。敬焚布帛、祭文、诸辞。呜竹、望瞭。奏乐、呜炮。整个仪式壮重热烈。表达余氏后人对祖先的一片崇敬之情。仪式后围观的族人排起长长的队伍,依次礼拜,为祖先上香,就连怀抱的婴儿也由父亲抱来行礼。  
 
上午十点半颁谱庆典隆重举行,常州市的各路文化名人都到场祝贺,担任庆典司仪的是常州电视台记者许燕平,他的外公也是姓余,作为余氏后人为余氏主持庆典显得十分激动。 
 
余氏族人,上辈己定居贵州的八十多岁老人,不远万里,亲笔手书,送来“宗族之光”四个大字的书画作品,并发表了怀念祖先,思恋乡情的讲话。 
 
家谱主编忠厚善良的“常州老余”介绍了编史的艰辛历程,族人代表发言,並颁发了家谱,整个仪式给参加者带来一次生动的历史文化教育。 
 
恭祝:余氏族人子孙兴旺团结进步。恭祝:余氏族人万事顺意宏图大展


《开化县志》载余如孙《余玠府君墓志




玠府君墓志
男余如孙
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村,科甲蝉联,为邑著姓。庆元戊午(1198年)十二月辛未,祖妣巩氏感异梦而先公生,幼岐嶷,长负四方志,业举子。一日语同志曰:“大丈夫安能碌碌依阶以求仕!”遂束书游白鹿,从李宏斋、黄勉斋诸老,讲明当世之学。庚寅(绍定三年1230年)逆金干犯,先公奋衣驱驰于淮安、高邮、兴化间,首举义旗,焚盗粮、剿贼众,上功幕府,乃补武校。
四年(1231年)冬,先公以閫命白堂,卫王一见曰:“天下奇才也。”径闻于上,特授修职郎、京制司,准遣兵。
六年(1233年)正月,改黄州节度制参准遣。
端平改元(1234年)正月,改淮西制,未几,以克复盐城,准有功通班。
十一月,通守襄阳,兼京閫机宜,十二月,丁祖考大众大夫忧,次年,六月,丁祖妣王氏夫人忧。
四年(即嘉熙元年1237年),被旨起复,先公屡疏力辞,迄不获命,嘉熙改元(1237年)三月,以将作监簿守招信军,节制本军屯戌军马、淮东制参。冬,贼大举入寇,声震河洛,安丰孤垒危甚,时先公方以谒告,闻檄即力疾趋,提劲兵倍道疾行,戴月衔枚,血战城下,贼遂解去。
二年(1238年)正月,援安丰功,迁大府丞,职依旧。
二月,进大理丞。
十一月,兼淮大使司参谋官。

三年(1239年)十一月,迁尚书工部。

四年(1240年)春,贼造舟于汴,习战于河,将为秋水陆大入计,先公策于府中,谓先发者制人,亲督舟师泝黄河而直指东京城下,入河阴、八柳,焚舟断桥,贼遂狼狈败走,师还,制使赵公葵劳于盱眙,先公未尝有矜色也。
九月,除直华文阁、淮东提刑兼知淮西淮安州,节制本州招信军马。
淳祐改元(1241年)冬,贼以忿兵再闯安丰,事急,有旨趣先公赴援,先公闻命慷慨鼓行,泝淮力战,一举而连城之围遂解,捷奏,迁大理少卿。
二年(1242年)二月,除秘阁修撰、淮东安抚副使兼职依旧。
四月,有旨带本职赴行在奏。
五月,上引见于熙缉,先公指陈国事毕,上云:“卿所陈言确实,皆自卿学问中来。”又云:“今日之患在士大夫不肯体国,人人如卿体国,人人如卿朴实,朕何忧哉:”上又云:“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且少留擢用。”诘朝,晋长农卿。
六月,御笔特授权工部侍郎,四川宣谕使。时西事孔棘,虽武夫宿将许以节钺,惧莫敢前,先公被命,即语赵公希暨曰:“天下有何不可为之事,只恐无天地以容此身,日月以照此心,苟有天地、日月,世间之事便可为已。”于是,义不辞难,慨然就道。
七月,陛辞,上云:“宣谕之命一出闻,中外翕然,西蜀将帅军民延颈以望卿来,卿宜速行。”先公即奏曰:“此行去天日远,力绵任重,谗毁易致,浸润报应易致,稽迟陛下始终主盟。”上云:“谗毁则无此,报应则当一力应接。”吁!先公虑亦远矣!
十二月,除权兵部侍郎兼四川安抚制置兼知重庆府权四川总领。
三年(1243年)四月,权夔路转运使,于是,崇学校,兴教化,筑城堡,创屯署,吏戮大将之犯令者,糜烂之蜀自是复见汉官仪矣!
四年(1244年)二月,除华文阁待制兼屯田使。
越五年(1245年)四月,升宝谟阁直学士.
六年(1246年),以王事勤劳,升权兵部尚书,职任依旧。
七年(1247年)五月,升徽猷阁学士。


八年(1248年)五月,直除兵部尚书。

九年(1249年),上以其结约西戎,为蜀后户,事任宜重,九月,升宝谟阁学士加四川安抚制置大使。

十年(1250年)三月,进龙图阁学士,至是,先公生聚教训,威惠久孚,乃亲率三军问汉沔故地,一鼓而破罗村,再鼓而克西县,拔三十六山寨,挈遗黎万二千户以归。

十一年(1251年)冬,献俘于京。

十二年(1252年),上特晋端明殿学士。冬,贼拥重兵环攻汉沔,先公驰尺楮授诸将以却敌事宜,夜半开关,以劲兵三千毙二十万方张之虏于指挥间。捷书至,上斋斋宫喜动龙颜。

宝祐(1253)改元五月,方以资政殿学士执政恩例带职入奏召,而先公以在淮时宵征露宿,酿成臂恙,至是故疾复作,继以河鱼,不幸于五月十八日薨于重庆府閫治之正寝,是日也,梁折于治事之堂,星殒于阅武之地。噫!先公之存亡,其殆数乎?

先公享年五十六,爵以郡公,特进,邑六千二百户,曾祖复明赠少保,祖椿年赠少傅,考千里赠少师,妣刘氏、徐氏、巩氏并赠国夫人,妻王氏、谢氏皆封国夫人,男一如孙,承务郎、大社令,公前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司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女一适迪功郎特差监绵州在城商税、权泗州安抚制置大使主管机宜文字王雅言。孙男一人承务郎。上痛先公之勋未报。

公力学浑雄,气宇魁岸,观书则一览成诵,为文则下笔成章,经史之外,善作钟王草书,惟至功名则每慷慨以仲华、孔明、郭子仪之属自比,出入兵閫凡数十年,东尽青齐之境,北至于大河之阴,西至于蔡、蒙、滴、博之墟皆其马迹之所,暨其间如平宿、取寿、援丰、入汴、保丰、平复应天、捍全蜀,以屏蔽上流,此皆其勋业之显著者。其间如圣主眷之,朝廷好之,天下义之,敌国畏之,惟独蜀帅以子弟私怨造谤于盖棺之候,一时附丽者从而吠声以希宠,遂使恩数未复于九原,丧柩暴露者数旬,呜呼!彼何人斯成是贝锦,不孝孤尚忍言哉?秋九月仰藉皇明,俯采公论,有旨趣葬,如孙钦承君命,勉以十一月初九日奉先公之柩安葬于溧阳县荆山之源,日薄事严,未暇谒铭于当世立言之君子,姑叙其概而书诸圹,痛泪吞血,莫知所云,孤子如孙百拜谨志。


岩公生三子:余昌龄、余昌言、余昌吉。昌龄公三子余行,迁常山灌头;四子余弼、四世孙余廷坚,迁居西安(浙江衢州)。昌言公子余公正(仕至光禄卿)、余复明。公正公三世孙余翔、余羽、余翻。翔公迁大苏川;羽公迁居离祖墓余婆林不远的十二都忻岸;翻公迁忻岸前街。复明公孙余千里生二子:余玠、余珍。珍公,行五九,仕宋为制机。子余鼎孙,生子二:余瑜、余组。瑜公子余昂,居金竹(青嶂去的余昂则迁五都厚谷);组公随父居建康。昌吉公孙余大亨,居塘里。四子余复进,居乌岸余村,后派分迁婺源驼川。余复达迁三十六都下店。以上皆文佐公之流派也。溪西、石坂、遁谷、阳谷、杨溪、墩上、墩南、枫林、后坞、路后、大源、岭坑、西峰、东谷、璞坞、官台、瑶田,皆文巽公之流派也


四川大学王晓波于1993年发表在《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的《余玠年谱》中称“光绪《开化县志》(光绪24年刊本)卷12, 发现题为余玠之子余孙所撰《玠府君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一文,文后有按语,当出于该县编纂者潘树棠之手,曰:“近玠保障全蜀,功在城钓鱼山,而《墓志》不及。葢誌出況手,意详履厯,罔識其大,又摭拾於皇恐藁葬时,与事久论定之史笔自不伦耳。独其生於开化,葬於溧阳,明白如此,史传称蕲州人,无乃因黄州襄阳宦跡之讹耶?愚故备录斯誌,以订之。……”代撰者況为何人,尚待考证;“玠府君墓志”五字题前,亦或有脱文,文有残泐。 
以前曾看到开化县有两个版本的墓志铭。乾隆《开化县志》(乾隆60年刊本)卷七《墓志》:“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之芳山。科甲蝉联,为邑著姓。”按:芳山恐为芳坞之误。 
端平元年十二月丁祖考“大众大夫忧”,应为“大中中夫”。 
绍定三年,金于是年进犯淮南,史载不详。“金”或为“全”之讹。时李全叛,引军攻淮南东路诸州军,赵范、赵葵八月率军讨伐,玠之义军或在其中。《宋史·余玠传》:“以功补进义副尉。”按:武校即进义副尉,为武官之最低官阶,无品。 
绍定四年(1231)三十四岁的余玠,赴临安禀见卫王(丞相史弥远),授修职郎、京制司准备差遣。

一,余学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家谱
传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转贴)
余氏总辖公支下真字六房合修宗谱序
序 二
原来家谱、族谱、宗谱有这样的区别!可别搞错了
宗谱与家族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